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弟子規》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對錢財等身外之物, 一定要看淡, 如果不執著財物, 兄弟之間的怨恨爭鬥就不會產生。 除了錢財以外, 語言也常成為爭鬥之因, 語言若能包容忍讓, 別人說了刺耳挖苦的話儘量忍下來, 不必要的衝突自然會銷聲匿跡。

“財物輕, 怨何生”:父母教育孩子時,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玩具, 也不能讓他看得過重。 其實, 儒教這些少欲知足的道理, 講得非常好。 若沒有這些理念, 孩子小時候會為了玩具打架;大了會為了錢財殺人。 現在社會上這種現象特別多, 有些人打麻將僅僅為了五元錢,

坐計程車為了省一元錢, 就會殺人奪命, 非常可怕。 若能從小斷除對財物的貪執, 就會止息很多不必要的紛爭。

西漢有個人叫蔔式, 他弟弟長大成人後, 他把家裡的房屋田產全部留給弟弟, 自己趕著一百隻羊, 上山放牧去了。 十幾年後, 蔔式的羊達到一千隻, 弟弟卻把家業耗盡了, 蔔式又分出一半羊給弟弟……可見, 他是個重義輕財的君子。

現在人若也教育子女不貪財, 那孩子將來不管在社會上做事還是學佛, 都會有一定的前途。 否則, 對一點蠅頭小利都死執不放, 衝突定會在他身上頻頻發生。 就像漢地的很多地方, 子女為爭奪父母的家產, 打官司會持續好多年。 有一個老人, 他很有錢, 平時生病子女都不來, 後來他病得非常嚴重,

子女一個個都趕來了。 老人十分聰明, 清楚他們的來意是為了遺產, 但不願把錢留給這些不孝子, 就故意全部捐給政府了。

所以, 每個人小時候最好不要養成自私、貪財的習慣。 我認識一個老鄉叫才讓嘉尼, 他家有七口人, 所有東西都是分開的, 故家裡有七個箱子:父親的箱子、母親的箱子、大兒子的箱子、二兒子的箱子……但平時吃飯是一起吃。 後來這些孩子長大後只為自己, 對一點財物就斤斤計較, 所以都沒有特別好的前途。 可見, 孩子在什麼樣的家庭、學校, 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也就形成了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因此, 大家有這個機緣時, 應該給孩子灌輸良好的教育, 只有這樣, 對他的將來才有很大幫助。

如果一個人德行非常好,

即便是諸天也會經常護佑。 以前有個姓田的老人, 他死之後, 三個兒子決定分家。 他們將家產分為三等份, 別的財產都已分妥, 唯剩一株紫荊樹不好處理。 他們商量了半夜, 議定次日將樹截為三段, 每人分一段。 但這樹好像有靈性, 第二天去截時, 它已經枯死了。 三兄弟十分震驚, 認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 逆天而行會招致不詳, 於是決定不再分樹, 紫荊樹立刻復活了。 他們大受感動, 把已分開的財產又合起來, 從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可見, 人與自然之間, 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奧秘。 假如人們彼此不和, 引發紛爭與戰亂, 外境上也會出現風雨不順、五穀不熟等惡兆。 所以, 人類要想快樂地生活, 並非希求錢財就能得到, 而要從自身修養、隨順天龍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調整,

許多緣起不能破壞。 倘若隨便砍神樹、挖神山、移江河, 則容易引發各種天災人禍。 所以, 人類要想生存下去, 很多方面的因緣要處理好, 否則就會出現不妙的緣起。

話說回來, 兄弟之間為了名聲地位而手足相殘, 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以前在三國時期, 曹丕得了王位後, 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華, 就故意刁難他:讓他七步成詩, 題目是“兄弟”, 但不能出現“兄弟”二字, 作不出來就要砍頭。 所幸的是, 曹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 很快就作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詩中用了一個比喻:豆子被放在鍋裡煮, 而用來煮豆的是豆稈, 所以豆子在鍋裡哭泣:“我們本為同根所生,

何必要急於相殘?”以此來影射曹丕的狠心。 曹丕聽後, 心感慚愧, 就不殺曹植了。

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 無論漢地還是藏地, 帝王子孫中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和睦相處、互忍互讓的, 實在少得可憐。 當然, 家族的世代相傳, 如果是因你出家而終結, 這並不可惜;但若不是這樣, 是由於兄弟不和而分崩離析, 那就是大不孝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生存在這個世間, 而若想活得快樂, 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則。 假如你不懂, 那就不可能做好, 做不好也就得不到你想要的生活。 所以這個規律, 大家一定要牢記。

“言語忍, 忿自泯”:兄弟姊妹之間說話不能過激, 否則, 一旦說了刺耳難聽的語言, 就會傷害彼此的感情。 古人言:“利刀割體痕易合, 惡語傷人恨難消。”用利刃割傷身體,傷痕容易癒合,而用惡語傷了人心,別人就會一直不忘、耿耿於懷。

當然,對他人所說的難聽之語,我們沒必要記在心上。《弟子規》後面也說:“報怨短,報恩長。”報恩的時間越長越好,而報怨的時間越短越好。因此,道友之間有一點摩擦,應早點把它忘得一乾二淨。作為一個修行人,當場接受不了別人辱駡,這還可以理解,但若很長時間後仍念念不忘,就該值得慚愧了。雖說若沒有一定的修證,對諷刺、挖苦確實難以忍受,但我們還是要儘量串習。《法華經》中雲:“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即使有些人像惡魔附體一樣,在公共場合謾駡我、侮辱我、誹謗我,我也要“忍一時”,以保“風平浪靜”,披上安忍的鎧甲,把他當作佛一樣對待。不過,許多人此時來不及披安忍的鎧甲,到處找,卻不知道放哪裡了。結果——心被刺傷了,爭鬥也開始了。那時候,安忍的鎧甲忘了,大圓滿的寶劍也丟了,什麼修行境界都沒有,最終弄得遍體鱗傷,非常可憐!

所以,修行人平時一定要學會寬容,面對他人的惡言相向,儒家教誡我們要修安忍,而佛教的大乘六度中講得更為清楚。當然,這說起來簡單,可一遇到外境,許多人因為“肚子”太小,很多事情沒辦法包容。如果你有漢地彌勒佛那樣的“大肚子”,那什麼事都會容得下。記得有一副描寫彌勒佛的對聯,上聯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下聯是“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家也應常以此對照自己。

有時候人為了一點小事,便爭得頭破血流,回頭一看,也會覺得羞愧、後悔。常言道:“氣後後悔,醒後後悔。”有些人生氣的當下口不擇言,罵的罵了、說的說了,過後又後悔不已;有些人發酒瘋時,該說的、不該說的全部說了,醒酒後也悔不當初。既然如此,當我們難以控制自己時,就要儘量學習彌勒佛的大肚[1],裝下別人的攻擊與侮辱,行持世人行持不了的安忍。

安忍有多種,像上面這樣耐受怨害,是一種安忍;而我們為了佛法苦行,也是一種安忍。不說其他的,單單是聽法,有些人總抱怨太累了、太冷了,其實不能這麼想,我們為了佛法,再寒冷、再辛苦也值得。1987年,上師如意寶從五臺山回來後,開始傳講《釋量論》,那時候我輔導是露天的,地上也沒有坐墊,地全凍了,大家就這麼坐著,一個冬天都是如此。不但是那四個月,以後三四年中一直都這樣。現在想一想,我們那時的安忍心很強,不像現在的人:“地上太冷了,什麼都不墊,我得風濕怎麼辦?”不說城市裡的人,包括學院的有些道友,現在像那樣聽一堂課,也不一定能做到了。

此外,聽法、修法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也應該多加忍耐。我們居士林的老堪布(可能七十多歲了),修法非常精進,每次講法也是三四個小時,下面若有人叫苦連天、疲憊不堪,他就批評道:“你們搞世間法不覺得累,聽三四個小時的法有什麼累的!”有一次,老堪布和我弟弟幾個人去朝神山,一大早就出發了,下午五點左右才到。大家一路上都沒吃飯,餓得不行,到了那裡很高興,覺得終於可以吃飯了。但老堪布早把這事給忘了,一到山下就說:“走,轉神山去!”他們只好硬著頭皮、饑腸轆轆地先轉山。神山特別高,他們暗想:“走一圈可能花很長時間吧?”沒想到,老堪布又語出驚人:“這次機會難得,好,我們磕大頭轉!”他們雖然又累又餓,但看到老人家像朝拉薩一樣磕大頭,自己也沒辦法,只有跟著磕。結果,很晚了才轉完一圈。

這些老修行人,修法不怕時間長,安忍心也特別強。不像現在很多人,修法、聽法方面一點耐性都沒有,而對世間法的忍耐力卻很強,為了家庭、工作,什麼都能忍下來,這是一種顛倒行。所以,作為修行人,理應行持真正的安忍。

[1] 大肚:通“大度”。

惡語傷人恨難消。”用利刃割傷身體,傷痕容易癒合,而用惡語傷了人心,別人就會一直不忘、耿耿於懷。

當然,對他人所說的難聽之語,我們沒必要記在心上。《弟子規》後面也說:“報怨短,報恩長。”報恩的時間越長越好,而報怨的時間越短越好。因此,道友之間有一點摩擦,應早點把它忘得一乾二淨。作為一個修行人,當場接受不了別人辱駡,這還可以理解,但若很長時間後仍念念不忘,就該值得慚愧了。雖說若沒有一定的修證,對諷刺、挖苦確實難以忍受,但我們還是要儘量串習。《法華經》中雲:“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即使有些人像惡魔附體一樣,在公共場合謾駡我、侮辱我、誹謗我,我也要“忍一時”,以保“風平浪靜”,披上安忍的鎧甲,把他當作佛一樣對待。不過,許多人此時來不及披安忍的鎧甲,到處找,卻不知道放哪裡了。結果——心被刺傷了,爭鬥也開始了。那時候,安忍的鎧甲忘了,大圓滿的寶劍也丟了,什麼修行境界都沒有,最終弄得遍體鱗傷,非常可憐!

所以,修行人平時一定要學會寬容,面對他人的惡言相向,儒家教誡我們要修安忍,而佛教的大乘六度中講得更為清楚。當然,這說起來簡單,可一遇到外境,許多人因為“肚子”太小,很多事情沒辦法包容。如果你有漢地彌勒佛那樣的“大肚子”,那什麼事都會容得下。記得有一副描寫彌勒佛的對聯,上聯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下聯是“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家也應常以此對照自己。

有時候人為了一點小事,便爭得頭破血流,回頭一看,也會覺得羞愧、後悔。常言道:“氣後後悔,醒後後悔。”有些人生氣的當下口不擇言,罵的罵了、說的說了,過後又後悔不已;有些人發酒瘋時,該說的、不該說的全部說了,醒酒後也悔不當初。既然如此,當我們難以控制自己時,就要儘量學習彌勒佛的大肚[1],裝下別人的攻擊與侮辱,行持世人行持不了的安忍。

安忍有多種,像上面這樣耐受怨害,是一種安忍;而我們為了佛法苦行,也是一種安忍。不說其他的,單單是聽法,有些人總抱怨太累了、太冷了,其實不能這麼想,我們為了佛法,再寒冷、再辛苦也值得。1987年,上師如意寶從五臺山回來後,開始傳講《釋量論》,那時候我輔導是露天的,地上也沒有坐墊,地全凍了,大家就這麼坐著,一個冬天都是如此。不但是那四個月,以後三四年中一直都這樣。現在想一想,我們那時的安忍心很強,不像現在的人:“地上太冷了,什麼都不墊,我得風濕怎麼辦?”不說城市裡的人,包括學院的有些道友,現在像那樣聽一堂課,也不一定能做到了。

此外,聽法、修法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也應該多加忍耐。我們居士林的老堪布(可能七十多歲了),修法非常精進,每次講法也是三四個小時,下面若有人叫苦連天、疲憊不堪,他就批評道:“你們搞世間法不覺得累,聽三四個小時的法有什麼累的!”有一次,老堪布和我弟弟幾個人去朝神山,一大早就出發了,下午五點左右才到。大家一路上都沒吃飯,餓得不行,到了那裡很高興,覺得終於可以吃飯了。但老堪布早把這事給忘了,一到山下就說:“走,轉神山去!”他們只好硬著頭皮、饑腸轆轆地先轉山。神山特別高,他們暗想:“走一圈可能花很長時間吧?”沒想到,老堪布又語出驚人:“這次機會難得,好,我們磕大頭轉!”他們雖然又累又餓,但看到老人家像朝拉薩一樣磕大頭,自己也沒辦法,只有跟著磕。結果,很晚了才轉完一圈。

這些老修行人,修法不怕時間長,安忍心也特別強。不像現在很多人,修法、聽法方面一點耐性都沒有,而對世間法的忍耐力卻很強,為了家庭、工作,什麼都能忍下來,這是一種顛倒行。所以,作為修行人,理應行持真正的安忍。

[1] 大肚:通“大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