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乾貨!2018年一季度港交所IPO回顧

本文編選自雲鋒金融旗下有魚資訊, 作者丁曉夕, 餘芳。

2017年港股IPO累計募資1290億港幣, 在全球證券交易所中位列第四, 僅次於紐交所、上交所和倫交所。 雖然2017年港股市場未能蟬聯全球最大IPO市場的地位, 但仍然表現不俗, 不僅有國泰君安、眾安線上、閱文集團等大市值個股隆重登場, IPO數量也創歷史新高。

隨著港交所對新興公司上市機制的放寬, 市場普遍預期2018年IPO的數目和融資額會大幅增加, 我們就先來回顧一下2018年季度的港股市場IPO表現, 是否已經十分亮眼?

【總量規模篇】

2018年1季度香港共64家公司上市, 其中31家在主機板, 33家在創業板上市。 若與歷年1季度的上市數量相比, 今年1季度的上市數量處於歷史高位, 超過前兩年1季度上市數量的總和。

此外, 通過2010年至2017年期間1-4季度新股資料, 我們可以看到1季度的新股數量在年內通常處於低位, 4季度才是IPO的高峰期。 而今年1季度新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經達到去年總量的38%,

可以預見, 2018年IPO數量有望再創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今年1季度新股數量創新高, 但融資總額卻不增反減:64家新上市的公司僅融得244億港元, 較2017年1季度303億港元的融資總額下降了19.47%;如果以個股的平均融資額來看,

更是大幅下降了49.67%。

所以“2018年是IPO大年”這樣的觀點, 是否僅僅體現在上市公司數量上, 而融資總額和2017年相比或許難以大幅增加, 反而有可能出現下降?

其實, 這點暫時無須擔心。 首先, 我們看歷年1-4季度融資總額表現, 和新股數量的規律類似, 1季度的融資額在年內也處於較低的水準。 2010-2017年的1季度融資額占全年融資總額的比例在6%-16%之間, 所以2018年融資總額更多取決於後續2-4季度的新股融資表現。

其次, 目前已經有不少大盤股計畫年內在香港上市, 比如5月4日掛牌上市平安好醫生擬募資逾80億港元、映客直播也已遞交了招股書等, 這些新興科技公司或許有機會讓2018年香港新股融資額創新高。

【首發表現篇】

我們首先看一下2010年-2018年1季度新股發行時的估值表現。 平均來看, 新股的首發市盈率水準整體高於恒生指數的市盈率水準。 另外2015年-2018年1季度, 恒生指數的市盈率基本處於當年所有新股首發市盈率25%分位的水準。 也就是說, 這是個“喜新厭舊”的資本市場, 平均來看, 總是給予新股比存量股更高的估值水準。

但是話又說回來, 新股總有一天會變成老股, 當整個二級市場的市盈率水準不在一個上升通道的時候, 是否這也意味著新股估值的回落也是一個趨勢呢?

目前A股的首發定價基本限定于不高於23倍的PE, 這導致投資者打新若成功基本等於中了彩票。 但港股的首發定價各有千秋,上文圖4也可以看到香港新股首發市盈率的分佈甚廣,故而投資者打新前也需多加斟酌。我們來看一下香港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現。

下圖5是2010-2017年及2018年1季度期間,新股中的大盤股(上市首日市值高於50億港元)和小盤股(上市首日市值低於50億港元)上市首日平均超額收益率對比,對比的基準分別為上市當天恒生中型股指數和恒生小型股指數漲跌幅。

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明顯的趨勢:

(1)小盤股上市首日平均的超額收益率顯著為正,並且均大幅高於大盤股超額收益率,這說明小盤股上市首日表現整體跑贏了大盤指數,同時也優於大盤股上市首日的整體表現。

(2)大盤股上市首日的平均超額收益率比較穩健,基本在-2%-10%之間。

如果繼續持有下去,會有怎樣的收益?我們再來看一下後續的超額收益情況。下圖6-7是2010年-2018年1季度上市的所有大盤股和小盤股上市後30日超額收益率和上市首日超額收益的對比,輔助線的右下方為上市30日後的超額收益率小於上市首日的超額收益率的新股(圖中顯示為橙點),另外距離輔助線越遠代表上市30日後的超額收益較首日變動越大。

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小盤股上市首日的超額收益表現亮眼,但大部分後續增長乏力,64%的新股上市30日的超額收益較首日均有一定程度的回檔,且波動較大(距離輔助線較遠);同樣有59%的大盤股上市30日的超額收益較首日下降,但波動程度相對較小(距離輔助線較近),表現相對穩健。

【行業個股篇】

按照GICS二級行業分類指標,2018年1季度上市數量前5的行業分別是消費者服務、耐用消費品與服裝、資本品、商業和專業服務、零售業。可以發現主要是以消費品類的行業為主。

我們也來看一下各行業的融資總額。2018年1季度房地產、銀行和消費者服務三大行業板塊累計融資總額占所有新股融資總額的73%,而2017年融資總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銀行、綜合金融和保險,累計達75%。

對比各個行業,2018年1季度融資總額同比顯著增加的是房地產行業,這主要得益于正榮地產和雅生活服務,二者的融資額分別為44.81億港元和41億港元,在今年1季度所有新股的融資額中位列第二和第三,僅次於甘肅銀行68.43億港元的融資額。

打新的投資者或許更關注新股的漲幅排名。由於2018年1季度新股的市值均較小,按上市首日的市值來看,僅6家公司的市值大於50億港元。我們考察上市首日市值大於10億港元的新股表現,在新股首日漲幅排名前五的公司(下圖)中,毛記葵湧以逾4倍的漲幅位居第一,排名第二的賓仕國際首日漲幅也將近3倍。

但是上市5日後,這5只新股首日的漲幅基本回吐。毛記葵湧、賓仕國際、歐化和阜博集團盡數回吐,反跌9%-51%,但希瑪眼科上市5日後仍大漲逾1.5倍。

【政策展望篇】

港交所4月24日正式發佈《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的諮詢總結,允許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新的上市規則將於4月30日生效,正式接納相關上市申請。上市條件的放寬,將會吸引眾多資訊技術行業和生物科技行業的公司赴港上市,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情況。

1. 資訊技術股

由於科技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一般引入投資人,會導致原始管理層的股權被稀釋,所以創始人傾向選擇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交易所來上市,以維持對公司的控制權。當年,港交所因為同股同權制度的上市限定錯失了阿裡巴巴,現對投票權架構做出改革以期吸引更多科技股赴港上市。

對標美國,香港科技股的比例確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美股中資訊技術行業市值占比為23.95%,而資訊技術行業僅占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13.08%。如果僅考慮同股不同權的公司,美國同股不同權的中概股占總數量10.53%左右,占總市值29.2%,相當於香港市場總市值的22%。

不少獨角獸級別的科技股已經有所行動,平安好醫生將于5月4日掛牌上市;映客直播3月26日也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此外,小米、螞蟻金服、陸金所、微醫貓眼電影、騰訊音樂、快手等科技巨頭均傳出要在2018年赴港IPO。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8第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這些企業的估值都在10億美元以上,或許可以彌補當年錯失阿裡巴巴的遺憾。

同時,港交所也鼓勵已在國外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來香港二次上市,只要新經濟企業的市值達到100億元,可沿用第一上市地區的同股不同權架構。這一政策落地後,將意味著已經在海外上市阿裡巴巴、京東等,都有機會在不進行架構重組的情況下直接在港交所進行二次上市。

2. 生物醫藥股

國際上主要的證券交易所已經逐步放寬了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要求,比如美國的納斯達克、英國的倫交所和德國的法蘭克福交易所等,現港交所也正式為生物科技行業提供“融資福利”,這將會吸引不少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尤其是擁有亞洲市場的海外公司和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比如瑞士生物製藥公司BioLingus曾在香港生物科技峰會上表示,計畫未來12個月在香港上市,因為香港靠近全世界最大的糖尿病患者市場,而公司主要研發口服的糖尿病生物藥劑。

另外由比爾·蓋茨和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投資的生物科技公司Grail也傳計畫在香港IPO,計畫最多募資5億美元。雖然Grail目前尚未有商業化產品推出示,但預計首款癌症檢測產品(鼻咽癌檢測)將於2018年推出。

此外,還有複宏漢霖、上海天士力藥業、華領醫藥、永泰生物等生物科技公司,均曾被媒體報導可能會在香港IPO。隨著上市制度改革的逐步落地,獨角獸級別的生物科技公司將陸續把目光轉向香港,港股或將吸引來更多的海外生物科技公司。

雖然2017年港股市場未能蟬聯全球第一大證券交易所的寶座,但市場普遍認為,隨著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的逐步落地,生物科技公司和資訊科技公司將成為香港IPO市場新的增長點,2018年香港IPO的規模將大幅增長。例如,畢馬威預計香港2018年集資總額將達到2500億港元;德勤認為2018年香港IPO集資約1600億至1900億;普華永道則預計預期港股2018年全年總集資額可達2000億至2500億港元,並重奪全球IPO市場第一位。

【小結】

今年1季度融資額雖然表現欠佳,較2017年同期下降了19.47%,但IPO的數量高達64家,創歷史新高。另外對標港股的歷史表現,1季度往往不是全年上市的高峰期,後續2-4季度的新股融資表現有望再創新高。而且4月30日港交所的上市新規開始生效,港交所將正式接受包括同股不同權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申請。今年港交所的IPO表現將十分令人期待。

此外需要留意的是,雖然新股上市首日平均超額收益率表現優異,但後續存在回落的趨勢。2018年,各類新經濟公司或將登陸港股市場,投資者們是否做好盡調和打新準備了呢?

(風險提示:上文僅代表作者或嘉賓的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決策的邀約和建議。有魚的作者或嘉賓所引用之資料或資料可能得自協力廠商,有魚的作者或嘉賓將盡可能但不能確保以上內容的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協力廠商資料或資料引起的任何損失。)

但港股的首發定價各有千秋,上文圖4也可以看到香港新股首發市盈率的分佈甚廣,故而投資者打新前也需多加斟酌。我們來看一下香港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現。

下圖5是2010-2017年及2018年1季度期間,新股中的大盤股(上市首日市值高於50億港元)和小盤股(上市首日市值低於50億港元)上市首日平均超額收益率對比,對比的基準分別為上市當天恒生中型股指數和恒生小型股指數漲跌幅。

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明顯的趨勢:

(1)小盤股上市首日平均的超額收益率顯著為正,並且均大幅高於大盤股超額收益率,這說明小盤股上市首日表現整體跑贏了大盤指數,同時也優於大盤股上市首日的整體表現。

(2)大盤股上市首日的平均超額收益率比較穩健,基本在-2%-10%之間。

如果繼續持有下去,會有怎樣的收益?我們再來看一下後續的超額收益情況。下圖6-7是2010年-2018年1季度上市的所有大盤股和小盤股上市後30日超額收益率和上市首日超額收益的對比,輔助線的右下方為上市30日後的超額收益率小於上市首日的超額收益率的新股(圖中顯示為橙點),另外距離輔助線越遠代表上市30日後的超額收益較首日變動越大。

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小盤股上市首日的超額收益表現亮眼,但大部分後續增長乏力,64%的新股上市30日的超額收益較首日均有一定程度的回檔,且波動較大(距離輔助線較遠);同樣有59%的大盤股上市30日的超額收益較首日下降,但波動程度相對較小(距離輔助線較近),表現相對穩健。

【行業個股篇】

按照GICS二級行業分類指標,2018年1季度上市數量前5的行業分別是消費者服務、耐用消費品與服裝、資本品、商業和專業服務、零售業。可以發現主要是以消費品類的行業為主。

我們也來看一下各行業的融資總額。2018年1季度房地產、銀行和消費者服務三大行業板塊累計融資總額占所有新股融資總額的73%,而2017年融資總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銀行、綜合金融和保險,累計達75%。

對比各個行業,2018年1季度融資總額同比顯著增加的是房地產行業,這主要得益于正榮地產和雅生活服務,二者的融資額分別為44.81億港元和41億港元,在今年1季度所有新股的融資額中位列第二和第三,僅次於甘肅銀行68.43億港元的融資額。

打新的投資者或許更關注新股的漲幅排名。由於2018年1季度新股的市值均較小,按上市首日的市值來看,僅6家公司的市值大於50億港元。我們考察上市首日市值大於10億港元的新股表現,在新股首日漲幅排名前五的公司(下圖)中,毛記葵湧以逾4倍的漲幅位居第一,排名第二的賓仕國際首日漲幅也將近3倍。

但是上市5日後,這5只新股首日的漲幅基本回吐。毛記葵湧、賓仕國際、歐化和阜博集團盡數回吐,反跌9%-51%,但希瑪眼科上市5日後仍大漲逾1.5倍。

【政策展望篇】

港交所4月24日正式發佈《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的諮詢總結,允許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新的上市規則將於4月30日生效,正式接納相關上市申請。上市條件的放寬,將會吸引眾多資訊技術行業和生物科技行業的公司赴港上市,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情況。

1. 資訊技術股

由於科技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一般引入投資人,會導致原始管理層的股權被稀釋,所以創始人傾向選擇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交易所來上市,以維持對公司的控制權。當年,港交所因為同股同權制度的上市限定錯失了阿裡巴巴,現對投票權架構做出改革以期吸引更多科技股赴港上市。

對標美國,香港科技股的比例確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美股中資訊技術行業市值占比為23.95%,而資訊技術行業僅占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13.08%。如果僅考慮同股不同權的公司,美國同股不同權的中概股占總數量10.53%左右,占總市值29.2%,相當於香港市場總市值的22%。

不少獨角獸級別的科技股已經有所行動,平安好醫生將于5月4日掛牌上市;映客直播3月26日也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此外,小米、螞蟻金服、陸金所、微醫貓眼電影、騰訊音樂、快手等科技巨頭均傳出要在2018年赴港IPO。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8第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這些企業的估值都在10億美元以上,或許可以彌補當年錯失阿裡巴巴的遺憾。

同時,港交所也鼓勵已在國外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來香港二次上市,只要新經濟企業的市值達到100億元,可沿用第一上市地區的同股不同權架構。這一政策落地後,將意味著已經在海外上市阿裡巴巴、京東等,都有機會在不進行架構重組的情況下直接在港交所進行二次上市。

2. 生物醫藥股

國際上主要的證券交易所已經逐步放寬了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要求,比如美國的納斯達克、英國的倫交所和德國的法蘭克福交易所等,現港交所也正式為生物科技行業提供“融資福利”,這將會吸引不少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尤其是擁有亞洲市場的海外公司和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比如瑞士生物製藥公司BioLingus曾在香港生物科技峰會上表示,計畫未來12個月在香港上市,因為香港靠近全世界最大的糖尿病患者市場,而公司主要研發口服的糖尿病生物藥劑。

另外由比爾·蓋茨和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投資的生物科技公司Grail也傳計畫在香港IPO,計畫最多募資5億美元。雖然Grail目前尚未有商業化產品推出示,但預計首款癌症檢測產品(鼻咽癌檢測)將於2018年推出。

此外,還有複宏漢霖、上海天士力藥業、華領醫藥、永泰生物等生物科技公司,均曾被媒體報導可能會在香港IPO。隨著上市制度改革的逐步落地,獨角獸級別的生物科技公司將陸續把目光轉向香港,港股或將吸引來更多的海外生物科技公司。

雖然2017年港股市場未能蟬聯全球第一大證券交易所的寶座,但市場普遍認為,隨著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的逐步落地,生物科技公司和資訊科技公司將成為香港IPO市場新的增長點,2018年香港IPO的規模將大幅增長。例如,畢馬威預計香港2018年集資總額將達到2500億港元;德勤認為2018年香港IPO集資約1600億至1900億;普華永道則預計預期港股2018年全年總集資額可達2000億至2500億港元,並重奪全球IPO市場第一位。

【小結】

今年1季度融資額雖然表現欠佳,較2017年同期下降了19.47%,但IPO的數量高達64家,創歷史新高。另外對標港股的歷史表現,1季度往往不是全年上市的高峰期,後續2-4季度的新股融資表現有望再創新高。而且4月30日港交所的上市新規開始生效,港交所將正式接受包括同股不同權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申請。今年港交所的IPO表現將十分令人期待。

此外需要留意的是,雖然新股上市首日平均超額收益率表現優異,但後續存在回落的趨勢。2018年,各類新經濟公司或將登陸港股市場,投資者們是否做好盡調和打新準備了呢?

(風險提示:上文僅代表作者或嘉賓的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決策的邀約和建議。有魚的作者或嘉賓所引用之資料或資料可能得自協力廠商,有魚的作者或嘉賓將盡可能但不能確保以上內容的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協力廠商資料或資料引起的任何損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