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吃在福州 別忘了佛跳牆之外還有魚丸和肉燕

人們一說起旅遊的節奏來就是逛吃逛吃, 看的出來旅遊中的吃占了一半。 對於吃貨來說也許占的比例更大。 朋友圈的弟兄們看到吃貨曬的圖片往往會說:我看你長五斤再回來!

一個古城通常必定是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政治穩定之地, 而所謂的文化裡面也必然包含著飲食文化。 原來聽到這個理論認為是吃貨為自己找的理由, 其實它的道理是絕對站腳的。 一餐好飯顯然離不開講究的配料,

精緻的操作, 完美的程式和考究的飲食環境等。 比如前清的馬背民族由於遷徙頻繁、戰事繁多只能用頭盔來涮羊肉, 等打下了天下就開始用銅鍋, 挑羊肉, 選配料的開始講究起來。

八大菜系閩菜的發祥地福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 所以它的飲食不僅自成一系, 而且它的代表菜“佛跳牆”幾乎成為八大菜系的首道菜, 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同樣因為佛跳牆被饕餮吃貨追捧的原因, 其它的菜系也衍生出一些類似的菜來, 比如譚家菜裡的海鮮燴。

雖然佛跳牆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也能看到, 甚至詭秘至深的不許拍照。 但是對於大部分遊客來說一位動輒四五百元的價格依然是難以接受的。 儘管我們也知道一餐佛跳牆的準備時間是很長的, 原料是非常講究的, 所以嘛價格也可以理解。

這次“大V說福州”之行我們第一餐就選在了三坊七巷中的達明美食街。雖然開計程車的師傅說這條街並不長,但是走起來還是有點感覺的,尤其是要邊走邊吃的話有更長的感覺。

這條街古榕垂地、紅燈高懸,兩旁店鋪林立,遊客摩肩擦踵的游走於各家店鋪之間。路中間也被小吃檔的木屋添滿,操作間裡暖色的氛圍增加了遊客的好奇心和對於吃貨的吸引力!

老福州小吃店在小吃街裡算大的,裡面也是現在流行的明廚亮灶,各種小吃琳琅滿目、一目了然。一干兄弟取過菜單來一看如天書一般,根本和食物聯繫不起來,也難怪,北方人初到福州很多東西那的確是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不客氣的說,我吃到現在幾乎也叫不上名字來。

總體來看,福州的小吃偏鹹,倒並不是說它鹽大而是在甜鹹之間偏鹹,鹹味的小吃居多;用油較多,通常是油炸,裡面裹以海鮮、雞蛋、鮮菜等;份量通常比較足,所以點菜時要留神不要太多。總體來說北方人接受起來沒有什麼困難,不像有的地方那麼辣,有的地方那麼酸,有的地方那麼甜。即使是糖尿病人也可以忽略了。

福州人非常喜歡一種叫鍋邊的湯菜。這道菜的做法也比較獨特,有點像北方人的鍋貼餅子。首先用大火、大鍋、淺湯,然後用勺子把米漿沿著鍋邊轉圈澆下,米漿在尚未入湯時就形成了嫩嫩的鍋巴,然後用鏟子鏟進鍋中,與鍋中的青菜、海鮮、鹹肉稍煮片刻即可出鍋。盛進碗裡乍一看有點像我們北方人的疙瘩湯,但是鍋邊要比疙瘩柔嫩許多,入口即化。配以菜香、鮮香、肉香的確是非常美味的一道湯菜。

不過福州人最看重的小吃恐怕就是魚丸和肉燕了,他可以為了魚丸和肉燕單獨開一間店鋪,而且能夠號稱百年而不倒。足以見這兩樣小吃在福州人心目中的位置了。雖說這是福州人最常見的小吃,但是做法和味道卻又差距很大,就連我們這樣的外地人都嘗的出來。比如那個肉燕,看外表一樣,但是那個簡單的面皮吃到嘴裡就大不相同,可見裡面乾坤不淺。真應了那句名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傳說古時候,有位商人搭漁民的船南行經商,剛出閩江口就遇到了颱風襲擊。船入港灣避風時,不幸觸礁損壞。修船需要很長的時間,於是漁民天天給他打魚做飯。不料商人歎道:“天天有魚,食之生厭。能不能換換別的口味?”於是心靈手巧的船婦便把剛釣到的一條大鰻魚,去皮除刺,把魚肉剁細,抹上薯粉,製成丸子,煮熟一嘗別有風味。此後,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裡開設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這位船婦為廚師,獨家經營“魚丸湯”,這便是魚丸的來歷了。當然我們現在吃到的魚丸已經大有改進了,裡面添了鬆軟可口、鮮香宜人的餡料,也正是裡面的餡料使各家的魚丸有了些許區別。

同樣這肉燕也是頗有來歷,相傳早在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禦史大人家居山區,吃多了山珍便感覺口中無味。家中的廚子只好獨闢蹊徑另開爐灶,想出個獨特的吃法: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餛飩,(所謂偏食就是我們北方人吃的餃子)煮熟配湯吃。禦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淳香沁人,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傳來傳去就成了今天的肉燕。

福州正因為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傳承,才有了今天色、香、味、型俱全的食品,如果吃過之後能夠瞭解點歷史、懂得點道理,這才算是沒白吃,您說是嗎?

這次“大V說福州”之行我們第一餐就選在了三坊七巷中的達明美食街。雖然開計程車的師傅說這條街並不長,但是走起來還是有點感覺的,尤其是要邊走邊吃的話有更長的感覺。

這條街古榕垂地、紅燈高懸,兩旁店鋪林立,遊客摩肩擦踵的游走於各家店鋪之間。路中間也被小吃檔的木屋添滿,操作間裡暖色的氛圍增加了遊客的好奇心和對於吃貨的吸引力!

老福州小吃店在小吃街裡算大的,裡面也是現在流行的明廚亮灶,各種小吃琳琅滿目、一目了然。一干兄弟取過菜單來一看如天書一般,根本和食物聯繫不起來,也難怪,北方人初到福州很多東西那的確是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不客氣的說,我吃到現在幾乎也叫不上名字來。

總體來看,福州的小吃偏鹹,倒並不是說它鹽大而是在甜鹹之間偏鹹,鹹味的小吃居多;用油較多,通常是油炸,裡面裹以海鮮、雞蛋、鮮菜等;份量通常比較足,所以點菜時要留神不要太多。總體來說北方人接受起來沒有什麼困難,不像有的地方那麼辣,有的地方那麼酸,有的地方那麼甜。即使是糖尿病人也可以忽略了。

福州人非常喜歡一種叫鍋邊的湯菜。這道菜的做法也比較獨特,有點像北方人的鍋貼餅子。首先用大火、大鍋、淺湯,然後用勺子把米漿沿著鍋邊轉圈澆下,米漿在尚未入湯時就形成了嫩嫩的鍋巴,然後用鏟子鏟進鍋中,與鍋中的青菜、海鮮、鹹肉稍煮片刻即可出鍋。盛進碗裡乍一看有點像我們北方人的疙瘩湯,但是鍋邊要比疙瘩柔嫩許多,入口即化。配以菜香、鮮香、肉香的確是非常美味的一道湯菜。

不過福州人最看重的小吃恐怕就是魚丸和肉燕了,他可以為了魚丸和肉燕單獨開一間店鋪,而且能夠號稱百年而不倒。足以見這兩樣小吃在福州人心目中的位置了。雖說這是福州人最常見的小吃,但是做法和味道卻又差距很大,就連我們這樣的外地人都嘗的出來。比如那個肉燕,看外表一樣,但是那個簡單的面皮吃到嘴裡就大不相同,可見裡面乾坤不淺。真應了那句名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傳說古時候,有位商人搭漁民的船南行經商,剛出閩江口就遇到了颱風襲擊。船入港灣避風時,不幸觸礁損壞。修船需要很長的時間,於是漁民天天給他打魚做飯。不料商人歎道:“天天有魚,食之生厭。能不能換換別的口味?”於是心靈手巧的船婦便把剛釣到的一條大鰻魚,去皮除刺,把魚肉剁細,抹上薯粉,製成丸子,煮熟一嘗別有風味。此後,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裡開設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這位船婦為廚師,獨家經營“魚丸湯”,這便是魚丸的來歷了。當然我們現在吃到的魚丸已經大有改進了,裡面添了鬆軟可口、鮮香宜人的餡料,也正是裡面的餡料使各家的魚丸有了些許區別。

同樣這肉燕也是頗有來歷,相傳早在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禦史大人家居山區,吃多了山珍便感覺口中無味。家中的廚子只好獨闢蹊徑另開爐灶,想出個獨特的吃法: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餛飩,(所謂偏食就是我們北方人吃的餃子)煮熟配湯吃。禦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淳香沁人,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傳來傳去就成了今天的肉燕。

福州正因為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傳承,才有了今天色、香、味、型俱全的食品,如果吃過之後能夠瞭解點歷史、懂得點道理,這才算是沒白吃,您說是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