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戰爭遺址遺跡重生記:硝煙喚醒民族記憶

來源中國國防報

硝煙早已散去, 但留下的戰爭遺址、遺跡, 卻時刻呼喚著我們的民族記憶、敲打著我們的國防意識、培塑著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近年來, 軍地對戰爭遺址、遺跡的保護和利用都愈加重視, 堅持從長遠出發, 不斷完善和拓展功能, 讓其“活”起來, 向世人傳達:英雄雖已遠去, 但他們的精神可通過這些遺址、遺跡永相傳。

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導——

讓遠去的硝煙喚醒全民族記憶

——全國各地保護利用戰爭遺址遺跡掠影

一江山島戰役遺址的華麗嬗變

■中國國防報特約記者 羅正然 通訊員 李健南

國防大學教學科研創新集訓隊在一江山島進行現地戰例教學。 劉 策攝

在遼闊的東海之上, 一江山島實在太渺小。 然而, 60多年前發生的一江山島戰役, 給浙江台州這座面積僅1.24平方公里的小島, 賦予了別樣的歷史意義與軍事價值。

時光荏苒, 一個甲子的時光悄然而逝。 因無常住居民, 一江山島當年在槍林彈雨中所留下的戰鬥痕跡, 慢慢被茂盛生長的灌木雜草撫平, 就連碉堡掩體等戰鬥工事, 也被植物所遮擋。

如何讓這段光榮歷史成為永不消失的紅色記憶?台州軍地走過一段並不平坦的道路。

為保護好戰役遺址, 從2008年開始, 台州市就對保護修復一江山島戰役遺址工程展開立項, 先後投資4100萬元, 完成第一期工程, 並把一江山島戰役遺址作為國防教育課堂, 當地黨政機關、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始分批次前來參觀見學。

但過了一段時間, 參觀者便日漸減少。 台州市椒江區國教辦工作人員走上街頭進行隨機問卷調查, 有市民反映, 一江山島跨海距城區30公里, 上島參觀需一早從家裡出發趕到碼頭, 乘船踏浪好長時間, 然後才能上島, 島上既無飯館, 又無旅店, 很不方便。 此外, 有年輕人反映, 島上缺少體驗式、休閒式的旅遊附加項目, 因此對他們的吸引力降低。

看來, 要想改變一江山島戰役遺址“門庭冷落”的局面,

需要轉變思路。

針對調查中市民的意見, 台州市和椒江區兩級國教辦同志集聚一堂, 共同探尋對策, 最終決定走“辦企業吸引人員上島、政府開展國防教育”的路子, 變“等客上門”為“開門迎客”。

2014年7月, 圍繞打造“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保護開發戰爭遺址的後續工程啟動。 他們向原總裝備部爭取到一艘退役潛艇、一架退役飛機、一輛退役坦克和兩門退役大炮等退役武器, 建成了由戰役史料館、影視館等組成的遊客接待中心。 同時建起了戰鬥體驗區, 遊客可住進野外帳篷, 用野外炊具烹製餐食, 在舊戰場玩真人CS對抗, 在“槍林彈雨”中體驗三軍聯合作戰。

面積22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 昂然屹立著三棱紀念碑, 廣場西側散落著礁石,

代表著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將士在惡劣環境下協同作戰、一往無前的鋼鐵意志, 80多個碉堡、8公里戰壕修復如初。 戰役的親歷者劉石安老人看到這些十分欣慰, 他步履蹣跚地登上小島最高點時, 遙望海面, 滿懷感慨地說:“當時的慘烈場面, 沒有親歷過戰爭的人是難以想像的。 我們犧牲了5名戰友, 才把紅旗插到這裡。 ”

據瞭解, 此番調整後, 前往一江山島戰役遺址的民眾呈井噴式增長, 國防教育的輻射面自然也大大拓寬。

“此次戰役有哪些作戰考慮?”“為什麼要選在這裡作為登陸點?”某部隊正在現地教學。

由於一江山島戰役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 這樣的戰役遺址便成為我軍研究聯合作戰的天然課堂。 作戰戰例分析、戰場考察研究、戰例想定作業、現地分析研討、梳理總結戰法……像這樣的教學隊伍, 一江山島每年要迎來十幾批,一江山島戰役遺址成為現地教學和培育戰鬥精神的基地。

逝去的是硝煙,不滅的是精神。從歷史激蕩中回到現實,前來見學的解放軍官兵無不感慨,在恢弘的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就能夠在實現強軍目標的大道上走得更加從容。曾有軍事專家來該島考察時稱,這哪是座小島,它是矗立在狂濤怒浪中的精神礁石,是用戰火硝煙和熱血生命凝練成的軍事教材。

汪清抗聯烈士不再無名

■張顯鋒 洪亮 中國國防報記者 喬振友

汪清縣關工委主任金春燮為小學生講汪清抗聯故事。侯俊曉攝

去年12月,由吉林省汪清縣委宣傳部、汪清縣人武部、汪清縣關工委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抗日民族英雄童長榮誕辰110周年紀念郵票”始發地首發儀式,在吉林省汪清縣東滿特委所在地遺址舉行。

童長榮是汪清這片紅色土地上湧現出的傑出抗日英雄,曾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

2005年4月,時任汪清縣委書記請來剛剛退休的縣委副書記金春燮,對他說:“我們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的位置很重要,思考再三,我們決定請您‘出山’,主要任務就是把汪清的紅色資源好好挖掘一下。”

汪清縣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滿地區党的領導機關駐地,僅在汪清縣境內,有據可查的抗日戰鬥就有105場,抗日烈士墓地和抗戰遺址多達177處,有600多人為國捐軀,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是其中之一。

金春燮告訴記者,童長榮烈士墓位於汪清縣東光鎮廟溝村抗聯遺址,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土包,被雜草覆蓋,上面散落著三四十塊拳頭大的石頭。如果不仔細辨認那僅有50釐米高的小木牌,誰也不會想到,這就是著名抗日英雄童長榮烈士的墓。

“不讓歷史斷茬,不讓烈士‘無名’,只要是在這片土地上為抗戰犧牲的英烈,有生之年我都要給他們立碑!”走馬上任的金春燮踏訪了汪清的每一處革命戰爭遺跡,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他和兩個助手發動群眾,在全國收集汪清在抗聯時期的相關材料。一開始,他們在互聯網上徵集線索,半個月就收到500多份。“但網上的資料有實也有虛,我必須對每一份材料進行核實。”十幾年來,金春燮和工作人員一直在重複做一件事,就是到英烈子女、親友家中查找、走訪、校正。

幾經輾轉,他們還找到了當年親手安葬童長榮遺體的鮑大瑜。曾經的抗聯戰士鮑大瑜已是耄耋之年,他含著淚對金春燮說:“童長榮犧牲後,因為當時環境異常惡劣,我們只能用樺樹皮將他的遺體包裹起來,安葬在他生前所住的密營附近。”就這樣,經過各種努力,汪清在抗聯時期的105場戰鬥、177處抗日烈士墓地和抗戰遺址,都被金春燮他們納入了“汪清抗聯全景圖”。

“寫英雄時,我覺得自己就像英雄,渾身是勁。”金春燮告訴記者,每當工作勞累時,他就翻看之前寫好的英烈傳記,這樣很快就有了精神。這些年來,金春燮他們創作的《獻給未來的記憶》《閃光的足跡》等英烈傳記走進校園課堂,《戰鬥在白山黑水》《不朽的豐碑》等書籍在網上的點擊量也很高。人們對於英烈的關注讓金春燮倍感欣慰,也使他更具寫作動力。

中國遠征軍魂留龍陵松山

■中國國防報記者 柯穴 特約通訊員 張軍

龍陵縣人武部派出講解員為遊客介紹講解。夏 超攝

滇西松山,現存抗戰遺址69處、遺跡816個,保存完好的戰壕約1.32萬米,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7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隨處可見。這一切,記錄的是70多年前,中國遠征軍尤為悲壯的一幕。

“以往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松山只有一個‘子高地’,兩個大彈坑,其實不然。”護林員兼導遊楊金滿告訴記者,“子高地”只是這場戰役的一個陣地而已,只占整個松山抗戰遺址的1/40。他向記者介紹,松山周邊方圓幾十裡,還有很多遺址、遺跡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位於滇緬公路邊的平山陣地、渦卷陣地等,現保存完好。長嶺崗因為離松山主峰較遠,也往往被人們忽略,但工事遺跡較多且保存完整。

歷史是沉靜的,如何讓它迸發出活力?2009年11月,雲南省龍陵縣成立普查小組,對松山抗戰遺址進行前期基礎性普查。第二年,歷史上最大力度的對松山抗戰遺址的搶救開發工作展開。

“遊客的數量從過去每年的1萬人,到現在的20多萬人,增長了20多倍,這標誌著更多的民眾被抗戰精神所感染,讓弘揚抗戰精神成為一種自覺行動。”談到這裡,松山文管所所長陳院峰很是感慨。他還告訴記者,為方便遊客,松山客棧、遊客服務中心等松山旅遊小鎮配套設施建設正有序推進。

記者看到,沿著松山主峰,新修築了遊客棧道,與主峰相對的南側是靜靜佇立的402尊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棧道兩側各處戰爭遺跡都配有文字說明和老照片對比圖,可以方便遊客更直觀地瞭解這段歷史。同時,松山文管所還在松山主峰周邊的村寨裡,發展了一支由當地村民組成的導遊隊伍,經培訓後,所有講解員持證上崗,以更好地引導遊客,為遊客服務。

此外,由於松山上的戰爭遺留物還有很多,有些當地人便上山找遺留的彈片之類的鐵物變賣。而且,一些地堡、戰場遺址等還成了群眾的菜地。為了恢復遺址的原有風貌,龍陵縣委、縣政府專門劃定了保護範圍,規定當地村民不准進入保護範圍內生產勞作、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松山撿拾戰爭遺物等。

“松山在龍陵,但它不只屬於龍陵,它應該屬於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將它保護好,讓子孫後代能永遠到這裡感受中華民族的愛國豪情。”陳院峰說。

漯河受降亭重生記

■喬忠輝 王士剛

漯河市源匯區人武部組織民兵到受降亭前開展主題教育。王智慧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作為受降點之一的河南省漯河,是當時唯一一個建亭立碑紀念抗戰勝利的地方。

1945年9月20日,當時的國民黨第五戰區總司令劉峙,在漯河山陝會館接受了日軍中將司令官鷹森孝第12軍的投降。親歷日軍狼狽投降後,漯河民眾情緒高漲,在漯河商會的主持下,自發捐建受降亭。

漯河建造受降亭一事,在當時國民黨元老中極為轟動,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親自題寫了受降亭正面主碑“受降亭”3個大字,中央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司法院院長居正及劉峙分別題寫了“受降亭記”“抗戰祝勝詞”“建亭記”等石碑。1945年12月上旬,受降亭採用“1亭4碑”的模式,在漯河火車站南側花園建成。

但遺憾的是,受降亭於1947年毀於戰火,亭內4塊石碑流落民間,直到幾十年後,它們才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1982年7月,原漯河市文化館副館長陳國興偶然發現,在距離受降亭原位置100多米遠的軍供站院內,鋪在自來水管下當墊腳石的石條,竟然就是受降碑的主碑。他馬上組織人運走保存起來。後來,他又從民間找到大半塊于右任題寫的“受降亭記”碑,但另外兩塊半石碑依然杳無音信。此後,記載著日本投降歷史的“受降碑”就一直在文化館的院子裡靜靜地躺著。

隨著漯河人民歷史文化意識的不斷覺醒,社會各界要求重建受降亭的呼聲越來越高。2012年,以展現漯河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河上街古鎮”項目動土。“受降這段歷史也是漯河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漯河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魯鎖印認為,把受降亭重建與河上街古鎮專案結合起來,既能將愛國主義情懷嵌入其中,也能讓老漯河人了卻一樁心事。

2014年5月1日,新建受降亭落成儀式如期舉行。為尊重歷史原貌,新受降亭、亭內石碑盡可能按照原有記載的描述修建。新受降亭周邊還建有抗戰紀念館、愛國主義主題影院、紀念廣場、受降廣場牌樓等。

“自受降亭和抗戰紀念館實行免費開放制度以來,已經接待各類團體310多個,各界人士180余萬人次。”工作人員介紹說,在每年的不同時段,紀念廣場還會舉辦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比如紅色系列電影展、紅色節目文藝匯演、抗戰歷史圖片展、抗戰老兵故事會等。

“我宣誓: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牢記中華民族恥辱,發揚勇往直前精神……”每年新兵入伍的前一天,漯河軍分區都會組織他們來到受降亭,接受紅色教育。“在漯河,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參軍報國的熱血青年,都會來到受降亭,共同見證歷史,告誡自己不忘曾經的屈辱,從這裡再出征。”漯河軍分區領導如是說。

小百科

一江山島戰役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陸、海、空軍各一部,對臺灣國民黨軍據守的浙江省東部一江山島進行的進攻作戰。這次戰役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經過3天戰鬥,解放軍收復該島。

東滿抗日根據地

1932年11月,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率領東滿特委機關到小汪清(馬村)抗日根據地,與汪清縣委合署辦公。次年,東滿特委整編了延吉、琿春、和龍、汪清4縣的遊擊隊,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東滿遊擊隊。東滿遊擊隊逐步發展成為東滿抗日武裝的中堅力量,建立的東滿抗日根據地成為長白山區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6月4日進攻位於龍陵縣臘猛鄉的松山,歷時95天,本次戰役勝利將戰線外推,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紀念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甯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遞投降書。此後,中國戰區16個受降區,參照南京受降儀式,舉行分區受降,並具體辦理接受日軍投降繳械等事宜。

一江山島每年要迎來十幾批,一江山島戰役遺址成為現地教學和培育戰鬥精神的基地。

逝去的是硝煙,不滅的是精神。從歷史激蕩中回到現實,前來見學的解放軍官兵無不感慨,在恢弘的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就能夠在實現強軍目標的大道上走得更加從容。曾有軍事專家來該島考察時稱,這哪是座小島,它是矗立在狂濤怒浪中的精神礁石,是用戰火硝煙和熱血生命凝練成的軍事教材。

汪清抗聯烈士不再無名

■張顯鋒 洪亮 中國國防報記者 喬振友

汪清縣關工委主任金春燮為小學生講汪清抗聯故事。侯俊曉攝

去年12月,由吉林省汪清縣委宣傳部、汪清縣人武部、汪清縣關工委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抗日民族英雄童長榮誕辰110周年紀念郵票”始發地首發儀式,在吉林省汪清縣東滿特委所在地遺址舉行。

童長榮是汪清這片紅色土地上湧現出的傑出抗日英雄,曾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

2005年4月,時任汪清縣委書記請來剛剛退休的縣委副書記金春燮,對他說:“我們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的位置很重要,思考再三,我們決定請您‘出山’,主要任務就是把汪清的紅色資源好好挖掘一下。”

汪清縣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滿地區党的領導機關駐地,僅在汪清縣境內,有據可查的抗日戰鬥就有105場,抗日烈士墓地和抗戰遺址多達177處,有600多人為國捐軀,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是其中之一。

金春燮告訴記者,童長榮烈士墓位於汪清縣東光鎮廟溝村抗聯遺址,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土包,被雜草覆蓋,上面散落著三四十塊拳頭大的石頭。如果不仔細辨認那僅有50釐米高的小木牌,誰也不會想到,這就是著名抗日英雄童長榮烈士的墓。

“不讓歷史斷茬,不讓烈士‘無名’,只要是在這片土地上為抗戰犧牲的英烈,有生之年我都要給他們立碑!”走馬上任的金春燮踏訪了汪清的每一處革命戰爭遺跡,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他和兩個助手發動群眾,在全國收集汪清在抗聯時期的相關材料。一開始,他們在互聯網上徵集線索,半個月就收到500多份。“但網上的資料有實也有虛,我必須對每一份材料進行核實。”十幾年來,金春燮和工作人員一直在重複做一件事,就是到英烈子女、親友家中查找、走訪、校正。

幾經輾轉,他們還找到了當年親手安葬童長榮遺體的鮑大瑜。曾經的抗聯戰士鮑大瑜已是耄耋之年,他含著淚對金春燮說:“童長榮犧牲後,因為當時環境異常惡劣,我們只能用樺樹皮將他的遺體包裹起來,安葬在他生前所住的密營附近。”就這樣,經過各種努力,汪清在抗聯時期的105場戰鬥、177處抗日烈士墓地和抗戰遺址,都被金春燮他們納入了“汪清抗聯全景圖”。

“寫英雄時,我覺得自己就像英雄,渾身是勁。”金春燮告訴記者,每當工作勞累時,他就翻看之前寫好的英烈傳記,這樣很快就有了精神。這些年來,金春燮他們創作的《獻給未來的記憶》《閃光的足跡》等英烈傳記走進校園課堂,《戰鬥在白山黑水》《不朽的豐碑》等書籍在網上的點擊量也很高。人們對於英烈的關注讓金春燮倍感欣慰,也使他更具寫作動力。

中國遠征軍魂留龍陵松山

■中國國防報記者 柯穴 特約通訊員 張軍

龍陵縣人武部派出講解員為遊客介紹講解。夏 超攝

滇西松山,現存抗戰遺址69處、遺跡816個,保存完好的戰壕約1.32萬米,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7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隨處可見。這一切,記錄的是70多年前,中國遠征軍尤為悲壯的一幕。

“以往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松山只有一個‘子高地’,兩個大彈坑,其實不然。”護林員兼導遊楊金滿告訴記者,“子高地”只是這場戰役的一個陣地而已,只占整個松山抗戰遺址的1/40。他向記者介紹,松山周邊方圓幾十裡,還有很多遺址、遺跡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位於滇緬公路邊的平山陣地、渦卷陣地等,現保存完好。長嶺崗因為離松山主峰較遠,也往往被人們忽略,但工事遺跡較多且保存完整。

歷史是沉靜的,如何讓它迸發出活力?2009年11月,雲南省龍陵縣成立普查小組,對松山抗戰遺址進行前期基礎性普查。第二年,歷史上最大力度的對松山抗戰遺址的搶救開發工作展開。

“遊客的數量從過去每年的1萬人,到現在的20多萬人,增長了20多倍,這標誌著更多的民眾被抗戰精神所感染,讓弘揚抗戰精神成為一種自覺行動。”談到這裡,松山文管所所長陳院峰很是感慨。他還告訴記者,為方便遊客,松山客棧、遊客服務中心等松山旅遊小鎮配套設施建設正有序推進。

記者看到,沿著松山主峰,新修築了遊客棧道,與主峰相對的南側是靜靜佇立的402尊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棧道兩側各處戰爭遺跡都配有文字說明和老照片對比圖,可以方便遊客更直觀地瞭解這段歷史。同時,松山文管所還在松山主峰周邊的村寨裡,發展了一支由當地村民組成的導遊隊伍,經培訓後,所有講解員持證上崗,以更好地引導遊客,為遊客服務。

此外,由於松山上的戰爭遺留物還有很多,有些當地人便上山找遺留的彈片之類的鐵物變賣。而且,一些地堡、戰場遺址等還成了群眾的菜地。為了恢復遺址的原有風貌,龍陵縣委、縣政府專門劃定了保護範圍,規定當地村民不准進入保護範圍內生產勞作、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松山撿拾戰爭遺物等。

“松山在龍陵,但它不只屬於龍陵,它應該屬於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將它保護好,讓子孫後代能永遠到這裡感受中華民族的愛國豪情。”陳院峰說。

漯河受降亭重生記

■喬忠輝 王士剛

漯河市源匯區人武部組織民兵到受降亭前開展主題教育。王智慧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作為受降點之一的河南省漯河,是當時唯一一個建亭立碑紀念抗戰勝利的地方。

1945年9月20日,當時的國民黨第五戰區總司令劉峙,在漯河山陝會館接受了日軍中將司令官鷹森孝第12軍的投降。親歷日軍狼狽投降後,漯河民眾情緒高漲,在漯河商會的主持下,自發捐建受降亭。

漯河建造受降亭一事,在當時國民黨元老中極為轟動,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親自題寫了受降亭正面主碑“受降亭”3個大字,中央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司法院院長居正及劉峙分別題寫了“受降亭記”“抗戰祝勝詞”“建亭記”等石碑。1945年12月上旬,受降亭採用“1亭4碑”的模式,在漯河火車站南側花園建成。

但遺憾的是,受降亭於1947年毀於戰火,亭內4塊石碑流落民間,直到幾十年後,它們才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1982年7月,原漯河市文化館副館長陳國興偶然發現,在距離受降亭原位置100多米遠的軍供站院內,鋪在自來水管下當墊腳石的石條,竟然就是受降碑的主碑。他馬上組織人運走保存起來。後來,他又從民間找到大半塊于右任題寫的“受降亭記”碑,但另外兩塊半石碑依然杳無音信。此後,記載著日本投降歷史的“受降碑”就一直在文化館的院子裡靜靜地躺著。

隨著漯河人民歷史文化意識的不斷覺醒,社會各界要求重建受降亭的呼聲越來越高。2012年,以展現漯河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河上街古鎮”項目動土。“受降這段歷史也是漯河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漯河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魯鎖印認為,把受降亭重建與河上街古鎮專案結合起來,既能將愛國主義情懷嵌入其中,也能讓老漯河人了卻一樁心事。

2014年5月1日,新建受降亭落成儀式如期舉行。為尊重歷史原貌,新受降亭、亭內石碑盡可能按照原有記載的描述修建。新受降亭周邊還建有抗戰紀念館、愛國主義主題影院、紀念廣場、受降廣場牌樓等。

“自受降亭和抗戰紀念館實行免費開放制度以來,已經接待各類團體310多個,各界人士180余萬人次。”工作人員介紹說,在每年的不同時段,紀念廣場還會舉辦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比如紅色系列電影展、紅色節目文藝匯演、抗戰歷史圖片展、抗戰老兵故事會等。

“我宣誓: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牢記中華民族恥辱,發揚勇往直前精神……”每年新兵入伍的前一天,漯河軍分區都會組織他們來到受降亭,接受紅色教育。“在漯河,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參軍報國的熱血青年,都會來到受降亭,共同見證歷史,告誡自己不忘曾經的屈辱,從這裡再出征。”漯河軍分區領導如是說。

小百科

一江山島戰役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陸、海、空軍各一部,對臺灣國民黨軍據守的浙江省東部一江山島進行的進攻作戰。這次戰役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經過3天戰鬥,解放軍收復該島。

東滿抗日根據地

1932年11月,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率領東滿特委機關到小汪清(馬村)抗日根據地,與汪清縣委合署辦公。次年,東滿特委整編了延吉、琿春、和龍、汪清4縣的遊擊隊,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東滿遊擊隊。東滿遊擊隊逐步發展成為東滿抗日武裝的中堅力量,建立的東滿抗日根據地成為長白山區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6月4日進攻位於龍陵縣臘猛鄉的松山,歷時95天,本次戰役勝利將戰線外推,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紀念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甯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遞投降書。此後,中國戰區16個受降區,參照南京受降儀式,舉行分區受降,並具體辦理接受日軍投降繳械等事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