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靖宇:只想更多人知道這裡究竟有多美

4月21日, 中國靖宇第二節松花江開江節隆重舉行。 醒網、祭江、頌諭、祈福、歌舞、魚市、美食……這一刻, 松花江畔熱鬧非凡, 遊客在感受靖宇傳統文化的同時, 也領略了當地別具特色的地方風情。

印有薩滿面具圖案的手抓鼓、腰鈴舞、薩滿法師的祈福舞蹈……白山市滿族歌舞團用精湛的歌舞, 演繹薩滿取開江水、上香祈福、醒網的一系列民俗過程。 九位靖宇的“魚把頭”虔誠醒網, 祈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整個開江儀式神秘、完整而且更有觀賞性。

祭江儀式上負責舞蹈效果的是白山市滿族文化傳承創作基地負責人侯瑞明, 他同時也是白山市滿族歌舞團的副團長。 為何要將開江儀式和薩滿文化結合?侯瑞明說, 因為本身長白山就是滿族發祥地, 靖宇又佔據松花江的頭道正源, 開江的祈福儀式用薩滿舞蹈正適合。 侯瑞明和祭江節儀式導演潘麗豔本身都是研究薩滿舞蹈和文化的, 薩滿文化中, 萬物皆有靈, 薩滿法師要向山神、江神甚至草神木神都要祈求, 保佑人們風調雨順, 平安順遂。

這種舞蹈, 魚把頭們並不熟悉, 但他們也很尊重。 “下水要敬江神, 上山應該拜山神, 就該這樣的。 ”魚把頭郭德禮說, 幾十年前打漁時, 他們也會在下水前燒香焚紙來祈求江神保佑。 他們願意遵守, 只希望江神能保佑這裡的人們一切順利。

而侯瑞明和潘麗豔則更希望這樣的儀式能吸引更多的目光和遊客, “靖宇有這麼美的山, 這麼美的水, 這麼好吃的魚, 就是希望全世界都能知道這裡。 ”侯瑞明說。

魚把頭:我們這裡的魚最鮮美

代表9位魚把頭上臺祈福的郭德禮是果園村的坐地戶, 他從小就生活在靖宇, 十幾歲就隨著父親下水打魚, 可以說是整個村裡真正的魚把頭。

“我們以前也是開江就下水打魚, 這時的魚最好吃。 ”郭德禮說, 一般也就在四月份開始, 以前松花江裡魚類品種豐富, 鯉魚、胖頭、白鰱、鯰魚、鯽魚都有, 還有一種他說俗稱“黃骨香”的魚。 前一天下午將網下到水裡, 第二天一早就去起網, 魚拿到縣城販賣, 下午回來再下網。 趕上魚最多的季節, 一天也能收入七八百元。

後來景區統一管理,鯉魚、鯰魚、胖頭魚、鯽魚等還是非常豐富,最主要的是因為這裡是松花江上游,水質極好,魚肉特別鮮美。加上坐擁仁義砬子這樣的美景,這樣豐富的旅遊資源,想不火都不行。

你沒見過的美景:仁義砬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山湖仁義砬子距靖宇縣城45公里,1.5公里長的自然景區令遊人歎為觀止,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將一江之隔的南北兩岸辟為迥然不同的景觀。南岸崖壁陡峭,高聳入雲,臨壁而觀,有“黃鶴欲渡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之感。乘船遊弋在夾江兩岸之間,大有畫中行,仙境遊之感。加之“一線天”、“子母峰”、“天梯峰”等自然景觀錯落其間,身入其境,渾然超脫塵世間。

有文人來此處體驗,寫下這樣的形容:“泊舟閑岸,亭連榭聳,鏡池風旎。橫峰劍崖傍立,護半井、神醪仙醴。”

即便是樹未全綠,山花初開的初春,第一次來這裡的人也都驚異:“為什麼靖宇有這麼美的地方我根本不知道?”

開江一口鮮:讓人鮮掉舌頭!

21日接近11點,祭江儀式在彩色禮花中完美結束,鞭炮聲落,現場兩口大鐵鍋就被遊客團團圍住,“早就饞了,聞了好半天香味了!”一位白山市的遊客來得較早,她說她是8點多到達儀式現場的,當時大鐵鍋裡的魚已經燉上了,那香味——她一直等著免費品嘗這“開江一口鮮”的一刻,燉得太久,很多魚肉已經燉化,眾人也顧不得燙不燙,趕緊嘗鮮要緊,“好鮮!好好吃啊!”

靖宇的魚和普通的江魚湖魚比起來格外的鮮美,這也是有原因的,松花江發源自長白山,在靖宇縣榆樹川匯合之後,史稱東戴松花江,松花江流經四個省26個城市,靖宇縣作為松花江上游主岸,是松花江頭道正源,水質沒有污染、純綠色生態、非常環保,水質清澈富含有礦物質,所以這裡的開江魚的魚肉非常細膩、鮮美、特別的有嚼勁。當地人採用最傳統的東北地區特色大鐵鍋,用柴火來燉魚,味道特別香,調料裡放五味子藤等當地獨特的材料,燉出來的味道跟其他地方是不一樣的。

農家飯香、魚香、煎餅香、水更甜

21日11點30分,遊客被安排到附近村裡的劉大姐農家樂體驗美食,六菜一湯一桌,菜碼大,實惠,關鍵是桌桌都有一盤燉的雜魚,味道都極美。雞蛋黃嫩嫩的,一看就是笨雞蛋,魚鮮得能讓人吞掉舌頭,蘸醬菜裡不光是小蔥黃瓜香菜幹豆腐,還有洗得乾乾淨淨的婆婆丁這類山野菜,遊客們吃得非常開心。更讓人驚喜的是,農家正在烙煎餅,香香脆脆的煎餅一出鍋,大家搶成一團,樸實的農家老闆也不要錢,誰要就給誰吃。

吃完飯找店家買礦泉水,店家一揮手:“買啥買!我家井裡的水就和你們喝的礦泉水是一樣的!直接接來喝就行!”大家用紙杯打了些井水來喝,果然清甜凜冽,可不就是冰鎮礦泉水的味道嘛!這下子,眾人紛紛用此前的礦泉水來打了滿滿拿走路上喝。

“真沒想到,靖宇這麼好,這次是跟大夥一起來的,下次找個時間自己來,不用安排的行程,肯定體驗更舒服!”長春遊客趙先生說。

開江節帶來的改變

吃住釣魚一條龍農家樂火了

一年前的2017年的4月21日,中國靖宇第一屆松花江開江節在靖宇縣仁義風景區正式啟動。活動現場就在景區內的仁義砬子對面,雖然場地不大,但帶來的影響巨大。至少對於附近果園村的居民來說,靖宇縣政府主辦的開江節給他們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61歲的孟憲德也曾是村裡打漁幾十年的魚把頭之一,去年,借著第一屆松花江開江節的東風,他把家裡收拾成了農家樂。“住一宿就20塊錢。吃飯如果人多就是按桌收費,人少就按照菜收費。”孟憲德說,他不會要高價,遊客甚至還可以和他討價還價,反正家裡的地方都是現成的,土雞鴨、雞蛋、山野菜等食材也都是自家的,成本低,只要薄利多銷,收入也會不錯。去年整整一年,他家接待了幾百位遊客,全家增收3萬多元。

來這裡旅遊不光是可以看風景,還可以釣魚。老孟這個老把頭不是白叫的,有想釣魚的遊客,老孟開船給送到適合的地點。釣完想往回走,一個電話,老孟就划船來接。

村裡像老孟家這樣的農家樂有十幾家,在過去的一年裡,家家都增收兩三萬。“再種點兒地,這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孟憲德笑得憨厚,黝黑的臉上透著實在。

作者 王譯晨 宋曉慶

攝影 張術

編輯 馬賀

後來景區統一管理,鯉魚、鯰魚、胖頭魚、鯽魚等還是非常豐富,最主要的是因為這裡是松花江上游,水質極好,魚肉特別鮮美。加上坐擁仁義砬子這樣的美景,這樣豐富的旅遊資源,想不火都不行。

你沒見過的美景:仁義砬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山湖仁義砬子距靖宇縣城45公里,1.5公里長的自然景區令遊人歎為觀止,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將一江之隔的南北兩岸辟為迥然不同的景觀。南岸崖壁陡峭,高聳入雲,臨壁而觀,有“黃鶴欲渡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之感。乘船遊弋在夾江兩岸之間,大有畫中行,仙境遊之感。加之“一線天”、“子母峰”、“天梯峰”等自然景觀錯落其間,身入其境,渾然超脫塵世間。

有文人來此處體驗,寫下這樣的形容:“泊舟閑岸,亭連榭聳,鏡池風旎。橫峰劍崖傍立,護半井、神醪仙醴。”

即便是樹未全綠,山花初開的初春,第一次來這裡的人也都驚異:“為什麼靖宇有這麼美的地方我根本不知道?”

開江一口鮮:讓人鮮掉舌頭!

21日接近11點,祭江儀式在彩色禮花中完美結束,鞭炮聲落,現場兩口大鐵鍋就被遊客團團圍住,“早就饞了,聞了好半天香味了!”一位白山市的遊客來得較早,她說她是8點多到達儀式現場的,當時大鐵鍋裡的魚已經燉上了,那香味——她一直等著免費品嘗這“開江一口鮮”的一刻,燉得太久,很多魚肉已經燉化,眾人也顧不得燙不燙,趕緊嘗鮮要緊,“好鮮!好好吃啊!”

靖宇的魚和普通的江魚湖魚比起來格外的鮮美,這也是有原因的,松花江發源自長白山,在靖宇縣榆樹川匯合之後,史稱東戴松花江,松花江流經四個省26個城市,靖宇縣作為松花江上游主岸,是松花江頭道正源,水質沒有污染、純綠色生態、非常環保,水質清澈富含有礦物質,所以這裡的開江魚的魚肉非常細膩、鮮美、特別的有嚼勁。當地人採用最傳統的東北地區特色大鐵鍋,用柴火來燉魚,味道特別香,調料裡放五味子藤等當地獨特的材料,燉出來的味道跟其他地方是不一樣的。

農家飯香、魚香、煎餅香、水更甜

21日11點30分,遊客被安排到附近村裡的劉大姐農家樂體驗美食,六菜一湯一桌,菜碼大,實惠,關鍵是桌桌都有一盤燉的雜魚,味道都極美。雞蛋黃嫩嫩的,一看就是笨雞蛋,魚鮮得能讓人吞掉舌頭,蘸醬菜裡不光是小蔥黃瓜香菜幹豆腐,還有洗得乾乾淨淨的婆婆丁這類山野菜,遊客們吃得非常開心。更讓人驚喜的是,農家正在烙煎餅,香香脆脆的煎餅一出鍋,大家搶成一團,樸實的農家老闆也不要錢,誰要就給誰吃。

吃完飯找店家買礦泉水,店家一揮手:“買啥買!我家井裡的水就和你們喝的礦泉水是一樣的!直接接來喝就行!”大家用紙杯打了些井水來喝,果然清甜凜冽,可不就是冰鎮礦泉水的味道嘛!這下子,眾人紛紛用此前的礦泉水來打了滿滿拿走路上喝。

“真沒想到,靖宇這麼好,這次是跟大夥一起來的,下次找個時間自己來,不用安排的行程,肯定體驗更舒服!”長春遊客趙先生說。

開江節帶來的改變

吃住釣魚一條龍農家樂火了

一年前的2017年的4月21日,中國靖宇第一屆松花江開江節在靖宇縣仁義風景區正式啟動。活動現場就在景區內的仁義砬子對面,雖然場地不大,但帶來的影響巨大。至少對於附近果園村的居民來說,靖宇縣政府主辦的開江節給他們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61歲的孟憲德也曾是村裡打漁幾十年的魚把頭之一,去年,借著第一屆松花江開江節的東風,他把家裡收拾成了農家樂。“住一宿就20塊錢。吃飯如果人多就是按桌收費,人少就按照菜收費。”孟憲德說,他不會要高價,遊客甚至還可以和他討價還價,反正家裡的地方都是現成的,土雞鴨、雞蛋、山野菜等食材也都是自家的,成本低,只要薄利多銷,收入也會不錯。去年整整一年,他家接待了幾百位遊客,全家增收3萬多元。

來這裡旅遊不光是可以看風景,還可以釣魚。老孟這個老把頭不是白叫的,有想釣魚的遊客,老孟開船給送到適合的地點。釣完想往回走,一個電話,老孟就划船來接。

村裡像老孟家這樣的農家樂有十幾家,在過去的一年裡,家家都增收兩三萬。“再種點兒地,這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孟憲德笑得憨厚,黝黑的臉上透著實在。

作者 王譯晨 宋曉慶

攝影 張術

編輯 馬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