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考古發現:3000年前南沙島上就已經有人類定居生活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 位於廣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門水道西岸, 如今以建設“南沙自貿區”為世人所知。 南沙的歷史與珠江三角洲的發育有著密切關係。 珠江三角洲水網複雜, 尤其是下游地區, 河水與海水交匯, 沉積過程和地貌發育最為活躍, 南沙古村落的歷史就是在這些地理變化的基礎上演變的。

因沙得名

南沙區的大部分古村落位於南沙街道黃山魯山麓及周邊。 這些聚落分佈在半山腰。 清代《順德縣誌》記載:昔者五嶺以南皆大海耳, 漸為洲島, 漸成鄉井, 民亦藩焉。 地理學家的相關研究很大程度上印證了這一說法。 南沙地處珠江出海口外沿, 歷史時期海拔較高處則為島嶼。

20世紀90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南沙發現多處遺址。 其中在鹿頸村發現的遺址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 尤其以商代遺址最為豐富。 在挖掘僅餘的兩座商代墓葬中,

還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 從發掘文物來看, 證明早在3000年前, 南沙島上就已經有人類定居生活, 從事農耕和漁獵。

從陸續考古發掘的狀況來看, 如今的南沙街所在區域文物遺存, 可分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唐宋和明清四個階段的文化堆積, 但直到清代中期前, 南沙街仍然是懸於海外的島嶼。 已有地理學相關研究表明, 珠江三角洲是一個河口灣內發育的三角洲, 由於西、北、東江下游交織, 幾個三角洲相互並列而逐步形成。 隨著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發育擴大, 珠江河口不斷外延, 南沙島周圍淤積的土地也在不斷擴大, 因而吸引了南下的人群到此圍墾, 南沙逐漸由島丘錯落的淺海區演變成三角洲。

南沙本身的稱謂與沙田的形成也有關。 在唐代, 南沙為船艇錨泊的海灣, 因而稱為“南灣”;宋代此地已因島成洲, 面積擴大, 而被稱為“沙埠”;元明時期則稱為“沙埔”;後因在黃山魯之南形成大片沙洲而稱為“南沙”。

明代是聚落形成重要時期

目前, 南沙街道有文物資源分佈的古村落共11個。 這些村落建村時間久, 有的是從明清就開始有族譜、祠堂的古村落, 如深井、鹿頸、塘坑等。

明代是珠江三角洲族群格局形成的重要時期。 “大禮議”中支持嘉靖皇帝的廣東籍官員, 紛紛在自己的家鄉建祠堂、擴族產。 比如, 塘坑是主要以朱姓、黎姓為主的古村落, 塘坑朱氏的祠堂, 也是在這一時期前後逐步建立起來的。 根據《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南沙區卷)》的記錄和判斷,

朱氏祠堂中建立最早的為善義公祠(棣藻堂), 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13), 其後又建有成南公祠(1619)、幾松公祠(1626)、遡暘公祠(1629)、樂耕公祠(明末清初)、朱文慶公祠(明末清初)。

光緒二十六年塘坑《朱氏家譜》記載:吾族自三世祖中陽公由新安下山門而遷居於南沙之深灣, 迨四世祖南峯祖分宗, 越數傳而家世丕顯, 自我公崛起, 遂擇其西寧之棠坑坊居焉, 觀其地勢平廠, 川凝山峙, 沙水環匝, 儼然天地之奧區焉。

塘坑朱氏自稱其先祖因權臣秦檜迫害而南渡定居南雄珠璣巷, 宋亡後居於新安, 三世祖時候定居於南沙深灣, 後遷居於塘坑。

朱氏在乾隆八年有一次大規模重修祖墳的行動, 此次重建的祖墳分別為四世祖、五世祖、六世祖的墳墓。

其中四世祖、五世祖兩塊碑刻裔孫署名相同, 而六世祖則與前兩塊碑刻不完全相同。

這次重修祖墳的行動可以說是朱氏重新整合宗族資源的一次努力, 塘坑朱氏在乾隆時期出現了一批“國學”“吏員”身份的人, 他們也是這次行動的主導者。 實際上, 在朱氏族譜或者在墓碑上出現的人物、事蹟、時間均有種種可疑之處。 但是, 這並不妨礙他們實現其目的:一方面宣示其“祖先的權力”, 同時在區隔身份, 以證明其並非疍民;另一方面利用宗族組織擴展地方勢力。

明清以來, 塘坑朱氏的活動是珠江三角洲出現的比較普遍的現象。 在南沙, 擁有宗族、祠堂、族譜的聚落一般被稱為村頭, 而在村頭旁邊沿著河湧隨船而居所形成的聚落, 則被稱為圍口。居住在圍口的多為後來到此地謀生的水上人,這樣的聚落特點是以雜姓為主,分住河湧兩側。不同聚落的人擁有不同的權力。據前人研究,村頭人因善於利用宗族與帝國官僚體系建立聯繫,在社區獲得並確保擁有多種權力,最典型的是因祖先而獲得入住權和資源利用權(采樵、圍築沙田等),而後來的圍口人則被視為他者,依附於宗族和其他組織,或者以反抗者的身份出現。

漁業資源豐富

明清時期,南沙島所在範圍為東莞縣管轄。至少在嘉慶年間,南沙島的土地已經能夠承載相當的人口。嘉慶《東莞縣誌》記載:南沙、武山、海南柵寧洲之民,各孤立一島,惟南沙有田可佃,有山可采,餘皆取給鬻海藉寨伍為生。

可見,嘉慶時期南沙島上至少有3種生計方式,一為魚鹽,二為農耕,三為當兵(或者海盜)。那時作為珠江口較為重要的島嶼,南沙很可能還是商貿船隻補充淡水的重要基地,因為南沙島上至今仍留有多口古井。

在南沙早期發展歷史中,天后廟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南沙最為有名的天后廟為塘坑天后廟和大角山天后廟。一般認為,天后廟的建立與行船的人群相關。根據塘坑村現存最早的古代建築天后古廟嘉慶三年重修碑刻中記載:天后廟者,吾鄉拓基之始所由建業。在鄉之西偏,屢著靈異,水旱風雨祈禱輒應。凡有事,必議於廟中,事無不立,鄉人賴之。由此可見,在塘坑建村之始天后廟就已經建立,並且天后廟在聚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早期的塘坑乃至南沙的居民生計中,行船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漁業。由於南沙地處鹹淡水交界處,漁業資源豐富,有不少水上人在此地謀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沙周圍淤積的土地不斷擴大,特別是在清代,開發土地變得有利可圖。道光十一年,南沙地區發生盜采山石事件,而這一事件被當時南沙當地廩生朱榮控告至兩廣總督李鴻賓處。隨後東莞知縣拆毀採石寮屋,沒收石材,兩廣總督出示永禁開採南沙山石。對於當地來講,石材是造圍的重要材料。可見至少在此時,南沙地區已經有人採石建築圍基。而李鴻賓禁采南沙山石,主要是因為采山石除了會損害當地田墓外,還可能聚眾而引發地方社會秩序的不穩定。

道光十八年(1838),南沙村人朱國英和方儀輝等來到東莞縣城,告知陳雲亭、方瑚洲、何耘劬、陳百木,南沙村前海中和東莞與香山交界處浮有沙坦,乃“邑之大利在是”,商議如何處理。他們商量後決定,所有東莞縣文武紳士以梁應上為首,以東莞縣的名義請求將沙坦歸於學公為嘗產。而此時,該沙坦已經為順德溫承均“越界”向香山縣報承。雙方之間糾紛多年,在東莞士紳和知縣的介入下,此舉最終演變為東莞、香山兩縣萬頃沙田之爭,直到道光二十五年才完成劃界,東莞明倫堂名下由此也擁有了萬頃沙90餘頃的田產。

南沙島的周邊,時有海盜來襲。橫亙于珠江口的大、小虎島,上橫檔、下橫檔島歷來是海防要地,也是海寇覬覦的目標。

(本文系《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資助專項(2017GZY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歷史系)

原標題:明清時期南沙島的村落與生計

作者:毛帥

則被稱為圍口。居住在圍口的多為後來到此地謀生的水上人,這樣的聚落特點是以雜姓為主,分住河湧兩側。不同聚落的人擁有不同的權力。據前人研究,村頭人因善於利用宗族與帝國官僚體系建立聯繫,在社區獲得並確保擁有多種權力,最典型的是因祖先而獲得入住權和資源利用權(采樵、圍築沙田等),而後來的圍口人則被視為他者,依附於宗族和其他組織,或者以反抗者的身份出現。

漁業資源豐富

明清時期,南沙島所在範圍為東莞縣管轄。至少在嘉慶年間,南沙島的土地已經能夠承載相當的人口。嘉慶《東莞縣誌》記載:南沙、武山、海南柵寧洲之民,各孤立一島,惟南沙有田可佃,有山可采,餘皆取給鬻海藉寨伍為生。

可見,嘉慶時期南沙島上至少有3種生計方式,一為魚鹽,二為農耕,三為當兵(或者海盜)。那時作為珠江口較為重要的島嶼,南沙很可能還是商貿船隻補充淡水的重要基地,因為南沙島上至今仍留有多口古井。

在南沙早期發展歷史中,天后廟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南沙最為有名的天后廟為塘坑天后廟和大角山天后廟。一般認為,天后廟的建立與行船的人群相關。根據塘坑村現存最早的古代建築天后古廟嘉慶三年重修碑刻中記載:天后廟者,吾鄉拓基之始所由建業。在鄉之西偏,屢著靈異,水旱風雨祈禱輒應。凡有事,必議於廟中,事無不立,鄉人賴之。由此可見,在塘坑建村之始天后廟就已經建立,並且天后廟在聚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早期的塘坑乃至南沙的居民生計中,行船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漁業。由於南沙地處鹹淡水交界處,漁業資源豐富,有不少水上人在此地謀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沙周圍淤積的土地不斷擴大,特別是在清代,開發土地變得有利可圖。道光十一年,南沙地區發生盜采山石事件,而這一事件被當時南沙當地廩生朱榮控告至兩廣總督李鴻賓處。隨後東莞知縣拆毀採石寮屋,沒收石材,兩廣總督出示永禁開採南沙山石。對於當地來講,石材是造圍的重要材料。可見至少在此時,南沙地區已經有人採石建築圍基。而李鴻賓禁采南沙山石,主要是因為采山石除了會損害當地田墓外,還可能聚眾而引發地方社會秩序的不穩定。

道光十八年(1838),南沙村人朱國英和方儀輝等來到東莞縣城,告知陳雲亭、方瑚洲、何耘劬、陳百木,南沙村前海中和東莞與香山交界處浮有沙坦,乃“邑之大利在是”,商議如何處理。他們商量後決定,所有東莞縣文武紳士以梁應上為首,以東莞縣的名義請求將沙坦歸於學公為嘗產。而此時,該沙坦已經為順德溫承均“越界”向香山縣報承。雙方之間糾紛多年,在東莞士紳和知縣的介入下,此舉最終演變為東莞、香山兩縣萬頃沙田之爭,直到道光二十五年才完成劃界,東莞明倫堂名下由此也擁有了萬頃沙90餘頃的田產。

南沙島的周邊,時有海盜來襲。橫亙于珠江口的大、小虎島,上橫檔、下橫檔島歷來是海防要地,也是海寇覬覦的目標。

(本文系《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資助專項(2017GZY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歷史系)

原標題:明清時期南沙島的村落與生計

作者:毛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