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赴港投保為何“高燒”難退

險資追蹤

本報記者 侯美麗

日前,有朋友問去香港買保險可行否?朋友生活在一個三線小城市,她說身邊已有不少同事、朋友跑去香港買保險,原因是香港的保險產品價格便宜但保障額度更高。

這似乎已是公認的事實。 曾有業內人士做過統計,同樣保額的保費,香港保險保障額度比內地保險高出30%以上,而同樣的保障額度,香港保險的保費比內地保險低25%左右。 據瞭解,最受內地客戶青睞的香港保險產品主要有兩個類型:終身型的重大疾病保險和儲蓄型的終身分紅險。 作為基礎配置產品,重大疾病險頗受歡迎,而對於高淨值客戶來說,儲蓄型產品則更受歡迎。

而且香港保險可以提供以美元計價的保單,可以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資產減值,對高淨值人群有很大吸引力,這也是內地客戶對香港保險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

來自於香港保險監理處的資料顯示,2016年前三個季度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新單保費為489億港元,已超過2015年全年,占2016年前三季度個人業務新單保費的37%。 而2015年全年這一資料為316億港元,占2015年個人業務新單保費的24.2%。 分季度來看,2016年前三季度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新單保費分別達到了132億、169億、188億港元,顯示出逐步走高的趨勢。 曾有業內人士估計,2016年全年該資料將達到600億到700億港元之間,同比2015年翻一番。

但耐人尋味的是,香港保險監理處並未在2016年年報中像往常一樣公佈內地赴港投保新單保費的資料。

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熱情的持續高漲吸引了不少內地資本出手投資香港保險業。 2017年年初,騰訊宣佈將聯手高瓴資本以及英傑華人壽共同發展原英傑華位於香港的子公司,著力發展數字保險。 而近期恒安標準人壽也宣佈將收購母公司英國標準人壽在香港的子公司——標準人壽保險(亞洲)有限公司。

與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熱潮相伴隨的是,2016年各類限制新規和風險警示頻出。 先是銀聯國際和香港的保險公司一來二往地過了幾招,2016年2月4日,銀聯國際實施交易額度限制,凡購買香港保險使用銀聯卡作為支付方式的,每次交易最高限額5000美元。

但香港保險公司在3月18日之後於實際操作中取消了刷卡次數的限制,從而導致銀聯國際的金額限制措施名存實亡。 隨後國家外匯管理局在3月22日就境外買保險問題召開了新聞發佈會,直接指出境內居民購買香港分紅類保險尚不合規。 同時作為保險行業監管者的保監會也在4月22日發佈《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提示香港保單不受大陸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保單前期現金價值低導致退保損失大等風險。

但2016年上半年猶如“隔靴搔癢”的各路新規和警示並沒能阻止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熱情,第三季度內地客戶赴港投保新單保費輕鬆超過了第二季度。 所以,2016年下半年的監管政策來得愈加淩厲。

比如銀聯國際在10月29日表示,僅可用銀聯卡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其他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 據瞭解,在此消息發佈的前一夜,有香港的保險公司將營業時間延長到了夜裡12點。 而在此之後,銀聯卡境外保險交易由10月份的80.6億元降至11月份的3000萬元。

隨後,國家外匯管理局也再度出手。 規定從2017年起,購匯需填寫《個人購匯申請書》,強調境內個人辦理購匯時,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資本專案。 與此同時,自2017年1月1日起實施的CRS(CommonReportinGStandard),也給內地客戶赴港投保澆了一盆冷水。 CRS可理解為金融帳戶涉稅資訊自動彙報標準,意味著內地居民在香港的金融帳戶資訊將被香港金融機構收集上報香港政府,並與內地政府部門進行資訊交換。

但CRS針對的只是一些以隱匿資產為目的赴港投保客戶。

前述躍躍欲試赴港投保的那位朋友在比較了一番之後,最終選擇了內地一家老牌險企的重疾產品。 雖然內地客戶赴港投保的熱情在連續的政策重壓之下有所降溫,但要想真正留住客戶,內地保險機構還需在產品設計和創新上加快腳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