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後來的我們》,成了看片不流淚的人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當看到片頭的“出品人”和“聯合出品人”裡有張一白、張嘉佳兩位大師, 硬糖君就覺得電影“穩了”。

國產青春愛情片的業界, 還有比張一白更會把故事揉得稀碎、比張嘉佳更會製作PPT的導演嗎?他們能投《後來的我們》, 說明這部電影一定秉承了倆人的電影美學啊。

能夠被《前任3》感動的稀裡嘩啦的人, 應該也是可以被《後來的我們》弄得梨花帶雨的:對於套路近乎相同, 情懷行銷如出一轍的愛情片, 她們可以哭一次, 就不在乎多來一萬次。

幾乎所有急劇成長的城市中都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美學真空地帶:大量新觀眾來不及通過對藝術的漫長接觸來培養成熟的判斷力, 對於他們來說, 表層的、外在的、即時的刺激或煽情, 才容易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很難想像這是傅謹在《20世紀中國戲劇史》中, 對於上世紀初京劇面臨的大眾文化環境而做出的總結,

它對當下青春片的主力觀眾其實也同樣受用。

穿著光鮮的走近三四線城市的電影院, 拉上三五閨蜜甚至挎著自己的男朋友, 伴隨著電影裡主人公的悲歡離合, 忽然想起那個早就在微信裡被拉黑了八百年的前任, 伴隨著直白的主題曲, 宣洩那些由“矯情、虛偽、懷舊、追悔”而催化出的眼淚。

情感共鳴和情感行銷, 是當下國產電影的關鍵字。 它們瞄準了小鎮青年的淚腺, 醞釀出了《前任3》19億4051萬的票房, 也催生了《後來的我們》的一系列破紀錄的新玩法:

一輪情感行銷刷新了貓眼“想看”史上最高, 也製造了預售1.2億的驚人成績, 讓硬糖君都開始反省自己, 太不懂電影、太不懂觀眾。

還好, 《後來的我們》在首映當天由各大院線曝出大面積退票事件:利益相關方通過協力廠商購票平臺以超高預售鎖定排片, 同時向觀眾製造虛假熱度。 一方面以一部亮點有限的中低成本愛情片拿到了五一檔50%的排片, 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跟風觀眾趕緊去看看這一票難求的好電影。

我很欣慰,

硬糖君還沒有太不懂這個世界, 這片的熱度確實有貓膩;我也很疑惑, 硬糖君真的不懂你們互聯網+電影圈, 全新的注水鎖場行銷套路這麼神奇了嗎?

都這麼神奇, 還拍什麼好電影啊, 電影變成了一種真正可控的生意。 大家就比誰的套路新穎, 誰的資源給力好了, 建議梁靜茹的《勇氣》也可以馬上拍起來。

當《後來的我們》變成了《造假的我們》, 本來就令人感到狡黠的“淚點行銷”還伴隨著金蟬脫殼的“退票魔法”, 舊病不起的青春片市場幾乎壓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從2013年的《致青春》到2018年的《後來的我們》, 國產青春片大行其道的五年, 是觀眾百折不撓的歲月:你剛逃過郭敬明的魔爪, 又進入了張一白的地盤, 好不容易等來劉若英, 其實也只是一場舊瓶舊酒的幻局。

白日夢想, 我們北漂

人有夢想是好的, 但周冬雨老是對著北京喊話, 是不是也挺“君子立長志, 小人常立志”的尷尬?

小時候,硬糖君看著電視裡那些到北上廣打拼的小鎮青年,在公車上,在廣場上,在自行車上,張開雙手和太陽肩並肩的時候,總要激動的喊話:“北京!我馬上就要發財啦!”

這時,一股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湧上心頭。後來成年以後,當硬糖君再看到有人在電影裡喊話的時候,就覺得這也太勵(sha)志(bi)了吧?《後來的我們》對主人公的北漂生活展現的細膩程度,幾乎要讓人以為這是《北漂的我們》。不過在劉若英的手下,北漂也呈現出了光怪陸離之感:

首先就是沒文憑的周冬雨,什麼工作賺錢幹什麼,看起來挺正常的。但是男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都想結婚買房,最後總有各種原因吹掉。充分說明了愛(矮)笑(小)的女孩運氣也有很差的時候。

接著是讀完大學的井柏然,正經工作不找,要麼在天橋下面兜售小澤瑪利亞,要麼就在電腦城裡賣零件。最正式的工作要算遊戲客服,結果一個沒忍住罵了顧客,被人群毆了一頓。

井柏然覺得自己沒本事,老沖周冬雨發脾氣。周冬雨覺得井柏然太頹廢,就離開他。而當兩人分手後,井柏然一下子打滿了雞血,設計出了全城都在玩的爆款遊戲,一下子從身無分無的小子逆襲成了遊戲界的新星。

兩人再次於飛機上相遇了,那叫一個想當年啊!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的井柏然拉著周冬雨愉快地在雪地上奔跑,鏡頭來回地在回憶與現實之間任意切換,宛若意識流的小說一般無邏輯。

周冬雨不再顛沛流離,井柏然也不再懷才不遇。這說明男女主人公的八字不合,你瞧,分開之後經濟條件都變好了。在一起的時候無論多麼努力,都只有寒窯漏風,白水煮面。只要不再一起,立刻男帥女靚,紅酒言歡。

劉若英對整部電影節奏的掌控極為失控:120分鐘的電影沒有一場邏輯通順的戲。北京與老家、過去與現實這兩組鏡頭無序的切換,讓故事發展散亂無章,情感的渲染也凝滯不前。你甚至不能說它是PPT,因為就連PPT也是要求每一頁有主題和邏輯的。

除了懷念,一無所有

記得年初的《前任3》,于文文往速食麵裡摻了一個雞蛋,韓庚從後面抱住她說:“以後不管掙多少錢,回家都要吃你的一碗面”。

三個月後的《後來的我們》,望著打遊戲的井柏然,周冬雨說:“面,我給你剩了一半”,然後用勺子把從井柏然父親家裡帶的醬,刮出最後一點放在碟子裡,安靜地說了分手便離開。

《前任3》裡男主女濃情蜜意時,商量以後不再一起了怎麼辦:于文文說吃芒果過敏而死,韓庚說那我就扮成至尊寶的樣子說一遍我愛你。後來,于文文吃芒果全身過敏,韓庚被廣場保安架走,倆人說散就散。

《後來的我們》裡男女主耳鬢廝磨的時候,也思考了同樣的問題:井柏然在開發遊戲,說如果男主人公伊恩找不到凱莉的話,它的世界就會變成黑白的。後來,伊恩找到了凱莉,世界恢復了色彩,只是他們變成了後來的他們。

兩部電影的煽情點都是“前任”,實在是臭味相投。沒有什麼事物,能夠對二三十歲的青年一擊即中,除了大家都有的“前任”。這很容易叫人想起羅曼羅蘭那段很著名的話: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改革開放後,單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話語環境得到了極大的轉變,直接導致了青年成長大環境的改變,再到進入新世紀面對著全球化的環境,社會已變得更為碎片化、更多地受到媒介的滲透,造成人們身份的不確定性,迷茫和壓抑成為社會的情緒。

於是乎,近幾年的青春電影中的理想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表現出來就是要麼做著“白日夢”,把成功寫的輕而易舉;要麼是青春“毫無夢想”可言,靠回味過去彌補對現實的空虛和迷惘,對青春理想的書寫缺乏對抗社會的青春原始動力和勇氣。

《後來的我們》就更厲害了,既有“白日夢”,也有“毫無夢想”。井柏然可以一夜暴富,看到前任再重溫舊夢;周冬雨最大的夢想就是嫁個北京人,不能說嫁得好不算夢想,只是感覺要“七分天註定”罷。

失去對方之後,兩個人似乎已經被青春給埋葬了:周冬雨繼續換著男友,旺著前任。井柏然聽著妻子關於孩子上學的嘮叨,心裡想著不在身邊的周冬雨。除了愛情,男女主似乎什麼也懷念不了。而除了大哭一場之外,現實中的人們很難在自己的故事裡哭了。

小鎮青年,兵家必爭

有人把《前任3》的成功,歸結為小鎮青年文化的勝利。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哭過笑過之後,推薦給身邊的人。於是,不常走進電影院的三四線城市青年們被成功發動。

資料顯示,《前任3》的觀影人群中,來自三四線城市的觀眾占比達47.4%, 是同檔期影片中最高的,一線城市觀眾占比僅12.2%, 遠低於國內影片的平均水準;另一方面, 年輕觀眾占比高,淘票票資料顯示,《前任3》24 歲以下觀眾占比達68.9%。

我們還不知道《後來的我們》的票房構成如何,儘管造假事件已足夠令人心塞。作為一個歌手跨界導演的作品,《後來的我們》的前期熱度都靠著那一首《後來》。

它之所以能活生生地出現在觀眾面前,無非是一個可控的成本、一套不必大費周章的劇本,互相勾兌後能夠產生不錯的商業效益。因而,這樣的愛情故事在市場裡總有細分的受眾,但也僅此而已。千萬不要意外,《後來的我們》在全新套路和小鎮青年鼎力相助下票房逆襲的奇跡。能把人騙哭,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小鎮,倒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

只是這樣一部“核算周到”的商業標準件,無疑令國產青春片“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劇本,《後來的我們》延續著國產青春片碎片化、幼齒化的風格,情節無邏輯,愛情靠口號。看人物,設定是固化的,表演則是僵化的。周冬雨胸小鬼大愛流浪,井柏然天馬行空做遊戲。除了老家、北京出租房幾個鏡頭外,片中大部分探討兩性關係問題的場景都在航空公司安排的酒店。

從本質上看,它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雞湯式段子與前任情懷相互勾兌的產品,硬糖君願意稱它們為10w+電影。有笑料但不夠高級,有淚點但有強行煽情。電影感,不存在的。

硬糖君絕沒有鄙視小鎮青年的意思,近兩年來,這個群體一邊頻頻扛起電影的票房大旗,一邊承受著“審美能力不足”的指責。為什麼他們願意花錢買票去看那些在專業人士看來簡單粗暴的電影,並且看完之後覺得還不錯?因為只要你仔細去購票網站上看評論,就會發現:電影爛是真的,他們的感動也是真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新觀眾的階段,觀眾會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成熟,這種成熟會反過來對藝術創作者形成倒逼——近兩年國產青春片在一線城市的全面潰敗就說明了這一點。後來的觀眾,成了看愛情片流不出眼淚的人,但原因卻不在他們自己身上。

小時候,硬糖君看著電視裡那些到北上廣打拼的小鎮青年,在公車上,在廣場上,在自行車上,張開雙手和太陽肩並肩的時候,總要激動的喊話:“北京!我馬上就要發財啦!”

這時,一股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湧上心頭。後來成年以後,當硬糖君再看到有人在電影裡喊話的時候,就覺得這也太勵(sha)志(bi)了吧?《後來的我們》對主人公的北漂生活展現的細膩程度,幾乎要讓人以為這是《北漂的我們》。不過在劉若英的手下,北漂也呈現出了光怪陸離之感:

首先就是沒文憑的周冬雨,什麼工作賺錢幹什麼,看起來挺正常的。但是男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都想結婚買房,最後總有各種原因吹掉。充分說明了愛(矮)笑(小)的女孩運氣也有很差的時候。

接著是讀完大學的井柏然,正經工作不找,要麼在天橋下面兜售小澤瑪利亞,要麼就在電腦城裡賣零件。最正式的工作要算遊戲客服,結果一個沒忍住罵了顧客,被人群毆了一頓。

井柏然覺得自己沒本事,老沖周冬雨發脾氣。周冬雨覺得井柏然太頹廢,就離開他。而當兩人分手後,井柏然一下子打滿了雞血,設計出了全城都在玩的爆款遊戲,一下子從身無分無的小子逆襲成了遊戲界的新星。

兩人再次於飛機上相遇了,那叫一個想當年啊!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的井柏然拉著周冬雨愉快地在雪地上奔跑,鏡頭來回地在回憶與現實之間任意切換,宛若意識流的小說一般無邏輯。

周冬雨不再顛沛流離,井柏然也不再懷才不遇。這說明男女主人公的八字不合,你瞧,分開之後經濟條件都變好了。在一起的時候無論多麼努力,都只有寒窯漏風,白水煮面。只要不再一起,立刻男帥女靚,紅酒言歡。

劉若英對整部電影節奏的掌控極為失控:120分鐘的電影沒有一場邏輯通順的戲。北京與老家、過去與現實這兩組鏡頭無序的切換,讓故事發展散亂無章,情感的渲染也凝滯不前。你甚至不能說它是PPT,因為就連PPT也是要求每一頁有主題和邏輯的。

除了懷念,一無所有

記得年初的《前任3》,于文文往速食麵裡摻了一個雞蛋,韓庚從後面抱住她說:“以後不管掙多少錢,回家都要吃你的一碗面”。

三個月後的《後來的我們》,望著打遊戲的井柏然,周冬雨說:“面,我給你剩了一半”,然後用勺子把從井柏然父親家裡帶的醬,刮出最後一點放在碟子裡,安靜地說了分手便離開。

《前任3》裡男主女濃情蜜意時,商量以後不再一起了怎麼辦:于文文說吃芒果過敏而死,韓庚說那我就扮成至尊寶的樣子說一遍我愛你。後來,于文文吃芒果全身過敏,韓庚被廣場保安架走,倆人說散就散。

《後來的我們》裡男女主耳鬢廝磨的時候,也思考了同樣的問題:井柏然在開發遊戲,說如果男主人公伊恩找不到凱莉的話,它的世界就會變成黑白的。後來,伊恩找到了凱莉,世界恢復了色彩,只是他們變成了後來的他們。

兩部電影的煽情點都是“前任”,實在是臭味相投。沒有什麼事物,能夠對二三十歲的青年一擊即中,除了大家都有的“前任”。這很容易叫人想起羅曼羅蘭那段很著名的話: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改革開放後,單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話語環境得到了極大的轉變,直接導致了青年成長大環境的改變,再到進入新世紀面對著全球化的環境,社會已變得更為碎片化、更多地受到媒介的滲透,造成人們身份的不確定性,迷茫和壓抑成為社會的情緒。

於是乎,近幾年的青春電影中的理想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表現出來就是要麼做著“白日夢”,把成功寫的輕而易舉;要麼是青春“毫無夢想”可言,靠回味過去彌補對現實的空虛和迷惘,對青春理想的書寫缺乏對抗社會的青春原始動力和勇氣。

《後來的我們》就更厲害了,既有“白日夢”,也有“毫無夢想”。井柏然可以一夜暴富,看到前任再重溫舊夢;周冬雨最大的夢想就是嫁個北京人,不能說嫁得好不算夢想,只是感覺要“七分天註定”罷。

失去對方之後,兩個人似乎已經被青春給埋葬了:周冬雨繼續換著男友,旺著前任。井柏然聽著妻子關於孩子上學的嘮叨,心裡想著不在身邊的周冬雨。除了愛情,男女主似乎什麼也懷念不了。而除了大哭一場之外,現實中的人們很難在自己的故事裡哭了。

小鎮青年,兵家必爭

有人把《前任3》的成功,歸結為小鎮青年文化的勝利。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哭過笑過之後,推薦給身邊的人。於是,不常走進電影院的三四線城市青年們被成功發動。

資料顯示,《前任3》的觀影人群中,來自三四線城市的觀眾占比達47.4%, 是同檔期影片中最高的,一線城市觀眾占比僅12.2%, 遠低於國內影片的平均水準;另一方面, 年輕觀眾占比高,淘票票資料顯示,《前任3》24 歲以下觀眾占比達68.9%。

我們還不知道《後來的我們》的票房構成如何,儘管造假事件已足夠令人心塞。作為一個歌手跨界導演的作品,《後來的我們》的前期熱度都靠著那一首《後來》。

它之所以能活生生地出現在觀眾面前,無非是一個可控的成本、一套不必大費周章的劇本,互相勾兌後能夠產生不錯的商業效益。因而,這樣的愛情故事在市場裡總有細分的受眾,但也僅此而已。千萬不要意外,《後來的我們》在全新套路和小鎮青年鼎力相助下票房逆襲的奇跡。能把人騙哭,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小鎮,倒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

只是這樣一部“核算周到”的商業標準件,無疑令國產青春片“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劇本,《後來的我們》延續著國產青春片碎片化、幼齒化的風格,情節無邏輯,愛情靠口號。看人物,設定是固化的,表演則是僵化的。周冬雨胸小鬼大愛流浪,井柏然天馬行空做遊戲。除了老家、北京出租房幾個鏡頭外,片中大部分探討兩性關係問題的場景都在航空公司安排的酒店。

從本質上看,它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雞湯式段子與前任情懷相互勾兌的產品,硬糖君願意稱它們為10w+電影。有笑料但不夠高級,有淚點但有強行煽情。電影感,不存在的。

硬糖君絕沒有鄙視小鎮青年的意思,近兩年來,這個群體一邊頻頻扛起電影的票房大旗,一邊承受著“審美能力不足”的指責。為什麼他們願意花錢買票去看那些在專業人士看來簡單粗暴的電影,並且看完之後覺得還不錯?因為只要你仔細去購票網站上看評論,就會發現:電影爛是真的,他們的感動也是真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新觀眾的階段,觀眾會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成熟,這種成熟會反過來對藝術創作者形成倒逼——近兩年國產青春片在一線城市的全面潰敗就說明了這一點。後來的觀眾,成了看愛情片流不出眼淚的人,但原因卻不在他們自己身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