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頗爲聳動一時之觀聽,嘉惠學林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200種

第40種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一書, 1937年初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甫一問世, 便“頗爲聳動一時之觀聽”, 嗣後和其姊妹篇《積微居小學述林》一道, 一版再版, 嘉惠學林。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分說字之屬、音韻之屬、方言文法之屬、經子考證序跋之屬、考史金石之屬, 凡五大類。 楊樹達治語言音韻之學, 遠紹段、王, 近綜民國諸人金石之學, 成一家之學。 其要點有三:形聲字聲中有義, 聲母通假、字義同緣於受名之故同。 依此三個原則去治訓詁之學, 提綱挈領, 綱舉目張。 故其治小學之績能超清儒之上,

足為今人法式。

楊樹達先生(1885—1956), 字遇夫, 號積微, 湖南長沙人。 父名孝秩, 字翰仙, 篤厚勤學, 喜讀史籍和唐宋古文。 楊樹達5歲時從父讀書, 對訓詁學和史學尤有興致。

清朝末年, 河山日蹙。 甲午戰爭後, 楊樹達“睹父兄憤慨之誠, 即切同仇之恨”。 1900年, 入求實書院肄業, 開始鑽研郝懿行《爾雅義疏》、王念孫《廣雅疏證》,

始有志於訓詁之學。 17歲治《周易》, 輯成《周易古義》一書。 1903年應觀風考, 以第一名録取。

1905年, 派往日本留學, 入東京宏文學院大塚分校。 同時入正則學校學習英文。 武昌起義後, 楊樹達返國, 在長沙各校教授中國文法與英文。 五四運動前後, 他是湖南新文化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 與湖南教育界陳潤霖、朱劍凡等一道發起 “健學會”, 回應新潮。

北洋軍閥張敬堯禍湘, 毅然參加驅張運動, 並和羅教鐸一起被推舉為教職員代表, 與公民代表毛澤東、熊夢飛及學生代表多人共同赴北京請願。 驅張之後, 他即在北京任教, 先是在北京師範大學, 後在清華大學。 從此, 楊樹達開始了“持短筆, 照孤燈, 先後著書高數尺,

傳誦於海內外學術之林, 始終未嘗一藉時會毫末之助, 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陳寅恪語)的學術生涯, 而巍然成爲“一代儒宗”(陳寅恪語)。

楊樹達治學, 成果極爲豐碩。 他在語法學、修辭學、訓詁學、語源學、文字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考古學等諸方面均卓有建樹,

在上述各個領域, 他的著作都被公認爲經典之作。

至抗戰爆發前, 楊樹達在北京任教共17年。 這期間, 其學術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大致是1930年以前, 以漢語語法研究爲主, 後一階段是1930年後, 側重於語源學、訓詁學、文字學的研究。 此外, 還兼及修辭學、古文獻學及考古學。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 楊樹達將大部分精力用於語源學、訓詁學、文字學的研究。 這一時期的扛鼎之作即是《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 該書和其姊妹篇, 五十年代出版的《積微居小學述林》, 乃是他治語源學、訓詁學、文字學的代表作, 他之所以三四十年代即被學界目爲“今日赤縣神州訓詁學第一人”(陳寅恪語), 泰半由於此書。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於抗戰前夕,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增訂本。 原書5卷, 增訂時將原書與三十年代商務出版的《積微居文錄》“略加芟汰”, 合爲6卷。 卷首有增訂本自序、章太炎先生來書、沈兼士序、餘嘉錫序和初版自序等5篇文字。 其餘爲:卷一, 說字之屬上凡四十三篇;卷二, 說字之屬下凡十七篇;卷三, 音韻之屬凡四篇;卷四, 方言文法之屬凡四篇;卷五, 經子考證序序跋之屬凡五十九篇;卷六, 考史金石之屬凡十二篇。

在《小學金石論叢》和《小學述林》的總共13卷中,說字之屬共5卷,加上通考文字之屬2卷,共7卷,占了二書篇幅的大半。這7卷實在是全書精華所在。無論太炎先生來書,還是沈序、余序、曾序、廖序,抑或三篇自序,談的都是這7卷的內容。楊樹達研究中國文字的目的、方法,以及最重要的結論,他自己在《積微居小學述林·自序》中都說得明明白白:

我研究文字學的方法,是受了歐洲文字語源學Etymology的影響的。少年時代留學日本,學外國文字,知道他們有所謂語源學。偶然翻檢他們的大字典,每一個字,語源都說得明明白白,心竊羨之。因此我後來治文字學,儘量地尋找語源。

楊樹達自述他的研究方法的總綱和由此總綱推衍抽繹出來的關於文字構造以及字形構造和意義之間關係的若干規律,是這兩部著作最有學術價值的所在:

我自愧功力之深邃不及段王,但以我的成績論,又似乎有比段王進步了一些的地方。這並非我的學力超過段王,乃是受了時代的影響。我出生較晚,時代的思想有變遷,因此我的研究方法與前人大有不同。粗略地說來,第一:受了外來影響,因比較對照有所吸取。第二:思路廣闊了,前人所受的桎梏,我努力掙扎擺脫他,務求不受他的束縛。第三:前人只做證明《說文》的工作,如段玉裁、桂馥皆是;我卻三十年來一直做批判接受的工作。第四:段氏于《說文》以外,博涉經傳,所以成績最高;其餘的人都在文字本身中兜圈子。我於傳注以外,凡現代語言及其他一切皆取之做我的材料,故所涉較廣。第五:古韻部分大明,甲文金文大出,我儘量地利用他們。

第六:繼承《蒼頡篇》以及《說文》以來形義密合的方法,死死抓住不放。以上六項,可以說是我研究方法的總綱。由此總綱推衍,我得條例若干條。一曰形聲字中聲旁往往有義。二曰文字構造之初已有彼此相通借的現象。三曰意義相同的字,他的構造往往相同或相類。四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書的字往往有後起的加旁字。加旁有二,一加形旁,一加聲旁。會意形聲二書的字加形旁往往犯重複之病。五曰象形指事會意三書的字往往有後起的形聲字,而許君或不知。例如亙從古文回,漩訓回泉,漩乃亙之形聲字,是其例也。拿前舉的六經為綱,後舉的五事為緯,交錯推衍,以之說字,往往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在這7卷中,不但解說單字的178篇短小精悍的論文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而且還有多篇總結文字構造規律、總結字形與詞義關係規律等開創條例的大文,也使學術界耳目一新,目爲絶業。如《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字義同緣於語源同例證》《造字時有通借證》《說文讀若探原》《文字孳乳之一斑》等。

兩書7卷之外的6卷,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如《小學金石論叢》的《之部古韻證》《古音對轉疏證》《〈詩〉“於以采蘩”解》《〈釋名〉新略例》,《小學述林》的《溫故知新說》《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解》《離騷傳與離騷賦》等,都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和《積微居小學述林》相繼問世以來,在當時即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頗能聳動一時之觀聽”;隨著時間的流逝,二書的學術價值,更歷久而彌彰,如同天際的一顆大星,在繁星閃爍的中國學術夜空放射出熠熠光芒。

在《小學金石論叢》和《小學述林》的總共13卷中,說字之屬共5卷,加上通考文字之屬2卷,共7卷,占了二書篇幅的大半。這7卷實在是全書精華所在。無論太炎先生來書,還是沈序、余序、曾序、廖序,抑或三篇自序,談的都是這7卷的內容。楊樹達研究中國文字的目的、方法,以及最重要的結論,他自己在《積微居小學述林·自序》中都說得明明白白:

我研究文字學的方法,是受了歐洲文字語源學Etymology的影響的。少年時代留學日本,學外國文字,知道他們有所謂語源學。偶然翻檢他們的大字典,每一個字,語源都說得明明白白,心竊羨之。因此我後來治文字學,儘量地尋找語源。

楊樹達自述他的研究方法的總綱和由此總綱推衍抽繹出來的關於文字構造以及字形構造和意義之間關係的若干規律,是這兩部著作最有學術價值的所在:

我自愧功力之深邃不及段王,但以我的成績論,又似乎有比段王進步了一些的地方。這並非我的學力超過段王,乃是受了時代的影響。我出生較晚,時代的思想有變遷,因此我的研究方法與前人大有不同。粗略地說來,第一:受了外來影響,因比較對照有所吸取。第二:思路廣闊了,前人所受的桎梏,我努力掙扎擺脫他,務求不受他的束縛。第三:前人只做證明《說文》的工作,如段玉裁、桂馥皆是;我卻三十年來一直做批判接受的工作。第四:段氏于《說文》以外,博涉經傳,所以成績最高;其餘的人都在文字本身中兜圈子。我於傳注以外,凡現代語言及其他一切皆取之做我的材料,故所涉較廣。第五:古韻部分大明,甲文金文大出,我儘量地利用他們。

第六:繼承《蒼頡篇》以及《說文》以來形義密合的方法,死死抓住不放。以上六項,可以說是我研究方法的總綱。由此總綱推衍,我得條例若干條。一曰形聲字中聲旁往往有義。二曰文字構造之初已有彼此相通借的現象。三曰意義相同的字,他的構造往往相同或相類。四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書的字往往有後起的加旁字。加旁有二,一加形旁,一加聲旁。會意形聲二書的字加形旁往往犯重複之病。五曰象形指事會意三書的字往往有後起的形聲字,而許君或不知。例如亙從古文回,漩訓回泉,漩乃亙之形聲字,是其例也。拿前舉的六經為綱,後舉的五事為緯,交錯推衍,以之說字,往往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在這7卷中,不但解說單字的178篇短小精悍的論文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而且還有多篇總結文字構造規律、總結字形與詞義關係規律等開創條例的大文,也使學術界耳目一新,目爲絶業。如《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字義同緣於語源同例證》《造字時有通借證》《說文讀若探原》《文字孳乳之一斑》等。

兩書7卷之外的6卷,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如《小學金石論叢》的《之部古韻證》《古音對轉疏證》《〈詩〉“於以采蘩”解》《〈釋名〉新略例》,《小學述林》的《溫故知新說》《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解》《離騷傳與離騷賦》等,都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和《積微居小學述林》相繼問世以來,在當時即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頗能聳動一時之觀聽”;隨著時間的流逝,二書的學術價值,更歷久而彌彰,如同天際的一顆大星,在繁星閃爍的中國學術夜空放射出熠熠光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