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鏗鏗三人行,考古偵探會

4月21日, 以郭靜雲教授為首的《考古偵探》作者群一行三人受邀至高雄市三余書店進行新書發表活動。 共同出席並主持活動的有該書的編輯之一, 交通大學出版社程惠芳主編, 以及特繳對談嘉賓,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臉書粉絲頁發起人, 美國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宋世祥老師。 活動圍繞郭靜雲教授團隊新近出版的《考古偵探》一書的內容展開, 該書以類劇本的討論實錄以及田野筆記的形式, 嘗試以通俗有趣的方式, 如同推理小說一般解讀歷史, 討論一些中國上古歷史上諸如文明起源, 歷史神話等問題。

因此, 活動現場吸引了不少歷史迷和考古粉參與。

宋世祥老師在活動暖場時提到了上冊中的“席明納”先生, 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seminar。 這是郭靜雲教授希望通過此書極力推廣的教學方式之一, 其關鍵在於破除對權威的迷信, 拋棄以往“填鴨式”的教育,

師生間以一種公共理性, 平等地基於一手材料作討論和辯論, 共同實現“探古”的目標。 作為參與該書討論課的兩位學生, 范梓浩博士生和邱詩螢博士生分別介紹了他們的心得和感受, 以及一些使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議題, 如稻作農業的起源, 禹神話故事的背景, 黃河中心觀對研究歷史的遮蔽作用, 還有考古材料與文獻材料的使用問題等等。 這些內容在書中均以討論的思辨方式詳細呈現。

隨後, 郭靜雲教授接過話筒, 娓娓道來她的學思歷程。 她平和地坐在椅子上, 放棄了一般教育者常有的高高在上的站立式姿態, 緩緩地搖動著手邊的水瓶, 似乎是以一種討論者的立場和現場觀眾互動。 她說她並不是天生的“外星人”, 不是為了顛覆而顛覆的功利者, 她也像所有的學習者一樣, 開始時也認為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搖籃。 她的出發點是在殷墟, 從殷墟往前追溯, 卻發現權威的, 公認的觀點沒有辦法提供合理的解釋。 因此, 她在資料的指引下, 才一步一步地走至今天,

逐步發現了長江中游文明這個完整的, 不亞於世界上任何古代文明的原生文明。 在整個講述過程中, 郭教授金句頻出, 有很多極具啟發性的思考。 如“歷史研究沒有標準答案, 我所講的也只是一種認識”, “在seminar中, 我們師生的角色是相互平等的同行”, “在追問歷史問題時, 我們往往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問題, 實際上, 看似必然的今天, 實際上是由歷史上諸多偶然組成的。 我們應回到歷史的源頭上, 去思考, 去感受古人曾經歷的情境, 以及他們曾做過的選擇等等。 ”據筆者對郭教授的瞭解, 郭教授年輕時曾夢想當一名演員, 因為當演員可以超越個體生命一元且單線的局限, 體驗不同的人生與生活方式。 後來, 她發現歷史也有類似的功能,
因而選擇了歷史研究作為終生志業。 她現在每天沉浸在鮮活的歷史情境, 體驗著上至新石器時代的“藍色革命”, 下至秦漢思想的一元化過程。 當我們閱讀郭教授的著作時, 往往會感受到一種全觀的沉浸, 一種交織了生態環境, 生業模式, 技術, 社會, 精神文化的立體而流動的歷史過程, 同時也能體會到一條明顯的, 流動的時空脈絡, 訴說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作為本次活動的特繳嘉賓,宋世祥老師與聽眾分享了他對《考古偵探》的閱讀感受。他先從自身的經驗談起,提及他在匹茲堡大學修習考古學課程的體會(匹茲堡大學正好是擁有極少數的幾位在中國做過田野的考古學家的大學,諸如Drennan, Linduff等,他們共同主持了赤峰國際聯合考古調查專案)。宋老師覺得考古學的科學思想讓他印象十分深刻。而他作為人類學的科普工作者,他十分高興能看到《考古偵探》這本由科學的考古工作者寫就的通俗讀物面世。此外,他認為書中所提及的“江河中原”的論述很好地解決了他以往對“中原”概念的疑惑。

話筒隨後傳到範梓浩的手上,他簡單地以一些實地考察的田野照片來介紹《考古偵探》下篇的內容。該書下篇的內容主要是各位參與考察的學生的田野日記,並穿插有考察中學術討論的紀錄。據他介紹,這部分除了有考察的心得體會外,還夾帶著同學的一些“私貨”。例如他本人作為一枚“吃貨”的長沙美食篇,又如文青代表“亮亮”同學描繪的水墨風景等等。總的來說,這部分的基調是輕鬆愉快的,字裡行間滲透著田野考察中穿越古今的交錯感。十分適合作為茶語飯後廁上的消遣讀物。

在讀者互動的環節中,在場的讀者十分踴躍地和郭教授溝通與交流,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有一位帶著小孩子的媽媽就提問說,既然教科書存在這麼多問題,那小孩子應該讀一些怎樣的歷史讀物比較好?郭教授回應說,當然可以鼓勵孩子看第一手的材料,又或者去讀歷史小說,這樣最起碼不會被標準答案的教條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又如,現場有一位讀過郭教授兩本巨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天神與天地之道》的青年,認為讀完書後,書中的系統說服了他,但他向沒有讀過書的朋友分享郭教授的觀點時,他們從直覺上就覺得沒法接受,然後他問郭教授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學界裡是否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以致很難繼續在大陸做田野研究,很難從事上古史的工作。郭教授表示她仍堅持常到中國大陸作田野考察,而研究也在持續進行中。提到郭教授目前所有的著作,她逐一地衡量各部著作在她自己心中的地位。認為《親仁與天命》一書是技術性的工作,如果她不寫這本書,一定會有人寫出一模一樣的內容,因為這是客觀的。《夏商周》一書,考古材料表達的線索是清楚的,如果她不寫,恐怕二十或三十年後也會有人寫。而她認為自己目前最大的貢獻,是《天神與天地之道》,她說這是只有郭靜雲才能夠寫出來的,將上古信仰系統化,脈絡化的書。而現在出版的這本《考古偵探》,則是寫給同學們和一般大眾的書,嘗試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以上著作的部分思想,以及郭教授團隊目前的一些新觀念。

活動最後在讀者的踴躍參與以及活躍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附:本書繁體版書名《考古偵探》,簡體版書名《時空之旅:文明搖籃追蹤》(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

作為本次活動的特繳嘉賓,宋世祥老師與聽眾分享了他對《考古偵探》的閱讀感受。他先從自身的經驗談起,提及他在匹茲堡大學修習考古學課程的體會(匹茲堡大學正好是擁有極少數的幾位在中國做過田野的考古學家的大學,諸如Drennan, Linduff等,他們共同主持了赤峰國際聯合考古調查專案)。宋老師覺得考古學的科學思想讓他印象十分深刻。而他作為人類學的科普工作者,他十分高興能看到《考古偵探》這本由科學的考古工作者寫就的通俗讀物面世。此外,他認為書中所提及的“江河中原”的論述很好地解決了他以往對“中原”概念的疑惑。

話筒隨後傳到範梓浩的手上,他簡單地以一些實地考察的田野照片來介紹《考古偵探》下篇的內容。該書下篇的內容主要是各位參與考察的學生的田野日記,並穿插有考察中學術討論的紀錄。據他介紹,這部分除了有考察的心得體會外,還夾帶著同學的一些“私貨”。例如他本人作為一枚“吃貨”的長沙美食篇,又如文青代表“亮亮”同學描繪的水墨風景等等。總的來說,這部分的基調是輕鬆愉快的,字裡行間滲透著田野考察中穿越古今的交錯感。十分適合作為茶語飯後廁上的消遣讀物。

在讀者互動的環節中,在場的讀者十分踴躍地和郭教授溝通與交流,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有一位帶著小孩子的媽媽就提問說,既然教科書存在這麼多問題,那小孩子應該讀一些怎樣的歷史讀物比較好?郭教授回應說,當然可以鼓勵孩子看第一手的材料,又或者去讀歷史小說,這樣最起碼不會被標準答案的教條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又如,現場有一位讀過郭教授兩本巨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天神與天地之道》的青年,認為讀完書後,書中的系統說服了他,但他向沒有讀過書的朋友分享郭教授的觀點時,他們從直覺上就覺得沒法接受,然後他問郭教授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學界裡是否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以致很難繼續在大陸做田野研究,很難從事上古史的工作。郭教授表示她仍堅持常到中國大陸作田野考察,而研究也在持續進行中。提到郭教授目前所有的著作,她逐一地衡量各部著作在她自己心中的地位。認為《親仁與天命》一書是技術性的工作,如果她不寫這本書,一定會有人寫出一模一樣的內容,因為這是客觀的。《夏商周》一書,考古材料表達的線索是清楚的,如果她不寫,恐怕二十或三十年後也會有人寫。而她認為自己目前最大的貢獻,是《天神與天地之道》,她說這是只有郭靜雲才能夠寫出來的,將上古信仰系統化,脈絡化的書。而現在出版的這本《考古偵探》,則是寫給同學們和一般大眾的書,嘗試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以上著作的部分思想,以及郭教授團隊目前的一些新觀念。

活動最後在讀者的踴躍參與以及活躍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附:本書繁體版書名《考古偵探》,簡體版書名《時空之旅:文明搖籃追蹤》(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