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什麼國產劇都熱衷於談戀愛?

據悉, 2018年騰訊、愛奇藝、優酷三大網路視頻平臺將上線逾200部影視類作品, 今年的上星衛視也有逾百部影視類作品進入排期。 根據片單,

古裝傳奇類占總比例約30%, 現代都市類25%, 情感類8%, 而軍旅、歷史等僅占個位數。

整個市場呈現出詭異的題材“歧視”, 女性向作品佔據了半壁江山。

近年來, 隨著女性主義風靡, 全球影視市場一直存在對於女性向題材的偏好, 與國內不同的是, 部分國外市場的影視類型更趨多樣化。

以2017年熱門美劇為例, 《了不起的麥瑟爾女士》、《使女的故事》、《宿敵:貝蒂與瓊》、《王冠》等皆是有口皆碑遍佈各個領域的女性向題材作品, 更別提, 大螢幕上大熱的《饑餓遊戲》、《古墓麗影》、《生化危機》等。

而鄰國日本也有各類女性向題材, 除純戀愛向以外, 還擁有職業類、生活類、漫改類, 例如《賣房子的女人》、《unnatural》、《折翼的天使們》、《海女》、《小森林》、《墊底辣妹》等, 即使有穿插戀愛戲份, 比例也偏低, 並沒有呈現一片“饑渴”狀態。

而在中國流行的則是, 大體以《甄嬛傳》為代表的“古裝大女主”、以《流星花園》為代表的“瑪麗蘇”、以《北京女子圖鑒》為代表的“摩登兩性”,

其餘類別則寥寥無幾。 中國螢幕上, 除去少部分精品影視外, 你還可以看到邊談戀愛邊做手術的醫生, 邊談戀愛邊臥底的間諜, 邊談戀愛邊在北京努力打拼的北漂, 無論是什麼題材, 主題依然是談戀愛的各種影視向。

對於戀愛的渴求, 原本是人類的本能, 所以偶像言情劇的存在,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需注意的是, 過度的粗制愛情戲充斥市場, 卻會抑制影視行業的深入發展。

影視文化作為大眾普遍的娛樂方式之一, 大量媚俗的影視情節及單一趨同價值觀對於社會風氣會起到負面影響。 中國觀眾的偏好到底被誰代表了?為什麼粗製濫造的戀愛比例如此重?

網文影視熱拉動“偶像劇”化

現今中國影視市場的亂象,

其實早已露出了端倪。 千禧年前, 中國影視整體還偏好“經典傳承類”、“現實正劇向”, 這和當時整體社會環境有關, 中國文化瑰寶終有機遇得以發揚, 影視製作人也普遍存有匠人精神, 例如大熱的《西遊記》、《紅樓夢》、《雍正王朝》、《渴望》、《圍城》等, 少部分則如《還珠格格》、《神雕俠侶》等戲說作品, 這個階段的影視繼承著中國特有的人文精神。

十多年前, 社會環境相對樸實, 經濟有了初步發展, 不同的影視類型也開始湧現, 影視文化處於多元化的岔道, 這個時代出現了好評如潮的純男人戲《士兵突擊》、反映社會問題的《蝸居》、經典商戰片《大宅門》、訴說友情戀愛觀的《粉紅女郎》等。 內地對於近代偶像劇的探路也很早就開始了, 只是市場一直不溫不火。

這個時期,中外文化的碰撞不停潛移默化著打開市場不久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內觀眾受到臺灣、韓國、日本等的軟文化輸出,又各自融合形成特有的落地文化。

其中,韓流影響最大。1993年,韓劇《嫉妒》、《星夢奇緣》、《天橋風雲》等陸續登陸內地螢屏,2001年《藍色生死戀》在中國創下超高收視率,成為年度話題劇作。緊接著,2005年的《浪漫滿屋》成功帶火Rain,也促使Rain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表演嘉賓。無獨有偶,多部韓劇登陸國內上星衛視,並形成了社會潮流,韓妝韓料各種衍生品也得以獲利,《我的女孩》、《豪傑春香》皆為例子,“偶像劇”這個概念開始在群眾中發酵。面對“韓流”在亞洲的肆虐,中國資本方逐漸意識原來讓俊男美女來演愛情戲能這麼掙錢!

巧合的是,中國資本對於偶像劇的新需求,恰恰與充斥各種“戀愛戲”的新興網路女頻文學相契合。且網路女頻文學擁有易改編、IP自帶粉絲、有話題、拍攝要求低、能快速回籠資本等優點,使得影視劇與網路文學這兩個原本並不交叉的領域一拍即合,國產影視劇逐漸踏上網文改編的道路。

2004年左右,內地網路文學開始百花齊放,女頻向《何以笙簫默》、《原來你還在這裡》、《獨步天下》等大熱作品紛紛問世。影視圈投資人紛紛投入新風口,開啟了網文IP產業鏈的新時代,而女頻易改編、女性為收視主力等因素又加重了女性向作品的比例。由此,《古劍奇譚》、《花千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等一系列網文IP影視化後的作品開始霸屏,其中也不乏優秀改編之作,例如以細膩成長刻畫著稱的《最好的我們》、以有三觀用態度催生電競市場的《微微一笑很傾城》。成功的IP改編帶給了資本方巨大的利潤。

《微微一笑很傾城》日本暢銷

中國影視整體崛起不過幾十餘年,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資本的湧動也極具“盲目性”。網路文學影視化後的作品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產業類別,其審美的發展卻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點擊率、收視率等商業形態的影響。

女性天生喜好情感交流,因此充斥各種“戀愛戲”是網路女頻文學的特色之一,其中也不乏“媚俗”情節,而基於此催生出的影視先天性繼承了這一特色。

“下沉使用者”新受寵

根據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線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女性用戶比例達到47.4%。相比男性用戶,女性線民則對於影視娛樂向投入了更多的熱情。而在中國線民學歷結構中,初中文化佔據了近40%,高中文化佔據了近30%。

與發達市場不同的是,中國還擁有大量沒有用網習慣的潛在人群,他們大都生活在三、四線城市或農村地帶,這部分人群被稱為“市場下沉後的用戶”。

隨著“下沉用戶”逐步接觸網絡,一個規模可觀的新市場將會形成,成為互聯網市場的新的紅利點,而這皆能從微商、快手、抖音的火爆中窺見一斑。資本必然是逐利的。中國貧富差異造就審美差異,高端使用者的內容難做、難獲利使得資本湧入更易賺錢的“下沉市場”。

“下沉用戶”經過物質水準的日漸提高,自身精神需求卻缺少可寄託的內容作品,並且許多人對於內容品質的要求並不高,他們大都喜好簡單、直觀的影視元素,如狗血的戀愛、刺激的動作、誇張的情節等,對於演員的演技或者影片傳達的深意則並不太感冒,這極大利於資本的快速變現。

影視投資者們敏銳發現這一現象並為此做了佈局,急於爆紅的影視明星也紛紛投入其中,大批量流水線的影視作品被製造出來滿足“下沉使用者”。

根據淘票票資料,大熱影片《前任3》主要觀影人群為三、四線城鎮青年與女性觀眾,占比接近50%,高於大盤平均值近40%,而與在小鎮青年中“口碑爆棚”所不同的是,許多一線觀眾或高學歷工作者則普遍表示“對該片毫無興趣”,或者“已看過,實在覺得矯情”等觀點。除此之外,還有以“爛俗瑪麗蘇”而著稱的《雙世寵妃》的走紅。

基於此,各種粗制劇中的“瑪麗蘇”、“大女主”以及各種“欲望表達”的相關元素也是為了迎合這一潛在群體。粗製濫造的“性”饑渴現象實在難以避免。

“饑渴”將走向何方

中國泛娛樂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日益成熟。今年三月發佈的《2018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中提到“百花齊放是2017年泛娛樂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大亮點。” 優質內容驅動產業發展,精品IP的打造能帶動泛娛樂生態的佈局,娛樂模式正在進化。

隨著互聯網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正版引起的優質海外影視資源得到越來越多國內觀眾的讚美,觀眾也開始習慣從海外影視中找尋國內缺失的題材。而在海外影視刺激中國市場的同時,海外市場巨大的利潤同樣吸引著中國投資方,網文、漫畫、影視紛紛出海。

國際化進程促進多極文化的發展,同樣促使了中國投資資本完成對目標市場的分級,有針對國內市場“下沉用戶”的“粗制劇”,也有更多針對國內市場“中高端用戶群”和龐大海外市場的“品質劇”。影視“口碑”隨著全球化市場體系的成熟越發受到中國投資方的重視。

中國監管部門及影視圈業內也一直在發力。2011年,廣電總局嚴控穿越、宮鬥劇熱。2013年鼓勵現實題材限制古裝。在2017年頒佈的電視劇細則裡,對電視劇、網路劇實行統一標準進行管理;完善電視劇出口激勵貿易,加大對電視劇出口扶持獎勵制度等。

從正面角度來說,皆延緩了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減少了部分同質題材的堆積。以山東影視傳媒為代表出品的優質影視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浮躁的社會風氣,帶動了影視審美的逐步上移。例如口碑佳作《琅琊榜》、《戰長沙》、《父母愛情》、《闖關東》等。

2017年,《白夜追凶》、《我的前半生》因口碑爆紅,潘粵明、雷佳音、靳東等中年大叔也走入了大眾視野。於此相對的則是,《十裡繁花相送》、《南方有喬木》等“偶像式”戀愛作品收視慘澹,娛樂圈的“鮮肉”+文學IP組合拳似乎一夕之間失去了巨大優勢,越來越多人開始吐槽“戀愛戲”這個萬靈藥。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下沉市場紅利的消耗以及全民審美的日漸提高,市場總歸會趨向理性的。跡象已逐步浮出水面。

資本永遠是趨利的,廣闊的創作空間、豐富的IP源頭、形式多變的線上衍生和“互聯網文創”的平臺優勢將是中國影視強大的背後支撐力。而在這種特定環境下,單一的“性饑渴式”影視必走下神壇,“偶像劇”化影視比例也必逐步回歸正常。

彎路過後便是直道。(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只是市場一直不溫不火。

這個時期,中外文化的碰撞不停潛移默化著打開市場不久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內觀眾受到臺灣、韓國、日本等的軟文化輸出,又各自融合形成特有的落地文化。

其中,韓流影響最大。1993年,韓劇《嫉妒》、《星夢奇緣》、《天橋風雲》等陸續登陸內地螢屏,2001年《藍色生死戀》在中國創下超高收視率,成為年度話題劇作。緊接著,2005年的《浪漫滿屋》成功帶火Rain,也促使Rain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表演嘉賓。無獨有偶,多部韓劇登陸國內上星衛視,並形成了社會潮流,韓妝韓料各種衍生品也得以獲利,《我的女孩》、《豪傑春香》皆為例子,“偶像劇”這個概念開始在群眾中發酵。面對“韓流”在亞洲的肆虐,中國資本方逐漸意識原來讓俊男美女來演愛情戲能這麼掙錢!

巧合的是,中國資本對於偶像劇的新需求,恰恰與充斥各種“戀愛戲”的新興網路女頻文學相契合。且網路女頻文學擁有易改編、IP自帶粉絲、有話題、拍攝要求低、能快速回籠資本等優點,使得影視劇與網路文學這兩個原本並不交叉的領域一拍即合,國產影視劇逐漸踏上網文改編的道路。

2004年左右,內地網路文學開始百花齊放,女頻向《何以笙簫默》、《原來你還在這裡》、《獨步天下》等大熱作品紛紛問世。影視圈投資人紛紛投入新風口,開啟了網文IP產業鏈的新時代,而女頻易改編、女性為收視主力等因素又加重了女性向作品的比例。由此,《古劍奇譚》、《花千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等一系列網文IP影視化後的作品開始霸屏,其中也不乏優秀改編之作,例如以細膩成長刻畫著稱的《最好的我們》、以有三觀用態度催生電競市場的《微微一笑很傾城》。成功的IP改編帶給了資本方巨大的利潤。

《微微一笑很傾城》日本暢銷

中國影視整體崛起不過幾十餘年,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資本的湧動也極具“盲目性”。網路文學影視化後的作品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產業類別,其審美的發展卻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點擊率、收視率等商業形態的影響。

女性天生喜好情感交流,因此充斥各種“戀愛戲”是網路女頻文學的特色之一,其中也不乏“媚俗”情節,而基於此催生出的影視先天性繼承了這一特色。

“下沉使用者”新受寵

根據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線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女性用戶比例達到47.4%。相比男性用戶,女性線民則對於影視娛樂向投入了更多的熱情。而在中國線民學歷結構中,初中文化佔據了近40%,高中文化佔據了近30%。

與發達市場不同的是,中國還擁有大量沒有用網習慣的潛在人群,他們大都生活在三、四線城市或農村地帶,這部分人群被稱為“市場下沉後的用戶”。

隨著“下沉用戶”逐步接觸網絡,一個規模可觀的新市場將會形成,成為互聯網市場的新的紅利點,而這皆能從微商、快手、抖音的火爆中窺見一斑。資本必然是逐利的。中國貧富差異造就審美差異,高端使用者的內容難做、難獲利使得資本湧入更易賺錢的“下沉市場”。

“下沉用戶”經過物質水準的日漸提高,自身精神需求卻缺少可寄託的內容作品,並且許多人對於內容品質的要求並不高,他們大都喜好簡單、直觀的影視元素,如狗血的戀愛、刺激的動作、誇張的情節等,對於演員的演技或者影片傳達的深意則並不太感冒,這極大利於資本的快速變現。

影視投資者們敏銳發現這一現象並為此做了佈局,急於爆紅的影視明星也紛紛投入其中,大批量流水線的影視作品被製造出來滿足“下沉使用者”。

根據淘票票資料,大熱影片《前任3》主要觀影人群為三、四線城鎮青年與女性觀眾,占比接近50%,高於大盤平均值近40%,而與在小鎮青年中“口碑爆棚”所不同的是,許多一線觀眾或高學歷工作者則普遍表示“對該片毫無興趣”,或者“已看過,實在覺得矯情”等觀點。除此之外,還有以“爛俗瑪麗蘇”而著稱的《雙世寵妃》的走紅。

基於此,各種粗制劇中的“瑪麗蘇”、“大女主”以及各種“欲望表達”的相關元素也是為了迎合這一潛在群體。粗製濫造的“性”饑渴現象實在難以避免。

“饑渴”將走向何方

中國泛娛樂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日益成熟。今年三月發佈的《2018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中提到“百花齊放是2017年泛娛樂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大亮點。” 優質內容驅動產業發展,精品IP的打造能帶動泛娛樂生態的佈局,娛樂模式正在進化。

隨著互聯網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正版引起的優質海外影視資源得到越來越多國內觀眾的讚美,觀眾也開始習慣從海外影視中找尋國內缺失的題材。而在海外影視刺激中國市場的同時,海外市場巨大的利潤同樣吸引著中國投資方,網文、漫畫、影視紛紛出海。

國際化進程促進多極文化的發展,同樣促使了中國投資資本完成對目標市場的分級,有針對國內市場“下沉用戶”的“粗制劇”,也有更多針對國內市場“中高端用戶群”和龐大海外市場的“品質劇”。影視“口碑”隨著全球化市場體系的成熟越發受到中國投資方的重視。

中國監管部門及影視圈業內也一直在發力。2011年,廣電總局嚴控穿越、宮鬥劇熱。2013年鼓勵現實題材限制古裝。在2017年頒佈的電視劇細則裡,對電視劇、網路劇實行統一標準進行管理;完善電視劇出口激勵貿易,加大對電視劇出口扶持獎勵制度等。

從正面角度來說,皆延緩了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減少了部分同質題材的堆積。以山東影視傳媒為代表出品的優質影視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浮躁的社會風氣,帶動了影視審美的逐步上移。例如口碑佳作《琅琊榜》、《戰長沙》、《父母愛情》、《闖關東》等。

2017年,《白夜追凶》、《我的前半生》因口碑爆紅,潘粵明、雷佳音、靳東等中年大叔也走入了大眾視野。於此相對的則是,《十裡繁花相送》、《南方有喬木》等“偶像式”戀愛作品收視慘澹,娛樂圈的“鮮肉”+文學IP組合拳似乎一夕之間失去了巨大優勢,越來越多人開始吐槽“戀愛戲”這個萬靈藥。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下沉市場紅利的消耗以及全民審美的日漸提高,市場總歸會趨向理性的。跡象已逐步浮出水面。

資本永遠是趨利的,廣闊的創作空間、豐富的IP源頭、形式多變的線上衍生和“互聯網文創”的平臺優勢將是中國影視強大的背後支撐力。而在這種特定環境下,單一的“性饑渴式”影視必走下神壇,“偶像劇”化影視比例也必逐步回歸正常。

彎路過後便是直道。(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