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手機刷屏的時代,書籍經受最嚴峻的考驗,書籍會消亡嗎?

如果有人想用一間屋子, 來容納人類精神悠久浩瀚的歷史, 那他大概可以想出這麼一個辦法:為這間屋子精心挑選書籍。 如果一個人想用更小的空間, 來容納人類精神悠久浩瀚的歷史, 他有一個比屋子更好放書的地方, 那就是他自己的心靈空間。

這是著名文學批評家張新穎教授應編輯之約專為年輕讀者撰寫的《讀書這麼好的事》開篇語。 今天是世界閱讀日, 藝綻君(ID:bjvariety)覺得, 這句話也適合所有愛讀書的人。 讀書, 正是一條使心靈變得充盈博大的途徑, 通過閱讀使個人的心靈空間逐漸擴充, 成為一個包容人類精神文明史的小宇宙。

在《讀書這麼好的事》這本書中, 張新穎教授闡釋了為何讀書、如何讀書、讀什麼書、讀書之樂等一系列話題。 在這個世界讀書人的節日, 讓我們跟隨張教授一起體會“讀書這麼好的事”——

張新穎, 1967年生於山東招遠,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學批評。 著有:《棲居與遊牧之地》《歧路荒草》《迷失者的行蹤》《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讀書這麼好的事》《沈從文的後半生》《沈從文的前半生》等。

張新穎

讀書真的這麼重要嗎?人非要讀書不可嗎?

張新穎在書中對此類疑問細心解答。 他引用博爾赫斯的話說, 人類發明的工具中, 唯書本為大。 除書之外, 其他工具都只是人類軀體的延伸, 顯微鏡和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 電話是嗓門的延伸, 犁耙和刀劍是手臂的延伸, 惟有書本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

在他看來, 書是劃分文明人和野蠻人的一個界限, 不讀書實際上就是放棄個人尊嚴。 人活著過日子, 讀書是其中多麼自然的事情, 就像生活中享受陽光一樣自然。 一旦缺少這樣自然的事情, 活著其實是不一樣的活著。

有的人總會有種種不讀書的理由, 比如房間太冷, 光線不足, 聲音太吵。 不想讀書, 一年四季都可以不讀, 有一首“歪詩”如此辯解:“春天不是讀書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過了秋天又冬至, 收拾書箱過新年。 ”

張新穎借用曾國藩一封家書裡的話回答這樣的辯解:

苟能發奮自立, 則家塾可讀書, 即曠野之地, 熱鬧之場, 亦可讀書, 負薪牧豕, 皆可讀書。 苟不能發奮自立, 則家塾不宜讀書, 即清靜之鄉,

神仙之境, 皆不能讀書。

讀書沒有理想的環境,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不讀書的理由, 但都不是真正的理由。 想讀書的人卻不肯浪費一切可得的時間, 古人有利用“三餘”的說法:“冬者歲之餘, 夜者日之餘, 陰雨者時之餘。 ”其實, 凡得空閒, 皆可用以讀書。

讀書真的會使人快樂嗎?

很多人把讀書當成一種苦役來看, 這在張新穎眼裡便覺得不對, 讀書收穫更多的是快樂。 宋元學者翁森曾經寫過一組詩《四時讀書樂》, 生動綺美, 情趣盎然, 比那首四季不讀書的“歪詩”更值得品味和欣賞——

四時讀書樂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諗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昨夜前庭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盡千岩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倘若讀書只為應付考試或檢查,那自然叫人疲憊不堪,而且往往無所實際收益。只知道上網看今日頭條、流覽時尚雜誌,這種輕鬆的閱讀更是一種貧瘠的快樂,而要有真正發現的快樂還需去讀那些經典著作。張新穎把經典比喻成書中的恒星,其他書籍都圍繞著這些恒星旋轉。這類經典著作的數目並不多,讀完就能把握人類精神史的發展脈絡。

很多人喜歡明白易懂的書,讀這樣的書很放鬆,遇不到困難,還能得到不少快樂。如果一本書從頭到尾沒有理解上的障礙,那說明作者的認識和你的認識差不多一樣,你就很難突破和提升自己。

張新穎主張,不要總看通俗易懂的書,還應該看一些不好懂的書,閱讀高於自己水準的書,就像向高明的人請教。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遇到障礙,讀者的思考和想像力受到挑戰,要敢於克服理解書中內容的困難,這樣也就逐步突破自我,領略到更高級的讀書快樂。相反,有的人排斥不易讀懂的書,某種意義上就如同見不得比自己高明的人。

讀書也要有自己的方法,但不要腦子裡裝滿功利和自以為是的想法去讀書。張新穎在書中詳細介紹了自己的讀書心得,讀書可分為好幾個階段,循序漸進,自然會達通明之境。讀書就像照鏡子,一個傻瓜往裡瞧,別指望會有一個天使從鏡中朝外望。

喜讀書但不要變成書呆子,變成像包法利夫人那樣,被閱讀的庸俗的言情故事所腐蝕。還要懂得從書中抬起頭來,把書本知識和周圍生活連接起來,不斷揚棄那些陳舊的偏見,使自己的心靈不斷更新鮮活,擁有一個生生不息的心靈世界。

書籍會消亡嗎?

今天越來越多的印刷品鋪天蓋地,人們處於各種各樣的文字包圍中,更嚴重的是,電子媒介在強烈衝擊印刷媒介。地鐵裡、大街上、餐桌上,到處是低頭刷屏族。越來越多的人不讀書了,他們熱衷於手機閱讀,樂於流覽圖片和影像,這是閱讀史上最糟糕的時代。書籍和閱讀要經受電子媒介和網路時代最嚴峻的考驗。

面對書籍是否會消亡的問題,張新穎對此悲觀中又有所振奮,引用艾柯的話說:

電腦通訊跑在你前面,書卻會與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書仍然是落難時或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侶。書是那種一旦發明,便無需改進的工具,因為它已臻完善,就像錘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樣。

如果書籍消失了,歷史就會化為烏有,人類文明也會滅亡。然而,既然書是那種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唯一性的發明,既然書是一旦發明便無需多做改進的東西,那麼就讓它坦然面對後來的電腦網路、手機刷屏等形形色色的發明。

張新穎這樣感歎,無須向誰去抱怨書籍和閱讀的命運,你對書好,書就會對你好。除讀書和思索之外,沒有另外一種東西能讓人的心靈涵括整個宇宙萬物。

-End-

與書同行

讓我們共勉

本期作者:周南焱

本期編輯:晴二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周南焱、王廣燕

四時讀書樂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諗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昨夜前庭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盡千岩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倘若讀書只為應付考試或檢查,那自然叫人疲憊不堪,而且往往無所實際收益。只知道上網看今日頭條、流覽時尚雜誌,這種輕鬆的閱讀更是一種貧瘠的快樂,而要有真正發現的快樂還需去讀那些經典著作。張新穎把經典比喻成書中的恒星,其他書籍都圍繞著這些恒星旋轉。這類經典著作的數目並不多,讀完就能把握人類精神史的發展脈絡。

很多人喜歡明白易懂的書,讀這樣的書很放鬆,遇不到困難,還能得到不少快樂。如果一本書從頭到尾沒有理解上的障礙,那說明作者的認識和你的認識差不多一樣,你就很難突破和提升自己。

張新穎主張,不要總看通俗易懂的書,還應該看一些不好懂的書,閱讀高於自己水準的書,就像向高明的人請教。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遇到障礙,讀者的思考和想像力受到挑戰,要敢於克服理解書中內容的困難,這樣也就逐步突破自我,領略到更高級的讀書快樂。相反,有的人排斥不易讀懂的書,某種意義上就如同見不得比自己高明的人。

讀書也要有自己的方法,但不要腦子裡裝滿功利和自以為是的想法去讀書。張新穎在書中詳細介紹了自己的讀書心得,讀書可分為好幾個階段,循序漸進,自然會達通明之境。讀書就像照鏡子,一個傻瓜往裡瞧,別指望會有一個天使從鏡中朝外望。

喜讀書但不要變成書呆子,變成像包法利夫人那樣,被閱讀的庸俗的言情故事所腐蝕。還要懂得從書中抬起頭來,把書本知識和周圍生活連接起來,不斷揚棄那些陳舊的偏見,使自己的心靈不斷更新鮮活,擁有一個生生不息的心靈世界。

書籍會消亡嗎?

今天越來越多的印刷品鋪天蓋地,人們處於各種各樣的文字包圍中,更嚴重的是,電子媒介在強烈衝擊印刷媒介。地鐵裡、大街上、餐桌上,到處是低頭刷屏族。越來越多的人不讀書了,他們熱衷於手機閱讀,樂於流覽圖片和影像,這是閱讀史上最糟糕的時代。書籍和閱讀要經受電子媒介和網路時代最嚴峻的考驗。

面對書籍是否會消亡的問題,張新穎對此悲觀中又有所振奮,引用艾柯的話說:

電腦通訊跑在你前面,書卻會與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書仍然是落難時或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侶。書是那種一旦發明,便無需改進的工具,因為它已臻完善,就像錘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樣。

如果書籍消失了,歷史就會化為烏有,人類文明也會滅亡。然而,既然書是那種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唯一性的發明,既然書是一旦發明便無需多做改進的東西,那麼就讓它坦然面對後來的電腦網路、手機刷屏等形形色色的發明。

張新穎這樣感歎,無須向誰去抱怨書籍和閱讀的命運,你對書好,書就會對你好。除讀書和思索之外,沒有另外一種東西能讓人的心靈涵括整個宇宙萬物。

-End-

與書同行

讓我們共勉

本期作者:周南焱

本期編輯:晴二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周南焱、王廣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