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只用了三分鐘!“跨界導演”徐崢就讓半個娛樂圈躺了槍

傳媒大眼導讀

短短3分鐘, 徐崢的演講diss了半個電影圈, 也把一個頗具專業意味的問題拋給了大家:導演是否有門檻?跨界導演又該如何才能跨越門檻實現轉型成功?

作者:潘涼涼

從2012年徐崢導演的《泰囧》票房大賣, 到吳京導演的《戰狼2》斬獲56億票房, 明星跨界導演撐起“半邊天”。 近日, 在第九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上, 徐崢不到3分鐘以“導演門檻”為主題的串講, 卻讓半個娛樂圈的跨界導演都躺了槍。

話說不想做導演的明星不是好演員, 當大批影視演員、甚至各行各業紛紛拿起了導筒, 很多電影人都頗有微詞。

作為“什麼人都來做導演”中的一員, 徐崢直面質疑, 一句“我的朋友說現在導演門檻太低了, 做小品的在做導演, 說相聲的也在做導演, 門檻太低了!”讓郭德綱、小瀋陽、高曉攀等都躺了槍。

的確, 跨界導演的成績無論從口碑還是票房來說都不容樂觀,

郭德綱雖然在相聲界屬於領頭羊般的存在感, 不過其主導拍攝的兩部電影卻都差強人意。 就以最近的春節檔為例, 郭德綱的《祖宗十九代》雖有眾多大牌加持, 但還是因為走腎的劇情妥妥地淪為春節檔的炮灰, 豆瓣評分更是一如既往的不及格。

作為跨界導演一員, 徐崢顯然是說出了跨界導演作品不盡如人意的缺點, 也狠狠diss了一番喜歡論資排輩的行業潛規則。 “轉型歷來有之, 張藝謀、張黎是攝影師, 馮小剛是美術師, 王家衛是編劇。 ”徐崢以這些“大家”的成功, 委婉地否定了非科班出身崗位的人轉型當導演就一定不好的觀點, 當鏡頭切到了張藝謀、馮小剛的特寫, 他們也只能報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半路”導演撐起“半邊天”!是“販賣名氣”還是“實力進階”?

曾經, 電影導演是專業人士的專屬, 而今卻被跨界導演撐起了“半邊天”, 越來越多的非科班出身人士坐上了導演的交椅, 他們中不僅有演員、作家、編劇, 甚至還有詩人、主持人、歌手。

演員跨界當導演更是數不勝數, 前有周星馳、姜文, 後有徐靜蕾、徐崢、趙薇, 他們也在不斷刷新著中國電影票房的最高記錄。 今年, 黃渤、吳秀波、張家輝等實力演員試水導演行業作品將陸續與觀眾見面。 只不過, 雖然每年都會有很多跨界導演的作品上映, 但口碑、票房的慘敗卻讓人不得不懷疑有利用名氣賣電影之嫌。

吳君如的《妖鈴鈴》最終票房3.63億,豆瓣評分4.3;鄧超的《惡棍天使》斬獲6.9億元票房,但也收穫了一片“惡俗”的指責;王寶強的《大鬧天竺》票房7.56億,豆瓣評分僅為3.9分,本人還因此拿到了“最令人失望導演”獎。值得一提的是,王寶強在親自領獎時還表示:“讓我跟觀眾說一句對不起,這句話在我心裡很久了。這次是欠觀眾一次,我相信經過努力和學習,一定會成為大家心目中合格的導演,也會成為合格的電影工作者”。話裡話外的意思再清楚不過,那就是寶寶對他的導演之路還是沒有死心呐!

還有一些跨界導演就更慘了,不僅口碑敗了,連名氣也沒派上用場,票房毫無意外地遭遇滑鐵盧。比如黃磊翻拍自日本同名電影的《麻煩家族》,由於不接地氣,票房只有3232.5萬;蔡康永的《吃吃的愛》票房也只有2729.2多萬;張歆藝的《泡芙小姐》更是慘敗,票房只有1933.1萬,想要收回投資成本都難。

幾年前,張藝謀曾談道,“現在在中國,導演的門檻是最低的,什麼人都可以做導演。”這句牢騷,不僅表達了對爛片市場的鄙夷,還流露出對電影市場資本逐利的無奈。可是要知道,面對票房與口碑成績的雙重考驗,那些坐在監視器前的跨界導演們同樣也是焦灼難耐啊。

所謂的跨界“門檻”其實就一個,好作品!

要論中國“演而優則導”最成功的例子,顯然非姜文莫屬。奇怪的是,在他身上卻鮮少跨界導演的討論。

198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姜文,是正宗的表演科班出身。《芙蓉鎮》裡的“右派分子”秦書田,與劉曉慶在那段十年浩劫中歷經風雨;《紅高粱》裡的“我爺爺余占鼇”,一個能將熱血和激情融於一身的西北漢子,都離不開他淋漓極致的精彩演繹。直到1994年,“演員姜文”才第一次變身為“導演姜文”,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亮相威尼斯電影節,轟動一時。

高曉松在《曉說》中講到膠片電影的藝術發展史時提到,因為技術的進步,電影拍攝設備的簡單化,導致很多人即使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也能很容易就獲得成為導演的機會,甚至有許多非專業出身的導演拍出的作品更加經典,同時也更為觀眾喜愛和接受。

徐崢當年憑藉電影《泰囧》登頂華語票房冠軍,一時間引起極大關注,堪稱是最成功的跨界導演,並由此引發了一股跨界潮流;導演韓寒在《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中讓“文藝和商業並存”;趙薇的《致青春》更是影響華語青春片的新熱潮……

要成為一位優秀的導演,肯定會有一個所謂的“門檻”。但這個門檻不是哪個機構定的,而是觀眾制定的,票房固然不是衡量電影品質的唯一標準,而如果非要定義出一個“門檻”的話,那就應該且只能是好的作品。

英雄不問出處,很多方式都能成為通向羅馬的那條大路

其實,要籠統地談導演的專業門檻,對很多熱愛電影的人來說並不公平。新銳導演郝鴻遠認為,導演的專業門檻應該是專業知識,包括攝影、劇作、剪輯甚至美術、燈光等。很多非專業出身的導演並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屬於專業內跨界,他們已在某個工種的技術、能力、專業上表現得十分突出,熟悉了行業的製作流程而最終成為導演。

雖然對於跨界導演來說,往往有自己很難補齊的短板,好在觀眾似乎不甚在意,有趣的故事、人物、臺詞才是他們關注的所有重點。韓寒的《後會無期》是其中的典型,即使故事結構鬆散、鏡頭語言生澀,但觀眾依然為影片中諸如“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這類臺詞津津樂道。而恰恰是這些段子,使得這種“文學電影”有了一些它獨有的價值和浪漫氣息。

對整個電影產業來講,與其說跨界導演拉低了導演的門檻,不如說在如今這個文化藝術多樣化的年代,學院已經不是電影唯一的殿堂。

拋開拍攝手法、技巧等等,觀眾看重的還是導演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所以類似《夏洛特煩惱》、《煎餅俠》這樣的作品才會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跨界導演沒有專業的培訓,也沒有刻意強調藝術性,反而少了條條框框,故事有意義就拍出它的意義,故事搞笑就讓大家來笑。至少劇本都是自己的,故事都是中國的。

而且,演員在跨界導演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熟悉電影製作流程,多年積累的圈內人脈,讓他們更容易解決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各種技術難題,名氣又使得他們的電影更容易吸引觀眾眼球。

目前,中國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還是吳京的《戰狼2》,來自一個武行出身的演員轉型後的作品。但56億的票房,怕是幾年內都無法被輕易打破了。2018年初的《紅海行動》、《捉妖記2》和《唐人街探案2》三分天下,但隨著《捉妖記2》的高開低走,《唐人街探案2》還是讓跨界的陳思成拿到了33億的票房,成為又一成功案例。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電影作品的好壞並不取決於導演是否為科班出身。隨著電影受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其自身價值與潛力都鼓勵著各行各業的“能人異士”嘗試導演這一角色。而對觀眾來說,只要能夠欣賞到一部好的作品,導演也無非只是那個負責講故事的人罷了,誰會講故事就聽誰的,道理就這麼簡單粗暴。

吳君如的《妖鈴鈴》最終票房3.63億,豆瓣評分4.3;鄧超的《惡棍天使》斬獲6.9億元票房,但也收穫了一片“惡俗”的指責;王寶強的《大鬧天竺》票房7.56億,豆瓣評分僅為3.9分,本人還因此拿到了“最令人失望導演”獎。值得一提的是,王寶強在親自領獎時還表示:“讓我跟觀眾說一句對不起,這句話在我心裡很久了。這次是欠觀眾一次,我相信經過努力和學習,一定會成為大家心目中合格的導演,也會成為合格的電影工作者”。話裡話外的意思再清楚不過,那就是寶寶對他的導演之路還是沒有死心呐!

還有一些跨界導演就更慘了,不僅口碑敗了,連名氣也沒派上用場,票房毫無意外地遭遇滑鐵盧。比如黃磊翻拍自日本同名電影的《麻煩家族》,由於不接地氣,票房只有3232.5萬;蔡康永的《吃吃的愛》票房也只有2729.2多萬;張歆藝的《泡芙小姐》更是慘敗,票房只有1933.1萬,想要收回投資成本都難。

幾年前,張藝謀曾談道,“現在在中國,導演的門檻是最低的,什麼人都可以做導演。”這句牢騷,不僅表達了對爛片市場的鄙夷,還流露出對電影市場資本逐利的無奈。可是要知道,面對票房與口碑成績的雙重考驗,那些坐在監視器前的跨界導演們同樣也是焦灼難耐啊。

所謂的跨界“門檻”其實就一個,好作品!

要論中國“演而優則導”最成功的例子,顯然非姜文莫屬。奇怪的是,在他身上卻鮮少跨界導演的討論。

198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姜文,是正宗的表演科班出身。《芙蓉鎮》裡的“右派分子”秦書田,與劉曉慶在那段十年浩劫中歷經風雨;《紅高粱》裡的“我爺爺余占鼇”,一個能將熱血和激情融於一身的西北漢子,都離不開他淋漓極致的精彩演繹。直到1994年,“演員姜文”才第一次變身為“導演姜文”,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亮相威尼斯電影節,轟動一時。

高曉松在《曉說》中講到膠片電影的藝術發展史時提到,因為技術的進步,電影拍攝設備的簡單化,導致很多人即使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也能很容易就獲得成為導演的機會,甚至有許多非專業出身的導演拍出的作品更加經典,同時也更為觀眾喜愛和接受。

徐崢當年憑藉電影《泰囧》登頂華語票房冠軍,一時間引起極大關注,堪稱是最成功的跨界導演,並由此引發了一股跨界潮流;導演韓寒在《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中讓“文藝和商業並存”;趙薇的《致青春》更是影響華語青春片的新熱潮……

要成為一位優秀的導演,肯定會有一個所謂的“門檻”。但這個門檻不是哪個機構定的,而是觀眾制定的,票房固然不是衡量電影品質的唯一標準,而如果非要定義出一個“門檻”的話,那就應該且只能是好的作品。

英雄不問出處,很多方式都能成為通向羅馬的那條大路

其實,要籠統地談導演的專業門檻,對很多熱愛電影的人來說並不公平。新銳導演郝鴻遠認為,導演的專業門檻應該是專業知識,包括攝影、劇作、剪輯甚至美術、燈光等。很多非專業出身的導演並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屬於專業內跨界,他們已在某個工種的技術、能力、專業上表現得十分突出,熟悉了行業的製作流程而最終成為導演。

雖然對於跨界導演來說,往往有自己很難補齊的短板,好在觀眾似乎不甚在意,有趣的故事、人物、臺詞才是他們關注的所有重點。韓寒的《後會無期》是其中的典型,即使故事結構鬆散、鏡頭語言生澀,但觀眾依然為影片中諸如“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這類臺詞津津樂道。而恰恰是這些段子,使得這種“文學電影”有了一些它獨有的價值和浪漫氣息。

對整個電影產業來講,與其說跨界導演拉低了導演的門檻,不如說在如今這個文化藝術多樣化的年代,學院已經不是電影唯一的殿堂。

拋開拍攝手法、技巧等等,觀眾看重的還是導演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所以類似《夏洛特煩惱》、《煎餅俠》這樣的作品才會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跨界導演沒有專業的培訓,也沒有刻意強調藝術性,反而少了條條框框,故事有意義就拍出它的意義,故事搞笑就讓大家來笑。至少劇本都是自己的,故事都是中國的。

而且,演員在跨界導演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熟悉電影製作流程,多年積累的圈內人脈,讓他們更容易解決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各種技術難題,名氣又使得他們的電影更容易吸引觀眾眼球。

目前,中國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還是吳京的《戰狼2》,來自一個武行出身的演員轉型後的作品。但56億的票房,怕是幾年內都無法被輕易打破了。2018年初的《紅海行動》、《捉妖記2》和《唐人街探案2》三分天下,但隨著《捉妖記2》的高開低走,《唐人街探案2》還是讓跨界的陳思成拿到了33億的票房,成為又一成功案例。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電影作品的好壞並不取決於導演是否為科班出身。隨著電影受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其自身價值與潛力都鼓勵著各行各業的“能人異士”嘗試導演這一角色。而對觀眾來說,只要能夠欣賞到一部好的作品,導演也無非只是那個負責講故事的人罷了,誰會講故事就聽誰的,道理就這麼簡單粗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