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撇開退票事件,劉若英處☆禁☆女作《後來的我們》到底有沒有可取之處?

昨天大家是不是被《後來的我們》大規模集體退票的事情給刷屏了?

一部集結奶茶心血的處女作就這樣因為退票淪為大家的談資,

實在有些可惜。

今天電影局嚴查退票事件又上了熱搜, 電影局也表示確有異常 一旦查明將嚴肅處理▼▼

估計到電影下線, 《後來的我們》都擺脫不了這次事件的影響。

而這部電影的口碑也從點映時的滿滿感動、好評如潮, 變成了如今很嚴重的兩極分化▼▼

與此同時, 豆瓣評分也高開低走, 從7.0分一路下滑至6.1分▼▼

撇開這次因素, 我們就電影本身好好分析一下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到底有沒有可取之處?

在我看來, 劉若英的這部導演處女座確實是有不小的問題, 但在我這裡它還是有可以及格的分數。

先說《後來的我》好在哪裡?

它作為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來說, 完成度還是很高的, 比第一次從演員轉型當導演的很多人都要好。


劉若英很聰明, 她把“愛情”和“鄉愁”這兩個最大的情感共鳴貫穿在整個影片之中, 同時又把故事的主要矛盾點集中在“過年”這件對於國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節點上。

在《後來的我們》路演, 她曾接受採訪說:我最希望觀眾看的時候, 能因某句臺詞、某個場景或者某段關係, 突然想起自己也曾經歷過, 然後一邊看一邊點頭。

確實, 在看過電影之後, 即使你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愛情,

但也會被這濃濃的鄉愁所打動。

所以能在兩個小時的篇幅裡將發展和矛盾體現的最大化, 這種技法雖有討巧之嫌, 但劉若英完成的卻不錯。

其次, 劉若英這次選對了演員。

周冬雨依然是玩世不恭的江湖女子路線, 會打牌、會抽煙也能喝酒, 她演得駕輕就熟, 讓觀眾看得也過癮。

“我覺得周冬雨是個天才,太少見了。她演戲可以鬆弛到,她的節奏感就好像是天生的,尤其演現代戲。”

這是一向低調的田壯壯在跟周冬雨搭戲後給她的評價,沒錯,周冬雨是一個很靈的演員。這種靈氣讓她24歲的年紀就捧得了金馬影后的獎盃。

周冬雨說,她很早就搬到北京,並沒有感受過劇本中方小曉的北漂生活,但這就是周冬雨的神奇之處,她就是能夠把一個角色演成她自己。

她伶牙俐齒,身兼數職,但住得卻是這種只容得下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和一張沙發,隔音效果極差的隔斷間。

周冬雨把這種小人物的社會感和生活感演繹到極致。

每年春運,對小曉來說,回家的火車站人擠人就是最讓她頭疼的事▼▼

回到家中,在空無一人的房間裡,她剝開巧克力,將紙展開放到一邊,讓人心生悲傷。

北漂的日子,站在路邊吃盒飯,對方小曉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在出租屋裡吃著泡面更是常事▼▼

但就算是這樣還是要面臨居無定所的生活,這裡周冬雨閃過的幾個空洞的眼神赤裸裸地揭示了現實的殘酷▼▼

為了能讓戀愛獲得物質上的支撐,那個玩世不恭的姑娘藏起了她一身的刺,即使被老闆訓斥也只能低著頭默默忍受▼▼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開頭特別美,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方小曉微微抬頭眺望著遠方,空洞洞的感覺讓人一秒入戲▼▼
是的,周冬雨就是有這種讓人一秒入戲的功力。
第一次和見清在火車上相遇時,陽光打在她的臉上,回眸一笑讓人覺得驚豔:原來一個不說話只用笑容就能讓人感受到清純▼▼

分手時,周冬雨看著地鐵門慢慢關閉,將她和井柏然分開,周冬雨把那種明明還相愛卻很無力的感覺刻畫得入木三分▼▼

而她的哭戲更加令人心碎。

十年後見清和小曉再次相遇時,小曉看向見清的眼睛是泛著淚光的,明明沒有一句臺詞,但周冬雨的一個眼神仿佛已經述說了千萬句▼▼

周冬雨在《後來的我們》中的哭並不歇斯底里,反而這人想到那句歌詞:笑著哭最痛。

嘴角稍微抽動,微微上揚的弧度,明明是笑著的,但卻讓人感受到笑背後的悲傷▼▼

還有這種笑著笑著就哭了,瞬間讓人知道什麼叫做悲喜交加▼▼

幾年後再相遇,兩個人上一秒還在開著【原配變小三】的玩笑,下一秒周冬雨的眼眶就紅了▼▼

再來看看井柏然,他幾乎貢獻了從影以來最讓人驚豔的表演。

他飾演的林見清並不是那種霸道總裁、貼心暖男,而是最普通的北漂一族,他在劇中的扮相並不帥,甚至有些鏡頭都可以用醜來形容,但是他卻完全沒有偶像包袱。

陳可辛說:“終於等到井柏然了,小鮮肉總是要長大的,恭喜你!”

是啊,在這部電影裡,井柏然才真正證明了他的實力。不僅是因為多年後那個滄桑疲憊的眼神,還因為井柏然終於賦予了角色,一種扎實的細膩感。

從少年時期的憨傻可愛▼▼

再到畢業多年不得志的鬱鬱寡歡▼▼

從細數島國女優時目露精光的猥瑣樣▼▼

再到沉迷電腦遊戲時對女友冷暴力的老爺們兒姿態▼▼

在整個電影十年的跨度裡,井柏然詮釋出足夠豐富的層次。

而全劇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淚點,都集中在林見清的父親——田壯壯身上。

田壯壯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他執導的電影總是給人直擊內心的力量▼▼

而當他做起演員來,他的表演同樣有直擊觀眾內心的感染力。

從《相愛相親》裡面的父親到《後來的我們》裡面的父親,田壯壯可能是我國男演員中演“爸爸”這個角色演的最好的。

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的表演,為電影寫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字——家。

如果說小曉和見清代表了離家;那麼田壯壯飾演的見清爸,代表的就是回家。

整部電影,田壯壯幾乎沒什麼表情,但他就像導演小津安二郎所說的,是那種活在人物裡的演員。

林見清還是窮學生的時候,像個孩子般討著要吃老林做的“粘豆包”;

見清因為進了局子,沒有回家過年的那一年,見清爸對著周冬雨述說著見清遊戲夢的由來,最後喃喃:我是不是把他給害了;

見清終於掙到錢,給老林買了台液晶電視。結果,老林根本不會用,老林打電話問見清怎麼用,見清總是不耐煩,教也不好好教,對父親粗聲粗氣;

直到電影的最後,見清在父親去世後,回到家看到林父最後沒寄出去的最後一封信,老頭在信上寫著:累了,就回家▼▼

那一刻淚流滿面的林見清,才明白什麼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田壯壯的表演,演了一個家的安穩,也構建了影片最深層的地氣,他幫助劉若英去掉了電影中略顯躁動浮誇的部分,讓人感受到什麼才是不動聲色地動人。

女性導演的作品,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細膩。《後來的我們》也是如此,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都足以讓人拍手叫好。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是田壯壯家的小飯館的酒桌。

第一年過年擠滿了人,大家調笑著見清和小曉;但到第二年,飯桌上已經少了那個叮囑小曉要慎重處物件的阿姨;到第三年,一桌子的人只剩下兩個老人舉杯共飲;最後,只有見清爸一個人在火爐旁靜靜地坐著▼▼

整個影片在黑白和彩色之間來回轉換,但是卻和以往的影片不同,它把過去變成了彩色的,而把現在製作成了黑白。

在電影剛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明白她為什麼做這樣的處理。但隨著劇情的推進,影片中小曉說的那段話給出了答案:「如果男孩再也找不到女孩,那他的世界就變成了黑白的」

說完了一些我認為的優點,下面是我覺得導致《後來的我們》只能打及格分的一些缺點。

這部電影最大崩點在於故事。演員們所呈現的感情是真摯的讓人催淚,但糟糕的臺詞,早就不再吃香的青春疼痛文學題材,已經讓觀眾變得審美疲勞。

另外很多人說《後來的我們》很投機。是的,它過度放大了北漂之苦,讓人覺得不夠真實。

北漂很艱難,住的不好、吃的不好、工作壓力大、生存壓力大。但北漂遠不是陰冷潮濕的地下室、沒油水的麵條、找不到能掙錢的工作。

林見清所從事的遊戲行業可能在小城市毫無市場,但在北京有大把機會,所以他何苦不去遊戲公司面試,反而跑去送外賣、當客服?

這就是故事背景有問題才導致人物動機解釋不通,這樣的問題讓整部電影只能算是合格而不是優秀。

而且似乎把情懷炒的有些過火,前期電影還未上映時就有好幾篇10W+的催淚文章橫空出世,打開朋友圈,隨處能看到無論是男女老少還是普通人文青,一水的被故事打動哭了。

但現實情況卻是:情懷是有的,但不是所有人的情感都能與劉若英的情感達成共鳴。這就造成了觀眾期待值上的下跌,從而打出一星、兩星也是不足為奇。

拋開那些外界的評價,把期望值降低一些再去看這部電影,可以說劉若英的這部導演處女作的答卷還是不錯的。

也期待未來如果有機會,劉導能帶給我們更加純熟的一部電影!

“我覺得周冬雨是個天才,太少見了。她演戲可以鬆弛到,她的節奏感就好像是天生的,尤其演現代戲。”

這是一向低調的田壯壯在跟周冬雨搭戲後給她的評價,沒錯,周冬雨是一個很靈的演員。這種靈氣讓她24歲的年紀就捧得了金馬影后的獎盃。

周冬雨說,她很早就搬到北京,並沒有感受過劇本中方小曉的北漂生活,但這就是周冬雨的神奇之處,她就是能夠把一個角色演成她自己。

她伶牙俐齒,身兼數職,但住得卻是這種只容得下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和一張沙發,隔音效果極差的隔斷間。

周冬雨把這種小人物的社會感和生活感演繹到極致。

每年春運,對小曉來說,回家的火車站人擠人就是最讓她頭疼的事▼▼

回到家中,在空無一人的房間裡,她剝開巧克力,將紙展開放到一邊,讓人心生悲傷。

北漂的日子,站在路邊吃盒飯,對方小曉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在出租屋裡吃著泡面更是常事▼▼

但就算是這樣還是要面臨居無定所的生活,這裡周冬雨閃過的幾個空洞的眼神赤裸裸地揭示了現實的殘酷▼▼

為了能讓戀愛獲得物質上的支撐,那個玩世不恭的姑娘藏起了她一身的刺,即使被老闆訓斥也只能低著頭默默忍受▼▼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開頭特別美,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方小曉微微抬頭眺望著遠方,空洞洞的感覺讓人一秒入戲▼▼
是的,周冬雨就是有這種讓人一秒入戲的功力。
第一次和見清在火車上相遇時,陽光打在她的臉上,回眸一笑讓人覺得驚豔:原來一個不說話只用笑容就能讓人感受到清純▼▼

分手時,周冬雨看著地鐵門慢慢關閉,將她和井柏然分開,周冬雨把那種明明還相愛卻很無力的感覺刻畫得入木三分▼▼

而她的哭戲更加令人心碎。

十年後見清和小曉再次相遇時,小曉看向見清的眼睛是泛著淚光的,明明沒有一句臺詞,但周冬雨的一個眼神仿佛已經述說了千萬句▼▼

周冬雨在《後來的我們》中的哭並不歇斯底里,反而這人想到那句歌詞:笑著哭最痛。

嘴角稍微抽動,微微上揚的弧度,明明是笑著的,但卻讓人感受到笑背後的悲傷▼▼

還有這種笑著笑著就哭了,瞬間讓人知道什麼叫做悲喜交加▼▼

幾年後再相遇,兩個人上一秒還在開著【原配變小三】的玩笑,下一秒周冬雨的眼眶就紅了▼▼

再來看看井柏然,他幾乎貢獻了從影以來最讓人驚豔的表演。

他飾演的林見清並不是那種霸道總裁、貼心暖男,而是最普通的北漂一族,他在劇中的扮相並不帥,甚至有些鏡頭都可以用醜來形容,但是他卻完全沒有偶像包袱。

陳可辛說:“終於等到井柏然了,小鮮肉總是要長大的,恭喜你!”

是啊,在這部電影裡,井柏然才真正證明了他的實力。不僅是因為多年後那個滄桑疲憊的眼神,還因為井柏然終於賦予了角色,一種扎實的細膩感。

從少年時期的憨傻可愛▼▼

再到畢業多年不得志的鬱鬱寡歡▼▼

從細數島國女優時目露精光的猥瑣樣▼▼

再到沉迷電腦遊戲時對女友冷暴力的老爺們兒姿態▼▼

在整個電影十年的跨度裡,井柏然詮釋出足夠豐富的層次。

而全劇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淚點,都集中在林見清的父親——田壯壯身上。

田壯壯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他執導的電影總是給人直擊內心的力量▼▼

而當他做起演員來,他的表演同樣有直擊觀眾內心的感染力。

從《相愛相親》裡面的父親到《後來的我們》裡面的父親,田壯壯可能是我國男演員中演“爸爸”這個角色演的最好的。

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的表演,為電影寫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字——家。

如果說小曉和見清代表了離家;那麼田壯壯飾演的見清爸,代表的就是回家。

整部電影,田壯壯幾乎沒什麼表情,但他就像導演小津安二郎所說的,是那種活在人物裡的演員。

林見清還是窮學生的時候,像個孩子般討著要吃老林做的“粘豆包”;

見清因為進了局子,沒有回家過年的那一年,見清爸對著周冬雨述說著見清遊戲夢的由來,最後喃喃:我是不是把他給害了;

見清終於掙到錢,給老林買了台液晶電視。結果,老林根本不會用,老林打電話問見清怎麼用,見清總是不耐煩,教也不好好教,對父親粗聲粗氣;

直到電影的最後,見清在父親去世後,回到家看到林父最後沒寄出去的最後一封信,老頭在信上寫著:累了,就回家▼▼

那一刻淚流滿面的林見清,才明白什麼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田壯壯的表演,演了一個家的安穩,也構建了影片最深層的地氣,他幫助劉若英去掉了電影中略顯躁動浮誇的部分,讓人感受到什麼才是不動聲色地動人。

女性導演的作品,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細膩。《後來的我們》也是如此,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都足以讓人拍手叫好。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是田壯壯家的小飯館的酒桌。

第一年過年擠滿了人,大家調笑著見清和小曉;但到第二年,飯桌上已經少了那個叮囑小曉要慎重處物件的阿姨;到第三年,一桌子的人只剩下兩個老人舉杯共飲;最後,只有見清爸一個人在火爐旁靜靜地坐著▼▼

整個影片在黑白和彩色之間來回轉換,但是卻和以往的影片不同,它把過去變成了彩色的,而把現在製作成了黑白。

在電影剛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明白她為什麼做這樣的處理。但隨著劇情的推進,影片中小曉說的那段話給出了答案:「如果男孩再也找不到女孩,那他的世界就變成了黑白的」

說完了一些我認為的優點,下面是我覺得導致《後來的我們》只能打及格分的一些缺點。

這部電影最大崩點在於故事。演員們所呈現的感情是真摯的讓人催淚,但糟糕的臺詞,早就不再吃香的青春疼痛文學題材,已經讓觀眾變得審美疲勞。

另外很多人說《後來的我們》很投機。是的,它過度放大了北漂之苦,讓人覺得不夠真實。

北漂很艱難,住的不好、吃的不好、工作壓力大、生存壓力大。但北漂遠不是陰冷潮濕的地下室、沒油水的麵條、找不到能掙錢的工作。

林見清所從事的遊戲行業可能在小城市毫無市場,但在北京有大把機會,所以他何苦不去遊戲公司面試,反而跑去送外賣、當客服?

這就是故事背景有問題才導致人物動機解釋不通,這樣的問題讓整部電影只能算是合格而不是優秀。

而且似乎把情懷炒的有些過火,前期電影還未上映時就有好幾篇10W+的催淚文章橫空出世,打開朋友圈,隨處能看到無論是男女老少還是普通人文青,一水的被故事打動哭了。

但現實情況卻是:情懷是有的,但不是所有人的情感都能與劉若英的情感達成共鳴。這就造成了觀眾期待值上的下跌,從而打出一星、兩星也是不足為奇。

拋開那些外界的評價,把期望值降低一些再去看這部電影,可以說劉若英的這部導演處女作的答卷還是不錯的。

也期待未來如果有機會,劉導能帶給我們更加純熟的一部電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