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古代的地方官又稱為“父母官”呢?

據古籍記載, 明朝高啟《書博雞者事》∶“誣去賢使君, 袁人失父母。 ”另《水滸傳・第十四回》∶“恐日後父母官問時, 保正也好答應。 ”及清朝王士禎《池北偶談・談異七・曾祖父母》∶“今鄉官, 稱州縣官曰父母。 ”以上這些記載中的父母官、父母, 都是指州縣的地方官。

那麼, 為什麼古代的地方官又稱為“父母官”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的, 也叫半神文化。 故古人認為“天授君權”, 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 所以帝王是上天的兒子, 稱為“天子”。 如《白虎通・卷一・爵》:“王者父天母地, 為天之子也。 ”

因此, 天子要按天意行事, 以德治天下, 要善待百姓, 愛民如子, 人民對君王就會如同父母般的敬愛。 如《左傳・襄公十四年》上載∶“養民如子, 蓋之如天, 容之如地, 民奉其君, 愛之如父母。 ”及《詩經・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 民之父母。 ”

由於天子猶如萬民的父母, 天下自成一家, 而天子派往各地的地方官員, 也就具有代表天子統治之意。

那麼地方官與當地民眾之間, 自然也形同父母與子女關係。 這種中國傳統文化意蘊, 一直延續到兩漢, 就出現了頌揚地方官的“召父杜母”之說。

據《漢書・循吏傳》的記載, 召信臣是西漢九江郡壽春人。 西漢元帝時, 他擔任南陽太守期間,

大行教化、興修水利、鼓勵農耕、提倡節儉, 使南陽成為當時最富庶的大郡。 他視民如子, 南陽人民感戴他, 親切的稱他為“召父”。

到東漢光武帝時, 南陽百姓又迎來一位勤政愛民的太守叫杜詩。 據《後漢書・杜詩傳》記載, 杜詩生活簡約, 施政公平清廉。 他減輕徭役賦稅, 還鼓勵墾荒農耕, 設計製造“水排”, 鑄造農具, 使人民的效益提高, 家家戶戶豐衣足食。 當時, 人們將他比作召信臣。

由於南陽人深蒙召信臣、杜詩之恩, 就立祠紀念, 並稱頌二人為“前有召父, 後有杜母”。 此時, “父母”一詞已蘊含地方官之意, 也具有“父母官”一詞的雛形。

到了宋朝, 州縣的地方官就開始被稱為“父母官”了。 這種稱呼的最早文獻記載, 應該是出自于宋初詩人王禹偁所寫《小畜集》詩集中的記載。 他在《贈浚儀朱學士》詩∶“西垣久望神仙侶, 北部休誇父母官。 ”及《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 百里撫煢嫠。 ”其自注∶“民間呼令為父母官”。

由此可知, “父母官”又可省稱為“父母”。 縣令的地方官被稱為“父母官”, 這種稱謂盛行於明、清時期。 現今,

人們還是把“父母官”用來泛指地方官, 通常是指與人民最親近, 行事公正廉明的州縣地方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