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重磅|高管被調查!遠大控股最賺錢子公司涉嫌操縱期貨 佈局或受阻

中經金融:follow me!

上市公司遠大控股是民營大宗物資交易商, 主要做一些現貨套保的業務。 不過他們有段時間操作很犀利, 尤其遠大物產做多的商品,

空頭都被拉爆。 ”

不過遠大物產犀利操作也引來爭議。

2016年8月, 因為投資玻璃期貨1609合約上損失慘重, 一位名叫李直的投資者發出公開信, 聲稱其聯合了30位中小投資者向監管層舉報遠大物產在玻璃期貨1609合約上存在逼倉行為。

據李直介紹,

而當時鄭州一位期貨業內人士曾告訴記者:“從交割庫的角度來看, 理論上玻璃期貨交割庫可以交割的極限容量是150萬噸, 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數值。 一般第一輪的庫容大概13萬噸附近, 超過各個廠庫第一輪限額的廠庫可提申請擴大庫容, 只要交易所批准就可以擴大到150萬噸~200萬噸。 而實際上全國各種玻璃1年產量加在一起也就4000萬噸左右。 ”

中信期貨投資諮詢部副總經理劉賓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期貨市場上,

套保只能保值, 要想獲得利潤, 釋放假消息、逼倉等行為此前在期貨市場上並不少見。 實際上只要不是太惡意的, 都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影響太大必然會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 ”

實際上, 除去玻璃期貨之外, 遠大物產在聚烯烴期貨PP1609上的操作同樣遭到了質疑, 回查相關期貨資料獲悉,

當時就有期貨業內人士分析認為, 主力多頭為維持現貨價格, 出鉅資囤積至少30萬噸現貨, 造成現貨供求緊張的假像, 同時把倉位占滿, 讓空頭無法完成交割, 由此逼死空頭。

對於此次被查是否與舉報有關, 李直表示, 不清楚此次遠大物產被調查是否與其舉報有關。 2016年8月份實名舉報後,

證監會工作人員曾與其聯繫, 此後就沒再關注此事了。

業績承諾恐“泡湯”

與遠大物產2013~2016年亮麗的淨利潤增長相比, 其現貨市場則連續虧損, 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月份~8月份, 遠大物產現貨業務盈利分別為-3.78億元、-9.4億元、-8.05億元, 呈現巨額虧損狀態。 也就是說, 遠大物產的淨利潤主要來源於期貨及電子交易等衍生品業務。

對此, 遠大物產並不掩飾, 公司在2016年披露的公告中曾稱, 遠大物產的期現貨結合業務模式備受關注, 作為有龐大現貨交易的平臺公司, 遠大物產以期貨端收益與現貨端收益共同構成公司不可分割的整體收益, 並取得非常好的成績。

不過在經歷了舉報等風波之後, 遠大物產的風格發生轉變, 業績也出現波動, 資料顯示, 2017年上半年,

遠大物產實現營業收入486.04億元, 較上年同期增長58.29%;實現淨利潤1.59億元, 其中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2.02億元, 較上年同期下降56.28%。

對此, 遠大控股在2017年半年報裡稱:“報告期內, 大宗商品市場需求總體向好, 但價格波動幅度較大, 並且在短期內沒有規律可循, 為此遠大物產在進行期現結合業務操作時採取了較為保守的經營策略, 最終導致銷售收入實現增長, 而淨利潤未能同步增長。 ”

日前, 遠大控股稱, 因高管涉嫌操縱期貨市場, 預計會對公司2017年度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據遠大控股此前業績預告, 預計2017年度盈利2億元至2.78億元, 較2016年的3.9億元大幅下滑。

該業績預測沒有對已經被劃轉的5.6億元扣押款進行計提。 據公告, 公司將5.6億元扣押款計入了其他應收款科目。

公司公告稱, 因配合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 公司目前無法判斷上述事項最終對2017年淨利潤的影響。

案件對公司的衝擊恐不止業績方, 隨著吳向東等人被調查, 已經完全注入遠大控股的遠大物產不知是否完成此前三年20億元的業績承諾。

遠大物產2016年已經未能完成當初交易時的業績承諾。 年報顯示, 2015年遠大物產實現淨利潤5.98億元, 完成承諾利潤的107%, 2016年淨利潤為5.43億元, 完成承諾淨利潤的82%。

2017年還屬於業績承諾期, 如果案件最終導致遠大物產2017年度業績不能達標, 按照協定, 交易對方需要給予補償, 交易對方包括遠大控股現任董事長金波以及於去年8月辭去總裁職務的吳向東。

前述私募人士則表示:“期貨大宗市場, 做趨勢或者推動趨勢都沒有問題,但是有些操作期貨比現貨升水10多個點就太過了。如果遠大物產這次最終被司法機關處罰得比較重,承諾的業績或難以實現。”

市場人士因此懷疑其涉嫌操縱與其業績對賭有一定關係。

遠大控股在郵件回復《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不認為涉嫌操縱期貨市場案跟業績對賭有關,公司此次收購子公司的少數股權能夠提升如意集團的持續盈利能力,理順上市公司及遠大物產股權關係,推動母子公司的協調發展,優化上市公司治理情況,激發管理層經營積極性。”

重組前後相關方突擊入場

實際上為了將遠大物產全部裝入遠大控股,“遠大系”可謂費盡周折。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獲悉,1999年遠大控股的母公司遠大集團改制,引入13名管理層股東,合計持股48%,其中沈志宏和金波各持股12.5%和3%,遠大集團持股降至52%。此後遠大集團將其持有的浙江遠大進出口有限公司52%股權,轉讓給在深交所上市僅三年的如意集團。而在此筆轉讓前,在經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後,2000年,遠大集團控股如意集團,如意集團實控人變為遠大集團董事長胡凱軍。

實際上,如意集團在“遠大系”內部雖已存在多年,但其並無實質性業務,一直被業內視為“空殼”。遠大集團一直想把遠大物產全部股份注入到遠大控股,由此與金波和吳向東為首的管理層多年談判,終於在2016年1月份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約定以定增方式將剩餘的48%管理股份注入到遠大控股。

工商資料顯示,前程能源是遠大物產創始人沈志宏控股的前程投資的核心控股子公司,而遠大物產董事長及法人代表、如意集團董事金波亦是前程投資的原發起人和股東之一。同時,被127位自然人股東持有的前程投資,在股東名單中出現了趙沛良、金波、鄒明剛、王開紅、吳向東等人,他們均為前程投資的發起人,也是如意集團對遠大物產資產收購的受益方。

對於10倍溢價,遠大控股表示:“按照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業績承諾計算出市盈率為11.21,這屬於市場類似交易的合理範圍。”

此外,2015年1月份,如意集團還進行過一筆奇怪的收購。這筆交易是公司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寧波遠大產業以2484萬元收購了遠大實業9%股權,而遠大實業是智匯投資持有的遠大產業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遠大產業不僅是如意集團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為金波,另一股東為遠大物產。工商資料顯示,遠大實業成立於2011年8月份,法人代表為許強。而這個名字與至正投資的法人代表和股東相同。

有長期關注證券市場的律師表示:“如果上述一系列的人名均為同一人,說明公司的收購涉嫌利益輸送,當然這個最終還是要以司法機關公佈的資訊為准。”

遠大控股則表示:“至正投資是遠大物產的員工持股平臺公司,至正投資的股東金波、吳向東、許強與公司資產重組中的交易方中同姓名者為同一人。遠大實業的法人許強與至正投資的法人和交易對方中的自然人許強均為同一人。交易價格是以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為依據確定的,許強與寧波智匯投資有限公司不存在關聯關係,不存在利益輸送的情況。”

前程能源只是遠大物產原創始人之一的沈志宏控股的前程投資控股的子公司之一,而遠大物產董事長及法人代表、如意集團董事金波亦是前程投資的127位原發起人和股東之一,占股不超過2.5%與其私下達成的,而是通過履行了評估、披露、依法審批的合法交易,不存在向交易對方利益輸送的情況。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做趨勢或者推動趨勢都沒有問題,但是有些操作期貨比現貨升水10多個點就太過了。如果遠大物產這次最終被司法機關處罰得比較重,承諾的業績或難以實現。”

市場人士因此懷疑其涉嫌操縱與其業績對賭有一定關係。

遠大控股在郵件回復《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不認為涉嫌操縱期貨市場案跟業績對賭有關,公司此次收購子公司的少數股權能夠提升如意集團的持續盈利能力,理順上市公司及遠大物產股權關係,推動母子公司的協調發展,優化上市公司治理情況,激發管理層經營積極性。”

重組前後相關方突擊入場

實際上為了將遠大物產全部裝入遠大控股,“遠大系”可謂費盡周折。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獲悉,1999年遠大控股的母公司遠大集團改制,引入13名管理層股東,合計持股48%,其中沈志宏和金波各持股12.5%和3%,遠大集團持股降至52%。此後遠大集團將其持有的浙江遠大進出口有限公司52%股權,轉讓給在深交所上市僅三年的如意集團。而在此筆轉讓前,在經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後,2000年,遠大集團控股如意集團,如意集團實控人變為遠大集團董事長胡凱軍。

實際上,如意集團在“遠大系”內部雖已存在多年,但其並無實質性業務,一直被業內視為“空殼”。遠大集團一直想把遠大物產全部股份注入到遠大控股,由此與金波和吳向東為首的管理層多年談判,終於在2016年1月份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約定以定增方式將剩餘的48%管理股份注入到遠大控股。

工商資料顯示,前程能源是遠大物產創始人沈志宏控股的前程投資的核心控股子公司,而遠大物產董事長及法人代表、如意集團董事金波亦是前程投資的原發起人和股東之一。同時,被127位自然人股東持有的前程投資,在股東名單中出現了趙沛良、金波、鄒明剛、王開紅、吳向東等人,他們均為前程投資的發起人,也是如意集團對遠大物產資產收購的受益方。

對於10倍溢價,遠大控股表示:“按照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業績承諾計算出市盈率為11.21,這屬於市場類似交易的合理範圍。”

此外,2015年1月份,如意集團還進行過一筆奇怪的收購。這筆交易是公司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寧波遠大產業以2484萬元收購了遠大實業9%股權,而遠大實業是智匯投資持有的遠大產業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遠大產業不僅是如意集團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為金波,另一股東為遠大物產。工商資料顯示,遠大實業成立於2011年8月份,法人代表為許強。而這個名字與至正投資的法人代表和股東相同。

有長期關注證券市場的律師表示:“如果上述一系列的人名均為同一人,說明公司的收購涉嫌利益輸送,當然這個最終還是要以司法機關公佈的資訊為准。”

遠大控股則表示:“至正投資是遠大物產的員工持股平臺公司,至正投資的股東金波、吳向東、許強與公司資產重組中的交易方中同姓名者為同一人。遠大實業的法人許強與至正投資的法人和交易對方中的自然人許強均為同一人。交易價格是以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為依據確定的,許強與寧波智匯投資有限公司不存在關聯關係,不存在利益輸送的情況。”

前程能源只是遠大物產原創始人之一的沈志宏控股的前程投資控股的子公司之一,而遠大物產董事長及法人代表、如意集團董事金波亦是前程投資的127位原發起人和股東之一,占股不超過2.5%與其私下達成的,而是通過履行了評估、披露、依法審批的合法交易,不存在向交易對方利益輸送的情況。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