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船難掉頭 3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困難重重

本文總共2019字

預計閱讀6分鐘

01

理財轉型進入“快車道”

伴隨資管新規落地進入倒計時, 銀行開放淨值型理財的占比逐漸走高。 上海銀行4月19日發佈的2017年財報顯示, 該行2017年開放式產品餘額占比同比大幅提升21個百分點至44%, 同時調整產品期限結構, 加大非保本中長期限產品發行力度, 截至報告期末, 非保本中長期限產品占比達34%。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 在此之前已發佈2017年財報的不少銀行, 也做出了類似表態或直接列出增長資料。 例如招商銀行2017年末淨值型產品餘額1.66萬億元, 較上年末增長5.5%,占理財產品餘額的比重為75.81%, 占比較上年末提高2.93個百分點;寧波銀行開放型和淨值型產品規模1461億元, 較年初增長32.3%, 占比約60%;中信銀行開放式產品和淨值型產品規模總占比超過62%。

規模增長的背後, 必然是產品發行量的加大。 中信銀行稱, 推出每週開放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招商銀行則是“新創設產品一律以淨值型產品形態發行”;農業銀行表示,

推出新客戶新資金專享產品、多次派息期次產品、結構化及外幣固定頻率起息產品等新產品, 加快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

與開放淨值型理財相反的是, 保本型理財在逐步萎縮。 建設銀行2017年理財產品餘額2.09萬億元, 其中保本理財產品餘額3544.36億元, 占比17%;中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達到1.52萬億元, 其中保本理財3582億元, 占比23.63%。

02

期待去剛兌已久

所謂理財產品淨值化, 就是不給理財產品定預期收益率, 而是像基金那樣按淨值申購、贖回, 不再保證客戶的收益。 換句話說, 也就是打破剛性兌付。

這其實早已是不少業內人士的願景。 從銀行年報可以看到, 每家銀行每年發行的理財產品基本都在數千隻,

規模上萬億元, “如此巨大的體量, 又需要保持相對穩定的收益率, 這意味著市場中要有足夠規模且價格波動不大的投資標的才可以, 但受經濟週期、區域環境變化等影響, 能長期保持穩定很難”。 一位國有銀行人士表示。

多數銀行此前遇到兌付危機, 選擇的都是自掏腰包補齊。 例如2012年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出現兌付問題, 投資者聚集到銀行門口討說法, 最終以該行用自有資金兌付告終;2016年底低迷的債市也一度讓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 有些銀行動用利潤填補虧空, 投資者並未察覺異樣, 但相關銀行員工的年終獎縮水明顯。

長期下來, 剛兌加劇了市場道德風險, 也倒逼金融機構去加杠杆、加久期、加風險等。 過往也有多項文件在不斷強調要打破理財產品剛兌, 但在各項檔中一直沒有具體規定。 直到2017年11月, 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佈了橫跨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 首次完整明確剛兌的定義和對剛兌的處罰,

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 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讓投資者明晰風險, 並明確“金融管理部門對剛性兌付行為採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今年3月下旬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 資管新規獲通過, 意味著離落地再近一步。 作為資管產品中占比最大的銀行理財, 開放淨值化轉型也成為必然趨勢。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預計, 隨著監管要求的明確, 未來極有可能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轉型為淨值型產品。

03

淨值化轉型之困

銀行對此不無信心。 以3萬億元規模理財位居同業第一的工行, 該行行長穀澍在2017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資管新規出臺後不會受到大衝擊, 將打造淨值型產品體系, 不斷做好非標轉標研究,同時在風控方面不斷簡化產品體系,減少嵌套,使得產品穿透性更好。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大多數產品還是偽淨值型產品,採用的成本攤餘法估值,即由資產收益平均攤至每日,會導致產品淨值均勻變動,可無法真正暴露基礎資產風險特徵。

這樣做一定程度還是源于投資者的壓力,不少分析都指出,銀行理財產品真正“淨值化”最大的困難仍然是轉變投資者思維。金融業資深觀察人士、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從投資者角度來說,觀念的扭轉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對投資者做到充分的資訊披露和對應的風險匹配告知,短期難度也是很大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同期業務還不能耽擱太多,其中均衡就是過渡期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真正的投資者教育是在實踐中形成的,而非表面形式所能替代,過渡期需要相對平穩又要讓部分風險真實暴露出來,這也需要各金融機構不斷努力,理論上大機構的抗壓能力更強,更有能力發展更大範圍波動的產品,但如果沒把握好度,在網路時代也會對對應公司商譽造成重大影響。”廖鶴凱說道。

在鴻坤財富總經理陳永旗看來,剛兌打破對整個行業健康發展非常好,不過由於長期以來剛兌的保護,投資者對風險的認識程度和接受水準不盡相同。陳永旗表示,打破剛兌一定要進行客戶分級,“例如一個可投資資產只有100萬元的客戶就不太適合做高風險的產品;又如從投資時長來看,當我們進行一個股權投資產品,它時間可能是五年、十年的,就可能適合可投資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客戶群體”。綜合而言,沒有進行客戶分級就很難進行產品的推薦。

版權

《洞見消費金融》所有內容,均為原創、轉載或者編譯。轉載文章,我們會注明文章作者、來源出處等。如果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或媒體聯繫後臺,我們會及時更正或刪除處理。

曝光

有任何平臺投訴問題,都可關注下方微信號或發郵件描述詳細情況,一旦核實,第一時間曝光!

微信:ailiubanbian

郵箱:3268809684@qq.com

本帳號已入駐:

今日頭條/天天快報/UC頭條/鳳凰號/搜狐號/

一點資訊/東方頭條 / 雪球 / 財經頭條 / 快傳號

編輯∣淩晨

©本文版權歸“洞見消費金融”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聲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不斷做好非標轉標研究,同時在風控方面不斷簡化產品體系,減少嵌套,使得產品穿透性更好。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大多數產品還是偽淨值型產品,採用的成本攤餘法估值,即由資產收益平均攤至每日,會導致產品淨值均勻變動,可無法真正暴露基礎資產風險特徵。

這樣做一定程度還是源于投資者的壓力,不少分析都指出,銀行理財產品真正“淨值化”最大的困難仍然是轉變投資者思維。金融業資深觀察人士、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從投資者角度來說,觀念的扭轉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對投資者做到充分的資訊披露和對應的風險匹配告知,短期難度也是很大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同期業務還不能耽擱太多,其中均衡就是過渡期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真正的投資者教育是在實踐中形成的,而非表面形式所能替代,過渡期需要相對平穩又要讓部分風險真實暴露出來,這也需要各金融機構不斷努力,理論上大機構的抗壓能力更強,更有能力發展更大範圍波動的產品,但如果沒把握好度,在網路時代也會對對應公司商譽造成重大影響。”廖鶴凱說道。

在鴻坤財富總經理陳永旗看來,剛兌打破對整個行業健康發展非常好,不過由於長期以來剛兌的保護,投資者對風險的認識程度和接受水準不盡相同。陳永旗表示,打破剛兌一定要進行客戶分級,“例如一個可投資資產只有100萬元的客戶就不太適合做高風險的產品;又如從投資時長來看,當我們進行一個股權投資產品,它時間可能是五年、十年的,就可能適合可投資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客戶群體”。綜合而言,沒有進行客戶分級就很難進行產品的推薦。

版權

《洞見消費金融》所有內容,均為原創、轉載或者編譯。轉載文章,我們會注明文章作者、來源出處等。如果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或媒體聯繫後臺,我們會及時更正或刪除處理。

曝光

有任何平臺投訴問題,都可關注下方微信號或發郵件描述詳細情況,一旦核實,第一時間曝光!

微信:ailiubanbian

郵箱:3268809684@qq.com

本帳號已入駐:

今日頭條/天天快報/UC頭條/鳳凰號/搜狐號/

一點資訊/東方頭條 / 雪球 / 財經頭條 / 快傳號

編輯∣淩晨

©本文版權歸“洞見消費金融”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聲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