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麥根腐病和莖基腐病的異同!

2018年小麥多災多難:

播期推遲苗稀;莖基腐病重發生;凍害普遍;赤黴病重發生的風險很大等。 要及時預防。

小麥根腐病和小麥莖基腐病, 不是一個病, 往往混淆。

異同點

小麥根腐病

小麥莖基腐病

異點

1名稱不同

名稱不同

2部位不同。 主要是根部

主要莖基部。

3發生較早

發生較晚

4多菌致病。 根腐平臍蠕孢菌, 多種鐮孢菌:禾穀、燕麥、黃色鐮孢菌等。

禾穀鐮孢菌

同點

1均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

2後期都引起葉斑、葉黃、穗腐、黑胚、

3防治方法同:三唑類殺菌劑提前預防、農業防治。

附:小麥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赤黴病症狀識別

病害名稱

莖基部

根系

小麥根腐病

白穗

莖乾枯

發黃或腐爛

小麥莖基腐病

白穗或半截白穗

灰褐色或褐色腐爛

發黃或腐爛

小麥紋枯病

半截白穗

有大小波浪花紋

有白根和黃根

小麥赤黴病

粉紅色斑點白穗

莖乾枯

發黃或腐爛

小麥根腐病菌

小麥根腐病是一種重要的土傳病害, 種子可帶菌傳病, 種子發芽後, 病菌由芽鞘侵入, 危害根頸及地下莖部分, 致莖杆受害, 嚴重時萎黃枯死, 返青後, 根系及莖基部變褐腐爛, 抽穗後根部受害加重, 次生根大量變褐壞死, 莖基部出現褐色侵潤狀腐爛, 導致地上部植株枯死, 形成枯株白穗。

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種子表面與菌絲體潛在種子內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絲體也能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

因此土壤帶菌和種子菌是苗期發病的初侵染源。 當種子萌發後, 病菌先侵染芽鞘, 後蔓延至幼苗, 病部長出的分生孢子, 可經風雨傳播, 進行再侵染, 使病情加重。 不耐寒或返青後遭受凍害的麥株容易發生根腐, 高溫多濕有利於地上部分發病, 24-28℃C時, 葉斑的發生和壞死率迅速上升, 在25-30℃時, 有利於發生穗枯。 重茬地塊發病逐年加重。

小麥根腐病一旦發生, 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 越晚越難以防治, 因此在日常的小麥田間管理期間, 應做到早發現, 早防治, 選對藥, 用好藥, 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危害, 確保產量。

小麥莖基腐病

先侵染小麥莖稈部出現褐色病斑,以後擴大整個節間,營養不能上輸送了,引起葉黃、植株倒折、枯死。此外還可以侵染葉部,形成輪紋病斑,與紋枯病病斑相似。

假禾穀鐮刀菌(F. pseudograminearum)和禾穀鐮刀菌(F. graminearum)是黃淮麥區小麥莖基腐病的優勢病原菌,根腐離蠕孢菌(B. sorokiniana)也是引起小麥莖基部變褐的主要病原物之一。病原菌寄住範圍主要包括小麥大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雜草,但一般不侵染雙子葉作物。

小麥莖基腐病是小麥生產中一種典型的土傳病。也可以通過種子傳播。假禾谷鐮刀菌和禾穀鐮刀菌主要以菌絲體的形式存活於,土壤中或病殘體上,黃色鐮刀菌和根腐離蠕孢菌以厚坦孢子或分生孢子長期存活於土壤中或病殘體上。病殘體中的鐮孢菌絲體在土壤表面萌發,病原菌一般從根部和根莖結合部侵入,侵染小麥主莖和分蘖莖,然後隨著小麥的生長發育擴展至小麥莖基部。該病具有多次侵染特點。

不同品種對該病反應有明顯差異,主栽品種多感此病。多年小麥-玉米連作,連年秸稈還田,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斷累積。這是小麥莖基腐病爆發和病症越來越重的根源。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土壤瘠薄利於該病發生。

該病在小麥分蘖到小麥黃熟均可發病,一般主要有兩個發病高峰,2月-3月上旬為第一個發病高峰,3月中旬發病平穩,4月上旬又開始上升進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開始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病株率一般達到60%以上,嚴重的可達84.2%。

1、輪作換茬。重病田改種大蒜、圓蔥、棉花、大豆等經濟作物。

2、選用抗病品種。這無疑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但是,目前主栽品種如:濟麥22、魯原502、良星99、山農28等都感此病。新審新引品種能否抗此病有待觀察篩選。

3、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用酷拉斯50毫升兌水1.0 -1.5斤,包100斤種子,或用適麥丹150毫升+銳勝100毫升,包100斤種子。藥劑拌種用多菌靈+苯醚甲環唑(1:1)1:500、或多菌靈+嘧菌酯(1:1)1:500。

4、藥劑處理土壤。結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廣譜殺菌劑如多菌靈、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高錳酸鉀等藥劑處理土壤。在耕翻或旋耕第一邊地後,選用兩種藥劑兌水均勻噴霧垡面,然後再旋耕或耙撈第二邊地。

5、農業措施以培育壯苗為中心。如適期適量播種,增施磷鉀肥和鋅肥,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適時澆水補墒。水質差的區域應引河水灌溉或打深水井灌溉。

6、在小麥返青起身噴藥控制。用“阿立卡+楊彩”或惡黴靈、甲霜惡黴靈或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或、咯菌清、嘧菌酯等兌水順壟噴霧,控制病害擴展蔓延。

7、清理病殘體。在夏收或秋收時,將小麥秸杆或玉米秸杆清出病田外,不要再直接還田了。

龍池農資農技服務中心

小麥莖基腐病

先侵染小麥莖稈部出現褐色病斑,以後擴大整個節間,營養不能上輸送了,引起葉黃、植株倒折、枯死。此外還可以侵染葉部,形成輪紋病斑,與紋枯病病斑相似。

假禾穀鐮刀菌(F. pseudograminearum)和禾穀鐮刀菌(F. graminearum)是黃淮麥區小麥莖基腐病的優勢病原菌,根腐離蠕孢菌(B. sorokiniana)也是引起小麥莖基部變褐的主要病原物之一。病原菌寄住範圍主要包括小麥大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雜草,但一般不侵染雙子葉作物。

小麥莖基腐病是小麥生產中一種典型的土傳病。也可以通過種子傳播。假禾谷鐮刀菌和禾穀鐮刀菌主要以菌絲體的形式存活於,土壤中或病殘體上,黃色鐮刀菌和根腐離蠕孢菌以厚坦孢子或分生孢子長期存活於土壤中或病殘體上。病殘體中的鐮孢菌絲體在土壤表面萌發,病原菌一般從根部和根莖結合部侵入,侵染小麥主莖和分蘖莖,然後隨著小麥的生長發育擴展至小麥莖基部。該病具有多次侵染特點。

不同品種對該病反應有明顯差異,主栽品種多感此病。多年小麥-玉米連作,連年秸稈還田,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斷累積。這是小麥莖基腐病爆發和病症越來越重的根源。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土壤瘠薄利於該病發生。

該病在小麥分蘖到小麥黃熟均可發病,一般主要有兩個發病高峰,2月-3月上旬為第一個發病高峰,3月中旬發病平穩,4月上旬又開始上升進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開始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病株率一般達到60%以上,嚴重的可達84.2%。

1、輪作換茬。重病田改種大蒜、圓蔥、棉花、大豆等經濟作物。

2、選用抗病品種。這無疑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但是,目前主栽品種如:濟麥22、魯原502、良星99、山農28等都感此病。新審新引品種能否抗此病有待觀察篩選。

3、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用酷拉斯50毫升兌水1.0 -1.5斤,包100斤種子,或用適麥丹150毫升+銳勝100毫升,包100斤種子。藥劑拌種用多菌靈+苯醚甲環唑(1:1)1:500、或多菌靈+嘧菌酯(1:1)1:500。

4、藥劑處理土壤。結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廣譜殺菌劑如多菌靈、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高錳酸鉀等藥劑處理土壤。在耕翻或旋耕第一邊地後,選用兩種藥劑兌水均勻噴霧垡面,然後再旋耕或耙撈第二邊地。

5、農業措施以培育壯苗為中心。如適期適量播種,增施磷鉀肥和鋅肥,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適時澆水補墒。水質差的區域應引河水灌溉或打深水井灌溉。

6、在小麥返青起身噴藥控制。用“阿立卡+楊彩”或惡黴靈、甲霜惡黴靈或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或、咯菌清、嘧菌酯等兌水順壟噴霧,控制病害擴展蔓延。

7、清理病殘體。在夏收或秋收時,將小麥秸杆或玉米秸杆清出病田外,不要再直接還田了。

龍池農資農技服務中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