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變革前夜,汽車製造商為什麼集體轉型出行服務?

“我們不僅是一家製造商, 我們未來還要成為一家移動出行服務商……”類似的話語這幾年已經無數次從各大整車廠的領到嘴裡說出, 哦對, 也許應該再加上一個定語——“領先”的移動出行服務商。

毫無疑問, 汽車行業的盈利鏈條正在發生變革, 整車製造商不轉型就意味著未來難以再繼續站在食物鏈頂端。 可是轉型要如何落地?在成為移動出行服務商的道路上, 整車製造商究竟是能占得先機還是“找死”?

童濟仁汽車評論 編輯丨辰巳

2015年, 戴姆勒董事長蔡澈在法蘭克福車展表示, 賓士正在從汽車製造商轉變為互聯網出行服務商。

2016年, 寶馬董事長克魯格在品牌百年慶典表示, 寶馬將從汽車製造商向個人出行服務提供上轉型。

2016年, 時任福特CEO的馬克·菲爾茲表示, 福特既是一家製造企業, 也是一家移動出行服務公司。

2018年, 豐田章男在CES上宣稱, 豐田將從汽車公司轉型為移動出行公司競爭對手將變為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

為什麼如此多的跨國汽車巨頭們要開始轉型?轉型意味著傳統的體系要被打破, 意味著要有巨大的投入開創新的體系, 如果不是有急迫的必要, 這些巨頭們不會急於表態。

所以, 不轉型=等死。

可是, 轉型就意味著能生存下來嗎?

▎車企的死結:客戶溝通脫節、行業利潤轉移!

車廠將製造出的車輛賣給經銷商, 經銷商再將車賣給顧客, 自此車廠與顧客的關聯結束。 甚至哪怕就是這一點點關聯, 也是脫節的。

這就是傳統車廠模式。 品牌與顧客之間夾著經銷商, 品牌的盈利來源於賣車這個一次性行為。

可是當汽車逐步實現電動化、智慧網聯化, 並且城市擁堵讓人不得不尋求新的出行方式時,

傳統車廠的利潤會受到影響。

而傳統車廠與客戶薄弱的聯繫, 讓他們無法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實現產品與使用者的連接, 換言之, 他們可能造不出滿足未來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汽車行業的利潤正在轉移, 很多價值與核心內容正在向下延伸,

光靠賣車已經無法支撐傳統車廠的發展。 所以他們必須要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 必須要轉變盈利模式, 必須要將與用戶的聯繫從薄弱的賣車環節拓展到更長的產業鏈上。

否則, 當有更加懂使用者的實體出現時, 傳統車廠為了生存, 將不得不根據新實體的要求製造特定產品, 從而從食物鏈的頂端淪落為食物鏈最底層的“代工方”。

▎轉型之路的最大障礙:如何獲取訂單?

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商, 汽車製造商們做了兩件事情:建立出行服務、改變汽車形態。

由整車廠運營的出行服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賓士car2go、寶馬DriveNow、通用Maven、大眾MOIA、吉利曹操專車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

可是由整車廠運營的出行服務真實情況如何呢?面對滴滴、UBER這樣的出行服務平臺巨頭, 車廠所運營的出行服務市場份額並不樂觀。 在共用出行服務最活躍的中國, 滴滴擁有90%的專車份額。

即便是在用戶忠誠度非常缺乏的中國出行市場, 一旦用戶對某一平臺形成了黏性, 讓用戶轉移陣地就必須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可以參考近期滴滴和美團上海市場之爭)。 這也讓接下來想要進入出行服務領域的汽車製造商,不得不面對極高的獲客成本。

所以,才會有car2go與DriveNow的聯手,才會有曹操專車與滴滴在引流層面的合作,才會有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在規劃自己的出行服務時,提到出行服務平臺的名字。

這一切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訂單數不是出行服務的全部,但卻是出行服務的基礎。汽車製造商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必須要有訂單數來支撐。

沒有訂單、沒有使用者、沒有資料,出行服務何以為繼?

沒有訂單、沒有使用者、沒有資料,汽車形態的改變豈不成了工程師拍腦袋的空中樓閣?

▎優勢互補的新盈利模式:合作才能共贏?

不管是汽車製造商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還是互聯網思維的獨立汽車出行平臺,對於這個領域的探索都是全新的,而恰恰兩者之間形成的是優勢互補。

所以,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沒有汽車製造商的車源支援,移動出行服務就是PPT;沒有獨立出行服務平臺快速上量的規模,就無法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相反,雙方的協同合作,可以讓移動出行平臺獲得在車源、金融方面的支持,而汽車製造商則可以通過獲得的大資料進行車輛的定制化生產,從而造出最適合於出行服務的專用車輛。

這會催生新的產業模式。

汽車的設計將不再以競品和市場為標準,而是一切從用戶的出行出發來設計,甚至包括車上每個座位的使用頻次、後備廂的利用率、每個區域人群不同的出行習慣等等。

汽車製造商的盈利來源也將不再是賣出多少輛,而是行駛了多少公里。從賣車的一錘子買賣進化為覆蓋車輛使用的全生命週期。此時,所有圍繞用戶使用車輛的附加值,包括保險、維保、美容等一系列後市場相關的元素,依託大資料技術就可以展開佈局。

汽車製造商在這種模式下是否會淪為提供工具的供應商?事實上並不會。汽車產業升級,汽車製造仍然是基礎。作為人類消費品中集成度最高、零部件最複雜、代表人類智慧結晶的明珠,汽車如何演變才能提升人們的出行效率、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這個事情只能由汽車製造商完成。

而互聯網思維下的出行服務平臺,在其中起到的是催化劑作用,是加速汽車製造商轉型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催化劑。

《童濟仁汽車評論》認為,2018年會是汽車行業發生重大變革的前夜。電動化、智慧化、共用化這幾個詞,雖然每一個我們都不陌生,但它們組合在一起所發生的化學反應,甚至沒有人可以準確預估它會給行業帶來多大的衝擊。

因此,汽車製造商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方向上是正確的選擇。有人會以諾基亞與蘋果的先例來描繪今天的汽車產業,但不要忘了,諾基亞時代,互聯網遠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而今天的汽車製造商們,卻無一不在擁抱互聯網。加上汽車製造的門檻要遠遠高於手機,汽車製造商依然是無可取代的存在。

時代的變革意味著新一輪的新舊交替。對任何汽車製造商而言,機會相對平等。不能跟上時代步伐的汽車製造商,註定會遭到淘汰。而那些敢於從內而外變革的汽車製造商,也有機會在將來成為改變這個行業的重要一員。

這也讓接下來想要進入出行服務領域的汽車製造商,不得不面對極高的獲客成本。

所以,才會有car2go與DriveNow的聯手,才會有曹操專車與滴滴在引流層面的合作,才會有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在規劃自己的出行服務時,提到出行服務平臺的名字。

這一切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訂單數不是出行服務的全部,但卻是出行服務的基礎。汽車製造商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必須要有訂單數來支撐。

沒有訂單、沒有使用者、沒有資料,出行服務何以為繼?

沒有訂單、沒有使用者、沒有資料,汽車形態的改變豈不成了工程師拍腦袋的空中樓閣?

▎優勢互補的新盈利模式:合作才能共贏?

不管是汽車製造商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還是互聯網思維的獨立汽車出行平臺,對於這個領域的探索都是全新的,而恰恰兩者之間形成的是優勢互補。

所以,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沒有汽車製造商的車源支援,移動出行服務就是PPT;沒有獨立出行服務平臺快速上量的規模,就無法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相反,雙方的協同合作,可以讓移動出行平臺獲得在車源、金融方面的支持,而汽車製造商則可以通過獲得的大資料進行車輛的定制化生產,從而造出最適合於出行服務的專用車輛。

這會催生新的產業模式。

汽車的設計將不再以競品和市場為標準,而是一切從用戶的出行出發來設計,甚至包括車上每個座位的使用頻次、後備廂的利用率、每個區域人群不同的出行習慣等等。

汽車製造商的盈利來源也將不再是賣出多少輛,而是行駛了多少公里。從賣車的一錘子買賣進化為覆蓋車輛使用的全生命週期。此時,所有圍繞用戶使用車輛的附加值,包括保險、維保、美容等一系列後市場相關的元素,依託大資料技術就可以展開佈局。

汽車製造商在這種模式下是否會淪為提供工具的供應商?事實上並不會。汽車產業升級,汽車製造仍然是基礎。作為人類消費品中集成度最高、零部件最複雜、代表人類智慧結晶的明珠,汽車如何演變才能提升人們的出行效率、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這個事情只能由汽車製造商完成。

而互聯網思維下的出行服務平臺,在其中起到的是催化劑作用,是加速汽車製造商轉型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催化劑。

《童濟仁汽車評論》認為,2018年會是汽車行業發生重大變革的前夜。電動化、智慧化、共用化這幾個詞,雖然每一個我們都不陌生,但它們組合在一起所發生的化學反應,甚至沒有人可以準確預估它會給行業帶來多大的衝擊。

因此,汽車製造商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方向上是正確的選擇。有人會以諾基亞與蘋果的先例來描繪今天的汽車產業,但不要忘了,諾基亞時代,互聯網遠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而今天的汽車製造商們,卻無一不在擁抱互聯網。加上汽車製造的門檻要遠遠高於手機,汽車製造商依然是無可取代的存在。

時代的變革意味著新一輪的新舊交替。對任何汽車製造商而言,機會相對平等。不能跟上時代步伐的汽車製造商,註定會遭到淘汰。而那些敢於從內而外變革的汽車製造商,也有機會在將來成為改變這個行業的重要一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