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後來的我們》說起:小清新比瑪麗蘇還狗血,比中年大叔還油膩

文娛價值官解讀:

根據劉若英單曲《後來》改編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即將上映, 作為今年青春片的“扛把子”, 如果該片大賣, 又將有一大波同質題材捲土重來。

這兩年, 青春題材電影在“墮胎、車禍、難到老”的“三俗”之路上紮堆, 一條道走到黑, 打著小清新的旗號, 其實比瑪麗蘇還狗血, 比任何一種題材都油膩。

撰文丨秋葵 編輯丨沈多

劉若英一首《後來》, 幾乎參與了大多數80後、90後的情竇初開的初戀和遺憾漸遠的失戀, 繼高曉松《同桌的你》之後, 這首單曲也沒能免俗, 唱了18年後, 終於完成了從一首歌到一部電影的華麗轉身。

截止目前, 電影《後來的我們》首日預售票房已經突破5000萬, 首日排片超8萬場, 但靠著一首歌的情懷, 儼然已成五一檔最受期待的影片, 還是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致青春》之後, 賣情懷賣回憶的青春片票房幾乎沒有太亮眼的, 究其根源, 就是在資本和市場的裹挾之下,

大家都在比快, 作品的同質化傾向和粗製濫造不可避免, 本應該最清新的題材, 最後卻淪為了最油膩, 一個大寫的諷刺。

套路下的“青春片”拍成了“叫春片”

如果說, 中國的玄幻劇就是一堆垃圾的話, 那麼青春片就是一場災難。 各種做作狗血的戀愛、各種花式作死、各種劈腿、各種約炮、各種墮胎,

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最終輸給了現實。 ”

他們哪裡是輸給了現實, 分明是輸給了現眼。

2013年, 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一炮而紅拿下7.19億高票房, 猶如蒼蠅逐臭一樣的資本, 立刻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組團朝著青春片這一領域進軍。 很快的, 國產青春片便迎來了它們的春天, 緊接著《小時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梔子花開》……等一大批青春片蜂擁而至。

雖然不如《致青春》票房如此驕人, 不過乘著這股東風, 跟風的這批青春片還是跟著吃了肉:《同桌的你》4.56億, 《匆匆那年》5.89億, 《左耳》4.85億, 《梔子花開》3.78億, 《小時代》四部曲17億……對於這些在豆瓣的平均分基本在4分左右, 早就被觀眾打入爛片隊伍的青春片, 這樣的票房實在有點高的離譜, 算是躺著把錢掙了。

然而好景不長, 2016年, 國產青春片已經走到了口碑和票房的窮途末路, 短短三年, 國產青春片迅速榨幹了市場的利潤, 也透支了觀眾對它的信任。 去年, 《秘果》累計票房不足千萬,

《青禾男高》也就3000多萬, 即使有歐陽娜娜、歐豪、景甜等還算有流量的演員坐鎮, 還是難以扭轉這兩部片票房撲街的命運, 很多人甚至連片名都沒聽過, 如今只要一提到國產青春片, 似乎就是往爛片的柱子上定性了。

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青春片的銀幕洗禮後, 觀眾們已經對青春片的套路了然於胸,無非就是一些早戀、劈腿、叛逆、爭愛、墮胎、車禍、撕逼、絕症等狗血元素的大雜燴。換幾個演員、換幾套校服、再換幾個校園,這些所謂的青春片其實就是一部片,大家跟風模仿互相借鑒,屢試不爽。

甚至有人說,每一部青春片都要有一個被人欺負的善良胖子。如此臉譜化的人設成為青春片的標配,劇情也只是將各種元素簡單堆砌,難免給觀眾一種沒有誠意的感覺。

國產青春片標配:胖子

在這股青春片的熱潮中,圖書館、教室、籃球場成了最常見的故事發生地,而中國特色的醜校服也頻頻亮相,此外,各種做舊的黑板、獎狀、CD、漫畫雖然充滿了年代感,但配合著生硬的劇情,無時無刻不讓觀眾從這種刻意的符號感中一秒鐘出戲,這些道具被套上了一層名為“懷舊”的濾鏡,讓青春片充斥著一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塑膠氣質。

有一種青春片叫人家的青春片

就在國內青春片已經山窮水盡之際,2017年,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橫空出世,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全世界青少年生活的日常——哪有那麼多人早戀、援交和墮胎?考試舞弊才是我們“青春舞曲”的主旋律好嗎?

一句話總結《天才槍手》:螺螄殼裡做道場,但做得真好!這是一部將一群泰國高中生如何作弊的故事,故事相當簡單,也沒有墮胎、撕逼等套路,但在如此平凡的切口之下,《天才槍手》卻直擊了種種社會熱點和痛點,從各個階級教育的焦慮、社會競爭的不公、教育體制的僵化,再到親情、友情、前途、命運,每個層面都表達恰到好處又深刻動人。更重要的是,節奏緊湊劇情緊張,環環相扣、爽感十足,絲毫沒有國產青春片那種拖遝和無病呻吟。

看完《天才槍手》不禁感歎,原來青春片還能這麼拍!原來真正的青春片叫人家的青春片!

再來看北美的青春片,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美國派》、《留級之王》、《賤女孩》、《朱諾》等青春片,雖然人設呈現模式化,但性格多異,和《天才槍手》一樣,在青春的小切口下,電影卻層層深入挖掘了更大的社會層面:戀愛、性、社會團體、派系、信仰、種族、人際關係、衝突、文化……讓電影具備了更大的藝術張力,而從風格看,也是涵蓋嚴肅、惡搞、輕鬆、反思、沉重等多種風格。

《賤女孩》劇照

即使是劇情相對平淡的日本青春片,這些年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四月物語》、《花與愛麗絲》、《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還是《哪啊哪啊神去村》、《橫道世之介》,多數都是陽光明媚溫暖如春,真正拍出了乾淨唯美,那種淡淡的美好,看完後讓人一聲輕歎,有點惋惜青春的轉瞬即逝,這些片真正拍出了小清新,不是必須愛的死去活來歇斯底里才叫青春。

《花與愛麗絲》劇照

雖然叛逆的青春期、封閉的校園,家長與學生的情感隔絕,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積攢的疲累與憤怒,對走上社會的恐懼,以及走進社會後的不適應,這些是國內青少年在青春期面臨的相同問題,也是青春片創作無法脫離的大環境,但大環境的局限並不是國內青春片越做越爛的主要原因,基於這些環境的電影故事基調可以是憂鬱的、勵志的、懷舊的,故事的設定和起承轉伏依然可以拍出個性,儘管我們每個人有同樣的青春,但縮小到個體來說,即使同一個班級的同學,每個人的青春也一定有不同的經歷和感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早戀、墮胎和打架。

批量生產的“青春”已經山窮水盡

從隨隨便便賣過3億以上票房,到單片票房不足1000萬變成了常態,這種有中國特色的“青春片”,短短5年就被電影人玩壞了,除了跳不出套路外,從青春片製作和市場運作層面看,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1、胡亂糟改IP

大多數青春片都來自很多知名IP的改編,從懷舊歌曲到熱門小說統統拿來改編成青春片。於是我們看到了由懷舊歌曲改編的電影:《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梔子花開》等等,還有由熱門小說IP改編的電影:《左耳》、《何以笙簫默》、《匆匆那年》、《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等等,甚至連英語課本裡的人物“李雷和韓梅梅”都拍成了電影,這種有點熱度和情懷的IP就匆匆上馬,套個爛俗的故事就成了一部電影上映圈錢,IP改編的亂象和急功近利在青春片中最典型。

2、導演不專業

在製作層面,這些青春片的導演多為作家、歌手、演員跨界新人,非專業出身的導演明擺著是看中了青春片這塊肥肉,都來大撈一把快錢,從趙薇、郭敬明到蘇有朋、何炅等充滿話題性的明星,第一部轉型當導演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青春片,他們拿技術門檻低的青春片作為自己轉型的習作,或者只是乾脆想賺一票就走。這些非專業導演在劇情和人設的把控上功力很欠缺。

3、批量生產

這兩年的青春片已經在批量生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邀請高顏值、高人氣的年輕演員出演,演技不夠顏值來湊,走進知名院校取景拍攝,再套上“熱門IP”的外殼講一個年輕人愛而不得的故事,已經成了所有青春片的寶典了。上映前去各大城市高校輪流搞見面會,再密集來一波吸引眼球的話題行銷,屢試不爽。這次《後來的我們》預售階段成績斐然,究竟是真金還是白菜,還需要上映後經歷市場的檢驗。

批量生產的青春片讓青春題材成為市場和資本追逐的對象,也迅速榨幹了這一領域的最後一點價值。從吸金能力驚人到被市場拋棄,國產青春片只用了5年時間,回顧其中的故事,足夠讓人唏噓感慨,好的內容需要時間沉澱,好的故事本身資源稀缺,在資本和市場的裹挾之下,大家都冷靜一下吧。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觀眾們已經對青春片的套路了然於胸,無非就是一些早戀、劈腿、叛逆、爭愛、墮胎、車禍、撕逼、絕症等狗血元素的大雜燴。換幾個演員、換幾套校服、再換幾個校園,這些所謂的青春片其實就是一部片,大家跟風模仿互相借鑒,屢試不爽。

甚至有人說,每一部青春片都要有一個被人欺負的善良胖子。如此臉譜化的人設成為青春片的標配,劇情也只是將各種元素簡單堆砌,難免給觀眾一種沒有誠意的感覺。

國產青春片標配:胖子

在這股青春片的熱潮中,圖書館、教室、籃球場成了最常見的故事發生地,而中國特色的醜校服也頻頻亮相,此外,各種做舊的黑板、獎狀、CD、漫畫雖然充滿了年代感,但配合著生硬的劇情,無時無刻不讓觀眾從這種刻意的符號感中一秒鐘出戲,這些道具被套上了一層名為“懷舊”的濾鏡,讓青春片充斥著一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塑膠氣質。

有一種青春片叫人家的青春片

就在國內青春片已經山窮水盡之際,2017年,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橫空出世,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全世界青少年生活的日常——哪有那麼多人早戀、援交和墮胎?考試舞弊才是我們“青春舞曲”的主旋律好嗎?

一句話總結《天才槍手》:螺螄殼裡做道場,但做得真好!這是一部將一群泰國高中生如何作弊的故事,故事相當簡單,也沒有墮胎、撕逼等套路,但在如此平凡的切口之下,《天才槍手》卻直擊了種種社會熱點和痛點,從各個階級教育的焦慮、社會競爭的不公、教育體制的僵化,再到親情、友情、前途、命運,每個層面都表達恰到好處又深刻動人。更重要的是,節奏緊湊劇情緊張,環環相扣、爽感十足,絲毫沒有國產青春片那種拖遝和無病呻吟。

看完《天才槍手》不禁感歎,原來青春片還能這麼拍!原來真正的青春片叫人家的青春片!

再來看北美的青春片,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美國派》、《留級之王》、《賤女孩》、《朱諾》等青春片,雖然人設呈現模式化,但性格多異,和《天才槍手》一樣,在青春的小切口下,電影卻層層深入挖掘了更大的社會層面:戀愛、性、社會團體、派系、信仰、種族、人際關係、衝突、文化……讓電影具備了更大的藝術張力,而從風格看,也是涵蓋嚴肅、惡搞、輕鬆、反思、沉重等多種風格。

《賤女孩》劇照

即使是劇情相對平淡的日本青春片,這些年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四月物語》、《花與愛麗絲》、《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還是《哪啊哪啊神去村》、《橫道世之介》,多數都是陽光明媚溫暖如春,真正拍出了乾淨唯美,那種淡淡的美好,看完後讓人一聲輕歎,有點惋惜青春的轉瞬即逝,這些片真正拍出了小清新,不是必須愛的死去活來歇斯底里才叫青春。

《花與愛麗絲》劇照

雖然叛逆的青春期、封閉的校園,家長與學生的情感隔絕,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積攢的疲累與憤怒,對走上社會的恐懼,以及走進社會後的不適應,這些是國內青少年在青春期面臨的相同問題,也是青春片創作無法脫離的大環境,但大環境的局限並不是國內青春片越做越爛的主要原因,基於這些環境的電影故事基調可以是憂鬱的、勵志的、懷舊的,故事的設定和起承轉伏依然可以拍出個性,儘管我們每個人有同樣的青春,但縮小到個體來說,即使同一個班級的同學,每個人的青春也一定有不同的經歷和感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早戀、墮胎和打架。

批量生產的“青春”已經山窮水盡

從隨隨便便賣過3億以上票房,到單片票房不足1000萬變成了常態,這種有中國特色的“青春片”,短短5年就被電影人玩壞了,除了跳不出套路外,從青春片製作和市場運作層面看,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1、胡亂糟改IP

大多數青春片都來自很多知名IP的改編,從懷舊歌曲到熱門小說統統拿來改編成青春片。於是我們看到了由懷舊歌曲改編的電影:《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梔子花開》等等,還有由熱門小說IP改編的電影:《左耳》、《何以笙簫默》、《匆匆那年》、《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等等,甚至連英語課本裡的人物“李雷和韓梅梅”都拍成了電影,這種有點熱度和情懷的IP就匆匆上馬,套個爛俗的故事就成了一部電影上映圈錢,IP改編的亂象和急功近利在青春片中最典型。

2、導演不專業

在製作層面,這些青春片的導演多為作家、歌手、演員跨界新人,非專業出身的導演明擺著是看中了青春片這塊肥肉,都來大撈一把快錢,從趙薇、郭敬明到蘇有朋、何炅等充滿話題性的明星,第一部轉型當導演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青春片,他們拿技術門檻低的青春片作為自己轉型的習作,或者只是乾脆想賺一票就走。這些非專業導演在劇情和人設的把控上功力很欠缺。

3、批量生產

這兩年的青春片已經在批量生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邀請高顏值、高人氣的年輕演員出演,演技不夠顏值來湊,走進知名院校取景拍攝,再套上“熱門IP”的外殼講一個年輕人愛而不得的故事,已經成了所有青春片的寶典了。上映前去各大城市高校輪流搞見面會,再密集來一波吸引眼球的話題行銷,屢試不爽。這次《後來的我們》預售階段成績斐然,究竟是真金還是白菜,還需要上映後經歷市場的檢驗。

批量生產的青春片讓青春題材成為市場和資本追逐的對象,也迅速榨幹了這一領域的最後一點價值。從吸金能力驚人到被市場拋棄,國產青春片只用了5年時間,回顧其中的故事,足夠讓人唏噓感慨,好的內容需要時間沉澱,好的故事本身資源稀缺,在資本和市場的裹挾之下,大家都冷靜一下吧。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