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圓桌論壇:資訊、材料與科技的融合發展 從生產大國到製造強國

作者:馬巾坷 陶輝東

2018年4月23-25日, 由投中資訊、投中網主辦, 投中資本協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在上海金茂君悅酒店舉辦。 本次會議主題為“價值的力量”, 來自國內外上百家私募股權機構彙聚一堂, 對當前行業熱門話題展開討論。

在名為“資訊、材料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主題的論壇上, 包括金風投控常務副總經理劉烜、博信資產總經理陳可、天創資本合夥人姚國龍、五嶽投資總裁/合夥人吳曉珊、源星資本管理合夥人于立峰、光量資本創始合夥人朱晴分享了看法。 本場論壇由天鷹資本創始合夥人遲景朝主持。

以下為第十二屆中國投資年會“資訊、材料與科技的融合發展”論壇精彩實錄, 投中網整理。

遲景朝:很榮幸主辦方能把這個話筒交給我來協調, 諸位在座重量級的嘉賓來完成下午的比較熱門的話題就是相關于智慧製造、中國製造2025討論的話題。

我們可以按順序, 每位元嘉賓介紹一下自己所在的機構以及自己的背景和關注領域。

劉烜:大家好, 我是來自金風投控的劉烜, 我們有很強的新能源和先進製造背景, 所以我們金風投控成立以來就是圍繞先進製造還有新能源、新材料這些領域展開的投資。 金風投控的使命就三個, 一是戰略投資, 這是為了保持我們的龍頭地位, 參與國際競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另外我們還做產業孵化, 也主要聚焦在新能源、先進製造領域。 第三個就是我們也做一些財務投資的工作, 從金風投控成立到現在, 我們疏理了一下退出的項目, 還是比較喜人, 我們財務投資的退出收益率去年達到72%, 應該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收益水準。

我們的投資方向剛才也說過了先進製造、新能源、環保還有新材料。

陳可:我來自於博信資產, 博信資產成立10年時間, 主要聚焦先進製造、環保和消三大領域。 其中先進製造是我們投入的重中之重, 博信資產到目前為止共孵化了20家登陸國內以及香港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 其中50%以上都是先進製造業。 所以說先進製造這一塊, 也給博信資產以及我們的投資人帶來了非常豐厚的回報。 同時我們一直也在這個領域裡進行耕耘, 這個領域在幾年前並不是風口, 隨著我們國力的強大, 以及參與到國際競爭中越來越起主導作用, 現在對於我們的製造業, 作為國家的基石, 資本、政策也越來越重視。 應該說這也是我們小的春天吧。

博信資產依然會在這個領域中繼續跟各個企業家、各個行業進行好我們服務的工作。

姚國龍:大家下午好, 我來自天創資本。 我們主要圍繞幾個方向, 跟前面一樣都是智慧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還有生物醫藥, 還有TMT。 我們十幾年也投了五六十家企業, 現在也孵化出了幾個百億市值的公司, 包括中科曙光已經三四百億了。 我們管理資金規模60個億, 這次又成立海河裝備產業基金40億的規模, 希望在裝備製造方面我們做出更多的成績。

吳曉珊:我來自五嶽投資, 我們是2011年創業的機構, 目前為止管理資金規模是20億。 我們投了20多家企業, 退出13家, 其中三家IPO。 另外其他企業的退出都是轉讓, 還有六家企業在等待上市。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2011年創業到現在始終堅持先進製造業的投資, 所以很意外, 今天在製造業的會場裡面有這麼多人, 而昨天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人就相對少了很多,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們很感謝大家在關注先進製造業, 我們在這一路的過程裡面其實很寂寞。 現在開始變得很歡樂。

朱晴:剛才吳曉珊總說的很好, 我們一路走過來都很寂寞, 但現在隨著中興事件的發生, 大家都越來越感覺在中國一定要有底層的科技, 有硬科技在。 我們是光量資本, 光量資本可以用三個字總結, 第一個叫“高”, 我們一直專注於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 我們投的專案基本上都是有底層科技的, 我們希望投到護城河比較高的, 經過時間的累積, 做時間朋友的這一類公司。隨著幾年的發展,我們在矽谷也真正紮根了,我們現在是三個地方在辦公。矽谷、北京和深圳。

我們也希望做出特色,投護城河比較高的科技類項目,同時也希望把光量資本做成真正具有國際化方向的公司。矽谷的專案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我們有美元基金投的感覺來看矽谷的專案真是比國內便宜不少,這也是矽谷的一個優勢。

這個“高”隨著我們時間的累積,我們現在也投了國內的晶片行業的排頭兵,可能比較快的能進入上市通道,同時還投了治療癌症,在國內算排頭兵的項目。因為香港的新政,明年也可以排上市。

第二個是“重”,光量資本也是在這方面經過幾年的累積,也顯得比較有特色。因為我們每一個項目都是A輪,都是領投。我們希望能有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所以我們現在光量資本整個投資策略精投、重投、慎投。

要麼我們不投,要麼我們會投的很重。所以我們的投後管理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齒相依。我們好幾個項目在它們最痛苦的時候投進去,這也是拐點的項目。我們投的項目相對都比較便宜。但在我們投後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確實幫它們在戰略上、採購端、市場端做了很多工作。我們現在有的項目是一手經營過來,已經跟國際的巨頭形成非常深度的合作關係,也有很大的訂單,能夠讓一個企業從拐點到騰飛的過程,我覺得是今後創投機構要非常重視投後部分。

第三個是“老”,我們幾個合夥人都算是老炮兒,都從國內知名機構出來,加起來的工作經歷都有上百年了,也算是一群老炮兒有一點科技的理想,我們也希望隨著中興事件對我們國內科技的現狀有更好的認識。沒有哪個人能獨善其身,我們必須自己把工作做到非常務實,我們也希望變成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助推器。

於立峰:源星資本2008年成立。現在管理50億人民幣純人民幣基金,重點投資領域在智慧+,包括高端製造業和大健康的領域。最近我們在杭州和上海分別成立兩個專業領域,文體產業領域和天使投資階段。

第三,剛才嘉賓也在講到現在互聯網+會場的比較冷清,今天在智慧製造或者高端製造業的會上比較熱鬧,風口天天吹,運氣輪流轉,也不知道明年會轉到哪兒,今年高端製造業要感謝美國特朗普給中國人敲了警鐘,今天有機會跟在座各位在高端製造業投資理念和方向以及策略跟大家有比較好的互動和交流。

遲景朝:感謝各位嘉賓,把我們天鷹資本的優點都介紹完了,不好意思,占各位點便宜,主持人還是有優勢的。感謝主辦方給我話筒,我就花一分鐘,我發現我們的介紹也有點超時。天鷹資本主要在做智慧製造生態圈的投資,我們團隊在以下幾個領域都是高度垂直的,每個方向都有兩三個人看,像機器人、機床、系統集成、軟體、智慧工廠、機器視覺、人工智慧與智慧製造相結合,包括工業產業的互聯網,我們每個方向都有專業團隊在去做。

每年大概投資在15個左右智慧製造相關產業的專案,我們比較優勢的是我們30多家上市公司產業資源,這些上市公司或者相關製造業的產業資源,可以給我們投資的企業提供更多資源和支持,所以投後工作我們做的還是非常到位的。

最近有兩個比較熱門的事情,搞的我們開始很高興,後來很鬧心。一開始很高興的事情是發現美國對中國征關稅或者限制的產品基本上都是我們2025的一些產品,忽然發現美國也開始對中國製造業感覺到威脅了。經常見到老外吹牛,我們中國製造業現在很牛的一件事情。

但中興事件搞的我們很沮喪,忽然發現美國一對我們限芯,不給我們提供晶片,我們很多東西就跑不了了,中國製造業還沒有達到隨意可以形成自我閉環,或者隨意在世界上可以揮舞大棒的角色。

如何從生產大國到製造強國?

在座各位剛才已經強調了,我們拋給一個問題給在座各位嘉賓,你們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中國未來如何從生產大國變成一個製造業強國?面對目前這樣大的比較惡劣的國內環境,如何利用各位手中的資本來幫助或者激勵你們所投資的企業發展?

於立峰:從製造業大國到製造業強國的轉變,這個不是今天的問題,已經提了很多年,大家一直在說中國是製造業大國。這是基於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和中國製造業的人口紅利、勞動力成本。

我們也很清楚為什麼要強調製造業強國,因為強調在核心技術的領域裡,我們是不是能夠真正強起來。有幸的是我們過去30年改革開放當中,中國確實在基於互聯網為基礎的發展過程中,解決了很多關於效率的問題,有很多模式創新的創業或投資,使中國在很多領域中得到長足發展。但我們也知道,未來的發展一定會有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轉變,核心還是在於技術的投資和發展。

如果要完成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我認為著力于技術創新的投資或者投資與實業的結合是很重要的。我們未來所面臨的中國製造業當中最核心的競爭優勢,我們的商務成本已經很高了。

第二個,現在目前有很大優勢,中國改革開放積累下來的互聯網發展,以及現在經常提到的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得中國的製造業有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目前製造業的水準,可能也就是工業2.0甚至3.0的階段,遠遠不到4.0水準。

從中國工業到4.0的階段,這是中國長期的戰略發展目標。怎麼樣能夠實現這樣的跨越,我認為現在技術的創新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中國和國外在工業的人工智慧領域,智慧技術在機械工業和製造業中的應用幾乎是同步起來的。我們利用智慧技術改造現在的傳統產業是中國的製造業進入製造業強國,成為換道超車的可能性。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面臨機遇和挑戰,過去我們沒有意識到,或者我們意識到了,但是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的核心技術,比如說晶片技術。當然除了晶片技術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技術,包括我本人投資的一些企業,做的都很好,但是一到最核心的晶片、傳感等這些東西,我們都要從國外進口,甚至有一些是在美國或者歐洲國家對我們禁運的,但沒有引起全行業的重視。

如果在國際貿易都很順暢的時候你是能夠買得到的,甚至可以花大價錢買到,因為我們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們確實掙了很多錢,我們可以買,我們能買遍全世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這一次限芯的行為,確實要感謝特朗普給中國人敲了很好的警鐘。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大力投資和發展中國的核心技術,真正有底層核心技術的專案和產業,對中國未來長治久安和製造業強國的發展我認為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模式創新的東西,也不能僅僅滿足於短期利益的實現。

實際上如果看的長遠來講,未來真正有實力有機會的,還是在實體經濟和製造業領域。我們看幾次歐洲的金融危機,德國都逃過幾次金融危機,為什麼?因為它實體經濟的發展實力相當雄厚,我們很容易受到衝擊的就是金融界和互聯網領域,如果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在這方面應該來說是不容易受到國外或者一些核心技術對國家的限制。

投資投製造業,投真的有核心技術的製造業,投真正跟先進技術相連的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來建立我們自己在製造業當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最關鍵的,使得我們中國的製造業能夠有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

朱晴:沿著這個話題,我想談兩點自己的感受。第一個我覺得真正的底層技術的投資一定是長期的事,我覺得我們今後大家都要清醒認識到今後的投資是長週期,不管國家還是我們的行業,還是我們個人,可能以後都比較難在去做急功近利的事,想著做長期的時間的朋友,這是第一個。

作為我們光量資本來講很早也認識到一點,這是我們的能力圈,我們這個團隊就是一群理工男,可以投到一些具有頂層技術的項目。但真的從一個科技專案變成一個產品是比較長的過程,我們要陪著它一起走。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清醒的認識,同時也要呼喚可喜的看到香港這邊有新規了,前段時間證監會也出了新規,四大綠色通道等。我們在此也要呼喚相關的細則能及時出來,給我們這類長週期的創投機構也有比較好的退出機制,這樣大家可以共同扶持有底層技術的高新技術,真正有護城河的高新技術項目能夠儘快到資本市場去,能夠在那邊有更多的、其他的堅實的力量支持,我覺得全社會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確實像剛才于總說中興的實踐給我們敲了警鐘,沒有哪一個群體可以獨善其身,我們需要創投機構、證監會、同行業整個資本市場共同發力,為我們具有底層技術好的專案形成好的助推力量。

第二點,因為我們真的是陪著創業企業一起走過來的,這裡面在投後方面做工作,要多給它們一些關懷,讓它們在一路艱辛過程中得到堅持的力量。像我們投過一個項目,其實我們真是從剛開始就投的,現在它已經拿到國際巨頭的訂單了,在中國能找到這樣的底層技術是不容易的,我們一路陪它過來。它是在家電市場做壓力觸碰的,我們幫它調了戰略花了幾個月時間,後來讓它做了上千億的手機市場,以前市場空間就300億-400億家電市場,我們就幫它把戰略調下來了。但是調了戰略要去做手機市場這是一個願景,真的要做到又是幾年時間,這中間有很多艱辛的,冷暖自知。

我當時跟創始人聊天,說在美國有洋房有狗還可以做木匠活,早知道這麼辛苦就不回來了,這個真的是大實話。回來過後,需要我們創投機構幫他在戰略上、採購端助力。我們今天也可喜的看到,這個專案已經跟一些國際巨頭簽大的訂單,可以騰飛了。我們投的時候估值一個多億,現在可能十幾個億,甚至還有更高的發展空間,但是這一路我們真的要沉下心來跟項目一起共赴艱難。其中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的。謝謝。

吳曉珊:都在講貿易戰,其實貿易戰基本上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第二次全球化時代的結束。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能都會經歷遊戲規則重新被打破、重新被建立的過程,大家要習慣,這是第一。

第二,在若干年前,2025發佈的時候,政府應該是已經充分意識到製造業的回歸。很欣喜我們正在迎來硬體時代的回歸。中國的製造業確實有很多挑戰,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的,但中國的製造業企業也一樣的,每一個企業其實都需要一些硬環境的改變,宏觀的我就不多講,我就講一些相對微觀的東西。

我這些年的感觸很深,如果說你是做消費電子的,你的客戶是蘋果,你會發現企業可能在這麼長時間內過的很好,可能蘋果會給你研發費用,蘋果會給你預付款,按合同付款。蘋果的鏈條相對比較健康,大家過的都很滋潤,彼此都很快樂。但是我們如果再想想,國內某一些巨頭雖然很好,但是你做它的客戶就非常難,每年都要壓價,賬期會非常長,半年或者一年。大家都說企業在研發費用上投入很少,怎麼投入啊?這種現金流的狀況。所以這有待整個業態的變化。

對於技術創新,我一直認為基礎性的、攻堅性的技術革命,應該是國家隊和央企這些企業要承擔的責任,我覺得民企如果能把技術創新做好也是對社會巨大的貢獻。投資人永遠都是看最先進的東西,我們一直是屬於做多中國和做多中國技術的人,我們始終會堅持這一點,而且我們相信我們會因此而受益。謝謝。

姚國龍: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這麼多年來一直說從規模化到集約化發展,這些年一直在提,但是一直做的不太好。中興事件給大家比較好的教訓,確實是這樣。我們做投資,希望投一些有護城河的,有核心技術能力的企業,我們也看了很多企業,很多企業確實是這樣的情況,打開盒子一看裡面核心東西全是國外的,很多企業做裝備製造的,很多就是做了一個殼子,當然系統集成是它的優勢,但是這次中興事件大家也看到了,只要外面一給你卡脖子,確實整個生態鏈、產業鏈就出問題。

這個我也不多說了,我講一個案例。我投了一個製造業企業,今年它有一個問題,它準備招50個大學生和50個技校生。50個大學生很容易找,可能花了兩個月時間50個都找完了,各行各業都行。但是50個技校生很難找,我記得前兩天看一個報導,德國呼籲女生報考職業院校。因為德國是製造業強國,我當時也接待過德國學生到我們那訪問,他們的兄弟姐妹很多都是職業院校畢業的,他們過的很幸福。但在國內,基本上孩子都是上大學的,實際上,沒有比較高素質的基礎工人,即使你有再好的技術也做不出來。這個跟我們的投資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從國家層面上,現在好多製造業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招工人,招有素質的工人確實挺難的。大學生現在從設計、從高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謝謝大家。

支持企業耐心做長線研究

陳可:剛才前面幾位嘉賓該說宏觀的說宏觀,該說案例的說案例,也說了蠻多了。我就簡單說兩句我們自己的感受。現在算小風口,先進製造業,我們前幾年幹這個事的時候,像剛才吳總說的挺寂寞的。我也恐懼了,一有小風口了哄抬物價的就多了。從製造業角度來講,原來我們更多的產品是低質低價低成本的,現在隨著我們整個產業的提升,我們開始向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成長。所以大家看到,美國也好,還是其他的西方製造強國也好,對我們的警惕性越來越高。我們通過人的學習、消化,超越能力非常強,這可能是今天面臨的整體大環境。

從我們資本助力行業來說,首先我們作為人民幣基金,可能跟一些外資的美元基金不太一樣。我們對中國的製造行業有一份恒心和耐心。的確越到皇冠上的明珠越難摘。像我們今天的主題,“資訊、材料、科技的融合”。資訊方面,其實我們做的是蠻好的,但是在材料,尤其是基礎材料方面,我們的能力相對還比較差。過去我們老說地球村,我們老以為我們跟美國是一個村的,現在發現地球上還有好幾個村,我們跟美國不是一個村了。原來說全球分工不同,我們可以很心安理得的說買美國的機械,買美國的晶片,做一條生產線出來,生產產品。現在發現我們不是一個村的,我們開始跟人爭奪水源了,人家可能就要把上游卡斷不讓我們喝水了,我們就得自己打井,自己給水。所以越到高端的基礎性的一些東西,尤其是材料這些方面,我們缺課越多。作為我們資本來講,我們要對我們的企業家,尤其是有能力、有想法的企業家,我們要去給它助力。我們的企業競爭的蠻激烈的,在科研這方面的投入,基礎研究這方面投入,很多被下游吞噬掉了,利潤相對是比較薄的。我們就要給它這一塊的底氣,讓它能夠有耐心等待把這個東西做出來。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不會像移動互聯網或者某種商業模式,出現爆發性的增長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在製造業投資了十年時間,投資的企業可以說沒有一個出現爆發性增長。其實我們都不是在做時間的朋友,我們是在做企業家的朋友。從這一點來講,作為我們人民幣基金,我們是責無旁貸要去助力它們的。

劉烜:謝謝前面幾位嘉賓的分享,我也學習了很多東西。從創新的角度,我想給大家提供兩個資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中國的發明專利已經連續七年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授權量。中國在其他國家申請專利的量是全球排名第二。現在再中國說沒有技術是不成立的,只是說在有一些關鍵技術上面,中國還遠遠落後於國外的國家。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的進口替代也是很長期的政府要面臨的問題。

前面幾位嘉賓說到換道超車,說到了投資要投高技術。這兩個方向我是非常想投,金風投控從成立以來投了大概十年的時間,我們一直在看製造業。我們金風本身也是做製造業的,前幾年看的所有技術都是消化國外的。說到進口替代,現在做的是低端,要往中端走,等你中端做出來了又變成別人的低端技術,然後開始打價格戰。我面臨一個供應商,當時它來跟金風聊,想讓我們投資他們的時候,有一個材料22萬一噸。他算國外的成本,他覺得沒有15萬做不下來,他自己能做到12萬一噸。等產品做出來以後,國外的競爭對手直接把價格打到了8萬。我們就問他你不是說別人至少15萬一噸,為什麼人家能打到8萬呢?他說因為這個產品已經出來了10年的時間,人家的折舊已經全部折完了,現在人家沒有折舊,輕成本的跟人家做競爭,所以別人的成本5萬塊錢。

像在這種進口替代的機會裡面,我們一定要考慮到產品週期。現在說的積體電路,也是有摩爾定律。為什麼中國沒有出來?投資這麼大,別人的新產品已經出來了。所以說我覺得換道超車的邏輯,在新能源汽車的領域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如果有這樣的技術,應該是重點關注的。還有確實在專利佈局上,在技術領先程度上面,本身就能夠跟國際有很大的PK,如果說是一般的技術,我覺得如果是高投入的技術,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可能還是需要充分論證的,這是我粗淺的看法。

遲景朝:非常感謝以上幾位嘉賓,我可以簡單把每個嘉賓的觀點用幾個字總結一下。剛才於總強調了基礎投資的重要性,朱總說要長期有耐心的進行對製造企業進行投資。吳總對產業環境做了深思。姚國龍總從人的角度,目前製造業人才的角度進行了剖析。陳總主要講的是全球產業的情況的分享,劉總主要是從創新的角度進行的闡述。

從我的角度來說,天鷹資本一直在想,雖然我們手中的資金有限,如何通過手中資金能夠幫助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變到製造業強國。中國的普通製造業已經是世界老大,從規模層面上來說已經是老大,但是我們是大而不強。我們要投的是強的,有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有高技術含量的公司。我們公司投了新能源龍頭企業,還有五洲機床這樣的企業。投資這些企業的時候,我們跟在座各位嘉賓的觀點一樣,真的是急不來,因為這些公司的技術突破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所以我們基本對這些公司都沒有硬性的要求,我們給企業比較寬鬆的環境。對於高技術含量製造企業來說,如果只給錢遠遠給不了他們幫助,最重要的是除了錢以外給他們一些資源,所以我一直宣導生態圈的投資,多給一些產業的資源,這樣才能助力它儘快的發展,而不是你要達到多少利潤規模,達到什麼樣的狀況,這個是很難幫助企業的。這就是我以及金風投控對這個產業的觀點。

新技術疊加製造業

在座的各位嘉賓已經分享了不少。我有兩個比較發散性的問題,請各位嘉賓自己擅長哪一個領域就回答哪一個領域。第一個是新型行業,新型技術比如說像人工智慧、大資料、機器視覺這些方向跟製造業結合這方面。第二方面是比較聚焦的垂直的細分領域,就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因為新能源汽車現在太火了,就這兩個方面如果在座哪位嘉賓有什麼樣的投資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從劉總開始。

劉烜:因為我本身是新能源企業,我就說一下汽車。時間的關係,說一下風電的例子,不說汽車了。大家投新能源汽車,一定要借鑒新能源產業的特點,它是政策推動的企業,當時風電在最火的時候,在2009年、2010年的時候,政策環境非常好,非常多的投資集中在風電光伏領域,當時不說產業鏈上的企業了,光風電的整機廠商高峰的時候達到將近100家。但是到現在剩了多少?去年有銷售的只有25家,而且前十名占了90%以上。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環境跟我們2009年、2010年的風電環境是很像的,這個行業非常有前途,但是也要注意風險。謝謝。

陳可:劉總說新能源汽車,我就說人工智慧吧,人工智慧在先進製造業裡面主要是兩端,一個是設計端,一個是製造端。剛才說到了我們的產業工人,規模、品質、從業人員的意願相對來說沒有那麼理想。其實人工智慧能夠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把積累的經驗交給機器,讓機器通過網路化、智慧化進行高品質、高效率的生產。這樣能夠把我們的成本降下來,效率提升。從設計端來講,通過大資料、工業互聯網,能夠彌補很多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所照顧不到的地方,這樣達到人工智慧在整個製造業初步的應用。現在還在初步的階段,但是未來漸漸會有更深入的應用,這一點應該說是大勢所趨的。

姚國龍:我近期也在看很多機器視覺,我想說一下機器視覺。製造業現在從我個人講,已經基本上比較自動化了。用人比較多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檢驗,第二個是包裝。很多企業這兩個工種,基本上占到公司的50%以上。現在很多企業,印刷、寫字都是用大資料和深度學習,用機器視覺解決這些問題。未來在工業to B方面,機器視覺是很重要的方向。我們近期也投了幾個這方面的企業,看出它在替代人工方面,因為中國隨著勞動力紅利的結束,發展機遇比較大的。謝謝。

吳曉珊:新能源汽車一直是我們的重點領域,我們在新能源汽車電池行業投了正極負極等等。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判斷是,整個行業中高端新能源汽車日子會比較好,低端的可能很難過。第二,這個行業會有非常強的洗牌,真的是用不著幾百家電池企業,其實四五家就足夠了,也許會更少。所以這個行業的洗牌會比較強烈,所以投有核心技術的企業至關重要。謝謝。

朱晴:我補充一下新能源汽車。除了電池以外,我們覺得智慧聯網 包括電控是有機會的。智慧聯網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是必須要求要智慧聯網的,所以我們也投了智慧聯網方面的企業,做車聯網的。我覺得要做就要做頭部,當時我們看重兩個。第一個是已經拿到了ABB,賓士、寶馬、奧迪的訂單。很難拿的訂單它拿到了,最後把幾十家車企的訂單也拿下來了,核心技術還是很重要的。看它相關聯的企業是誰也比較重要。另外本身做的是前裝市場,車聯網企業相當多的,但為什麼要去投它,因為它能做前裝,在汽車開出來之前就已經裝進去了,而不是說後裝。後裝市場的價值低了很多,這個方向我們要具體來看。電控我們覺得是有機會的,我們也在看項目,現在相關的補貼、地稅等等,地方的補貼沒有特別明晰。更重要的現在這些公司怎麼跟大的車企合作,需要長時間的驗證,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觀察中,當然還是有機會的。

於立峰:我看催了好幾回了,第一個,新能源汽車是政策導向和技術導向非常重的行業,目前來講確實要防止一擁而上和產能過剩的問題。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推廣,但是確實要在產業鏈上防止這個問題的出現。第二個關於人工智慧大家不要把它看的太高,智慧技術我看好是智慧+的領域。我們說技術的發展無非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從無到有,一個是從有到優。在從長期的角度來講,從無到有的底層技術的研發是長期的過程,包括視覺、觸覺。我們在現階段,從短期來講更容易見效是智慧+,利用先進的智慧技術疊加或者應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質升級,會有更多、更短期的效應出現,這是解決從有到優的過程。我希望在這個領域當中會有更多的好的企業出現,會有更多的資本沉澱。謝謝大家。

遲景朝:謝謝各位嘉賓。其實天鷹資本也專門有團隊在關注人工智慧、大資料、機器視覺、區塊鏈跟製造業如何結合的方向的團隊。發現現在很大一個問題,真正把技術應用于傳統製造行業是非常少的,這些創業項目往往估值很高,大家往往用新技術玩金融和消費,更呼籲很多創業者能夠多往這個方向走一走,其實這個方向的競爭沒有以上那些熱門的行業的競爭慘烈,並且估值給的都還是比較合理的。

各位嘉賓已經說了很多,我們最後最有挑戰性的問題,也沒有跟大家說過,我想可以從於總開始,於總一看反應速度最快的,每個投資人用一句話說一下中國製造業。

於立峰:前途無量。

朱晴:發力成為頭部企業。

吳曉珊:投資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投資具有頭部潛質的企業。

姚國龍:投一些有核心競爭力的,有競爭壁壘的製造業企業。

陳可:我們和你在一起。

劉烜:製造業在國際的環境中是在競爭和合作中共同的起飛。

遲景朝:天鷹資本未來十年內都在智慧製造投資,我相信我們有耐心和信心,中國製造業一定行。謝謝大家,謝謝各位嘉賓。

版權聲明:

1.本文為投中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准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2.投中網每日分享PE/VC圈重磅新聞,內容涵蓋PE/VC行業熱點、突發新聞、投融資事件、前沿人物心路、創業圈動態等業內最新資訊。關注投中網即可獲得每日精華內容推送。

做時間朋友的這一類公司。隨著幾年的發展,我們在矽谷也真正紮根了,我們現在是三個地方在辦公。矽谷、北京和深圳。

我們也希望做出特色,投護城河比較高的科技類項目,同時也希望把光量資本做成真正具有國際化方向的公司。矽谷的專案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我們有美元基金投的感覺來看矽谷的專案真是比國內便宜不少,這也是矽谷的一個優勢。

這個“高”隨著我們時間的累積,我們現在也投了國內的晶片行業的排頭兵,可能比較快的能進入上市通道,同時還投了治療癌症,在國內算排頭兵的項目。因為香港的新政,明年也可以排上市。

第二個是“重”,光量資本也是在這方面經過幾年的累積,也顯得比較有特色。因為我們每一個項目都是A輪,都是領投。我們希望能有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所以我們現在光量資本整個投資策略精投、重投、慎投。

要麼我們不投,要麼我們會投的很重。所以我們的投後管理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齒相依。我們好幾個項目在它們最痛苦的時候投進去,這也是拐點的項目。我們投的項目相對都比較便宜。但在我們投後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確實幫它們在戰略上、採購端、市場端做了很多工作。我們現在有的項目是一手經營過來,已經跟國際的巨頭形成非常深度的合作關係,也有很大的訂單,能夠讓一個企業從拐點到騰飛的過程,我覺得是今後創投機構要非常重視投後部分。

第三個是“老”,我們幾個合夥人都算是老炮兒,都從國內知名機構出來,加起來的工作經歷都有上百年了,也算是一群老炮兒有一點科技的理想,我們也希望隨著中興事件對我們國內科技的現狀有更好的認識。沒有哪個人能獨善其身,我們必須自己把工作做到非常務實,我們也希望變成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助推器。

於立峰:源星資本2008年成立。現在管理50億人民幣純人民幣基金,重點投資領域在智慧+,包括高端製造業和大健康的領域。最近我們在杭州和上海分別成立兩個專業領域,文體產業領域和天使投資階段。

第三,剛才嘉賓也在講到現在互聯網+會場的比較冷清,今天在智慧製造或者高端製造業的會上比較熱鬧,風口天天吹,運氣輪流轉,也不知道明年會轉到哪兒,今年高端製造業要感謝美國特朗普給中國人敲了警鐘,今天有機會跟在座各位在高端製造業投資理念和方向以及策略跟大家有比較好的互動和交流。

遲景朝:感謝各位嘉賓,把我們天鷹資本的優點都介紹完了,不好意思,占各位點便宜,主持人還是有優勢的。感謝主辦方給我話筒,我就花一分鐘,我發現我們的介紹也有點超時。天鷹資本主要在做智慧製造生態圈的投資,我們團隊在以下幾個領域都是高度垂直的,每個方向都有兩三個人看,像機器人、機床、系統集成、軟體、智慧工廠、機器視覺、人工智慧與智慧製造相結合,包括工業產業的互聯網,我們每個方向都有專業團隊在去做。

每年大概投資在15個左右智慧製造相關產業的專案,我們比較優勢的是我們30多家上市公司產業資源,這些上市公司或者相關製造業的產業資源,可以給我們投資的企業提供更多資源和支持,所以投後工作我們做的還是非常到位的。

最近有兩個比較熱門的事情,搞的我們開始很高興,後來很鬧心。一開始很高興的事情是發現美國對中國征關稅或者限制的產品基本上都是我們2025的一些產品,忽然發現美國也開始對中國製造業感覺到威脅了。經常見到老外吹牛,我們中國製造業現在很牛的一件事情。

但中興事件搞的我們很沮喪,忽然發現美國一對我們限芯,不給我們提供晶片,我們很多東西就跑不了了,中國製造業還沒有達到隨意可以形成自我閉環,或者隨意在世界上可以揮舞大棒的角色。

如何從生產大國到製造強國?

在座各位剛才已經強調了,我們拋給一個問題給在座各位嘉賓,你們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中國未來如何從生產大國變成一個製造業強國?面對目前這樣大的比較惡劣的國內環境,如何利用各位手中的資本來幫助或者激勵你們所投資的企業發展?

於立峰:從製造業大國到製造業強國的轉變,這個不是今天的問題,已經提了很多年,大家一直在說中國是製造業大國。這是基於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和中國製造業的人口紅利、勞動力成本。

我們也很清楚為什麼要強調製造業強國,因為強調在核心技術的領域裡,我們是不是能夠真正強起來。有幸的是我們過去30年改革開放當中,中國確實在基於互聯網為基礎的發展過程中,解決了很多關於效率的問題,有很多模式創新的創業或投資,使中國在很多領域中得到長足發展。但我們也知道,未來的發展一定會有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轉變,核心還是在於技術的投資和發展。

如果要完成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我認為著力于技術創新的投資或者投資與實業的結合是很重要的。我們未來所面臨的中國製造業當中最核心的競爭優勢,我們的商務成本已經很高了。

第二個,現在目前有很大優勢,中國改革開放積累下來的互聯網發展,以及現在經常提到的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得中國的製造業有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目前製造業的水準,可能也就是工業2.0甚至3.0的階段,遠遠不到4.0水準。

從中國工業到4.0的階段,這是中國長期的戰略發展目標。怎麼樣能夠實現這樣的跨越,我認為現在技術的創新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中國和國外在工業的人工智慧領域,智慧技術在機械工業和製造業中的應用幾乎是同步起來的。我們利用智慧技術改造現在的傳統產業是中國的製造業進入製造業強國,成為換道超車的可能性。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面臨機遇和挑戰,過去我們沒有意識到,或者我們意識到了,但是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的核心技術,比如說晶片技術。當然除了晶片技術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技術,包括我本人投資的一些企業,做的都很好,但是一到最核心的晶片、傳感等這些東西,我們都要從國外進口,甚至有一些是在美國或者歐洲國家對我們禁運的,但沒有引起全行業的重視。

如果在國際貿易都很順暢的時候你是能夠買得到的,甚至可以花大價錢買到,因為我們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們確實掙了很多錢,我們可以買,我們能買遍全世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這一次限芯的行為,確實要感謝特朗普給中國人敲了很好的警鐘。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大力投資和發展中國的核心技術,真正有底層核心技術的專案和產業,對中國未來長治久安和製造業強國的發展我認為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模式創新的東西,也不能僅僅滿足於短期利益的實現。

實際上如果看的長遠來講,未來真正有實力有機會的,還是在實體經濟和製造業領域。我們看幾次歐洲的金融危機,德國都逃過幾次金融危機,為什麼?因為它實體經濟的發展實力相當雄厚,我們很容易受到衝擊的就是金融界和互聯網領域,如果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在這方面應該來說是不容易受到國外或者一些核心技術對國家的限制。

投資投製造業,投真的有核心技術的製造業,投真正跟先進技術相連的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來建立我們自己在製造業當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最關鍵的,使得我們中國的製造業能夠有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

朱晴:沿著這個話題,我想談兩點自己的感受。第一個我覺得真正的底層技術的投資一定是長期的事,我覺得我們今後大家都要清醒認識到今後的投資是長週期,不管國家還是我們的行業,還是我們個人,可能以後都比較難在去做急功近利的事,想著做長期的時間的朋友,這是第一個。

作為我們光量資本來講很早也認識到一點,這是我們的能力圈,我們這個團隊就是一群理工男,可以投到一些具有頂層技術的項目。但真的從一個科技專案變成一個產品是比較長的過程,我們要陪著它一起走。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清醒的認識,同時也要呼喚可喜的看到香港這邊有新規了,前段時間證監會也出了新規,四大綠色通道等。我們在此也要呼喚相關的細則能及時出來,給我們這類長週期的創投機構也有比較好的退出機制,這樣大家可以共同扶持有底層技術的高新技術,真正有護城河的高新技術項目能夠儘快到資本市場去,能夠在那邊有更多的、其他的堅實的力量支持,我覺得全社會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確實像剛才于總說中興的實踐給我們敲了警鐘,沒有哪一個群體可以獨善其身,我們需要創投機構、證監會、同行業整個資本市場共同發力,為我們具有底層技術好的專案形成好的助推力量。

第二點,因為我們真的是陪著創業企業一起走過來的,這裡面在投後方面做工作,要多給它們一些關懷,讓它們在一路艱辛過程中得到堅持的力量。像我們投過一個項目,其實我們真是從剛開始就投的,現在它已經拿到國際巨頭的訂單了,在中國能找到這樣的底層技術是不容易的,我們一路陪它過來。它是在家電市場做壓力觸碰的,我們幫它調了戰略花了幾個月時間,後來讓它做了上千億的手機市場,以前市場空間就300億-400億家電市場,我們就幫它把戰略調下來了。但是調了戰略要去做手機市場這是一個願景,真的要做到又是幾年時間,這中間有很多艱辛的,冷暖自知。

我當時跟創始人聊天,說在美國有洋房有狗還可以做木匠活,早知道這麼辛苦就不回來了,這個真的是大實話。回來過後,需要我們創投機構幫他在戰略上、採購端助力。我們今天也可喜的看到,這個專案已經跟一些國際巨頭簽大的訂單,可以騰飛了。我們投的時候估值一個多億,現在可能十幾個億,甚至還有更高的發展空間,但是這一路我們真的要沉下心來跟項目一起共赴艱難。其中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的。謝謝。

吳曉珊:都在講貿易戰,其實貿易戰基本上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第二次全球化時代的結束。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能都會經歷遊戲規則重新被打破、重新被建立的過程,大家要習慣,這是第一。

第二,在若干年前,2025發佈的時候,政府應該是已經充分意識到製造業的回歸。很欣喜我們正在迎來硬體時代的回歸。中國的製造業確實有很多挑戰,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的,但中國的製造業企業也一樣的,每一個企業其實都需要一些硬環境的改變,宏觀的我就不多講,我就講一些相對微觀的東西。

我這些年的感觸很深,如果說你是做消費電子的,你的客戶是蘋果,你會發現企業可能在這麼長時間內過的很好,可能蘋果會給你研發費用,蘋果會給你預付款,按合同付款。蘋果的鏈條相對比較健康,大家過的都很滋潤,彼此都很快樂。但是我們如果再想想,國內某一些巨頭雖然很好,但是你做它的客戶就非常難,每年都要壓價,賬期會非常長,半年或者一年。大家都說企業在研發費用上投入很少,怎麼投入啊?這種現金流的狀況。所以這有待整個業態的變化。

對於技術創新,我一直認為基礎性的、攻堅性的技術革命,應該是國家隊和央企這些企業要承擔的責任,我覺得民企如果能把技術創新做好也是對社會巨大的貢獻。投資人永遠都是看最先進的東西,我們一直是屬於做多中國和做多中國技術的人,我們始終會堅持這一點,而且我們相信我們會因此而受益。謝謝。

姚國龍: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這麼多年來一直說從規模化到集約化發展,這些年一直在提,但是一直做的不太好。中興事件給大家比較好的教訓,確實是這樣。我們做投資,希望投一些有護城河的,有核心技術能力的企業,我們也看了很多企業,很多企業確實是這樣的情況,打開盒子一看裡面核心東西全是國外的,很多企業做裝備製造的,很多就是做了一個殼子,當然系統集成是它的優勢,但是這次中興事件大家也看到了,只要外面一給你卡脖子,確實整個生態鏈、產業鏈就出問題。

這個我也不多說了,我講一個案例。我投了一個製造業企業,今年它有一個問題,它準備招50個大學生和50個技校生。50個大學生很容易找,可能花了兩個月時間50個都找完了,各行各業都行。但是50個技校生很難找,我記得前兩天看一個報導,德國呼籲女生報考職業院校。因為德國是製造業強國,我當時也接待過德國學生到我們那訪問,他們的兄弟姐妹很多都是職業院校畢業的,他們過的很幸福。但在國內,基本上孩子都是上大學的,實際上,沒有比較高素質的基礎工人,即使你有再好的技術也做不出來。這個跟我們的投資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從國家層面上,現在好多製造業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招工人,招有素質的工人確實挺難的。大學生現在從設計、從高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謝謝大家。

支持企業耐心做長線研究

陳可:剛才前面幾位嘉賓該說宏觀的說宏觀,該說案例的說案例,也說了蠻多了。我就簡單說兩句我們自己的感受。現在算小風口,先進製造業,我們前幾年幹這個事的時候,像剛才吳總說的挺寂寞的。我也恐懼了,一有小風口了哄抬物價的就多了。從製造業角度來講,原來我們更多的產品是低質低價低成本的,現在隨著我們整個產業的提升,我們開始向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成長。所以大家看到,美國也好,還是其他的西方製造強國也好,對我們的警惕性越來越高。我們通過人的學習、消化,超越能力非常強,這可能是今天面臨的整體大環境。

從我們資本助力行業來說,首先我們作為人民幣基金,可能跟一些外資的美元基金不太一樣。我們對中國的製造行業有一份恒心和耐心。的確越到皇冠上的明珠越難摘。像我們今天的主題,“資訊、材料、科技的融合”。資訊方面,其實我們做的是蠻好的,但是在材料,尤其是基礎材料方面,我們的能力相對還比較差。過去我們老說地球村,我們老以為我們跟美國是一個村的,現在發現地球上還有好幾個村,我們跟美國不是一個村了。原來說全球分工不同,我們可以很心安理得的說買美國的機械,買美國的晶片,做一條生產線出來,生產產品。現在發現我們不是一個村的,我們開始跟人爭奪水源了,人家可能就要把上游卡斷不讓我們喝水了,我們就得自己打井,自己給水。所以越到高端的基礎性的一些東西,尤其是材料這些方面,我們缺課越多。作為我們資本來講,我們要對我們的企業家,尤其是有能力、有想法的企業家,我們要去給它助力。我們的企業競爭的蠻激烈的,在科研這方面的投入,基礎研究這方面投入,很多被下游吞噬掉了,利潤相對是比較薄的。我們就要給它這一塊的底氣,讓它能夠有耐心等待把這個東西做出來。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不會像移動互聯網或者某種商業模式,出現爆發性的增長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在製造業投資了十年時間,投資的企業可以說沒有一個出現爆發性增長。其實我們都不是在做時間的朋友,我們是在做企業家的朋友。從這一點來講,作為我們人民幣基金,我們是責無旁貸要去助力它們的。

劉烜:謝謝前面幾位嘉賓的分享,我也學習了很多東西。從創新的角度,我想給大家提供兩個資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中國的發明專利已經連續七年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授權量。中國在其他國家申請專利的量是全球排名第二。現在再中國說沒有技術是不成立的,只是說在有一些關鍵技術上面,中國還遠遠落後於國外的國家。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的進口替代也是很長期的政府要面臨的問題。

前面幾位嘉賓說到換道超車,說到了投資要投高技術。這兩個方向我是非常想投,金風投控從成立以來投了大概十年的時間,我們一直在看製造業。我們金風本身也是做製造業的,前幾年看的所有技術都是消化國外的。說到進口替代,現在做的是低端,要往中端走,等你中端做出來了又變成別人的低端技術,然後開始打價格戰。我面臨一個供應商,當時它來跟金風聊,想讓我們投資他們的時候,有一個材料22萬一噸。他算國外的成本,他覺得沒有15萬做不下來,他自己能做到12萬一噸。等產品做出來以後,國外的競爭對手直接把價格打到了8萬。我們就問他你不是說別人至少15萬一噸,為什麼人家能打到8萬呢?他說因為這個產品已經出來了10年的時間,人家的折舊已經全部折完了,現在人家沒有折舊,輕成本的跟人家做競爭,所以別人的成本5萬塊錢。

像在這種進口替代的機會裡面,我們一定要考慮到產品週期。現在說的積體電路,也是有摩爾定律。為什麼中國沒有出來?投資這麼大,別人的新產品已經出來了。所以說我覺得換道超車的邏輯,在新能源汽車的領域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如果有這樣的技術,應該是重點關注的。還有確實在專利佈局上,在技術領先程度上面,本身就能夠跟國際有很大的PK,如果說是一般的技術,我覺得如果是高投入的技術,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可能還是需要充分論證的,這是我粗淺的看法。

遲景朝:非常感謝以上幾位嘉賓,我可以簡單把每個嘉賓的觀點用幾個字總結一下。剛才於總強調了基礎投資的重要性,朱總說要長期有耐心的進行對製造企業進行投資。吳總對產業環境做了深思。姚國龍總從人的角度,目前製造業人才的角度進行了剖析。陳總主要講的是全球產業的情況的分享,劉總主要是從創新的角度進行的闡述。

從我的角度來說,天鷹資本一直在想,雖然我們手中的資金有限,如何通過手中資金能夠幫助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變到製造業強國。中國的普通製造業已經是世界老大,從規模層面上來說已經是老大,但是我們是大而不強。我們要投的是強的,有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有高技術含量的公司。我們公司投了新能源龍頭企業,還有五洲機床這樣的企業。投資這些企業的時候,我們跟在座各位嘉賓的觀點一樣,真的是急不來,因為這些公司的技術突破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所以我們基本對這些公司都沒有硬性的要求,我們給企業比較寬鬆的環境。對於高技術含量製造企業來說,如果只給錢遠遠給不了他們幫助,最重要的是除了錢以外給他們一些資源,所以我一直宣導生態圈的投資,多給一些產業的資源,這樣才能助力它儘快的發展,而不是你要達到多少利潤規模,達到什麼樣的狀況,這個是很難幫助企業的。這就是我以及金風投控對這個產業的觀點。

新技術疊加製造業

在座的各位嘉賓已經分享了不少。我有兩個比較發散性的問題,請各位嘉賓自己擅長哪一個領域就回答哪一個領域。第一個是新型行業,新型技術比如說像人工智慧、大資料、機器視覺這些方向跟製造業結合這方面。第二方面是比較聚焦的垂直的細分領域,就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因為新能源汽車現在太火了,就這兩個方面如果在座哪位嘉賓有什麼樣的投資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從劉總開始。

劉烜:因為我本身是新能源企業,我就說一下汽車。時間的關係,說一下風電的例子,不說汽車了。大家投新能源汽車,一定要借鑒新能源產業的特點,它是政策推動的企業,當時風電在最火的時候,在2009年、2010年的時候,政策環境非常好,非常多的投資集中在風電光伏領域,當時不說產業鏈上的企業了,光風電的整機廠商高峰的時候達到將近100家。但是到現在剩了多少?去年有銷售的只有25家,而且前十名占了90%以上。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環境跟我們2009年、2010年的風電環境是很像的,這個行業非常有前途,但是也要注意風險。謝謝。

陳可:劉總說新能源汽車,我就說人工智慧吧,人工智慧在先進製造業裡面主要是兩端,一個是設計端,一個是製造端。剛才說到了我們的產業工人,規模、品質、從業人員的意願相對來說沒有那麼理想。其實人工智慧能夠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把積累的經驗交給機器,讓機器通過網路化、智慧化進行高品質、高效率的生產。這樣能夠把我們的成本降下來,效率提升。從設計端來講,通過大資料、工業互聯網,能夠彌補很多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所照顧不到的地方,這樣達到人工智慧在整個製造業初步的應用。現在還在初步的階段,但是未來漸漸會有更深入的應用,這一點應該說是大勢所趨的。

姚國龍:我近期也在看很多機器視覺,我想說一下機器視覺。製造業現在從我個人講,已經基本上比較自動化了。用人比較多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檢驗,第二個是包裝。很多企業這兩個工種,基本上占到公司的50%以上。現在很多企業,印刷、寫字都是用大資料和深度學習,用機器視覺解決這些問題。未來在工業to B方面,機器視覺是很重要的方向。我們近期也投了幾個這方面的企業,看出它在替代人工方面,因為中國隨著勞動力紅利的結束,發展機遇比較大的。謝謝。

吳曉珊:新能源汽車一直是我們的重點領域,我們在新能源汽車電池行業投了正極負極等等。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判斷是,整個行業中高端新能源汽車日子會比較好,低端的可能很難過。第二,這個行業會有非常強的洗牌,真的是用不著幾百家電池企業,其實四五家就足夠了,也許會更少。所以這個行業的洗牌會比較強烈,所以投有核心技術的企業至關重要。謝謝。

朱晴:我補充一下新能源汽車。除了電池以外,我們覺得智慧聯網 包括電控是有機會的。智慧聯網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是必須要求要智慧聯網的,所以我們也投了智慧聯網方面的企業,做車聯網的。我覺得要做就要做頭部,當時我們看重兩個。第一個是已經拿到了ABB,賓士、寶馬、奧迪的訂單。很難拿的訂單它拿到了,最後把幾十家車企的訂單也拿下來了,核心技術還是很重要的。看它相關聯的企業是誰也比較重要。另外本身做的是前裝市場,車聯網企業相當多的,但為什麼要去投它,因為它能做前裝,在汽車開出來之前就已經裝進去了,而不是說後裝。後裝市場的價值低了很多,這個方向我們要具體來看。電控我們覺得是有機會的,我們也在看項目,現在相關的補貼、地稅等等,地方的補貼沒有特別明晰。更重要的現在這些公司怎麼跟大的車企合作,需要長時間的驗證,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觀察中,當然還是有機會的。

於立峰:我看催了好幾回了,第一個,新能源汽車是政策導向和技術導向非常重的行業,目前來講確實要防止一擁而上和產能過剩的問題。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推廣,但是確實要在產業鏈上防止這個問題的出現。第二個關於人工智慧大家不要把它看的太高,智慧技術我看好是智慧+的領域。我們說技術的發展無非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從無到有,一個是從有到優。在從長期的角度來講,從無到有的底層技術的研發是長期的過程,包括視覺、觸覺。我們在現階段,從短期來講更容易見效是智慧+,利用先進的智慧技術疊加或者應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質升級,會有更多、更短期的效應出現,這是解決從有到優的過程。我希望在這個領域當中會有更多的好的企業出現,會有更多的資本沉澱。謝謝大家。

遲景朝:謝謝各位嘉賓。其實天鷹資本也專門有團隊在關注人工智慧、大資料、機器視覺、區塊鏈跟製造業如何結合的方向的團隊。發現現在很大一個問題,真正把技術應用于傳統製造行業是非常少的,這些創業項目往往估值很高,大家往往用新技術玩金融和消費,更呼籲很多創業者能夠多往這個方向走一走,其實這個方向的競爭沒有以上那些熱門的行業的競爭慘烈,並且估值給的都還是比較合理的。

各位嘉賓已經說了很多,我們最後最有挑戰性的問題,也沒有跟大家說過,我想可以從於總開始,於總一看反應速度最快的,每個投資人用一句話說一下中國製造業。

於立峰:前途無量。

朱晴:發力成為頭部企業。

吳曉珊:投資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投資具有頭部潛質的企業。

姚國龍:投一些有核心競爭力的,有競爭壁壘的製造業企業。

陳可:我們和你在一起。

劉烜:製造業在國際的環境中是在競爭和合作中共同的起飛。

遲景朝:天鷹資本未來十年內都在智慧製造投資,我相信我們有耐心和信心,中國製造業一定行。謝謝大家,謝謝各位嘉賓。

版權聲明:

1.本文為投中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准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2.投中網每日分享PE/VC圈重磅新聞,內容涵蓋PE/VC行業熱點、突發新聞、投融資事件、前沿人物心路、創業圈動態等業內最新資訊。關注投中網即可獲得每日精華內容推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