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快節奏的資訊時代,有多少人還能走進梨園劇場聽一段皮黃?

文/杏花疏影

近幾年漸漸掀起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 從央視的漢字大會、成語大會以及連火三屆的詩詞大會, 到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這些經典傳承類綜藝節目, 都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宣傳作用, 向世界打開了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大門。

與這些文化氣息濃郁的節目相比, 戲曲舞臺卻顯得有些門庭冷落。 許是那濃郁的地方特色限制了推廣;許是那咿咿呀呀的韻味跟不上資訊時代的節奏, 總之, 古老的戲曲藝術似乎正在離我們漸行漸遠, 誰也說不上, 有多少傳統的地方劇種正因為後繼乏人而就此失傳。

其實疏影最喜歡的, 恰恰就是那多姿多彩的戲曲藝術。 字正腔圓的唱腔、曼妙多姿的身段, 每一段精彩演繹, 都是那麼的動人心弦, 是形式美和價值觀的完美結合, 鑄成中國文化的詩性特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小時候跟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 接受的, 多是傳統文化的薰陶。 那時候電視機還沒有普及, 電影院是普通民眾唯一的一個娛樂場所。 剛剛結束了八大“樣板戲”的禁錮, 戲曲電影迎來了它的春天。 我就這樣跟在爺爺身邊, 認識了雍容華貴的楊貴妃、嫋娜婉轉的林妹妹、手執羽扇揮灑自如的諸葛亮、一身正氣鐵面無私的包青天……

最初愛的, 是古裝戲裡旦角們的衣袂飄飄、珠圍翠繞。 風姿綽約的水袖輕舞, 行不露足的輕移蓮步, 舉手投足間, 如風擺楊柳般妖嬈。 羡慕極了, 只恨自己生錯了時代, 沒有機會穿這麼漂亮的古裝。

繼而喜歡上了唱段,

儘管剛開始尚分不清劇種不懂得流派, 卻覺得都是那樣的好聽。 或嬌柔婉轉, 或盪氣迴腸, 或明快清脆朗朗上口, 或如泣如訴韻味悠長。 不同的曲調和方言, 通過與舞臺表演藝術的完美結合, 充分地展現了漢語言文字的精煉美和韻律感。

漸漸地,

便從戲曲大段的唱詞裡, 體會出了古體詩詞的合轍押韻;從咬文嚼字的念白中, 完成了對古文言文的最初啟蒙;尤其喜歡的, 是那些濃墨重彩錦衣華服下演繹出的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或悲, 或喜, 或壯懷激烈, 或兒女情長。 《借東風》智計無雙胸藏丘壑的瀟灑、《風波亭》滿腔赤誠報國無門的悲憤、《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孝兩全的情懷、《梁祝》兩情繾綣至死不渝的堅貞……小小的舞臺所展現的, 竟是從古至今上下五千年、天上人間縱橫幾萬里, 包羅萬象, 涉及面極廣。

那時的扮相和行頭,現在看起來很土,那時候的拍攝畫面甚至不是很清晰,但只要這些“名角兒”在螢屏上一開嗓,一亮相,立刻就能抓住觀眾的心。——這就叫做真功夫,“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練出來的真功夫。

舊時的藝人們,多數生在貧苦人家,為了混口飯吃不得已幹了這一行。為了學藝吃盡苦頭,但他(她)們懂得“忠奸善惡戲好唱,是非對錯人難做”的道理,恪守梨園的規矩,學藝先做人,最終憑著自己良好的品性和對藝術的執著修成一派宗師。

已故的越劇泰斗袁雪芬老師,11歲入科班學藝,一生致力於越劇的傳承、發展和改革。七十多年的舞臺生涯,不但成功塑造了祝英台、崔鶯鶯、祥林嫂這些藝術形象,還為越劇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她潔身自勵、持齋茹素,始終秉承十二個字:“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她一生創作出那麼多優秀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至今傳唱不衰,這是多麼寶貴的一筆藝術財富!

一段膾炙人口的“誰說女子不如男”,讓我們認識了河南豫劇,也認識了常香玉。這位德藝雙馨的豫劇宗師,畢生都在履行著她“戲比天大”的諾言,把對藝術永無止境的追求當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抗美援朝時她率劇社義演捐獻的“香玉劇社號”戰鬥機,至今還在航空博物館展出;她投身扶危濟困的公益事業,她積極籌資設立“香玉杯”培養豫劇後人……這種愛國愛民愛藝的高尚情懷,如何不值得後人銘記和尊敬?

如今的戲曲舞臺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活躍著大批的中青年戲曲工作者。他們既遵循老一輩藝術家的傳承,弘揚和保護號稱“活化石”的傳統文化遺產,又立志推陳出新,融合借鑒其他藝術門類及現代元素,充分探索生存和發展空間,讓古老的戲曲藝術重放異彩。

上海越劇院複排的《西廂記》,復活了蜚聲藝苑文壇的古典名著,完美實現了文學性與戲劇性的高度統一,從選角到劇本花了無數的心思。大量保留了原元曲劇本的臺詞,譜以悠揚動聽婉轉纏綿的江南絲竹,高唱低吟而使人回味無窮,輔以大量端雅秀麗的韻文對白,十分的端莊文雅,既符合人物身份,也給了觀眾最佳的感官享受。

戲美、詞美、曲美、人美,舞臺上一招一式、輕吟低唱,每一個場景隨意截圖,都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整場劇就仿佛是一卷徐徐打開的水墨丹青。加上好演員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一顰一笑間,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完美詮釋了人物間細膩、複雜的斬不斷理還亂的心理變化。唱詞講究,格調優美,一曲曲耳熟能詳的名段從戲曲名家嘴裡唱出來,字字動聽,真有“繞梁三日”的感覺,讓人百聽不厭。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戲曲藝術不僅是陽春白雪的曲高和寡,還應該在這片滋養它的土地上欣欣向榮。

讓我們試著沉下心來,走進梨園劇場,聽一段皮黃,也許你就會發現,曾經錯過了那麼多的美好。

感謝閱讀。

那時的扮相和行頭,現在看起來很土,那時候的拍攝畫面甚至不是很清晰,但只要這些“名角兒”在螢屏上一開嗓,一亮相,立刻就能抓住觀眾的心。——這就叫做真功夫,“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練出來的真功夫。

舊時的藝人們,多數生在貧苦人家,為了混口飯吃不得已幹了這一行。為了學藝吃盡苦頭,但他(她)們懂得“忠奸善惡戲好唱,是非對錯人難做”的道理,恪守梨園的規矩,學藝先做人,最終憑著自己良好的品性和對藝術的執著修成一派宗師。

已故的越劇泰斗袁雪芬老師,11歲入科班學藝,一生致力於越劇的傳承、發展和改革。七十多年的舞臺生涯,不但成功塑造了祝英台、崔鶯鶯、祥林嫂這些藝術形象,還為越劇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她潔身自勵、持齋茹素,始終秉承十二個字:“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她一生創作出那麼多優秀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至今傳唱不衰,這是多麼寶貴的一筆藝術財富!

一段膾炙人口的“誰說女子不如男”,讓我們認識了河南豫劇,也認識了常香玉。這位德藝雙馨的豫劇宗師,畢生都在履行著她“戲比天大”的諾言,把對藝術永無止境的追求當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抗美援朝時她率劇社義演捐獻的“香玉劇社號”戰鬥機,至今還在航空博物館展出;她投身扶危濟困的公益事業,她積極籌資設立“香玉杯”培養豫劇後人……這種愛國愛民愛藝的高尚情懷,如何不值得後人銘記和尊敬?

如今的戲曲舞臺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活躍著大批的中青年戲曲工作者。他們既遵循老一輩藝術家的傳承,弘揚和保護號稱“活化石”的傳統文化遺產,又立志推陳出新,融合借鑒其他藝術門類及現代元素,充分探索生存和發展空間,讓古老的戲曲藝術重放異彩。

上海越劇院複排的《西廂記》,復活了蜚聲藝苑文壇的古典名著,完美實現了文學性與戲劇性的高度統一,從選角到劇本花了無數的心思。大量保留了原元曲劇本的臺詞,譜以悠揚動聽婉轉纏綿的江南絲竹,高唱低吟而使人回味無窮,輔以大量端雅秀麗的韻文對白,十分的端莊文雅,既符合人物身份,也給了觀眾最佳的感官享受。

戲美、詞美、曲美、人美,舞臺上一招一式、輕吟低唱,每一個場景隨意截圖,都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整場劇就仿佛是一卷徐徐打開的水墨丹青。加上好演員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一顰一笑間,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完美詮釋了人物間細膩、複雜的斬不斷理還亂的心理變化。唱詞講究,格調優美,一曲曲耳熟能詳的名段從戲曲名家嘴裡唱出來,字字動聽,真有“繞梁三日”的感覺,讓人百聽不厭。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戲曲藝術不僅是陽春白雪的曲高和寡,還應該在這片滋養它的土地上欣欣向榮。

讓我們試著沉下心來,走進梨園劇場,聽一段皮黃,也許你就會發現,曾經錯過了那麼多的美好。

感謝閱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