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上市券商業績大曝光:淨利首尾97倍 太平洋、國海苦海掙扎

有5家券商2017年淨利潤不足5億元, 分別為太平洋、國海證券、山西證券、第一創業以及中原證券。 太平洋淨利潤下降82.59%降幅最大, 其次是因“蘿蔔章”遭重罰的國海證券, 淨利潤同比下降63%

文 | 標點財經研究員 黃鳳清

“空氣在顫抖, 仿佛天空在燃燒。 ”

“是啊, 暴風雨就要來了!”

來自前南斯拉夫二戰老電影中的接頭暗語, 早已成為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然而當一場貫穿2017年且延續至今的金融監管風暴席捲整個市場時, 部分資深業內人士再次以此相互打趣的心情, 卻不會那麼美好。 事實上, 每一個參與其中的機構或個人,

都在不同程度的陣痛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轉變, 已經開始。

券商, 資本市場的重要紐帶和深度介入者, 從來是監管的主要對象之一。 2018年3月30日, 中國證監會就《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公開徵求意見, 該《規定》從淨資產、持續盈利能力、營業收入等方面對不同類型股東提出了前所未有明晰且嚴厲的要求並對證券公司股權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監管。 而這, 不過是一系列新規的最新版本而已。

此前, 令市場為之震動的資產新規不僅再度重申去通道、禁止資金池業務, 更要求券商資管必須向主動管理轉型。 隨著新規落地, 其對包括券商在內的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的影響正在持續深化。

而早在2017年2月, 監管部門還下發《關於組織“自查自糾、規整規範”專項活動的通知》。

為排查證券公司並購重組財務顧問、公司債、資產證券化和非上市公眾公司推薦業務的普遍問題和潛在風險, 證監會方面要求各證券公司通過自查和監管部門現場檢查等方式, 對其下屬投行業務內控體系進行全面摸底。

除了監管趨嚴, 券商自身的經營也受到資本市場表現的影響和衝擊。

2017年, A股市場呈現結構化行情特徵, 上證指數上漲6.56%, 深證成指上漲8.48%, 創業板指數下跌10.67%, 滬深兩市的股票基金總成交金額為122.27萬億元, 比2016年縮水11.74%。 與此同時, 儘管IPO全年呈現加速, 但四季度以來審核通過率則大幅下降, 再融資審核收緊, 並購業務亦從嚴審核。

在市場行情及監管層不斷發力的雙重影響下,

2017年券商業績整體承壓並出現明顯分化, 淨利潤座次重新洗牌。

標點財經研究院聯合《投資時報》對截至4月21日已發佈2017年年報的26家A股上市券商的業績進行了分析, 並根據淨利潤(指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下同)推出《2017年A股券商賺錢榜》。 研究結果顯示, 上市券商營業收入整體小幅增長, 其中經紀業務及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大幅下滑;淨利潤整體規模小幅下滑。 中信證券(600030.SH)、國泰君安(601211.SH)、華泰證券(601688.SH)包攬榜單前三名, 太平洋(601099.SH)下降82.59%後墊底。

除了業績分化, 應對逆全球化現象的中國政府決意進一步打開開放的大門, 其中金融業沖在最前。 今年3月, 證監會修訂的《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開始公開徵求意見, 修訂內容包括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逐步放開合資證券公司業務範圍等。 中國證券行業對外開放進程就此更進一步, 而券商行業競爭加劇的態勢已然確立。 轉型迫在眉睫。 當前, 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等第一方陣成員正著力向財富管理轉型, 這亦將對全行業帶來深刻影響。

國海證券營收蒸發三成 降幅冠軍

在監管從嚴和市場環境複雜的2017年, 券商整體業績並不理想。 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的資料顯示, 2017年131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13.28億元, 整體較2016年129家證券公司全年營業收入(3279.94億元)低了5.08%。

上市券商的整體表現相對略好。 截至4月21日, 已發佈2017年年報的A股上市券商共計26家, 營業收入合計2560.57億元, 同比增長4.2%, 在131家證券公司中的占比超過八成。 營收的小幅增長主要得益於投資淨收益的增長以及公允價值變動淨損失的收窄, 而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則同比下降15.36%。 其中, 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均同比下滑兩成左右, 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增長近一成。 有分析稱,儘管2017年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受託資金規模有所收縮,但業務淨收入不降反升,主要是由於主動管理規模的提升。在資管新規下,主動管理將成為券商在資管業務上的發力點。

26家已發佈年報的A股券商中,2017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有9家,分別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600837.SH)、國泰君安、廣發證券(000776.SZ)、華泰證券、申萬宏源(000166.SZ)、招商證券(600999.SH)、中國銀河(601881.SH)和東方證券(600958.SH)。

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的有12家。降幅最大的是近期因換帥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的國海證券(000750.SZ),下降了30.73%,其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大降64.35%,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也分別有21.91%、9.3%的降幅。

太平洋、方正證券(601901.SH)的營收規模也均下降兩成以上,降幅分別為28.11%、23.28%。其中,方正證券2017年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分別下降20.86%、32.77%;儘管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大增69.2%,但由於在營收中的占比不足5%,因此亦無濟於事。

營收過百億的上市券商中也有3家收入出現縮水,分別為中國銀河下降14.32%、申萬宏源下降9.15%,而即將迎來二十周年慶典的國泰君安則下降7.61%。

相比之下,山西證券(002500.SZ)、東方證券的營收規模出現較明顯的增長,增幅分別為87.28%、53.14%。此外,華泰證券、興業證券(601377.SH)、招商證券、中信證券以及華安證券(600909.SH)的營收增幅亦均超過10%。

中原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少了六成

投行業務淨收入的下降,成為拖累券商業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再融資新政嚴控下,2017年再融資、並購重組活動整體降速。而在IPO方面,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審核通過率大降,2017年第四季度通過率只有58.43%。對券商而言,開展投行業務的難度加大。

反映到業績上,26家A股券商中,2017年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下降的多達20家。降幅超過六成的有國海證券和中原證券(601375.SH);降幅在50%-60%之間的有西南證券(600369.SH)和東北證券(000686.SZ);西部證券(002673.SZ)、方正證券、申萬宏源、太平洋、中國銀河的降幅亦均超過三成。

其中中原證券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由3.04億元降至1.17億元,降幅接近62%。2017年,其股權融資及財務顧問業務全面萎縮。具體來看,2016年股票主承銷家數為6家,股票主承銷金額為36.49億元,而2017年完成的項目數為0,只有1單IPO在審項目;財務顧問項目數量由2016年的22個減少至2017年的15個,降幅為31.82%;新三板掛牌數量及新三板定向融資次數則分別下降44.44%、32.26%。而在債權融資業務方面,包括公司債、企業債及金融債在內的主承銷項目數量由11個降至5個,主承銷項目金額由105.5億元降至48.3億元,降幅均接近55%。

太平洋淨利潤墊底僅為老大1%

整體來看,上市券商儘管營業收入勉強實現增長,但淨利潤卻沒那麼走運。26家A股券商的淨利潤合計822.59億元,同比下滑0.84%。

淨利潤規模最大的依然是中信證券,以114.33億元拔得頭籌,亦是唯一一家淨利潤超過百億元的A股券商。國泰君安守住了亞軍之位,2017年實現淨利潤98.82億元。華泰證券以92.77億元的淨利潤規模躍居至第三,其2016年排名第五。此外,海通證券、廣發證券和招商證券的淨利潤規模也均在50億元以上,在26家券商中排名第四至第六位。淨利潤規模超過30億元的還有4家,分別為申萬宏源、中國銀河、東方證券和光大證券(601788.SH),分列第七至第十位。

在榜單的另一端,有5家券商2017年淨利潤不足5億元,分別為太平洋、國海證券、山西證券、第一創業(002797.SZ)以及中原證券。其中,太平洋以1.16億元居於榜尾,僅相當於榜首中信證券的1%左右,而在2016年太平洋在26家券商中尚排名第23,也就是說,2017年下降了3位。

實際上,與2016年相比,券商的淨利潤排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座次下滑最嚴重的是國海證券,其在26家券商中的排名下降5位,由第20降至排名第25。在前十位券商中,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申萬宏源和光大證券均降1位,而東方證券和華泰證券均上升兩位,招商證券上升1位。

A股新上市券商淨利悉數退步

座次的變動源自各券商淨利潤規模的變動。2017年,上市券商的淨利潤出現了分化:10家增長,16家下降。

降幅最大的仍是太平洋,淨利潤下降了82.59%。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其營業收入較上一年有較大幅度下降,其中證券經紀業務由於市場交易量萎縮、市場競爭激烈、傭金率顯著下降等原因導致收入下降,同時公司繼續加大營業網點建設投入,導致營業利潤下滑;投資銀行業務未實現IPO項目收入,新三板掛牌項目減少,導致營業收入下降,同時該業務的毛利率較2016年減少了29.19 個百分點。

其次是國海證券,淨利潤同比下降63%。降幅超過三成的還有東北證券、東吳證券(601555.SH)、方正證券、華西證券(002926.SZ)、中原證券以及西部證券。其中,2017年1月完成A股上市的中原證券全年淨利潤同比下降38.5%,其證券經紀、投資銀行、期貨經紀等多項業務的營業利潤率均較2016年出現較大幅度下降。而上市於2018年2月的華西證券,上市後首份成績單難以讓投資者滿意,淨利潤下降38.85%,其2018年一季度淨利潤亦下降了17.72%。

標點財經研究員注意到,2017年以來上市的A股券商淨利潤全部下降,無一倖免。除了上述提及的中原證券、華西證券和中國銀河外,上市於2017年6月的浙商證券(601878.SH)淨利潤亦有14.29%的降幅。

強者恒強。在淨利潤規模最大的10家券商中,僅申萬宏源和中國銀河出現下滑,淨利潤分別縮水14.96%、22.76%。

有憂亦有喜。在多數券商業績下滑的同時,部分券商業績增長明顯。東方證券、華泰證券、興業證券、中信證券增幅均超過一成,其中東方證券以53.57%的增幅遙遙領先,華泰證券亦大增近48%。

兩家擬IPO券商業績持續下滑

除了已上市的券商外,目前還有9家券商正踏上A股IPO的征途,包括已經審核通過的長城證券、華林證券、南京證券和中信建投,以及待審核的東莞證券、天風證券、中泰證券、國聯證券和紅塔證券。其中,長城證券、南京證券和紅塔證券已披露2017年度業績。

具體來看,紅塔證券淨利潤在經歷了2016年大降68.08%後,2017年觸底反彈增長9.09%至3.63億元。

長城證券2015-2017年期間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呈逐年下降趨勢,其2016年、2017年淨利潤降幅分別為46.76%、8.57%。儘管長城證券IPO已通過審核,但在發審委會議提出詢問的主要問題中,其業績的下滑及未來持續盈利能力成為關注點之一,經紀業務淨收入和傭金費率持續下降及平均傭金費率低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原因及合理性亦遭到訊問。

同樣,南京證券的淨利潤亦連續兩年下降,且由2015年的14.13億元大降至2017年的4.11億元,2016年、2017年降幅分別為65.07%和16.81%。

有分析稱,儘管2017年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受託資金規模有所收縮,但業務淨收入不降反升,主要是由於主動管理規模的提升。在資管新規下,主動管理將成為券商在資管業務上的發力點。

26家已發佈年報的A股券商中,2017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有9家,分別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600837.SH)、國泰君安、廣發證券(000776.SZ)、華泰證券、申萬宏源(000166.SZ)、招商證券(600999.SH)、中國銀河(601881.SH)和東方證券(600958.SH)。

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的有12家。降幅最大的是近期因換帥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的國海證券(000750.SZ),下降了30.73%,其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大降64.35%,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也分別有21.91%、9.3%的降幅。

太平洋、方正證券(601901.SH)的營收規模也均下降兩成以上,降幅分別為28.11%、23.28%。其中,方正證券2017年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分別下降20.86%、32.77%;儘管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大增69.2%,但由於在營收中的占比不足5%,因此亦無濟於事。

營收過百億的上市券商中也有3家收入出現縮水,分別為中國銀河下降14.32%、申萬宏源下降9.15%,而即將迎來二十周年慶典的國泰君安則下降7.61%。

相比之下,山西證券(002500.SZ)、東方證券的營收規模出現較明顯的增長,增幅分別為87.28%、53.14%。此外,華泰證券、興業證券(601377.SH)、招商證券、中信證券以及華安證券(600909.SH)的營收增幅亦均超過10%。

中原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少了六成

投行業務淨收入的下降,成為拖累券商業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再融資新政嚴控下,2017年再融資、並購重組活動整體降速。而在IPO方面,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審核通過率大降,2017年第四季度通過率只有58.43%。對券商而言,開展投行業務的難度加大。

反映到業績上,26家A股券商中,2017年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下降的多達20家。降幅超過六成的有國海證券和中原證券(601375.SH);降幅在50%-60%之間的有西南證券(600369.SH)和東北證券(000686.SZ);西部證券(002673.SZ)、方正證券、申萬宏源、太平洋、中國銀河的降幅亦均超過三成。

其中中原證券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由3.04億元降至1.17億元,降幅接近62%。2017年,其股權融資及財務顧問業務全面萎縮。具體來看,2016年股票主承銷家數為6家,股票主承銷金額為36.49億元,而2017年完成的項目數為0,只有1單IPO在審項目;財務顧問項目數量由2016年的22個減少至2017年的15個,降幅為31.82%;新三板掛牌數量及新三板定向融資次數則分別下降44.44%、32.26%。而在債權融資業務方面,包括公司債、企業債及金融債在內的主承銷項目數量由11個降至5個,主承銷項目金額由105.5億元降至48.3億元,降幅均接近55%。

太平洋淨利潤墊底僅為老大1%

整體來看,上市券商儘管營業收入勉強實現增長,但淨利潤卻沒那麼走運。26家A股券商的淨利潤合計822.59億元,同比下滑0.84%。

淨利潤規模最大的依然是中信證券,以114.33億元拔得頭籌,亦是唯一一家淨利潤超過百億元的A股券商。國泰君安守住了亞軍之位,2017年實現淨利潤98.82億元。華泰證券以92.77億元的淨利潤規模躍居至第三,其2016年排名第五。此外,海通證券、廣發證券和招商證券的淨利潤規模也均在50億元以上,在26家券商中排名第四至第六位。淨利潤規模超過30億元的還有4家,分別為申萬宏源、中國銀河、東方證券和光大證券(601788.SH),分列第七至第十位。

在榜單的另一端,有5家券商2017年淨利潤不足5億元,分別為太平洋、國海證券、山西證券、第一創業(002797.SZ)以及中原證券。其中,太平洋以1.16億元居於榜尾,僅相當於榜首中信證券的1%左右,而在2016年太平洋在26家券商中尚排名第23,也就是說,2017年下降了3位。

實際上,與2016年相比,券商的淨利潤排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座次下滑最嚴重的是國海證券,其在26家券商中的排名下降5位,由第20降至排名第25。在前十位券商中,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申萬宏源和光大證券均降1位,而東方證券和華泰證券均上升兩位,招商證券上升1位。

A股新上市券商淨利悉數退步

座次的變動源自各券商淨利潤規模的變動。2017年,上市券商的淨利潤出現了分化:10家增長,16家下降。

降幅最大的仍是太平洋,淨利潤下降了82.59%。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其營業收入較上一年有較大幅度下降,其中證券經紀業務由於市場交易量萎縮、市場競爭激烈、傭金率顯著下降等原因導致收入下降,同時公司繼續加大營業網點建設投入,導致營業利潤下滑;投資銀行業務未實現IPO項目收入,新三板掛牌項目減少,導致營業收入下降,同時該業務的毛利率較2016年減少了29.19 個百分點。

其次是國海證券,淨利潤同比下降63%。降幅超過三成的還有東北證券、東吳證券(601555.SH)、方正證券、華西證券(002926.SZ)、中原證券以及西部證券。其中,2017年1月完成A股上市的中原證券全年淨利潤同比下降38.5%,其證券經紀、投資銀行、期貨經紀等多項業務的營業利潤率均較2016年出現較大幅度下降。而上市於2018年2月的華西證券,上市後首份成績單難以讓投資者滿意,淨利潤下降38.85%,其2018年一季度淨利潤亦下降了17.72%。

標點財經研究員注意到,2017年以來上市的A股券商淨利潤全部下降,無一倖免。除了上述提及的中原證券、華西證券和中國銀河外,上市於2017年6月的浙商證券(601878.SH)淨利潤亦有14.29%的降幅。

強者恒強。在淨利潤規模最大的10家券商中,僅申萬宏源和中國銀河出現下滑,淨利潤分別縮水14.96%、22.76%。

有憂亦有喜。在多數券商業績下滑的同時,部分券商業績增長明顯。東方證券、華泰證券、興業證券、中信證券增幅均超過一成,其中東方證券以53.57%的增幅遙遙領先,華泰證券亦大增近48%。

兩家擬IPO券商業績持續下滑

除了已上市的券商外,目前還有9家券商正踏上A股IPO的征途,包括已經審核通過的長城證券、華林證券、南京證券和中信建投,以及待審核的東莞證券、天風證券、中泰證券、國聯證券和紅塔證券。其中,長城證券、南京證券和紅塔證券已披露2017年度業績。

具體來看,紅塔證券淨利潤在經歷了2016年大降68.08%後,2017年觸底反彈增長9.09%至3.63億元。

長城證券2015-2017年期間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呈逐年下降趨勢,其2016年、2017年淨利潤降幅分別為46.76%、8.57%。儘管長城證券IPO已通過審核,但在發審委會議提出詢問的主要問題中,其業績的下滑及未來持續盈利能力成為關注點之一,經紀業務淨收入和傭金費率持續下降及平均傭金費率低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原因及合理性亦遭到訊問。

同樣,南京證券的淨利潤亦連續兩年下降,且由2015年的14.13億元大降至2017年的4.11億元,2016年、2017年降幅分別為65.07%和16.8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