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致青春》《後來的我們》看國產青春片的發展與格局

編撰|牧童堯

國產青春片在中國的電影體系當中, 一直處於一個缺席的狀態。 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內的一些有思想的導演都不屑于拍攝這類型的電影。 為什麼呢?因為青春片的格局比較小, 它所能夠表達的思想內涵是有限的。 縱觀青春片的主題無非就是情與愛, 給予導演去自由發揮的空間往往都是有局限的。 當然, 也有少部分青春片能夠另闢蹊徑打開一個新的格局。 但是大多數的青春片還都是老套路。 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總是循規蹈矩。

那麼國產青春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走進觀眾的視野當中的呢。 國產青春片的蓬勃發展應該是始于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趙薇的《致青春》在當年憑藉著填補了國產青春片的空白成功的收割了七個多億的票房, 在口碑上也是收穫了好評。 這部電影到目前為止依然國產青春片的口碑之作。

《致青春》的高口碑高票房低成本為國產青春片開了一個好頭。 自此之後, 國產青春片呈現井噴的發展態勢。 它的成功讓不少投資人開始關注這個以小博大、一本萬利的電影類型。 很快, 資本的大量湧入, 市場出現了很多同類型電影。 大都主打校園青春的題材。

不過, 就目前的已經上映的國產青春片來看, 趙薇的《致青春》應該是巔峰之作了。 至少在口碑和票房上達到了一個統一。 後來那些跟風的青春片大都是粗製濫造圈錢的。 不過, 也有一些比較拍的比較好比較真實的電影。 像聚焦中國高考一代的學生的《青春派》, 貼近現實而不矯揉造作。

但是, 大部分國產青春片的品質還是令人堪憂。 早戀懷孕墮胎之類的戲碼屢見不鮮。 所有的這一類電影就好像在完成一個命題作文。 程式化的語言駕輕就熟, 套路化的內容千篇一律。 這些青春片只能算是導演和編劇憑空捏造的青春, 而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青春。 雖然, 有的人的青春有過早戀, 有過懷孕或者墮胎,

但是大多數人的青春還是循規蹈矩的學上課學習。 其他的也最多就是在同學情友情上有一些發展。 而不會是電影中那樣演繹的, 有著強烈的戲劇衝突。 也就是說, 之前的國產青春片走進了一個死胡同, 陷入了創作的瓶頸期。

那麼國產青春片的格局在哪裡?國產青春片的不接地氣是它的最大毛病。 它的格局還是延續著網路言情小說的形式。 這樣的格局很小, 你除了愛情友情就沒什麼好講的了。 但是也不妨礙有些導演才華的施展。 去年的優質國產青春片《七月與安生》, 就很好的打開了一個格局。 他將目光聚焦女性之間細膩的感情, 著重筆墨刻畫女性的情感層面。 該片的導演曾國祥也是一位新人導演, 但是第一次就能拍出這樣細膩的好電影實在難得。

今年, 同樣有一部國產青春片上映, 就是劉若英執導的《後來的我們》。 這部電影的風格類型應該來說, 相比較之前的有很大的改變。 整體來說是跳出了那個小格局。 但是, 還沒有在大格局上做出突破, 依然只是一些小情小愛。 雖然導演和編劇在有意識的往現實意義上靠,但做出的努力有限,只是在影片的某一個點上達到了與現實共鳴的要求。

國產青春片就算是在講故事方面的格局也很小。整體來說就是不會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哪怕是小情小愛的刻畫也比不上臺灣青春片的細膩感人。更不用說去比較以細膩著稱的日本電影了。世界各國的同類型青春片,國產青春片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我們也期待中國能夠出一部像《情書》那樣的有深度有思想的青春片。

雖然導演和編劇在有意識的往現實意義上靠,但做出的努力有限,只是在影片的某一個點上達到了與現實共鳴的要求。

國產青春片就算是在講故事方面的格局也很小。整體來說就是不會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哪怕是小情小愛的刻畫也比不上臺灣青春片的細膩感人。更不用說去比較以細膩著稱的日本電影了。世界各國的同類型青春片,國產青春片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我們也期待中國能夠出一部像《情書》那樣的有深度有思想的青春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