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書會|聽協和往事,品協和情懷,為你揭開協和的神秘面紗

給心靈留下開闊空間

如此才有思想自由

時光荏苒, 日月如梭, 這裡依然是青磚、古樹、琉璃瓦。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協和大禮堂, 歲月悠長平靜, 禮堂內前低後高的坡形地面上, 中間一條步道, 兩邊齊齊地排列著基督教堂式古樸的木制長椅, 而側牆鑲嵌著中國傳統花格式樣的深漆窗戶, 對比之中橫貫中西, 散發出漫長時光都擋不住的百年協和的厚重沉澱。

曾經, 協和醫學院的各項重要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迎來一批批朝氣蓬勃的嶄新面孔, 也送出一批批中國頂尖的醫學人才;曾經, 這裡彙集過新文化時期的學者名人,

發生過舊日京城的諸多故事。

1924年, 泰戈爾訪華, 新月社在協和大禮堂為祝賀泰戈爾64歲生日, 演出了他的著名英語話劇《齊德拉》, 林徽因飾演主角。 1925年, 禮堂送別了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 1939年, 《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與夏承楹在這裡舉行了婚禮。

參加活動的部分領導合影

2018年4月18日, 全球第23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 由醫師報社、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協和心聲社團、院團委主辦,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醫學人文雜誌等多家單位協辦的第二期“2018中國醫界好書讀書會”, 走進協和大禮堂, 傾聽協和老中青三代人的朗朗書聲, 品讀“協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試圖掀開些許百年協和的神秘面紗。

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何仲在致辭中說道, 我們都是讀書人, 讀書就是我們每天的生活習慣, 它既能讓我們笑看天邊雲卷雲舒, 也能幫我們坐看人間的快意恩仇, 希望在醫學人文工作方面繼續與大家攜手同行。

醫師報社常務副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豔萍有感而發, 提及泰戈爾曾經記下的一段感悟——一個富翁的富並不表現在他堆滿貨物的倉庫和一本萬利的經營上, 而是表現在他能夠買下廣大空間來佈置庭院和花園, 能夠給自己留下大量時間來休閒。 同時, 心靈中擁有開闊的空間, 如此才有思想的自由。 她說, 報社舉辦了兩年的“中國醫界好書讀書會”, 就是希望給每天忙碌於繁重的臨床與科研工作的醫師們開闢一片自由的精神花園。

活動現場, 北京協和醫學院宣傳部部長范曉明、北京協和醫學院團委副書記尹嘉男、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資深主持人成音等專家、學者及協和醫學院的莘莘學子們近百人參與了活動,

互動環節的熱烈討論創造了讀書會有史以來“提問時間最長、討論品質最高”的紀錄, 印刻下一份閃亮的“協和”烙跡。

“站在這個講臺上, 內心充滿了激動。 這是走過百年的神聖之所。 常聽朋友說, 但凡來北京辦事或者旅遊, 都要到協和走一走, 僅僅感受一下協和, 都覺得身心受到洗禮……”本期特邀薦讀人、中國醫科大學出版社原社長袁鐘老師感慨。 作為一位專注于醫學人文工作的協和“老專家”, 他帶我們翻開了《卡爾曼醫學教育史》與《中國宮殿裡的西方醫學》, 回望一段段彌足珍貴的協和記憶和歷史, 領略其中回音悠遠的醫學人文情懷。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教授李乃適作為另一位薦讀人,

娓娓道來荷蘭求學生涯的始末和寶貴所得。 從愛上一本英文醫學書籍《申請科研基金》, 到回國後費盡心血將其翻譯、推廣, 折射出新時代的協和人身上那些不可磨滅的“老協和”精神元素——赤誠、擔當與勤勉, 已遠遠超越了一本書的意義和迴響。

本次活動特邀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資深主持人成音老師現場朗讀書籍中的精華篇章, 用專業、雅致的聲音更加直觀地傳遞出協和的溫婉與內涵。 何仲院長、張豔萍執行總編輯共同主持。

【薦讀】

袁鐘 老師

《中國宮殿裡的西方醫學》

《卡爾曼醫學教育史》

袁鐘:朝花夕拾 協和之美

《中國宮殿裡的西方醫學》告訴了我們,西方人在中國開創醫學院的原因。19世紀末,美國人將視線轉向了遠東,他們認為中國患者多,美國醫生可針對各類疾病施展醫術,而中國自身、神秘的東方之美也吸引著他們。

1919年,美國實用主義代表的哲學家約翰·杜威來到北京,參觀協和醫學院之後不禁感歎:洛克菲勒的建築顯示了金錢的無所不能,在當時北京的滿目瘡痍中非常突出,仿佛是啟發思想的紀念碑,記載著過去的榮耀,正躋身於最精緻的古代宮殿建築而無愧於色。

一年以後,英國哲學家羅素訪問北京,亦曾寫下:協和醫院是一個巨大而輝煌的建築,代表著一個有趣的嘗試,試圖調和東方之美和西方的功利主義。

而當年的藥學家康特瞭解了協和醫學院之後,曾表示,我從來不知道美國哪所學校有如此高效的運轉,能夠給研究者提供這麼好的機會。一斑而窺豹,協和的科研一直被很多人如此讚美。

但更為感人的,是協和醫生們的家國情懷。歷史上,為配合長期抗戰,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教授林可勝於1937年10月在漢口成立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協助軍隊治療傷病,輾轉指揮各戰區150多個救護隊工作。1938年,方圻先生曾參與刺殺漢奸周作人行動,極大地震動了敵偽。

同時,協和的教育體系和品質是中美醫學教育和交流的成功典範。回顧當年翻譯出版《卡爾曼醫學教育史》的艱辛過程,慶倖此書將現代醫學教育中有所忽略的東西都呈現出來了。蓋倫的重大發現,揭示了動脈並不是古代一直以為的“氣”管,而是“血”管,由此突出了醫學和醫生的批判精神。

另外,卡爾曼還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精闢凝練又不失準確地總結了醫學和醫生的本質。醫學,應致力於救治,為公眾提供關懷,重視疾患和公眾的需要,對於疾病和病痛的透徹理解,有專業的團隊促成治療的成功。合格的醫生,清醒地知道奮鬥目標並為此感到興奮,強大的自信但並不意味著傲慢,保有充分的成就感和一顆永遠學習的心。

朝花夕拾,協和之美,需讀書來一頁頁品味。我相信,醫生會從中尋找到寶貴初心。

【朗讀】

成音老師 朗讀現場

【薦讀】

李乃適 老師

《申請科研基金》

李乃適:三姝媚 西行求學

猶記當年大學課堂,袁鐘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就力薦了經典著作《實驗醫學研究導論》,我下了課就去買了一本,此後讀了很多遍,可謂是醍醐灌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醫學中科學精神的認知。

在8年學業結束並工作11年以後,我又踏上了海外求學的道路,遠赴荷蘭攻讀理學博士。這一決定和此前的醫學史工作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我國內分泌學奠基人和轉化醫學的先驅、也是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創建者劉士豪教授在結束住院醫階段以後,就赴洛克菲勒醫學研究院學習了生物化學研究,回國後在鈣磷代謝研究中脫穎而出。而我的恩師史軼蘩院士,儘管一直到50多歲才有機會出國學習,但她回國後發表的論文和以前相比,還是有諸多的風格變化,我猜測和她後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不無關係。因此,我堅定了留學的信念,以38歲“高齡”去荷蘭攻讀理學博士。

然而,留學過程遠比想像的要艱苦得多。尤其是開始階段,身處異國寒冬,雪積冰封,幾乎零起步地進入一個新領域,其艱難非同尋常。開始那首《三姝媚》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見識了荷蘭學者的科學精神,並且發現這種精神與當年劉士豪教授的研究風格如出一轍。劉士豪教授以學術嚴謹著稱,對於資料獲取的準確性非常重視,視之為進行醫療和科學研究的前提。有一次,在代謝病房裡,某住院患者用膳時不小心掉了一小團米飯,他立即與實習醫師一起把米飯揀起測量,並通知配膳房補足;這樣才能保證鈣磷資料的準確無誤。

而荷蘭的學者們也具備同樣的風格。不僅對於學術如此,對於學術生活中的各種技巧,他們也採用同樣的科學精神去研究,包括學術演講技巧、論文書寫、學術海報製作和科研基金申請等等。我參加了學術演講技巧的課程,受益良多(也因此回國後開設了一門類似課程);但也遺憾未能參加基金申請相關課程。

幸運的是,博士答辯通過後,我意料之外地獲贈了一本荷蘭著名醫學教育家揚森教授的暢銷書《申請科研基金》,讀後如獲至寶,這本書全面覆蓋了申請科研基金工作的各項精髓,對每個細節都給與了詳細指導。因此,我萌生了翻譯這本書的想法,希望能夠讓我國的年輕科研工作者在申請科研基金的路上少走彎路。

回國後,當我向袁鐘社長細述緣由,袁社長的一句話,令我感動至今——“無論銷量如何,這樣的好書都應該做。我想,銷量應該也不會差。”自此,幾經輾轉,書籍面世。

如今,每每看到這首《三姝媚》,讀來恍如昨日。願他山之玉,助我國科研工作者一臂之力。

【互動】

現場圖

科學濟人道 穿越歷史 沉澱至今

熱心讀者:協和最早期的校訓是“科學濟人道”。後來,校訓隨著歷史的變遷發生了變更,如今的校訓是“嚴謹、博精、創新、奉獻”。請袁老師談談對此的理解。

袁鐘:人道即是道,科學即是技。道永遠在技之上。道是目標,技是工具。林巧稚、黃家駟等醫學大家們應該都是這樣去做的。去年,北京協和醫院一位40多歲的大夫去世了,有位同行悲痛之中曾在朋友圈寫下:我們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們都癡迷臨床,我們都以解決患者問題為樂趣,我們都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正是早年的協和精神,協和校訓之所在。

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人文素養

協和學生:醫務工作者時間很緊張,任務也很繁重。在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權衡好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人文書籍,修煉醫者品性?

李乃適:其實,我在這方面也在不斷地摸索。我的辦法就是運用碎片化時間來看人文書籍。我個人比較喜歡詩詞,走在路上、坐在地鐵上、飛機上,我習慣隨身帶著一本書,有時間的時候就翻翻。時間久了,定有所獲。

讓語言表達成為醫療工作的一種助力

協和學生:我曾經對朗誦和播音非常有興趣,如今自己進入了醫學院學習,但仍希望繼續鍛煉這方面愛好,我該如何做?

成音: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朗讀和說話語氣的抑揚頓挫,交流情感的自然流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溝通、互動、工作、生活。我想,醫生在日常門診中與患者交流的效果似乎更為重要。現實中,我們醫生在問診過程中往往由於語氣、語調和詞語運用不當,引起患者的誤會,讓患者感覺醫生對自己心不在焉,不夠關注。

我建議,以後能否在醫學課程中增加語言表達的課程,不要讓語言表達成為醫患之間的障礙,而成為從醫工作的一種助力。

【頒發證書】

會上,醫師報社常務副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豔萍為袁鐘教授、李乃適副教授頒發了2018年第二期特邀薦讀人證書、朗讀者證書

【簽贈】

李乃適副教授 現場運筆小楷書法簽贈

李乃適副教授 簽贈現場

往期回顧

編輯: 畢雪立 值班:張廣有

袁鐘 老師

《中國宮殿裡的西方醫學》

《卡爾曼醫學教育史》

袁鐘:朝花夕拾 協和之美

《中國宮殿裡的西方醫學》告訴了我們,西方人在中國開創醫學院的原因。19世紀末,美國人將視線轉向了遠東,他們認為中國患者多,美國醫生可針對各類疾病施展醫術,而中國自身、神秘的東方之美也吸引著他們。

1919年,美國實用主義代表的哲學家約翰·杜威來到北京,參觀協和醫學院之後不禁感歎:洛克菲勒的建築顯示了金錢的無所不能,在當時北京的滿目瘡痍中非常突出,仿佛是啟發思想的紀念碑,記載著過去的榮耀,正躋身於最精緻的古代宮殿建築而無愧於色。

一年以後,英國哲學家羅素訪問北京,亦曾寫下:協和醫院是一個巨大而輝煌的建築,代表著一個有趣的嘗試,試圖調和東方之美和西方的功利主義。

而當年的藥學家康特瞭解了協和醫學院之後,曾表示,我從來不知道美國哪所學校有如此高效的運轉,能夠給研究者提供這麼好的機會。一斑而窺豹,協和的科研一直被很多人如此讚美。

但更為感人的,是協和醫生們的家國情懷。歷史上,為配合長期抗戰,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教授林可勝於1937年10月在漢口成立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協助軍隊治療傷病,輾轉指揮各戰區150多個救護隊工作。1938年,方圻先生曾參與刺殺漢奸周作人行動,極大地震動了敵偽。

同時,協和的教育體系和品質是中美醫學教育和交流的成功典範。回顧當年翻譯出版《卡爾曼醫學教育史》的艱辛過程,慶倖此書將現代醫學教育中有所忽略的東西都呈現出來了。蓋倫的重大發現,揭示了動脈並不是古代一直以為的“氣”管,而是“血”管,由此突出了醫學和醫生的批判精神。

另外,卡爾曼還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精闢凝練又不失準確地總結了醫學和醫生的本質。醫學,應致力於救治,為公眾提供關懷,重視疾患和公眾的需要,對於疾病和病痛的透徹理解,有專業的團隊促成治療的成功。合格的醫生,清醒地知道奮鬥目標並為此感到興奮,強大的自信但並不意味著傲慢,保有充分的成就感和一顆永遠學習的心。

朝花夕拾,協和之美,需讀書來一頁頁品味。我相信,醫生會從中尋找到寶貴初心。

【朗讀】

成音老師 朗讀現場

【薦讀】

李乃適 老師

《申請科研基金》

李乃適:三姝媚 西行求學

猶記當年大學課堂,袁鐘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就力薦了經典著作《實驗醫學研究導論》,我下了課就去買了一本,此後讀了很多遍,可謂是醍醐灌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醫學中科學精神的認知。

在8年學業結束並工作11年以後,我又踏上了海外求學的道路,遠赴荷蘭攻讀理學博士。這一決定和此前的醫學史工作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我國內分泌學奠基人和轉化醫學的先驅、也是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創建者劉士豪教授在結束住院醫階段以後,就赴洛克菲勒醫學研究院學習了生物化學研究,回國後在鈣磷代謝研究中脫穎而出。而我的恩師史軼蘩院士,儘管一直到50多歲才有機會出國學習,但她回國後發表的論文和以前相比,還是有諸多的風格變化,我猜測和她後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不無關係。因此,我堅定了留學的信念,以38歲“高齡”去荷蘭攻讀理學博士。

然而,留學過程遠比想像的要艱苦得多。尤其是開始階段,身處異國寒冬,雪積冰封,幾乎零起步地進入一個新領域,其艱難非同尋常。開始那首《三姝媚》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見識了荷蘭學者的科學精神,並且發現這種精神與當年劉士豪教授的研究風格如出一轍。劉士豪教授以學術嚴謹著稱,對於資料獲取的準確性非常重視,視之為進行醫療和科學研究的前提。有一次,在代謝病房裡,某住院患者用膳時不小心掉了一小團米飯,他立即與實習醫師一起把米飯揀起測量,並通知配膳房補足;這樣才能保證鈣磷資料的準確無誤。

而荷蘭的學者們也具備同樣的風格。不僅對於學術如此,對於學術生活中的各種技巧,他們也採用同樣的科學精神去研究,包括學術演講技巧、論文書寫、學術海報製作和科研基金申請等等。我參加了學術演講技巧的課程,受益良多(也因此回國後開設了一門類似課程);但也遺憾未能參加基金申請相關課程。

幸運的是,博士答辯通過後,我意料之外地獲贈了一本荷蘭著名醫學教育家揚森教授的暢銷書《申請科研基金》,讀後如獲至寶,這本書全面覆蓋了申請科研基金工作的各項精髓,對每個細節都給與了詳細指導。因此,我萌生了翻譯這本書的想法,希望能夠讓我國的年輕科研工作者在申請科研基金的路上少走彎路。

回國後,當我向袁鐘社長細述緣由,袁社長的一句話,令我感動至今——“無論銷量如何,這樣的好書都應該做。我想,銷量應該也不會差。”自此,幾經輾轉,書籍面世。

如今,每每看到這首《三姝媚》,讀來恍如昨日。願他山之玉,助我國科研工作者一臂之力。

【互動】

現場圖

科學濟人道 穿越歷史 沉澱至今

熱心讀者:協和最早期的校訓是“科學濟人道”。後來,校訓隨著歷史的變遷發生了變更,如今的校訓是“嚴謹、博精、創新、奉獻”。請袁老師談談對此的理解。

袁鐘:人道即是道,科學即是技。道永遠在技之上。道是目標,技是工具。林巧稚、黃家駟等醫學大家們應該都是這樣去做的。去年,北京協和醫院一位40多歲的大夫去世了,有位同行悲痛之中曾在朋友圈寫下:我們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們都癡迷臨床,我們都以解決患者問題為樂趣,我們都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正是早年的協和精神,協和校訓之所在。

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人文素養

協和學生:醫務工作者時間很緊張,任務也很繁重。在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權衡好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人文書籍,修煉醫者品性?

李乃適:其實,我在這方面也在不斷地摸索。我的辦法就是運用碎片化時間來看人文書籍。我個人比較喜歡詩詞,走在路上、坐在地鐵上、飛機上,我習慣隨身帶著一本書,有時間的時候就翻翻。時間久了,定有所獲。

讓語言表達成為醫療工作的一種助力

協和學生:我曾經對朗誦和播音非常有興趣,如今自己進入了醫學院學習,但仍希望繼續鍛煉這方面愛好,我該如何做?

成音: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朗讀和說話語氣的抑揚頓挫,交流情感的自然流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溝通、互動、工作、生活。我想,醫生在日常門診中與患者交流的效果似乎更為重要。現實中,我們醫生在問診過程中往往由於語氣、語調和詞語運用不當,引起患者的誤會,讓患者感覺醫生對自己心不在焉,不夠關注。

我建議,以後能否在醫學課程中增加語言表達的課程,不要讓語言表達成為醫患之間的障礙,而成為從醫工作的一種助力。

【頒發證書】

會上,醫師報社常務副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豔萍為袁鐘教授、李乃適副教授頒發了2018年第二期特邀薦讀人證書、朗讀者證書

【簽贈】

李乃適副教授 現場運筆小楷書法簽贈

李乃適副教授 簽贈現場

往期回顧

編輯: 畢雪立 值班:張廣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