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茶馬古道之三·臨滄

除西雙版納外, 臨滄也是雲南重要產茶區和茶馬古道的重要區域。 今臨滄鳳慶的魯史古鎮還保存著很多文化遺跡。

臨滄段茶馬古道分為兩條,

一條繼續北上麗江、中旬, 進入四川、西藏。 另一條轉為東進祥雲、楚雄進入省會昆明, 再連結中原內地。 這一條是通往省城的, 民間稱之為“通省大道”。 自然, 那時候中原內地的先進文化與先進技術都是順著這條茶馬古道引領進入。

風慶被稱為滇西文獻名邦, 深受儒家文化影響, 有雲南第二大的孔廟。 從景東到最靠近下關的魯史, 沿途都能找到一些散落在民間的曾經繁忙一時的紡車, 而且它幾乎與黃道婆的傑作同出一轍。

至今, 芒團還生產一種被傣家人稱作“沽沙”的白紙, 製造這種紙的全套原始手工藝至今保存完整, 與東漢蔡倫的造紙術大同小異。

在鳳慶等地的古民居大多是四合院和三合院。 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國北方民居,

三合院則是江浙風格。 有一座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樂家大院”, 其正房有拱形廊頂, 拱頂上又繪有水墨花鳥之類, 這又是江南徽派建築風格。

魯史古鎮是臨滄茶馬古道最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薈萃之地。 魯史原稱阿魯司, 位於臨滄鳳慶縣東北部, 瀾滄江與黑惠江中間, 歷史上是連接魏山、下關、滇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早在明萬曆26年間(西元1598年)在此設阿魯司巡檢, 並辟街市。 康熙4年, 雲南北勝州(今麗江永勝)設茶馬市場, 鳳慶茶大量經麗江流入藏區。

從順寧府(今鳳慶)到魯史鎮, 中間有瀾滄江相隔, 清乾隆26年(1761年)順甯知府劉清督士民建青龍橋, 進一步方便了茶馬運輸, 使魯史更加商號林立, 外來的綢緞、棉紗、布匹、鹽巴和本地茶葉、核桃、木耳等土特產在此交易集散。

馬幫到臨滄茶區購茶, 要在這裡歇腳, 每天有兩、三百匹騾馬經過。 每年春茶會, 更是馬幫塞途。 內地商人把帶來的貨物從這裡輻射擴散到其他地方, 再把購入的茶葉等運到下關輸出。

由於地勢險要, 加之有黑惠江、瀾滄江兩個天然屏障, 魯史成為了古道咽喉, 是商品集散地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今保存完好的老街、戲臺、古宅、石板古道、馬店和驛站, 還彰顯著當年的繁華。

從文獻記載看, 魯史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今天布朗族的先民“蒲蠻”。

今有漢、彝、回、苗、白、傣、壯、滿、普米、傈僳等多個民族, 這裡既有濃郁的民族文化, 更多的是內地先進的漢文化。

據清《順寧縣誌》載,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土歸流, 各省著姓巨族之裔, 先後踵至, 使魯史成了一個移民古鎮。

魯史街共“三街七巷”的格局。 “三街”代表天、地、人和, “七巷”代表七星朝鬥。 整個古鎮以四方街為心點, 三街七巷都以此為基點佈局, 處處透出儒家傳統文化的印記。

當時的文人們用“綠樹、粉牆、青瓦, 古道、小巷、人家”來形容魯史。

這裡的房屋結構大多是“三坊一照壁”, 是江浙民居的風格, 講究的是開敞納氣、接風迎財、通風採光、清爽涼快。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