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亞洲矽業:積厚成勢,再出發!

青海新聞網訊 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是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以科技創新為著力點,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全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路和要求, 省科技部門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進而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加快培育具有區域特色和優勢條件的高新技術產業, 從創新政策制定、創新平臺搭建、創新專案組織、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著手, 有力地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成為全省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

即日起, 本報聚焦青海省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主體發展重要指標, 陸續報導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及產業發展歷程和成績經驗, 為這些企業的發展鼓與呼。

亞洲矽業(青海)有限公司在青海可以稱得上是一家明星企業, 它的耀眼之處在於經歷光伏產業“過山車”般的發展軌跡後, 能夠超越自我、超越時代, 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目前企業年產電子級多晶矽15000噸、光纖級四氯化矽9000噸, 多晶矽產能全國並列第三、全球第七, 光纖級四氯化矽產能全國第二, 技術水準達到國際領先, 2018年多晶矽產能將達到20000噸/年。

談及企業的“殺手鐧”, 公司副總工程師宗冰快人快語, “首推的一定是2015年建成, 國際首條全部由48對棒加壓還原爐構成的萬噸級多晶矽單體生產線,

專案技術水準2017年4月經省科技廳鑒定達到國際領先。 ”

“項目投產後, 還首次實現了電子級多晶矽的低能耗生產, 年產15000噸多晶矽天然氣消耗比之前年產5000噸時不升反降, 這絕對是一個奇跡。 投產至今, 累計節能折合標煤約12萬噸, 相當於植樹造林624萬棵。 ”宗冰說。

由此亞洲矽業被列入國家綠色製造試點企業、國家迴圈經濟試點企業、國家兩化融合試點企業, 並於2017年入選工信部綠色製造系統集成專案試點企業。 據瞭解, 通過專案節能降耗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7.86億元, 淨利潤4.53億元, 繳納稅費2.05億元。

那麼, 是什麼成就了亞洲矽業的發展和超越?

用宗冰的話說就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品技術為核心,

砥礪前行, 突破提升。

人是科技創新

企業高速發展的根本

科技創新, 人才先行。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為彌補青海省在人才方面的不利因素, 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 亞洲矽業也結合自身特點, 採用多元化手段引進和培養人才。

合成車間操作工, 這是許保紅在2008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亞洲矽業後的第一份工作。 如今的許保紅已經成長為亞洲矽業氫化車間副主任, 並在2014年獲得“西寧市職工技術明星”榮譽稱號。

許保紅清晰記得, 大學畢業的第二天, 就走上了工作崗位。

也正是那時候, 光伏產業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急劇逆轉, 多晶矽價格開始出現較大幅度回落, 從每噸現貨價50萬美元直跌至10萬美元, 且未見止跌之勢。 之後又經歷2011年美國“雙反”調查和2013年歐盟“雙反”調查, 多晶矽產品現貨價格更是低至每噸1.8萬美元, 光伏產業哀鴻遍野。

面對行業低谷, 亞洲矽業的總經理王體虎堅定信心、抱定決心, 認為只有通過技改擴能, 實現效益與產能的大幅提升, 才能熬過行業的寒冬暗夜, 最終迎來產業的春天。

2014年8月, 亞洲矽業新成立氫化車間, 專業出身而且經驗豐富的許保紅被抽調過去, 主要負責技改擴能項目的冷氫化及還原尾氣回收等工藝改進提升。

“這是新工藝, 所以對我們來說, 就是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地適應、創新。

並且要確保安全生產, 剛開始工作量很大, 因為整個工作流程我都要從頭跟到尾, 也正因為這樣, 讓我對流程的環節瞭解和掌握得更多, 就可以根據自己積累的工作經驗, 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後進行論證, 然後加以解決, 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再優化, 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許保紅說。

2016年, 許保紅提出導熱油鍋爐綜合回收利用技改項目, 以達到能源轉換和對餘熱進行回收並加以利用的目的。 亞洲矽業對該技改項目進行評估後, 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許保紅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 燃氣鍋爐綜合回收利用技改項目順利實施並獲得成功。 當年, 該項目獲得亞洲矽業2017年度技改特等獎。 經過測算, 導熱油鍋爐綜合回收利用技改項目可使公司年降低生產成本約3000多萬元。

“企業搞技術創新就要發動員工,激發、鼓勵大家的創新意識,要支持更要給予獎勵。”宗冰介紹說。正是這種創新意識,使得許保紅和其他同事們在保證產品品質和安全環保的前提下,大力開展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

“要從國內外先進工藝技術中不斷地學習消化吸收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降低能耗、物耗,然後形成成本優勢和產品競爭力。”宗冰說到。一流的人才團隊加上產品品質優勢,才使得亞洲矽業在光伏行業的低迷時期,保持了核心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招才引智並重,速度品質並重。積極引進國際一流的高端領軍人才,先後引進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四國的六位博士。積極利用省市人才政策,柔性引進人才,共同進行項目研發。同時,還吸引了我省赴外地求學的優秀學子畢業後返鄉就業,其中兩位哈工大畢業返鄉的青海學子已經成為公司研發骨幹。

企業要在創新上有突破,就要有與省內外高校密切合作的“眼光”。亞洲矽業從資源優勢出發,先後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青海大學簽訂合作協定,共同進行項目研發。專家學者引進來,企業專家走出去,亞洲矽業與青海民族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定,三名企業專家被聘為民族大學客座教授並定期為學生授課,從企業實際出發,讓學生知道企業所需,以便更好地助自己所長。同時,青海民族大學選派一名優秀教師到企業實踐半年,參與企業科研項目,並深入瞭解企業需求,有針對性的修訂相關專業學生培養計畫,為企業培養人才。

以創新視野培育

邁向一流的核心競爭力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需要勇擔國家使命,需要具備全球視野,需要堅守創新信仰,需要抓住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牛鼻子”。

一流的科研平臺和科研基礎條件,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保障。在省科技廳和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的大力支持下,亞洲矽業建成了青海省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省矽材料重點實驗室、青海省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及平臺。

依託這些平臺所取得的成果是驚人的:2011年建成投產的二期工程年產量3000噸,2015年建成投產的三期工程年產已經達到了10000噸。時隔僅四年,廠房占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卻實現了飛躍式的增長,三期廠房的產量已是二期的3倍多。變化來自哪裡?記者饒有興趣地進行了一番探究。

亞洲矽業從2008年建成投產的一期多晶矽項目開始,發展為如今的三期項目,還原爐歷經了從一期時的12對棒、18對棒、24對棒,到二期項目中的全24對棒,如今,三期項目已達全48對棒,隨之產能實現了從年產2000噸、3000噸到萬噸級的跨越,如今全廠總產能已經達到了15000噸。

進入三期多晶矽專案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了世界首條完整48對棒加壓還原爐的生產線:16台48對棒還原爐成兩列排開,銀色的外表,裡面是上千攝氏度的高溫,一根根高達2.6米的多晶矽棒從筷子粗細的矽芯開始“生長”,最終將長成碗口粗細。然而,在這樣一個設備前,難以想像出它們究竟是如何操控、運行的。經宗冰介紹,原來只需坐在中控室的電腦前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技術的不斷提升、研發和創新。

“2010年,我們開始設計三期擴能改造項目,當時只是在二期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少量的改進。但是,2011年歐美對華開展‘雙反’調查,引發光伏市場劇烈波動,從技術裝備在未來處於領先地位和企業戰略發展的角度,我們決定推翻已完成的設計,對三期專案從核心設備到廠房佈局進行全部重新設計。

王體虎博士提出跳過36對棒還原爐直接研發48對棒還原爐,我當時有些擔心,因為2011年36對棒還原爐才剛剛問世尚不成熟,跳過36對直接研發48對的風險有點大,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內部討論了很長時間,後續通過模擬模擬技術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業內首次實現了48對棒還原爐的規模化應用。現在覺得當時決定研發48對棒還原爐是大膽但正確的選擇。”宗冰的言語中透著欣慰和自豪。

據介紹,三期專案已經全部採用48對棒大型還原爐,還原爐的餘熱利用率已經達到83%以上。16台還原爐就形成了一條萬噸級多晶矽生產線,2018年之前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條全部由48對棒還原爐構成的萬噸級多晶矽單體生產線。

不僅如此,2008年企業建成西北五省首個半導體級ICPMS超淨實驗室,並於2013年通過CNAS認可。擁有目前全球多晶矽行業最高水準的模擬模擬計算中心,與俄羅斯STR公司(德國瓦克模擬模擬供應商)、清華大學在模擬模擬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企業在業內率先提出並實現全數位化研發,實現了從流程設計,到核心設備研發,到工廠佈局優化的全數位化,形成企業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

截至目前,公司獲得重大科技成果6項,其中國際領先成果1項,獲得青海省科技進步獎2項。

同時,在省、市科技部門領導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引導、關注、支持和企業技術人員全員參與共同努力下,實現了智慧財產權的快速增長。企業2017年申請專利數量超過過去10年總和,獲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是我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專利增長幅度最快的企業之一。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4項,11項已發佈實施。

談到未來發展,宗冰說:只有全力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夠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企業據此制定了未來的發展規劃,力求通過科技創新,在綠色製造上達到新高度,大力推進智慧製造,在能耗和產品品質上全面超越國際一流競爭對手。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為我國半導體產業崛起添磚助力。

導熱油鍋爐綜合回收利用技改項目可使公司年降低生產成本約3000多萬元。

“企業搞技術創新就要發動員工,激發、鼓勵大家的創新意識,要支持更要給予獎勵。”宗冰介紹說。正是這種創新意識,使得許保紅和其他同事們在保證產品品質和安全環保的前提下,大力開展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

“要從國內外先進工藝技術中不斷地學習消化吸收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降低能耗、物耗,然後形成成本優勢和產品競爭力。”宗冰說到。一流的人才團隊加上產品品質優勢,才使得亞洲矽業在光伏行業的低迷時期,保持了核心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招才引智並重,速度品質並重。積極引進國際一流的高端領軍人才,先後引進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四國的六位博士。積極利用省市人才政策,柔性引進人才,共同進行項目研發。同時,還吸引了我省赴外地求學的優秀學子畢業後返鄉就業,其中兩位哈工大畢業返鄉的青海學子已經成為公司研發骨幹。

企業要在創新上有突破,就要有與省內外高校密切合作的“眼光”。亞洲矽業從資源優勢出發,先後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青海大學簽訂合作協定,共同進行項目研發。專家學者引進來,企業專家走出去,亞洲矽業與青海民族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定,三名企業專家被聘為民族大學客座教授並定期為學生授課,從企業實際出發,讓學生知道企業所需,以便更好地助自己所長。同時,青海民族大學選派一名優秀教師到企業實踐半年,參與企業科研項目,並深入瞭解企業需求,有針對性的修訂相關專業學生培養計畫,為企業培養人才。

以創新視野培育

邁向一流的核心競爭力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需要勇擔國家使命,需要具備全球視野,需要堅守創新信仰,需要抓住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牛鼻子”。

一流的科研平臺和科研基礎條件,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保障。在省科技廳和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的大力支持下,亞洲矽業建成了青海省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省矽材料重點實驗室、青海省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及平臺。

依託這些平臺所取得的成果是驚人的:2011年建成投產的二期工程年產量3000噸,2015年建成投產的三期工程年產已經達到了10000噸。時隔僅四年,廠房占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卻實現了飛躍式的增長,三期廠房的產量已是二期的3倍多。變化來自哪裡?記者饒有興趣地進行了一番探究。

亞洲矽業從2008年建成投產的一期多晶矽項目開始,發展為如今的三期項目,還原爐歷經了從一期時的12對棒、18對棒、24對棒,到二期項目中的全24對棒,如今,三期項目已達全48對棒,隨之產能實現了從年產2000噸、3000噸到萬噸級的跨越,如今全廠總產能已經達到了15000噸。

進入三期多晶矽專案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了世界首條完整48對棒加壓還原爐的生產線:16台48對棒還原爐成兩列排開,銀色的外表,裡面是上千攝氏度的高溫,一根根高達2.6米的多晶矽棒從筷子粗細的矽芯開始“生長”,最終將長成碗口粗細。然而,在這樣一個設備前,難以想像出它們究竟是如何操控、運行的。經宗冰介紹,原來只需坐在中控室的電腦前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技術的不斷提升、研發和創新。

“2010年,我們開始設計三期擴能改造項目,當時只是在二期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少量的改進。但是,2011年歐美對華開展‘雙反’調查,引發光伏市場劇烈波動,從技術裝備在未來處於領先地位和企業戰略發展的角度,我們決定推翻已完成的設計,對三期專案從核心設備到廠房佈局進行全部重新設計。

王體虎博士提出跳過36對棒還原爐直接研發48對棒還原爐,我當時有些擔心,因為2011年36對棒還原爐才剛剛問世尚不成熟,跳過36對直接研發48對的風險有點大,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內部討論了很長時間,後續通過模擬模擬技術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業內首次實現了48對棒還原爐的規模化應用。現在覺得當時決定研發48對棒還原爐是大膽但正確的選擇。”宗冰的言語中透著欣慰和自豪。

據介紹,三期專案已經全部採用48對棒大型還原爐,還原爐的餘熱利用率已經達到83%以上。16台還原爐就形成了一條萬噸級多晶矽生產線,2018年之前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條全部由48對棒還原爐構成的萬噸級多晶矽單體生產線。

不僅如此,2008年企業建成西北五省首個半導體級ICPMS超淨實驗室,並於2013年通過CNAS認可。擁有目前全球多晶矽行業最高水準的模擬模擬計算中心,與俄羅斯STR公司(德國瓦克模擬模擬供應商)、清華大學在模擬模擬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企業在業內率先提出並實現全數位化研發,實現了從流程設計,到核心設備研發,到工廠佈局優化的全數位化,形成企業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

截至目前,公司獲得重大科技成果6項,其中國際領先成果1項,獲得青海省科技進步獎2項。

同時,在省、市科技部門領導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引導、關注、支持和企業技術人員全員參與共同努力下,實現了智慧財產權的快速增長。企業2017年申請專利數量超過過去10年總和,獲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是我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專利增長幅度最快的企業之一。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4項,11項已發佈實施。

談到未來發展,宗冰說:只有全力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夠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企業據此制定了未來的發展規劃,力求通過科技創新,在綠色製造上達到新高度,大力推進智慧製造,在能耗和產品品質上全面超越國際一流競爭對手。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為我國半導體產業崛起添磚助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