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所不瞭解的楊狀元,聽過他們的講述可能秒懂 頭條

贈宋文百戶石岡舍人

[明] 楊慎

七十從戎鬢已斑, 勞君相送出滇關。

過家兒子如相問, 為報衰翁二月還。

嘉靖37年冬, 這位僑寓江陽的“文化巨人”再次踏上了歸戍滇雲的千里之行, 一去未回還。 時隔459個春秋, 江陽人用自己的方式, 讓這位元對江陽風土人文念念難忘的天下文宗“魂歸故里”。

作為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 更是四川省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4月23日下午14:30, 第二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暨天下文宗·四川首批歷史名人(楊慎)高峰論壇之天下文宗共論慎典學術論壇在四川巨洋國際大飯店會議中心6號廳正式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文史專家齊聚一堂, 對楊慎的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與研究。

會上,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姚樂野,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 負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楊慎研究方向、湘潭大學教授雷磊等8位專家學者,

分別從人生經歷、文學造詣、促進民族認同與融合等多方面對楊慎的坎坷一生進行了全面解讀。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姚樂野: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楊慎?

楊慎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者和踐行者。 雖遭“逆鱗廷杖”, 放逐雲南, 亦造福一方,

是為立功;四百餘種的著述、三千多篇文學作品, 是為立言;勤勉立功和立言的過程中, 實現了“立德”。 在雲南, 以文章魁天下, 以文章教後學。 雖為“戴罪之身”卻積極參與滇蜀地方文化建設。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 譚繼和:

一位獨立寒秋、一身正氣、仗節死義、臨利不苟的“君子儒”

楊慎是明代嘉靖國運盛衰轉折時期, 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坎坷時代, 川滇大地上湧現出的一位充滿憂患意識, 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和成長做出貢獻, 的有明一代優越秀冠的文化巨人。

負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楊慎研究方向、湘潭大學教授 雷磊:

夯實楊慎基礎研究

作為以明清詩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資深專家, 雷磊從文史研究方向上建議:對於楊慎的研究應該從楊慎的生平、文獻、文學、語言學、史學、哲學等方面進行研究, 並詳細介紹了相關研究方向的意義, 呼籲儘快建構起完善的楊慎研究體系, 從而促進楊慎研究的有序開展。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明史研究室主任 張兆裕:

大禮議與禮制改革

明代大禮議歷時二十多年,期間與一些禮制改革相交叉,經歷了情與禮到權與勢的變化,最終,閣權在嘉靖朝成為皇帝的附庸,大禮議改變了明代政治的面貌。而楊慎便是這一變革陣痛的“見證者”。

四川大學教授、古籍所所長 舒大剛:

以一人之力 振起“蜀學”的衰勢

楊慎對巴蜀文化,蜀學人物進行了系統關懷和研究,極大推動了蜀學的研究和繼承。對蜀學制度、蜀學義理、蜀學信仰、蜀學精神等的關注和闡釋,為我們研究“蜀學”,振興“蜀學”奠定了基礎,樹立了榜樣。楊慎無疑是蜀學歷史上的豐碑,文化星空的巨人,也是蜀學振起的前趨,蜀學復興的旗幟。

廈門大學教授 李國正:

楊慎詩詞耀酒城

楊慎在瀘州所創作的詩作,不僅是詩詞作品,更是對當時江陽風土人情的一種記錄和流傳。從荔林書錦到余甘晚渡,楊慎為今人留下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楊慎還致力於考證瀘州方言古詞,在他寫的《俗言》一書中考證了五十多個古詞語,其中“殻濁蟲”“磨鋊”兩個至今保留在瀘州話裡。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教授 何孝榮:

楊慎是“明代考據學第一人”

楊慎考訂儒家經典、研究詩義、研究史學、考訂地理,首先揭起明代考據學大旗,是明代考據學的開創者。由於楊慎的考據著作,多成于謫戍雲南期間,由於缺少相應書籍以備查閱,書中錯漏之處不少。時人紛紛撰著,糾駁其誤,也從側面推動了明代考據學的復興。

西南大學教授、西南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藍勇:

楊慎為何在謫戍三十年間會在瀘州住了十多年?

明代時期,隨著時代格局的轉變,雲南的政治中心從漢代的滇池轉到唐宋的洱海,到元明時期再轉到東部地區,因此在雲南的政治中心往東移,與四川的經濟中心的東南推移的作用之下,瀘州便成了楊慎入滇的必經之路。瀘州歷來都是長江上游的水運碼頭,從瀘州順水而下,方便快捷。雖然,從新都到瀘州的路線並不是最短的,但卻是最安全的,所經地區基本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於其他幾條線路的山區、彝區要安全很多。另外,瀘州山好水好人好,瀘州人熱情好客,這也是楊慎在三十年間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瀘州的原因。

酒城新報記者 夏海

編輯:慢慢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明史研究室主任 張兆裕:

大禮議與禮制改革

明代大禮議歷時二十多年,期間與一些禮制改革相交叉,經歷了情與禮到權與勢的變化,最終,閣權在嘉靖朝成為皇帝的附庸,大禮議改變了明代政治的面貌。而楊慎便是這一變革陣痛的“見證者”。

四川大學教授、古籍所所長 舒大剛:

以一人之力 振起“蜀學”的衰勢

楊慎對巴蜀文化,蜀學人物進行了系統關懷和研究,極大推動了蜀學的研究和繼承。對蜀學制度、蜀學義理、蜀學信仰、蜀學精神等的關注和闡釋,為我們研究“蜀學”,振興“蜀學”奠定了基礎,樹立了榜樣。楊慎無疑是蜀學歷史上的豐碑,文化星空的巨人,也是蜀學振起的前趨,蜀學復興的旗幟。

廈門大學教授 李國正:

楊慎詩詞耀酒城

楊慎在瀘州所創作的詩作,不僅是詩詞作品,更是對當時江陽風土人情的一種記錄和流傳。從荔林書錦到余甘晚渡,楊慎為今人留下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楊慎還致力於考證瀘州方言古詞,在他寫的《俗言》一書中考證了五十多個古詞語,其中“殻濁蟲”“磨鋊”兩個至今保留在瀘州話裡。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教授 何孝榮:

楊慎是“明代考據學第一人”

楊慎考訂儒家經典、研究詩義、研究史學、考訂地理,首先揭起明代考據學大旗,是明代考據學的開創者。由於楊慎的考據著作,多成于謫戍雲南期間,由於缺少相應書籍以備查閱,書中錯漏之處不少。時人紛紛撰著,糾駁其誤,也從側面推動了明代考據學的復興。

西南大學教授、西南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藍勇:

楊慎為何在謫戍三十年間會在瀘州住了十多年?

明代時期,隨著時代格局的轉變,雲南的政治中心從漢代的滇池轉到唐宋的洱海,到元明時期再轉到東部地區,因此在雲南的政治中心往東移,與四川的經濟中心的東南推移的作用之下,瀘州便成了楊慎入滇的必經之路。瀘州歷來都是長江上游的水運碼頭,從瀘州順水而下,方便快捷。雖然,從新都到瀘州的路線並不是最短的,但卻是最安全的,所經地區基本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於其他幾條線路的山區、彝區要安全很多。另外,瀘州山好水好人好,瀘州人熱情好客,這也是楊慎在三十年間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瀘州的原因。

酒城新報記者 夏海

編輯:慢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