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邪惡熊孩子的精神病理學

credit: 123RF

少數孩子天生缺乏道德意識, 無法感受同情心。

整體而言, 青少年比成年人衝動。 在二十二三歲之前, 負責道德決策和衝動控制的大腦額葉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因而青少年更容易產生衝動、犯下衝動型暴力犯罪等。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兒童期表現良好, 但在青春期變壞, 又在三四十歲回歸正軌。

然而, 有一類孩子天生冷酷無情, 長大後會成為精神變態。 不是所有精神變態都天生冷酷無情, 但這類天生冷酷無情的孩子幾乎全部成長為精神變態。 這類孩子毫無感情, 會做出可怕的行為, 例如將其他孩子從學校樓頂推下去。

Michael Stone描繪了一個來訪者。 她是一位母親, 年輕時和一個前罪犯發生關係, 生下一個男孩。 後來, 她改嫁給一個好人, 又生下一個女孩。 當男孩長到12歲時, 出現了三大典型症狀:尿床、放火、虐待動物——通常, 這三種行為是暴力犯罪(尤其是性暴力犯罪)的前奏。

此外, 他還偷東西、在學校欺淩他人、試圖勒死妹妹。 總而言之, 父母難以管教他。 最終, 在他的幫助下, 他們把這個男孩送到一個特殊機構。

這是一個典型例子。 毫無疑問, 這類孩子的大腦肯定存在某種異常變化。 但問題是:該怎麼處理這種邪惡孩子?答案是:我們可做的很少。 他們缺乏產生同情心的大腦情緒機制, 因此現有療法很難起效。

目前, 針對這類孩子, 大致有兩種治療方法。 第一, 藥物治療:讓他們服用降低衝動傾向的藥物, 例如情緒穩定劑(降低易怒性)。 第二, 行為療法:逐漸教育他們, 某些行為會帶來惡果。 我們無需試圖教導他們具備同情心, 這種方法行不通的。 我們只能教育他們, 社會無法接受某些行為,

如果被人發現, 就會被關進監獄。 他們能夠通過效益分析, 得出這件事情對他們不利, 有些人會因此抑制自己幹壞事的念頭——而不是因為他們具備同情心。

本文譯自 bigthink, 由譯者 蛋花 基於創作共用協定(BY-NC)發佈。

原作者:Michael Ston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