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擴大內需將重啟,房價還會持續大漲嗎?

4月2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 要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 及時跟進監督, 守住金融底線, 並且消除潛在隱患。

2018年一季度經濟資料出爐後的政治局會議, 比去年同期早2天。 這可能是由於今年一季度GDP增速放緩、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淨出口對外經濟增長貢獻率由正轉負所致。

實際上, 今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的環境略為複雜。 2017年提出要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其他則是強調, 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及時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而2018年的會議則表示, 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此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在肯定今年一季度的各項經濟成績的同時, 則提出要求“把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相結合起來, 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這也是時隔三年來, 中央再次提出“持續擴大內需”的要求。

針對中央政治局會議傳出的一系列的資訊, 很多專家皆稱之為這是對房地產業的利好:一方面, 中央表示要推動包括股市、樓市在內的五大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暗喻未來房地產有鬆綁的可能。

另一方面, 中央政府又要擴大內需,

如何擴大?無外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剌激消費金融發展, 並且鼓勵大家再買房, 所以房地產調控馬上就要終結, 新一輪房價上漲或將要開始。

對此, 我們認為, 中央政府本意是要繼續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 擠壓炒房套利空間, 弱化房地產金融屬性, 使其重歸居住屬性, 堅持”房住不炒”。 所以很多人認為, 房地產調控會鬆懈, 房價還會漲, 就是曲解這次會議的真實意圖。

首先, 這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推動包括信貸、債市、匯市、股市、樓市在內的五大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儘管樓市被排在末位, 但是很多人認為, 中央要發展樓市, 房價將迎來新一輪上漲。

但是, 我們不要忽略了“健康發展”這幾個字, 何謂是“健康發展”, 就是要鼓勵剛需和改善型居住者購房,

但絕不代表投機炒房者又可以繼續加杠杆炒房。 現在, 房地產要“降杠杆, 控風險”已經成為各界的共識。

同時, 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也並不一定全是指商品住宅, 也可以有住房租賃、公租房、共有產權房、商住房等性質的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隨著長效機制的建立, 商品房以外的房地產領域的占比越來越高, 影響也在逐步加大。

再者, 在政治局會議的報告中, 中央再次提出“持續擴大內需”的要求。 這主要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 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緣因。 於是有很多人認為, 中央要擴大內需, 房地產消費可是促進內需的重點。 未來各地政府又要開始由房地產調控轉向鼓勵大家買房。

事實上, 把中央政府要擴大內需當作給房地產市場解開調控枷鎖還是有點片面的, 因為內需既包括房地產投資和消費, 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民間投資, 還包括廣大百姓的其他領域的消費支出。

恰恰相反, 中國要想擴內需, 就不能讓所有的資金都進入房地產領域, 而是要房地產和其他行業更好的協調發展。如果是這樣的話,擴大內需主要還是指民間投資和消費。

最後,這次中央提出要推動五大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把信貸放在首位。於是就有學者提出,鑒於國內經濟形勢的嚴峻性,我國央行可能再次“放水”,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市場也必然受到惠及。所以,一旦央行像過去那樣放鬆了貨幣政策,那麼房地產必然會大漲。

對此,我們認為,央行之所以要把信貸放在發展健康的五大金融市場之首,主要是告訴市場二層念義:

一方面,信貸不是越寬鬆越好,而是信貸市場要健康發展,就是要把握節奏,更有針對性的定向輸送入實體經濟和三農領域,而絕不是房地產市場。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不僅是穩健,還加收“中性”二字。“中性”就意味著房價很難出現過去飆升的可能。

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只有降杠杆、防風險、守底線,才能得到健康發展。2016年-2017年,按揭、公積金和消費貸進入房地產市場累計淨增加額約為13萬億元。

而近三年來,三四線城市杠杆比率更高,估算2016年三四線城市有息杠杆比率達70%左右。聯繫到全國兩會及之後政府官員表態來看,消除信貸隱患很可能就意味著房價要避免大起大落,只能是每年穩中有降,逐步回歸居住屬性。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出擴大內需,防範風險,調整結構,深化經濟改革等利好資訊。為此,很多人盲目樂觀,覺得央行要放水了,樓市調控政策要結束了,房價又要大漲了。但實際上,中央政府希望樓市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逐步將金融風險降下來,避免給經濟和金融帶來不利影響。而絕對不會再縱容投機炒房現象再死灰復燃。

而是要房地產和其他行業更好的協調發展。如果是這樣的話,擴大內需主要還是指民間投資和消費。

最後,這次中央提出要推動五大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把信貸放在首位。於是就有學者提出,鑒於國內經濟形勢的嚴峻性,我國央行可能再次“放水”,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市場也必然受到惠及。所以,一旦央行像過去那樣放鬆了貨幣政策,那麼房地產必然會大漲。

對此,我們認為,央行之所以要把信貸放在發展健康的五大金融市場之首,主要是告訴市場二層念義:

一方面,信貸不是越寬鬆越好,而是信貸市場要健康發展,就是要把握節奏,更有針對性的定向輸送入實體經濟和三農領域,而絕不是房地產市場。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不僅是穩健,還加收“中性”二字。“中性”就意味著房價很難出現過去飆升的可能。

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只有降杠杆、防風險、守底線,才能得到健康發展。2016年-2017年,按揭、公積金和消費貸進入房地產市場累計淨增加額約為13萬億元。

而近三年來,三四線城市杠杆比率更高,估算2016年三四線城市有息杠杆比率達70%左右。聯繫到全國兩會及之後政府官員表態來看,消除信貸隱患很可能就意味著房價要避免大起大落,只能是每年穩中有降,逐步回歸居住屬性。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出擴大內需,防範風險,調整結構,深化經濟改革等利好資訊。為此,很多人盲目樂觀,覺得央行要放水了,樓市調控政策要結束了,房價又要大漲了。但實際上,中央政府希望樓市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逐步將金融風險降下來,避免給經濟和金融帶來不利影響。而絕對不會再縱容投機炒房現象再死灰復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