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不認真臨帖,就是浪費紙!

不悔夢歸處, 只恨太匆匆。

總要有一些時間, 要留給自己,

讀讀書, 聽聽史, 長長見識。

書法意臨對風格生成的意義

文/尚天瀟

點擊聽全文音訊▼

(文字版點擊文底“閱讀原文”)

書法“意臨”, 應建立在“工臨”的基礎之上才能凸顯其意義。 換言之, 掌握書法的本體規律和熟練駕馭毛筆的能力是意臨的前提條件。 書法“意臨”, 不以“形似”範本為旨歸, 而是根據個人的審美取向, 或部分攫取形式要素, 或宏觀效其意象神韻, 亦或是援引經典而啟發自運的媒介。

通常對意臨層級的界定比較模糊, 現根據臨作中所保留範本形式要素的多少, 劃分為三個層級:仿書、改編與創臨。 三者之間亦有交融現象, 主要側重於主觀傾向。

圖1 董其昌臨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圖2 董其昌臨蘇東坡·行書冊(局部)

圖3 董其昌臨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圖4 董其昌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局部)

圖5 董其昌以多寶塔筆意書陰符經(局部)

關於書法臨摹中“仿書”的界定:雖以個人書寫的“動力機制”臨摹範本, 但能明確判斷出所臨範本的出處, 保留了範本中某些具有“辨識度”的形式要素。 如董其昌臨摹的多數作品。

圖6 吳讓之臨孫過庭·書譜(局部)

圖7 何紹基臨張遷碑(局部)

圖8 陸維釗楷書臨摹四條屏

圖9 文徵明89 歲臨王羲之·蘭亭序(左,局部)

圖10 伊秉綬臨張遷碑(右,局部)

圖11 趙之謙節臨瘞鶴銘(中)

圖12 朱耷臨半截碑(局部)

圖13 趙之謙臨嶧山碑(局部)

圖14 林散之臨閣帖(左,局部)

圖15 林散之臨麓山寺碑(右,局部)

關於書法臨摹中“改編”的界定:為了順應個人的筆性特徵或審美訴求,在範本的基礎上,有明顯的主觀改造或誇張變形的成份,但範本的重要特徵和精神面貌依舊保留,類似現代歌曲的改編。如伊秉綬、趙之謙等人的部分臨作。

圖16 王鐸臨褚遂良·家侄帖

圖17 朱耷臨王羲之·蘭亭序(左)

圖18 朱耷臨王羲之·蘭亭序(右)

圖19 沈曾植臨十七帖(右)

圖20 金農臨西嶽華山廟碑(左)

圖21 黃道周臨王羲之·誓墓文

關於書法臨摹中“創臨”的界定:除了範本文字內容的依據之外,看不出臨作的出處,與個人創作如出一轍。

圖23 王鐸59 歲臨鐘繇宣示表(右)

圖24 王鐸54 歲楷書·李成小寒林圖跋(左)

圖25 王鐸52 歲隸書三潭詩卷(局部)

圖26 王鐸57 歲臨張芝終年帖(右)

圖27 王鐸59 歲臨唐太宗帖(左)

圖28 王鐸臨王獻之·鵝群等閣帖

圖29 王鐸45 歲臨柳公權·伏審帖

圖30 王鐸53 歲臨閣帖向發帖(右)

圖31 王鐸43 歲臨徐嶠之春首帖(左)

圖32 徐嶠之·春首帖(局部)

圖33 虞世南賢兄帖(左)

圖34 王鐸55 歲節臨虞世南賢兄帖(右)

圖35 宋拓米芾尺牘(局部)

圖36 王鐸49 歲臨宋拓米芾尺牘(局部)

圖37 王鐸47 歲臨王羲之小園帖(左)

圖38 王鐸47 歲·高適詩(右)

圖39 王鐸59 歲臨王獻之敬祖、潘陽帖(右)

圖40 王鐸 59 歲行書五律詩軸(左)

董其昌說:“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離”則是個性的綻放。自董其昌、王鐸以來,“臨摹不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偉大傳統的途徑,它還成為創作的手段,換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種創造”。對於習書者來說,要廣閱博覽,大量臨摹歷代碑貼,以增廣自己的見聞,多見多臨,摹而習之,逐漸養出自己的眼力,然後才能“順乎天性”的選擇範本。擇善又非僅襲其技,而貴者取其意效其神,確立個人的臨摹觀,最終達到“得魚忘荃”之境。

圖41 林散之臨鐘繇·宣示帖

圖42 林散之臨禮器碑(局部)

圖43 林散之臨乙瑛碑(局部)

圖44 林散之臨孔宙碑(局部)

圖45 林散之臨李邕·雲麾將軍碑(局部)

圖46 林散之臨懷素·自敘帖(局部)

圖7 何紹基臨張遷碑(局部)

圖8 陸維釗楷書臨摹四條屏

圖9 文徵明89 歲臨王羲之·蘭亭序(左,局部)

圖10 伊秉綬臨張遷碑(右,局部)

圖11 趙之謙節臨瘞鶴銘(中)

圖12 朱耷臨半截碑(局部)

圖13 趙之謙臨嶧山碑(局部)

圖14 林散之臨閣帖(左,局部)

圖15 林散之臨麓山寺碑(右,局部)

關於書法臨摹中“改編”的界定:為了順應個人的筆性特徵或審美訴求,在範本的基礎上,有明顯的主觀改造或誇張變形的成份,但範本的重要特徵和精神面貌依舊保留,類似現代歌曲的改編。如伊秉綬、趙之謙等人的部分臨作。

圖16 王鐸臨褚遂良·家侄帖

圖17 朱耷臨王羲之·蘭亭序(左)

圖18 朱耷臨王羲之·蘭亭序(右)

圖19 沈曾植臨十七帖(右)

圖20 金農臨西嶽華山廟碑(左)

圖21 黃道周臨王羲之·誓墓文

關於書法臨摹中“創臨”的界定:除了範本文字內容的依據之外,看不出臨作的出處,與個人創作如出一轍。

圖23 王鐸59 歲臨鐘繇宣示表(右)

圖24 王鐸54 歲楷書·李成小寒林圖跋(左)

圖25 王鐸52 歲隸書三潭詩卷(局部)

圖26 王鐸57 歲臨張芝終年帖(右)

圖27 王鐸59 歲臨唐太宗帖(左)

圖28 王鐸臨王獻之·鵝群等閣帖

圖29 王鐸45 歲臨柳公權·伏審帖

圖30 王鐸53 歲臨閣帖向發帖(右)

圖31 王鐸43 歲臨徐嶠之春首帖(左)

圖32 徐嶠之·春首帖(局部)

圖33 虞世南賢兄帖(左)

圖34 王鐸55 歲節臨虞世南賢兄帖(右)

圖35 宋拓米芾尺牘(局部)

圖36 王鐸49 歲臨宋拓米芾尺牘(局部)

圖37 王鐸47 歲臨王羲之小園帖(左)

圖38 王鐸47 歲·高適詩(右)

圖39 王鐸59 歲臨王獻之敬祖、潘陽帖(右)

圖40 王鐸 59 歲行書五律詩軸(左)

董其昌說:“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離”則是個性的綻放。自董其昌、王鐸以來,“臨摹不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偉大傳統的途徑,它還成為創作的手段,換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種創造”。對於習書者來說,要廣閱博覽,大量臨摹歷代碑貼,以增廣自己的見聞,多見多臨,摹而習之,逐漸養出自己的眼力,然後才能“順乎天性”的選擇範本。擇善又非僅襲其技,而貴者取其意效其神,確立個人的臨摹觀,最終達到“得魚忘荃”之境。

圖41 林散之臨鐘繇·宣示帖

圖42 林散之臨禮器碑(局部)

圖43 林散之臨乙瑛碑(局部)

圖44 林散之臨孔宙碑(局部)

圖45 林散之臨李邕·雲麾將軍碑(局部)

圖46 林散之臨懷素·自敘帖(局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