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行宇、張翎:監管科技助力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合規管理|監管科技

文/華夏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處室負責人行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華夏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職員張翎

監管趨嚴背景下, 強化理財業務合規管理, 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分析了監管科技在銀行理財業務合規管理中的潛在應用, 提出從夯實數據基礎等方面在合規管理中積極引入監管科技, 提升理財業務合規管理有效性。

合規管理是商業銀行一項核心風險管理活動, 也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4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佈《合規與銀行內部合規部門》檔。 2006年10月中國銀監會發佈《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 指出合規是使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與法律、規則和準則相一致, 合規風險是商業銀行因沒有遵循法律、規則和準則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和聲譽損失的風險。

近年來國內在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同時, 伴隨著風險隱患滋生及部分金融活動脫離實體經濟的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 防控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監管逐漸被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017年7月,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防控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監管作為主要議題之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 面對監管升級和風險防控的複雜性, 依法經營、合規經營成為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理財業務面臨的新監管形勢

伴隨中國金融深化程度提高和利率市場化推進, 銀行理財業務近十餘年快速發展。 2011年至2015年銀行理財規模年複合增長率超50%, 2017年末銀行業理財餘額達29.54萬億元。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在拓寬居民投資管道、積極支援實體經濟同時, 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2017年以來, 監管部門開展了以“三三四十”為代表的專項治理, 從2017年全年銀行理財業務資料變化情況看, 銀行理財比2016年少增5.06萬億元, 2017年末金融同業類理財產品餘額較年初減少3.4萬億元。 銀行理財業務面臨著新一輪的規範、轉型和發展階段, 要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品質增長的轉變目標, 有必要加強合規管理、實現穩健經營。

第一, 回歸業務本源。 銀行理財業務首要任務是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 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更好滿足消費者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 2017年末以來已出現針對理財業務違反宏觀調控政策的行政處罰。

一是嚴格把握理財資金投向, 貫徹落實宏觀調控政策, 重點支持國家宏觀政策鼓勵和支持的領域, 防止資金空轉、違規流向房地產、“兩高一剩”等領域。 二是逐漸消除多層嵌套, 防範規避監管套利行為, 以縮短企業融資鏈條, 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第二, 迎接統一監管。 2017年11月,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 統籌協調金融穩定重大問題,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隨後, 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標誌著銀行理財業務進入大資管統一監管時代。 一是功能監管, 監管的協調性加大, 監管套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銀行理財業務將與各類資產管理金融機構在同一標準下開展競爭。 二是行為監管, 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更加重視行為監管, 保障投資者權益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銀行理財要更加嚴格執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

第三, 實施穿透管理。 穿透式監管逐漸成為重要手段和方式。 2017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要求實施穿透原則, 對資金源於銀行體系的各類交叉金融業務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納入全面風險管理。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關於理財產品登記的要求, 各家商業銀行開始登記底層基礎資產和負債資訊。 大資管新規要求對已經發行多層嵌套資產管理產品向上識別產品的最終投資者, 向下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目的是穿透識別最終投資者是否為“合格投資者”,最終投資標的是否符合投資範圍、集中度比例、風險計提等監管標準。銀行理財業務經營需要將“穿透”原則落實到相關業務管理和操作中,逐步提高產品透明度。

第四,深入開展整治。伴隨著理財業務發展和創新,監管思路整體呈現不斷規範、加強引導、持續趨嚴、處罰加大態勢。2017年末以來監管部門密集發佈了一系列政策檔,以銀監會2018年4號文“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為代表,明確指出影子銀行及交叉金融產品風險為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重點,其中違規開展理財業務方面提出九項整治要點。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一方面要對照監管列明的標準進行全面深入評估;另一方面需要針對相關整治要點深入自查和整改問責,全面梳理當前業務發展現狀、不足和問題等,主動揭示和處置風險,為後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監管科技在理財業務合規管理方面的探索應用

全球金融業強化合規的大背景下,多家金融機構面臨合規成本上升的壓力,紛紛加大風險與合規方面資源投入。如何運用區塊鏈、人工智慧、雲計算、大資料等最新技術和先進工具提升合規風險管理能力成為當前理財業務轉型發展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國際金融協會2016年《金融服務中的監管科技》報告指出,合規與監管報告領域將會受益於監管科技發展,如風險資料收集、建模、情景分析和預測、支付交易監控、識別客戶、監控金融機構內部行為、金融市場交易、識別新的監管政策等方面。德勤認為,監管科技包括靈活、速度、整合、分析四個特點,其2017年發佈的監管科技報告將全球RegTech公司劃分為監管報告、風險管理、用戶身份管控、合規管理、交易監控五個類別。當前,銀行理財業務借助監管科技強化合規風險管理,可以先行在如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KYC分析及反洗錢。KYC(Know-Your-Customer,瞭解你的客戶)是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巴塞爾委員會要求,各國銀行應制定嚴格的“KYC”政策,防止銀行有意或無意地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隨著國內外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監管要求逐步加強,銀行理財業務同樣面臨較大合規壓力,需要在理財銷售環節加強客戶身份識別,獲取相應資料進行盡職調查。監管科技在KYC及反洗錢方面如採用指紋、虹膜掃描及區塊鏈等技術,實現高風險客戶的自動搜索比對,提高了識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二是監管政策分析。全球監管要求更新較快,國內監管部門強化監管制度建設,政策發佈頻率也明顯提高。自2005年《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發佈以來,銀行理財業務方面截至2017年末涉及約50項監管辦法、規範性檔等。監管政策的變動均要求銀行內部政策及時落實,合規團隊進行解讀和督促相關業務團隊實現外規內化。但各家機構對監管政策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或執行細節中容易出現模糊地帶,造成貫徹落實中可能出現偏差。因此,運用監管科技將監管政策翻譯成數位協定,提高標準化程度,便於銀行降低合規成本。

三是監管資訊報告。理財業務按照監管要求,需要及時向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等報送各類資料資訊,其中部分資料獲取和報送需要業務團隊或分支機搆配合,耗費較高的人工與溝通成本。監管機構對於資料包送不及時、報送錯誤等情況往往會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因此,積極引入或借鑒通過監管科技創新的監管申報自動化解決方案,形成統一的資料統計維度和資料合規標準,不僅減少銀行重複工作,也有利於監管層面分析應用。

四是合規風險識別監控。目前合規管理側重在制度管理、合規審查、專業檢查、合規文化建設、整改問責等方面,但在即時監測員工違規行為、合規風險定量評估等方面仍有提高空間。隨著理財業務規模擴大,資料採擷、機器學習等技術有利於整合與分析大量資料,建立和完善合規風險評估模型。此外,科技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有利於對違規操作行為即時監測,實現事前或事中及時提示,儘早消除風險隱患。

借鑒監管科技強化理財業務合規管理措施

從國際實踐看,美國許多金融機構已開始內部研發或聯合科技公司來設計RegTech解決方案。銀行理財業務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應未雨綢繆,培養科技思維,推進監管科技在合規管理中的落地應用。

首先,應夯實數據基礎。一是建立合規管理資料資訊收集機制,豐富資料收集方式和來源,除做好內部合規風險資料積累外,還要加強監管相關政策條款、公開處罰案例等資訊收集。二是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從合規角度對理財業務運行中的文本檔案進行挖掘分析,如投後管理報告、內外部檢查問題、客戶投訴等方面資訊。三是建立資料品質評估體系,加強資料品質管理和定期治理,提高資料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妥善處理資料的合法合規要求以及資訊隱私問題。

其次,要繼續探索技術應用。一是針對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機器學習、資料採擷、應用程式介面等監管科技涉及到的技術,開展相關技術研究,為深入應用奠定基礎。二是開發合規風險評估模型。研究合規風險監測指標,通過資料分析等手段挖掘合規風險規律特徵,引入建模技術研發預警模型。當特定行為一旦觸發預先設置的規則,自動實施預警和控制。同時,採取“系統識別+專家判斷”形式,提高風險識別效果。

再次,須著力打造科技平臺。一是開發集理財業務法律法規、監管動態、內外部案例、合規監控、交易環節合規審查與監測、資訊報告等功能於一體的電子化平臺,及時生成各類管理資訊和報告,提高合規管理系統化、資訊化、智慧化水準。二是加強與監管科技公司合作,借鑒學習其監管合規方面的技術解決方案,視自身風險管理需要擇優開展業務合作。

最後,還應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一是加大技術人才配置,二是加強合規管理專業人員培養,強化合規團隊建設,打造具有法律、財務、風險管理、數理統計等背景的複合型人才隊伍,提高合規管理的專業性和有效性。

本文刊發于《清華金融評論》2018年3月刊,2018年3月5日出刊,編輯:王蕾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向下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目的是穿透識別最終投資者是否為“合格投資者”,最終投資標的是否符合投資範圍、集中度比例、風險計提等監管標準。銀行理財業務經營需要將“穿透”原則落實到相關業務管理和操作中,逐步提高產品透明度。

第四,深入開展整治。伴隨著理財業務發展和創新,監管思路整體呈現不斷規範、加強引導、持續趨嚴、處罰加大態勢。2017年末以來監管部門密集發佈了一系列政策檔,以銀監會2018年4號文“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為代表,明確指出影子銀行及交叉金融產品風險為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重點,其中違規開展理財業務方面提出九項整治要點。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一方面要對照監管列明的標準進行全面深入評估;另一方面需要針對相關整治要點深入自查和整改問責,全面梳理當前業務發展現狀、不足和問題等,主動揭示和處置風險,為後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監管科技在理財業務合規管理方面的探索應用

全球金融業強化合規的大背景下,多家金融機構面臨合規成本上升的壓力,紛紛加大風險與合規方面資源投入。如何運用區塊鏈、人工智慧、雲計算、大資料等最新技術和先進工具提升合規風險管理能力成為當前理財業務轉型發展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國際金融協會2016年《金融服務中的監管科技》報告指出,合規與監管報告領域將會受益於監管科技發展,如風險資料收集、建模、情景分析和預測、支付交易監控、識別客戶、監控金融機構內部行為、金融市場交易、識別新的監管政策等方面。德勤認為,監管科技包括靈活、速度、整合、分析四個特點,其2017年發佈的監管科技報告將全球RegTech公司劃分為監管報告、風險管理、用戶身份管控、合規管理、交易監控五個類別。當前,銀行理財業務借助監管科技強化合規風險管理,可以先行在如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KYC分析及反洗錢。KYC(Know-Your-Customer,瞭解你的客戶)是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巴塞爾委員會要求,各國銀行應制定嚴格的“KYC”政策,防止銀行有意或無意地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隨著國內外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監管要求逐步加強,銀行理財業務同樣面臨較大合規壓力,需要在理財銷售環節加強客戶身份識別,獲取相應資料進行盡職調查。監管科技在KYC及反洗錢方面如採用指紋、虹膜掃描及區塊鏈等技術,實現高風險客戶的自動搜索比對,提高了識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二是監管政策分析。全球監管要求更新較快,國內監管部門強化監管制度建設,政策發佈頻率也明顯提高。自2005年《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發佈以來,銀行理財業務方面截至2017年末涉及約50項監管辦法、規範性檔等。監管政策的變動均要求銀行內部政策及時落實,合規團隊進行解讀和督促相關業務團隊實現外規內化。但各家機構對監管政策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或執行細節中容易出現模糊地帶,造成貫徹落實中可能出現偏差。因此,運用監管科技將監管政策翻譯成數位協定,提高標準化程度,便於銀行降低合規成本。

三是監管資訊報告。理財業務按照監管要求,需要及時向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等報送各類資料資訊,其中部分資料獲取和報送需要業務團隊或分支機搆配合,耗費較高的人工與溝通成本。監管機構對於資料包送不及時、報送錯誤等情況往往會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因此,積極引入或借鑒通過監管科技創新的監管申報自動化解決方案,形成統一的資料統計維度和資料合規標準,不僅減少銀行重複工作,也有利於監管層面分析應用。

四是合規風險識別監控。目前合規管理側重在制度管理、合規審查、專業檢查、合規文化建設、整改問責等方面,但在即時監測員工違規行為、合規風險定量評估等方面仍有提高空間。隨著理財業務規模擴大,資料採擷、機器學習等技術有利於整合與分析大量資料,建立和完善合規風險評估模型。此外,科技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有利於對違規操作行為即時監測,實現事前或事中及時提示,儘早消除風險隱患。

借鑒監管科技強化理財業務合規管理措施

從國際實踐看,美國許多金融機構已開始內部研發或聯合科技公司來設計RegTech解決方案。銀行理財業務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應未雨綢繆,培養科技思維,推進監管科技在合規管理中的落地應用。

首先,應夯實數據基礎。一是建立合規管理資料資訊收集機制,豐富資料收集方式和來源,除做好內部合規風險資料積累外,還要加強監管相關政策條款、公開處罰案例等資訊收集。二是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從合規角度對理財業務運行中的文本檔案進行挖掘分析,如投後管理報告、內外部檢查問題、客戶投訴等方面資訊。三是建立資料品質評估體系,加強資料品質管理和定期治理,提高資料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妥善處理資料的合法合規要求以及資訊隱私問題。

其次,要繼續探索技術應用。一是針對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機器學習、資料採擷、應用程式介面等監管科技涉及到的技術,開展相關技術研究,為深入應用奠定基礎。二是開發合規風險評估模型。研究合規風險監測指標,通過資料分析等手段挖掘合規風險規律特徵,引入建模技術研發預警模型。當特定行為一旦觸發預先設置的規則,自動實施預警和控制。同時,採取“系統識別+專家判斷”形式,提高風險識別效果。

再次,須著力打造科技平臺。一是開發集理財業務法律法規、監管動態、內外部案例、合規監控、交易環節合規審查與監測、資訊報告等功能於一體的電子化平臺,及時生成各類管理資訊和報告,提高合規管理系統化、資訊化、智慧化水準。二是加強與監管科技公司合作,借鑒學習其監管合規方面的技術解決方案,視自身風險管理需要擇優開展業務合作。

最後,還應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一是加大技術人才配置,二是加強合規管理專業人員培養,強化合規團隊建設,打造具有法律、財務、風險管理、數理統計等背景的複合型人才隊伍,提高合規管理的專業性和有效性。

本文刊發于《清華金融評論》2018年3月刊,2018年3月5日出刊,編輯:王蕾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