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招一堆親戚朋友就組建劇組?國內電影該拋棄“小作坊”了!

面對票房井噴的中國電影市場, 很多人相信中國遲早會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產業國。 要知道, 內地電影業如今年觀看群體已達逾億人次, 全年電影票房超五百億元。

內地票房總榜↓

電影是人類社會步入工業文明後的產物, 尤其那些高投入、大製作、高產出的電影大片, 更是將工業化生產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國內的“電影工業化”怎樣才能補齊短板?藝綻君(ID:bjvariety)請來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 一起嘮嘮國內電影成長的煩惱。

粗放的“小作坊”式劇組該變變了

“如今不少劇組依然延續著作坊式做法, 招來一堆親戚朋友就組成劇組。 ”

“小鋼炮”馮小剛不止一次對國內電影工業的現狀表達憂慮:真正科班出身的人員占比不足一成, 其餘九成都是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 不論馮導的話是否準確, 他卻道出一個尷尬事實, 飆升的中國電影在專業人員層面缺口巨大。

“這種相對偏粗放的模式已難以滿足當下的精細化生產。 工業化通俗講就是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 通過引入各行各業的專家型人才, 建成一條運轉平穩的流水線, 進而帶動影片生產效率和品質的提升。 ”尹鴻認為,

電影工業化包括四部分內容——首先它是由科學技術構建的平臺, 包括特效、各類影音設備在內的諸多工業化手段;再就是包括美工、道具在內的各個環節都要有專業工程師、技術人員。 “如今不少劇組依然延續著作坊式做法, 招來一堆親戚朋友就組成劇組。 ”尹鴻坦言, 不只是導演、編劇, 電影製作各個環節都需要電影藍領畢業生。

尹鴻說, 相對以上偏硬體的層面, 軟性服務同樣是工業化的組成部分。 “諸如完片擔保、金融服務、合同翻譯、部分特定臺詞的編劇, 都需要有可靠的團隊予以支撐。 ”

即便在工業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硬體層面, 國內依然存在不少短板。 最明顯的是, 早期投建的不少影視基地更像是多種外景地的簡單疊加, 尚缺乏具備國際頂級標準的攝影棚, 西方盛行已久的實景拍攝、置景車間、後期製作“一條龍”, 在國內尚處於待開發階段。 就拿如今需求越來越多的室內大型水下恒溫攝影棚來說, 國內這方面幾乎還是空白, 更遑論棚內應該具備的吊掛系統、製冷系統和藍幕。

“工業化時代的攝影棚應該為劇組提供了最專業和完善的工作環境。 ”

孤零零的影視基地, 何不牽手其它產業?

“電影工業化最終是要營建一個全產業生態鏈。 ”

暫不論是否為靈丹妙藥, 工業化是電影產業崛起的標誌已無多大異議。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形成於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體系, 遲遲未能在國內落地,這是為何?

尹鴻解釋說,關鍵原因在於中國電影很長一段時間裡對工業化需求不足,養不起這個龐大的體系。換言之,只有當電影產業達到一定規模,觀眾對電影品質的需求提升到一定高度,引入工業化流程才不至於會虧本。“維繫高位的產量、產能是工業化得以存續的生命線。”

與成熟的好萊塢模式不同,國內電影行業長久以來並沒有形成一個可資借鑒、複製的體系,影片品質高下與受市場歡迎程度,高度依賴于導演和編劇水準與發揮,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不少影片在投資人看來不啻於一場賭局。運氣好的話,挑選的操刀人會帶來不菲收益,可誰又能保證自己每次都能不看走眼呢。畢竟大導演折戟沙場並不鮮見。

“電影工業化最終是要營建一個全產業生態鏈。”尹鴻認為,任何一個以工業化為旨歸的影視基地都要充分考慮自己如何與周邊文化生態相融相加。

國內的影視基地↓

如果你去過國內的影視基地,就會發現不少影視基地幾乎就是獨立存在的景觀,與其他相近行業更是零互動。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影視基地大多與周邊各類影視專業院校保持著良好的互動,諸如藝術、美術、戲劇、文化創意類的專業,都積極參與到影片的籌備、拍攝全過程。

因而,新打造的影視基地應該著力構築影視文化類院校集聚高地,通過從從國內外選聘高端影視、科技專業人才,吸引更門類影視從業者入駐生根。

健全投融資體系才能有東方好萊塢

據統計,近些年國內每年生產的影片多達六七百部,不過最終能上映的不足三成,絕大部分都成為了“壓倉貨”,死在資金鏈斷裂,或拍攝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各種矛盾中。

諸如票房保底,以及投資方拿票房預期與對應股票簽訂對賭協議,都有可能導致資本淩駕於影片本身之上。尹鴻坦言,資本希望通過複雜的金融工具去掙金融背後的錢來貼補電影,這必然會對電影內容、市場都會造成傷害。

而好萊塢的工業化體系,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可以促成資本與電影結為互幫互助的良性迴圈,讓電影的成本與品質得到有效控制。其經紀人制度、風險投融資體系都值得借鑒。

如何讓資金大膽佈局,持續為電影工業輸血,其實並不難。關鍵一環就是引入作為電影工業化組成部分的專業化的投融資體系,包括完片擔保模式,它可以為二者架起天塹變通途的“橋樑”。以透明、成熟的流程化體系減少諸多不確定性,確保安全性,資金自然就會排隊湧入。

國內影視基地↓

國內電影工業化要做大做強,還需要擁有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產業基地,即將開業的青島東方影都讓人充滿期待。國外運營成功的影視產業園大多擁有極具競爭力的製作補貼政策,諸如專門用於補貼在此拍攝的優秀影視作品的影視專項補貼基金,以及對於來園區拍攝的全球影視製作團隊還會從拍攝製作成本層面給予占比不低的現金補貼。它們通過實行極具競爭力的補貼政策,大大降低來此拍攝製作電影、電視劇的製作成本,進而吸引各類影視客戶源源不斷地前來參拍、製作。

“一流的技術平臺,完善的產業鏈條,專業的製作流程,國際化的服務水準,這四方面平衡發展,中國才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東方好萊塢。”

——尹鴻

-End-

你如何看待中國電影業的發展現狀?

快來分享給藝綻君吧

本期作者、編輯:晴二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王廣燕

遲遲未能在國內落地,這是為何?

尹鴻解釋說,關鍵原因在於中國電影很長一段時間裡對工業化需求不足,養不起這個龐大的體系。換言之,只有當電影產業達到一定規模,觀眾對電影品質的需求提升到一定高度,引入工業化流程才不至於會虧本。“維繫高位的產量、產能是工業化得以存續的生命線。”

與成熟的好萊塢模式不同,國內電影行業長久以來並沒有形成一個可資借鑒、複製的體系,影片品質高下與受市場歡迎程度,高度依賴于導演和編劇水準與發揮,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不少影片在投資人看來不啻於一場賭局。運氣好的話,挑選的操刀人會帶來不菲收益,可誰又能保證自己每次都能不看走眼呢。畢竟大導演折戟沙場並不鮮見。

“電影工業化最終是要營建一個全產業生態鏈。”尹鴻認為,任何一個以工業化為旨歸的影視基地都要充分考慮自己如何與周邊文化生態相融相加。

國內的影視基地↓

如果你去過國內的影視基地,就會發現不少影視基地幾乎就是獨立存在的景觀,與其他相近行業更是零互動。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影視基地大多與周邊各類影視專業院校保持著良好的互動,諸如藝術、美術、戲劇、文化創意類的專業,都積極參與到影片的籌備、拍攝全過程。

因而,新打造的影視基地應該著力構築影視文化類院校集聚高地,通過從從國內外選聘高端影視、科技專業人才,吸引更門類影視從業者入駐生根。

健全投融資體系才能有東方好萊塢

據統計,近些年國內每年生產的影片多達六七百部,不過最終能上映的不足三成,絕大部分都成為了“壓倉貨”,死在資金鏈斷裂,或拍攝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各種矛盾中。

諸如票房保底,以及投資方拿票房預期與對應股票簽訂對賭協議,都有可能導致資本淩駕於影片本身之上。尹鴻坦言,資本希望通過複雜的金融工具去掙金融背後的錢來貼補電影,這必然會對電影內容、市場都會造成傷害。

而好萊塢的工業化體系,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可以促成資本與電影結為互幫互助的良性迴圈,讓電影的成本與品質得到有效控制。其經紀人制度、風險投融資體系都值得借鑒。

如何讓資金大膽佈局,持續為電影工業輸血,其實並不難。關鍵一環就是引入作為電影工業化組成部分的專業化的投融資體系,包括完片擔保模式,它可以為二者架起天塹變通途的“橋樑”。以透明、成熟的流程化體系減少諸多不確定性,確保安全性,資金自然就會排隊湧入。

國內影視基地↓

國內電影工業化要做大做強,還需要擁有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產業基地,即將開業的青島東方影都讓人充滿期待。國外運營成功的影視產業園大多擁有極具競爭力的製作補貼政策,諸如專門用於補貼在此拍攝的優秀影視作品的影視專項補貼基金,以及對於來園區拍攝的全球影視製作團隊還會從拍攝製作成本層面給予占比不低的現金補貼。它們通過實行極具競爭力的補貼政策,大大降低來此拍攝製作電影、電視劇的製作成本,進而吸引各類影視客戶源源不斷地前來參拍、製作。

“一流的技術平臺,完善的產業鏈條,專業的製作流程,國際化的服務水準,這四方面平衡發展,中國才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東方好萊塢。”

——尹鴻

-End-

你如何看待中國電影業的發展現狀?

快來分享給藝綻君吧

本期作者、編輯:晴二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王廣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