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寫作方法|記敘文的十五種寫作技巧

記敘文寫作時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種描寫方法, 並理解不同方法對不同主題的表達作用。 特別要注意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對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作用, 進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 天, 我們說說議論文的十五種寫作技巧。

一、巧設懸念

把文章後面將要表現的內容, 先在前面作一個提示, 但不馬上解答, 以引起讀者的好奇興趣, 產生急於看下去的迫切心情, 這樣文章的開頭, 我們稱為巧設懸念。 它的好處是能避免結構上的單調, 使文章的情節波瀾起伏, 引人入勝。

二、一線串珠

記敘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 它把文章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有機體。 如果說豐富而生動的材料是一顆顆珍珠, 那麼線索就是將這些珍珠串連起來的一條線。

記敘文的線索主要有實物、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無論採取哪種線索, 都必須從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體現各種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繫出發, 靈活巧妙地確定。

三、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 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的方法。 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 但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 “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 只要善於透過現象發現本質, 小材料同樣能反映深刻的主題。 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四、穿插流動

在敘述過程中, 插入一些與情節相關的內容, 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 這種用在謀篇上的手法, 叫穿插流動。 穿插流動的手法, 是插敘的一種特殊用法。 如吳伯蕭的《難老泉》和翦伯贊的《內蒙訪古》, 前者記敘山西晉祠難老泉的景物時,

不時穿插文史資料、傳說故事;後者描寫內蒙風光和古跡時, 插入文獻和歷史事實。 這些插入, 不僅能使文章的內容豐富, 而且增加可讀性。 玉安憶的《雨, 沙沙沙》記敘一位姑娘在雨夜沒搭上末班車而走回家, 一路上思緒流動, 文章就多次插入這位姑娘心靈深處的意識活動, 反映了姑娘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這篇文章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 當然, 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 過多的穿插也會影響文章本身的連貫性。

五、粗筆勾勒

粗筆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幾筆重點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徵。 採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 可以對人物的身材、體型、衣著、容貌、神情、姿態、風度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作簡要的勾勒。

運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徵, 用樸實的文字簡略地寫出來, 不宜用過多的形容詞、過多的比喻。 其次要簡練傳神, 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六、曲徑通幽

楊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讚頌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

並表達自己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意願。 但文章並沒有直接道出這一主題, 而是通過展示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 曲折有致地表達了主題。 作者開頭寫自己對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 接著寫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 然後又寫了蜜蜂的辛勤勞動與養蜂人的介紹。 文章結尾寫作者做夢“變成一隻小蜜蜂”。 由此可見, “曲徑通幽”是指一種不是開門見山, 直抒胸臆, 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顯現主題的謀篇手法。

運用“曲徑通幽”法, 要注意兩點:(一)“曲徑”是手段, “通幽”是目的, 手段要為目的服務。 (二)行文的曲折應適當有度, 不要為曲折而曲折。

七、烘托藝術

烘托藝術原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 是指渲染某一部分, 襯托出另一主要部分來。 把這種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構思中來,就是從側面通過描繪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來襯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稱“襯托法”。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如“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說明。

1、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事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主要事物。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用冷風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又如“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藍天襯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襯,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潔白。又 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有聲襯無聲。

2、運用襯托要愛恨分明,要賓主分明,陪襯事物與被陪襯事物,要讓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賓奪主。

3、襯托和對比的區別: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它與反襯有些相似,但不同。對比,意在比,突出的物件是雙方的,對立兩事物無主賓之分。

襯托,意在襯,兩事物有主賓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前句是對比,後句是反襯。

八、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指在適當的時候以一二句議論,點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義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題,醒人之耳目,給人以啟迪。點睛之處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九、鋪墊蓄勢

鋪墊也稱鋪敘襯墊,它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鋪敘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襯墊。運用鋪墊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是為了突出文章主旨。

【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一段極力描繪阿房宮規模的宏偉和建築的壯麗;第二段極力渲染阿房宮中美女之多和珍寶之富;第三段夾敘夾議,論述秦王朝統治者窮奢極欲,大營宮室,招致國家迅速覆亡、宮室一旦毀滅的必然結果;最後第四段作者以“嗚呼”領起,發出深沉的議論慨歎,指出秦統治者要能愛天下之民,國家就不會敗亡,表明秦之滅亡乃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這篇賦,前兩段的描繪渲染,是為後兩段的議論鋪墊蓄勢,描繪渲染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則揭示主題,突出文旨,這正是鋪墊蓄勢的用意所在。

運用鋪墊手法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注意寫好鋪敘的那一部分,只有將這部分寫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積氣勢。二是運用鋪墊要自然,如果為鋪墊而鋪墊,過多地堆砌,反會暴露出人為的痕跡,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十、前後照應

前後照應法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繫。照應一般有以下幾種:

1、內容和標題相照應

這種照應方法常常是內容安排多處和題目照應,或在恰當的地方直接、間接地點明題意。

【例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寫“背影”,既與標題“背影”相照應,又進一步點明題旨,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間照應

這種照應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寫事,後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寫事的結果,使內容相互補充,層層深入。

3、結尾與開頭照應法。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

【例如】《白楊禮贊》一文,開頭和結尾照應,不但使文章結構顯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讚美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

十一、鏡頭剪輯

鏡頭指影視所拍攝的一系列畫面。鏡頭剪輯用於寫作,指選取一組生動的畫面來表現主題。此類文章是將所寫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畫面、或片段、有序地寫下來,其間的每一部分都可單獨成文,組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篇章。這種又被人們稱為“冰糖葫蘆式”結構,由於其形式新穎,巧妙精緻而受到好評。

十二、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十三、時空交織

在記敘一件較複雜的事情時,在同一時間段中,先敘甲地的情況,再敘乙地的情況,轉而再寫甲地的人事,這就是“時空交織”的文章構制方法。它有利於結構緊湊,文字簡練。有時,在敘述一件事的過程中,作者運用插敘、補敘等手法,也可構成“時空交織”的感覺,我們把這種謀篇方法也納入“時空交織”中。

十四、一波三折

記敘性文章要避免平鋪直敘,記流水帳,如能寫得波瀾起伏,就能引人入勝,耐看。

【例如】作家柯羅連科的寫景小品《火光》通篇運用了象徵手法,但從字面上看,數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發了一波三折的景物變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這是開頭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為然,認為還遠著呢,興起一波;自己從不相信到信服,又興起一波;由“非常遙遠”到“畢竟就在前頭”,重要的是“必須加勁劃槳”再興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讓讀者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覺,方能做到引人入勝。而脫離生活,故弄玄虛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讀者,還會適得其反。

十五、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與“欲抑先揚”是相反的兩種佈局方法。

【例如】著名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說小時候因為被蜜蜂螫過,因此對它總有疙疙瘩瘩的厭惡之感,但後來在廣東從化參觀了養蜂場,嘗到了荔枝蜜,又聽了養蜂老人的一番介紹,對小生靈蜜蜂頓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懇、無私的品質正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這是典型的欲揚先抑寫作手法。所謂欲揚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物件,而落筆開始卻貶抑它,批評它。前文的“抑”,反襯了後文的“揚”。 採用這種寫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牽強生硬。

編輯:心台

把這種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構思中來,就是從側面通過描繪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來襯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稱“襯托法”。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如“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說明。

1、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事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主要事物。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用冷風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又如“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藍天襯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襯,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潔白。又 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有聲襯無聲。

2、運用襯托要愛恨分明,要賓主分明,陪襯事物與被陪襯事物,要讓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賓奪主。

3、襯托和對比的區別: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它與反襯有些相似,但不同。對比,意在比,突出的物件是雙方的,對立兩事物無主賓之分。

襯托,意在襯,兩事物有主賓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前句是對比,後句是反襯。

八、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指在適當的時候以一二句議論,點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義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題,醒人之耳目,給人以啟迪。點睛之處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九、鋪墊蓄勢

鋪墊也稱鋪敘襯墊,它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鋪敘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襯墊。運用鋪墊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是為了突出文章主旨。

【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一段極力描繪阿房宮規模的宏偉和建築的壯麗;第二段極力渲染阿房宮中美女之多和珍寶之富;第三段夾敘夾議,論述秦王朝統治者窮奢極欲,大營宮室,招致國家迅速覆亡、宮室一旦毀滅的必然結果;最後第四段作者以“嗚呼”領起,發出深沉的議論慨歎,指出秦統治者要能愛天下之民,國家就不會敗亡,表明秦之滅亡乃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這篇賦,前兩段的描繪渲染,是為後兩段的議論鋪墊蓄勢,描繪渲染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則揭示主題,突出文旨,這正是鋪墊蓄勢的用意所在。

運用鋪墊手法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注意寫好鋪敘的那一部分,只有將這部分寫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積氣勢。二是運用鋪墊要自然,如果為鋪墊而鋪墊,過多地堆砌,反會暴露出人為的痕跡,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十、前後照應

前後照應法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繫。照應一般有以下幾種:

1、內容和標題相照應

這種照應方法常常是內容安排多處和題目照應,或在恰當的地方直接、間接地點明題意。

【例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寫“背影”,既與標題“背影”相照應,又進一步點明題旨,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間照應

這種照應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寫事,後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寫事的結果,使內容相互補充,層層深入。

3、結尾與開頭照應法。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

【例如】《白楊禮贊》一文,開頭和結尾照應,不但使文章結構顯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讚美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

十一、鏡頭剪輯

鏡頭指影視所拍攝的一系列畫面。鏡頭剪輯用於寫作,指選取一組生動的畫面來表現主題。此類文章是將所寫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畫面、或片段、有序地寫下來,其間的每一部分都可單獨成文,組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篇章。這種又被人們稱為“冰糖葫蘆式”結構,由於其形式新穎,巧妙精緻而受到好評。

十二、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十三、時空交織

在記敘一件較複雜的事情時,在同一時間段中,先敘甲地的情況,再敘乙地的情況,轉而再寫甲地的人事,這就是“時空交織”的文章構制方法。它有利於結構緊湊,文字簡練。有時,在敘述一件事的過程中,作者運用插敘、補敘等手法,也可構成“時空交織”的感覺,我們把這種謀篇方法也納入“時空交織”中。

十四、一波三折

記敘性文章要避免平鋪直敘,記流水帳,如能寫得波瀾起伏,就能引人入勝,耐看。

【例如】作家柯羅連科的寫景小品《火光》通篇運用了象徵手法,但從字面上看,數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發了一波三折的景物變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這是開頭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為然,認為還遠著呢,興起一波;自己從不相信到信服,又興起一波;由“非常遙遠”到“畢竟就在前頭”,重要的是“必須加勁劃槳”再興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讓讀者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覺,方能做到引人入勝。而脫離生活,故弄玄虛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讀者,還會適得其反。

十五、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與“欲抑先揚”是相反的兩種佈局方法。

【例如】著名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說小時候因為被蜜蜂螫過,因此對它總有疙疙瘩瘩的厭惡之感,但後來在廣東從化參觀了養蜂場,嘗到了荔枝蜜,又聽了養蜂老人的一番介紹,對小生靈蜜蜂頓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懇、無私的品質正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這是典型的欲揚先抑寫作手法。所謂欲揚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物件,而落筆開始卻貶抑它,批評它。前文的“抑”,反襯了後文的“揚”。 採用這種寫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牽強生硬。

編輯:心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