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什麼我說劉若英的這部導演處☆禁☆女作是不合格的

在《複聯3》上映的前一周, 大家都很識相的閃避。 下周必然是一枝獨大寸草不生, 所以這周只有三部新片上映, 無論結果如何, 它們的勇氣值可以拿滿分。

我下面先把這三部簡單一說, 主要還是聊劉若英那部票房大爆的《後來的我們》。

第一部是印度電影《巴霍巴厘王2》。

這可以算做印度本土的超級英雄片, 第一部視覺華麗至極, 代表印度電影工業的最高水準, 這部品質應該也不會差。

第二部是剛剛定檔的《青年馬克思》。

馬克思是真正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的偉人, 每每讀到他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都會感歎於他文筆的奇崛, 思路的廣大, 就算只懂點皮毛, 也受益頗多。 不過這部電影肯定沒什麼觀眾願意看的。

第三部是《香港大營救》。

演職表中除了顏丙燕, 一個都不認得.....

好, 下面正式進入正題, 一周前怎麼也想不到, 奶茶這部看上去很文藝的愛情小片會攪動這麼大波瀾。

首先就是預售過億, 創造了中國影史愛情片預售記錄。

這部電影從片名、海報到預告片, 都像部文藝愛情片,

竟然會這麼火, 我剛才看了眼票房, 上映3天, 已經飆到7億了, 這個速度大大超過了《頭號玩家》, 真是讓人有點看不懂。

不過前天爆出條新聞, 宣發方涉嫌票房造假, 貓眼都發了聲明, 看來是實錘了。

不過就算是有水分, 我粗暴點減去一億票房, 三天6億也是個不得了的成績, 這引起我極大的好奇, 昨兒晚上等孩兒們都睡著, 我去看了夜場。

看完後更懵了, 《前任3》拿到19億票房我能理解, 畢竟是一部套路熟練的商業片。 但《後來的我們》在故事上有極重大的缺陷, 說商業不商業, 說文藝不文藝, 如果嚴格點來說, 這個劇本是非常失敗的, 就算再喜歡這三個主創, 我也不能說奶茶的這部導演處女作是合格的。

故事的背景是北京, 我曾經在北京生活了十年, 包括本科、研究生和工作, 幾年前才回的青島, 電影中很多場景, 我還挺熟悉, 比如有個地鐵站的鏡頭, 我下意識的想:“看著像柳芳站”。 按理說這個北漂故事我應該很有共鳴, 結果內心卻毫無波瀾, 起碼我在北京的時候, 不是這麼過日子的。

從頭至尾,我一直在想這個故事的戲劇張力,也就是所謂的“主衝突”在哪裡,到結束我也沒找到。

從本質上來說,絕大部分的愛情電影都遵循一種叫“跨越障礙”的模式,最典型的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其他的往往就是這種模式的變種。相愛的兩個人,本來可以在一起,卻因為某些很難跨越的阻攔而分離,所謂的“主衝突”就是跟這個障礙的較勁,跨越成功就是大團圓,跨越失敗就是愛情悲劇。

這個“主障礙”是什麼呢?愛情類電影大致有這麼幾個備選項:家庭身世、社會壓力、情敵或者自身缺陷,基於這部電影的設定,只有第二項“社會壓力”可以成立,兩個孑然一身的外地青年,在北京打拼未來,其中所遇到的險阻。

在電影的前三分之一,確實是這個障礙阻擋了他們沒有在一起,周冬雨想嫁個本地人結婚,成為北京人,井柏然給不了她這些,只能默默的奮鬥,痛苦的跟隨。

但他奮鬥的過程卻極為詭異,大學電腦系畢業,懷揣著做遊戲的夢想,那為什麼不直接去遊戲公司上班,而要去地下道賣盜版碟小黃片呢?這一段我實在是無法理解,給我感覺其目的不是塑造人物,而是要刻意的賣慘。

我來告訴你當時在北京是怎麼賣小黃片的,一般是一個抱孩子的鄉下婦女,經過你身邊時候低聲說一句“要毛片麼”,你稍有遲疑她就上來兜售,盤問一番後帶你去後巷偏僻的地方把東西拿出來,而且賣黃片的和賣盜版的一般是兩撥人,絕不會在地下通道這種地方,故事裡已經是2008年,大家都找種子,我印象裡很少有賣碟的了。(我是不是暴露了什麼?)

其中還有一段井柏然和隔壁小淫蟲互相比著報AV女優姓名的戲,簡直要把我尷尬到椅子底下,我覺得井柏然的夢想不是做遊戲開發,而是當AV導演。

周冬雨的形象和《七月與安生》中很像,外表柔弱的豪放女孩,她在電影中反反復複只幹了一件事,就是Zuo。有多個橋段表現她能說會道的生存能力,也就是北京話說的“會來事兒”,按理說這種姑娘會活的不錯,但她卻幾乎沒有幹成過什麼事兒,頻繁換工作,後來去賣房子,在08、09年,房產仲介是絕對的紅利職業,但凡腦子活兒點勤快點兒就能拿到很豐厚的收入,但電影中表現的卻是一個要買房的人想非禮她,因而導致她不幹,這個概率得是有多低啊,買房者都是精蟲上腦的混蛋?

這不是塑造人物,還是刻意的賣慘。

在快結束的時候,井柏然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夢想,在不到15分鐘的劇情裡就蜚聲網遊界,上電視專訪,買了大House,登上人生巔峰,我真....你早幹嘛去了,而且那個遊戲實在是,玩鬧呢。

前半段就算是細節不夠好,但起碼還有一個主衝突在裡面,周冬雨想立足北京,井柏然無法給她,但自從他們倆滾了床單之後,這個矛盾就已經基本解決了。

下面,下面就沒有主衝突了,我真是沒看出來有什麼不可跨越的障礙擋在兩人面前,家人也不反對、朋友也不阻攔、也沒情敵、倆人也不殘疾,既然都相愛了,各自打拼就是,但導演反反復複在糾結二人到底在不在一起,不斷的對抗,但到底也沒說明在對抗什麼。

我也談過戀愛,年輕人談戀愛的時候確實很不理性,很多時候就是會自我折磨,但是電影是一種被“再創作”的現實,沒有人想看複刻的“真實”,那就是紀錄片了,只有被“電影化”的真實才是可欣賞的物件。

到了井柏然目送周冬雨坐地鐵離開,後面的戲就完全塌了,徹底變成了抒情PPT。兩人說永不再見,下一個鏡頭沒任何交代,就又一起回了老家,當二人在北方的大雪中對話時,我已完全走神,我在想,把剪輯交給我們家小怪獸,至少能剪掉半個小時同時不影響劇情,這個故事明明只是一個微電影的容量,生生的被弄成了兩個小時。

周冬雨說的那句“I Miss You”本應該是影片的一大高潮,但是因為前面的鋪墊太散亂,讓這句臺詞的力量釋放不出來。我會覺得他們的互相錯過,並不是一種悲劇的宿命,而就是自己瞎弄不珍惜的結果。

第二個重大的缺陷是:故事沒有副線。

鏡頭自始至終都完全對準男女主,井柏然的大學同學那些,都只能算是單場的戲,而無法構成副線。田壯壯飾演的父親那邊若有若無,而且都是綁在二人的身上,沒有相對的獨立性。

沒有副線的結果就是故事缺乏節奏感,或者說沒有呼吸感,無法觸發主線敘事,特別是後半段,那些頻繁的抒情段落顯得冗長無比(我真的好幾次想離場了,因為完全不期待後面發生了啥,但工作責任心讓我留了下來)。

我理解的是,導演可能把黑白影像的現實部分當成了副線,有點類似於《情書》中渡邊博子那條線,但你深想一下,這兩個很不一樣,渡邊博子是一個旁觀者身份,雖然長相和藤井樹一樣,但她是相對獨立的,即時的催化著藤井樹主線向前走,而《後來的我們》中沒有這種獨立性,除了表達“悔恨”這個情緒,沒什麼其他作用。

劉若英是個很成功的音樂人,但音樂和電影的情緒觸發機制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後來》中的一段歌詞: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再

如果把歌詞拍成畫面,會是一段感人的MV,但如果要拍一部電影,就要在不說,或者儘量少說這句歌詞的情況下,純粹用故事細節把“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情緒傳達出來,遠不是一部MV可以承受之重,這就是為啥電影長片會那麼難拍。

就講故事的能力來說,劉若英比她的老師張艾嘉確實差的遠,去年那部《相愛相親》充分顯示了她的能力,對於情緒的把握一看就是老手,但《相愛相親》只拿到了幾百萬的票房,真是冤枉啊!這兩部片子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田壯壯的表現都異常出色。

最後寫信的那段,幾乎眼盲的父親趴在桌上艱難的寫字,相信很多人都會被他的姿態與聲音感動。

但這一段呢,並不是戲劇張力積攢出來的結果,只是這一場戲所表達出來的感動,你把它放到任何一部類似電影,或者哪怕是一部過年回家主題的微電影廣告裡,也是感人的。

田壯壯演的這個老父親角色特別像我的岳父(扮相也像),我和媳婦的結婚宴上他照例要對嘉賓講幾句話,說的意思就和田壯壯寫的信差不多。

俺岳父說:“我們是天下最普通的父母,這倆孩子也是天下最普通的孩子,只要他們在一起開開心心健健康康,我們就滿意”。

臥槽,想起多年前的那一幕現在依然有些感動。

這可能是整部電影中我唯一有感覺的點了,但這是部愛情片啊,最出彩的竟然是“常回家看看”.....

演員方面周冬雨發揮正常,井柏然表現的也很好,但這個千瘡百孔的劇本與導演稚嫩的把控能力,情緒與故事全不對,以我的標準,實在沒法給合格。

我還是聽聽奶茶的歌吧,最熟的是這首:《一輩子的孤單》。我很喜歡裡面的一句歌詞:“天空越蔚藍,越怕抬頭看”。

近期新片雜談精選:

這周小店鋪運營的妹子在休假,不忍心打擾她,沒試用什麼新產品,大家有想剁手的,進店鋪逛逛,隨意。(PS:那個之前缺貨的腰墊兒有貨了)

從頭至尾,我一直在想這個故事的戲劇張力,也就是所謂的“主衝突”在哪裡,到結束我也沒找到。

從本質上來說,絕大部分的愛情電影都遵循一種叫“跨越障礙”的模式,最典型的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其他的往往就是這種模式的變種。相愛的兩個人,本來可以在一起,卻因為某些很難跨越的阻攔而分離,所謂的“主衝突”就是跟這個障礙的較勁,跨越成功就是大團圓,跨越失敗就是愛情悲劇。

這個“主障礙”是什麼呢?愛情類電影大致有這麼幾個備選項:家庭身世、社會壓力、情敵或者自身缺陷,基於這部電影的設定,只有第二項“社會壓力”可以成立,兩個孑然一身的外地青年,在北京打拼未來,其中所遇到的險阻。

在電影的前三分之一,確實是這個障礙阻擋了他們沒有在一起,周冬雨想嫁個本地人結婚,成為北京人,井柏然給不了她這些,只能默默的奮鬥,痛苦的跟隨。

但他奮鬥的過程卻極為詭異,大學電腦系畢業,懷揣著做遊戲的夢想,那為什麼不直接去遊戲公司上班,而要去地下道賣盜版碟小黃片呢?這一段我實在是無法理解,給我感覺其目的不是塑造人物,而是要刻意的賣慘。

我來告訴你當時在北京是怎麼賣小黃片的,一般是一個抱孩子的鄉下婦女,經過你身邊時候低聲說一句“要毛片麼”,你稍有遲疑她就上來兜售,盤問一番後帶你去後巷偏僻的地方把東西拿出來,而且賣黃片的和賣盜版的一般是兩撥人,絕不會在地下通道這種地方,故事裡已經是2008年,大家都找種子,我印象裡很少有賣碟的了。(我是不是暴露了什麼?)

其中還有一段井柏然和隔壁小淫蟲互相比著報AV女優姓名的戲,簡直要把我尷尬到椅子底下,我覺得井柏然的夢想不是做遊戲開發,而是當AV導演。

周冬雨的形象和《七月與安生》中很像,外表柔弱的豪放女孩,她在電影中反反復複只幹了一件事,就是Zuo。有多個橋段表現她能說會道的生存能力,也就是北京話說的“會來事兒”,按理說這種姑娘會活的不錯,但她卻幾乎沒有幹成過什麼事兒,頻繁換工作,後來去賣房子,在08、09年,房產仲介是絕對的紅利職業,但凡腦子活兒點勤快點兒就能拿到很豐厚的收入,但電影中表現的卻是一個要買房的人想非禮她,因而導致她不幹,這個概率得是有多低啊,買房者都是精蟲上腦的混蛋?

這不是塑造人物,還是刻意的賣慘。

在快結束的時候,井柏然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夢想,在不到15分鐘的劇情裡就蜚聲網遊界,上電視專訪,買了大House,登上人生巔峰,我真....你早幹嘛去了,而且那個遊戲實在是,玩鬧呢。

前半段就算是細節不夠好,但起碼還有一個主衝突在裡面,周冬雨想立足北京,井柏然無法給她,但自從他們倆滾了床單之後,這個矛盾就已經基本解決了。

下面,下面就沒有主衝突了,我真是沒看出來有什麼不可跨越的障礙擋在兩人面前,家人也不反對、朋友也不阻攔、也沒情敵、倆人也不殘疾,既然都相愛了,各自打拼就是,但導演反反復複在糾結二人到底在不在一起,不斷的對抗,但到底也沒說明在對抗什麼。

我也談過戀愛,年輕人談戀愛的時候確實很不理性,很多時候就是會自我折磨,但是電影是一種被“再創作”的現實,沒有人想看複刻的“真實”,那就是紀錄片了,只有被“電影化”的真實才是可欣賞的物件。

到了井柏然目送周冬雨坐地鐵離開,後面的戲就完全塌了,徹底變成了抒情PPT。兩人說永不再見,下一個鏡頭沒任何交代,就又一起回了老家,當二人在北方的大雪中對話時,我已完全走神,我在想,把剪輯交給我們家小怪獸,至少能剪掉半個小時同時不影響劇情,這個故事明明只是一個微電影的容量,生生的被弄成了兩個小時。

周冬雨說的那句“I Miss You”本應該是影片的一大高潮,但是因為前面的鋪墊太散亂,讓這句臺詞的力量釋放不出來。我會覺得他們的互相錯過,並不是一種悲劇的宿命,而就是自己瞎弄不珍惜的結果。

第二個重大的缺陷是:故事沒有副線。

鏡頭自始至終都完全對準男女主,井柏然的大學同學那些,都只能算是單場的戲,而無法構成副線。田壯壯飾演的父親那邊若有若無,而且都是綁在二人的身上,沒有相對的獨立性。

沒有副線的結果就是故事缺乏節奏感,或者說沒有呼吸感,無法觸發主線敘事,特別是後半段,那些頻繁的抒情段落顯得冗長無比(我真的好幾次想離場了,因為完全不期待後面發生了啥,但工作責任心讓我留了下來)。

我理解的是,導演可能把黑白影像的現實部分當成了副線,有點類似於《情書》中渡邊博子那條線,但你深想一下,這兩個很不一樣,渡邊博子是一個旁觀者身份,雖然長相和藤井樹一樣,但她是相對獨立的,即時的催化著藤井樹主線向前走,而《後來的我們》中沒有這種獨立性,除了表達“悔恨”這個情緒,沒什麼其他作用。

劉若英是個很成功的音樂人,但音樂和電影的情緒觸發機制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後來》中的一段歌詞: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再

如果把歌詞拍成畫面,會是一段感人的MV,但如果要拍一部電影,就要在不說,或者儘量少說這句歌詞的情況下,純粹用故事細節把“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情緒傳達出來,遠不是一部MV可以承受之重,這就是為啥電影長片會那麼難拍。

就講故事的能力來說,劉若英比她的老師張艾嘉確實差的遠,去年那部《相愛相親》充分顯示了她的能力,對於情緒的把握一看就是老手,但《相愛相親》只拿到了幾百萬的票房,真是冤枉啊!這兩部片子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田壯壯的表現都異常出色。

最後寫信的那段,幾乎眼盲的父親趴在桌上艱難的寫字,相信很多人都會被他的姿態與聲音感動。

但這一段呢,並不是戲劇張力積攢出來的結果,只是這一場戲所表達出來的感動,你把它放到任何一部類似電影,或者哪怕是一部過年回家主題的微電影廣告裡,也是感人的。

田壯壯演的這個老父親角色特別像我的岳父(扮相也像),我和媳婦的結婚宴上他照例要對嘉賓講幾句話,說的意思就和田壯壯寫的信差不多。

俺岳父說:“我們是天下最普通的父母,這倆孩子也是天下最普通的孩子,只要他們在一起開開心心健健康康,我們就滿意”。

臥槽,想起多年前的那一幕現在依然有些感動。

這可能是整部電影中我唯一有感覺的點了,但這是部愛情片啊,最出彩的竟然是“常回家看看”.....

演員方面周冬雨發揮正常,井柏然表現的也很好,但這個千瘡百孔的劇本與導演稚嫩的把控能力,情緒與故事全不對,以我的標準,實在沒法給合格。

我還是聽聽奶茶的歌吧,最熟的是這首:《一輩子的孤單》。我很喜歡裡面的一句歌詞:“天空越蔚藍,越怕抬頭看”。

近期新片雜談精選:

這周小店鋪運營的妹子在休假,不忍心打擾她,沒試用什麼新產品,大家有想剁手的,進店鋪逛逛,隨意。(PS:那個之前缺貨的腰墊兒有貨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