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在中國歷史上, 有一個纏繞了幾千年的大難題, 那就是中原王朝經常會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 其中, 在南宋末年, 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 1279年, 蒙古大軍在廣東崖山打敗了南宋勢力, 佔領了中國全境。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底被外來民族所佔領。

1368年,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並將蒙古統治者趕回了草原。 之後, 曾經雄霸一時的蒙古帝國就日漸衰落。 可是, 明朝雖然打敗了蒙古, 卻始終無法將其徹底降服。 在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時候, 明英宗朱祁鎮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瓦剌(蒙古的一個分支), 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吃了大敗仗, 明英宗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後來, 蒙古各部之間矛盾激化, 相互征戰, 所以明朝北部的邊患問題暫時緩解。 明朝政府還通過貿易控制等手段, 讓一些蒙古部落對明朝稱臣。 但從始至終也無法徹底搞定蒙古問題。

後金(清朝的前身)在東北興起後, 對明朝和蒙古各部都形成了威脅。 察哈爾部的林丹汗(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採取了聯合明朝共同抗金的策略, 不過並未奏效。 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 後金橫掃蒙古各部。 1636年, 後金大汗皇太極被奉為蒙古大汗。 同年, 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即後來的清朝。

此時, 蒙古雖然已經被征服, 但這種征服是靠強大的武力實現的。 一旦清朝實力不濟, 對蒙古的控制勢必無法持續。 為此, 清廷採取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控制手段。

首先是分旗制度。 從前蒙古各部可以比較自由的放牧,

但清朝給蒙古的王公都按旗劃分了固定的牧區, 各旗只能在自己的牧區放牧, 這樣就割斷了各部之間的傳統聯繫。 更重要的是, 從前從屬於一位首領的大部落, 被劃分為好幾個旗, 每個旗都有各自的劄薩克(執政官), 直接向清政府負責, 這樣就大大削弱了原來那些大部落首領的實力。

旗的上級單位是盟, 合數旗而成, 最高長官叫盟長。 盟受清政府的嚴密控制, 每三年聚會一次, 主要就是調解各旗之間的糾紛, 沒有什麼特別的權力。

清朝採取第二個控制蒙古人的辦法就是利用宗教的影響力。 蒙古人信奉西藏的黃教, 即格魯派。 清廷就利用這一點籠絡蒙古各部的宗教勢力, 但同時清政府又極力阻止蒙古發展一個統一的宗教領袖。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是一位在蒙古人心中擁有很高聲望的活佛。 清廷為了抵消他的影響力, 又特意扶持了另一位宗教領袖章嘉呼圖克圖, 來牽制哲布尊丹巴的影響。 為了防止貴族同宗教領袖結盟, 清朝還規定不許從貴族家庭中尋覓轉世活佛。

清朝對蒙古採取的控制手段雖然挺高明,但這些是在“術”的層面。還有一個讓蒙古徹底臣服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清朝趕上了好時候。

從十六世紀開始,來自歐洲東部的沙皇俄國開始不斷向遠東地區擴張。這就直接導致了蒙古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到了清朝初期,此時還處於獨立狀態的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族諸部的統稱)就面臨很尷尬的境地,一邊是強大的沙皇俄國,另一邊是強大的大清帝國。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喀爾喀蒙古被吞併只是時間問題。最終,喀爾喀蒙古選擇舉旗投向和自己信奉同一宗教的清朝。

此外,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火器應用越來越廣泛。過去所向無敵的蒙古騎兵在火器面前全部成了活靶子。所以,蒙古的實力就越來越弱,自然也就沒能力搞事情了。

清朝對蒙古採取的控制手段雖然挺高明,但這些是在“術”的層面。還有一個讓蒙古徹底臣服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清朝趕上了好時候。

從十六世紀開始,來自歐洲東部的沙皇俄國開始不斷向遠東地區擴張。這就直接導致了蒙古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到了清朝初期,此時還處於獨立狀態的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族諸部的統稱)就面臨很尷尬的境地,一邊是強大的沙皇俄國,另一邊是強大的大清帝國。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喀爾喀蒙古被吞併只是時間問題。最終,喀爾喀蒙古選擇舉旗投向和自己信奉同一宗教的清朝。

此外,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火器應用越來越廣泛。過去所向無敵的蒙古騎兵在火器面前全部成了活靶子。所以,蒙古的實力就越來越弱,自然也就沒能力搞事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