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法軟綿乏力?那是你沒合力!

合力, 是字的各個部分之間的構築形式所表現的一種力感。

柳公權的《神策軍碑》中的“臣”字,頗不同於一般, 左邊一豎如頂著千斤的壓彎了的立木, 其右側有三橫與這根“立木”相靠, 似乎在拽著它不使傾倒.右側的兩個短豎寫成兩個長點,一向左斜, 一向右斜, 與那根有的立木也形成一種矛盾關係, 矛盾中有衝突, 這就表現出力量與動感。

再看柳體一個“下”字, 一橫甚長,寫到末端重重頓, 一豎起筆處帶尖, 重重一切後下行豎旁的一點若是放下, 便顯得無力, 現在寫在稍上部分, 與橫、豎貼近,三者便形成一種合力。 這不由地使人想起雜技舞臺上一個場面:一人頂著高高的木杠,木杠上的演員在上面做各種表演。 這是力的合成、力的姿式, 靜態中顯出動感, 不平衡處有了平衡。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中的“之”字前三筆寫成合抱的三點, 其間似乎有一股無形的拉力, 最後一捺,如入水的蒿子在撐船前行。

“有”字上半部分橫斜其勢, 下邊的“月”字的兩豎順著這勢呈弧形, 合成一種力量。

“眾”字中間似乎有一個無形的軸心,

上邊的點及下半部分的豎、撇、捺則圍繞這個軸心向外輻射, 也形成種合力。

黃庭堅的行書字體常常有意地將帶有橫、豎、撇、捺的部分儘量向四外伸展, 項穆認為黃字“伸腳掛手,體格掃地”,此言差矣, 他不明白這正是黃字的優點所在,他要用這樣的伸腳掛手、借落參差,來造成字的合力與體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