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牛!鳳台縣花鼓燈音樂作曲家亮相!先後獲12個全國大獎,36個全省大獎!

提起花鼓燈, 那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手巾花、扇花, 那剛勁、靈巧又不失嫵媚的步法、身段及組合, 為人們開啟了“最具漢民族舞蹈代表性的中國舞種”寶庫之門。

在2018年鳳台縣春節聯歡晚會上, 節目歌伴舞《來到鳳台不想走》又將花鼓燈賦予了新時代的氣息, 不論是詞還是曲都更接地氣、有味道。

而這首花鼓燈詞曲的作者叫陳希望, 他的父親便是著名花鼓燈老藝人、“陳氏”流派創始人、藝名“一條線”的陳敬之老先生。

花鼓燈音樂作曲家陳希望在作曲

花鼓燈藝術源于宋代, 集民間藝術之大成, 融舞蹈、鑼鼓、燈歌、小戲於一爐, 素以節奏明快, 氣氛熱烈, 舞姿優美, 表演細膩, 富有藝術魅力而著稱, 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典範, 也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東方芭蕾”, 享有“淮畔幽蘭”之美譽。

(網路配圖)

花鼓燈表演藝術家陳敬之, 藝名“一條線”, 自幼就是個花鼓燈迷, 12歲開始學習花鼓燈, 14歲開始組班演出。 他的舞蹈動作步法敏捷、輕盈, 創造了風格獨特的“顫顫抖”動作。 有“一條線一走, 栽倒一片, 回頭一看, 起來一半”之說。 陳敬之不僅在舞蹈上有獨到之處, 而且在歌唱方面形成了獨特的花鼓燈唱腔, 被譽為“一條線調”。

1964年, 他在上海演出時受到周恩來和陳毅的接見。

(網路配圖)

起初, 陳希望學的是作曲專業, 畢業後雖然從事音樂教育, 但對於花鼓燈卻是敬而遠之。 花鼓燈留給其兒時記憶並不美好, “就是到人家農村的牛屋裡唱一段, 跳一段, 人家給你一碗米,

那種日子, 不能提……”在少年陳希望看來, 花鼓燈就是討飯的工具, 曾讓父親受累又沒有尊嚴, 所以他一直很抵觸花鼓燈, 不屑於花鼓燈。

陳希望喜歡音樂, 對音樂更是孜孜不倦地追求, 他先後攻讀於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和音樂教育系, 以求獲得更多的藝術滋養。 正是在那裡, 陳希望漸漸發現了花鼓燈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 甚至, 就連陳敬之老先生都滿懷希望地對他說:“人家不是學音樂專業的都在搞花鼓燈音樂, 你學音樂專業的卻不搞, 太可惜了!誰有你這個條件呢, 只要你願意寫花鼓燈音樂, 我可以隨時隨地為你唱!”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 陳希望對花鼓燈音樂漸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安徽, 有唱好黃梅戲, 跳好花鼓燈的說法,

同樣作為省級名片, 但花鼓燈藝術的發展傳承卻遠遠不如黃梅戲。 我就覺得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傳承下去, 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磨滅了。 ”

(網路配圖)

其實, 作為一名生在花鼓燈之鄉, 成長於花鼓燈之鄉的作曲家, 燈歌和鑼鼓的耳濡目染賦予陳希望取之不盡的靈感和音符。

由他作曲的《千里長淮一條線》、《淮河娃》、《扇花紛飛》、《好一群小蘭花》、《俺也要跳花鼓燈》等舞蹈作品,先後摘得12個全國大獎,36個全省大獎,他個人獲得首屆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展演”特別貢獻獎和第九屆安徽省藝術節作曲一等獎。

人們在一部又一部花鼓燈音樂作品中認識了陳希望,認識了一位元從縣城、從非專業領域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的多產作曲家。憑藉著在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方面深厚的功底,陳希望的作品無論是旋律還是節奏,甚至包括他運用民間音樂創新的素材,都顯示出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

“花鼓燈僅動作就有300種,很多都來源於生活,有不少動作還形意武術。但遺憾的是,雖然目前收集整理了數百首花鼓燈音樂,但花鼓燈的歌、曲、鑼鼓曲譜依然缺乏。”陳希望一直致力於花鼓燈的收集整理創作工作,如一曲《送郎》中有很多消極的俚語,但經過他對詞進行微調,再唱出來就更接地氣,打入了時代的烙印。“我現在除了發掘保護遺留下來的花鼓燈曲目,還會創作一些現代題材的花鼓燈樂曲。”陳希望說,《來到鳳台不想走》就是去年秋天回鄉探親,一路上鄉村的風景如詩如畫,車過大橋已經華燈初上,但見綠樹樓臺燈火輝煌,聯想起當年鳳台老城舊貌,不禁感慨萬千,順口吟出兩句詩:夜過龍潭抬望眼,萬家燈火接高樓。但意猶未盡,他到家後一氣呵成寫下了這首時代感濃郁的花鼓燈歌。

(網路配圖)

陳希望表示,對於花鼓燈藝術的傳承還要從娃娃抓起,讓花鼓燈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政府及相關部門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培養更多花鼓燈優秀人才。此外,新創作的曲目還要以年輕人易於接受為目的,引入交響樂隊演奏、歌唱家演唱,歌詞在原有俚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讓咱們傳統的藝術曲目也能“洋”起來,煥發勃勃生機。

燈歌和鑼鼓的耳濡目染賦予陳希望取之不盡的靈感和音符。

由他作曲的《千里長淮一條線》、《淮河娃》、《扇花紛飛》、《好一群小蘭花》、《俺也要跳花鼓燈》等舞蹈作品,先後摘得12個全國大獎,36個全省大獎,他個人獲得首屆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展演”特別貢獻獎和第九屆安徽省藝術節作曲一等獎。

人們在一部又一部花鼓燈音樂作品中認識了陳希望,認識了一位元從縣城、從非專業領域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的多產作曲家。憑藉著在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方面深厚的功底,陳希望的作品無論是旋律還是節奏,甚至包括他運用民間音樂創新的素材,都顯示出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

“花鼓燈僅動作就有300種,很多都來源於生活,有不少動作還形意武術。但遺憾的是,雖然目前收集整理了數百首花鼓燈音樂,但花鼓燈的歌、曲、鑼鼓曲譜依然缺乏。”陳希望一直致力於花鼓燈的收集整理創作工作,如一曲《送郎》中有很多消極的俚語,但經過他對詞進行微調,再唱出來就更接地氣,打入了時代的烙印。“我現在除了發掘保護遺留下來的花鼓燈曲目,還會創作一些現代題材的花鼓燈樂曲。”陳希望說,《來到鳳台不想走》就是去年秋天回鄉探親,一路上鄉村的風景如詩如畫,車過大橋已經華燈初上,但見綠樹樓臺燈火輝煌,聯想起當年鳳台老城舊貌,不禁感慨萬千,順口吟出兩句詩:夜過龍潭抬望眼,萬家燈火接高樓。但意猶未盡,他到家後一氣呵成寫下了這首時代感濃郁的花鼓燈歌。

(網路配圖)

陳希望表示,對於花鼓燈藝術的傳承還要從娃娃抓起,讓花鼓燈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政府及相關部門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培養更多花鼓燈優秀人才。此外,新創作的曲目還要以年輕人易於接受為目的,引入交響樂隊演奏、歌唱家演唱,歌詞在原有俚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讓咱們傳統的藝術曲目也能“洋”起來,煥發勃勃生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