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八方民間藝術聚水城,“指尖絕活”競獻山東省民博會

4月29日上午, 為期3天的2018山東省民間藝術博覽會在聊城古城區樓南大街魯西民間藝術體驗館火爆啟幕。

聊城晚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 臨沂的翻花、泰安的桃木工藝、菏澤的漆畫、德州的木板烙畫、東營的剪紙、濟寧的木雕、淄博的草編、日照的陶藝、濟南的沙瓶畫、青島的面塑、煙臺鈞瓷, 聊城的木版年畫、雕刻葫蘆、剪紙, 河南的汝瓷、景德鎮的陶瓷、天津的鼻煙壺內畫、北京的蠟染……來自山東省17市、聊城各縣(市、區)及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南等省市的150餘位民間藝術家在各自展臺前演繹“指尖絕活”, 競獻特色經典。

楊柳青年畫上過央視春晚, 東昌木版年畫有多重創新

在民博會主會場入口處,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格外顯眼, “連年有餘”、“歡天喜地”、“壽比南山”、“四季平安”、“富貴長春”、“七子奪魁”、“九子奪梅”等等年畫, 讓市民和遊客喜愛有加。

楊柳青木版年畫第六代傳承人“古一張”霍慶有告訴記者,

楊柳青木版年畫包括娃娃類、侍女類、民俗類、戲曲類、民間故事類和仙類等等。 因為楊柳青坐落在大運河邊上, 距離北京、天津都不遠, 所以, 早年間一些文人參與到年畫創作中, 將楊柳青年畫提升了檔次, 畫的線條細膩, 人物造型生動, 題材豐富。 上萬種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流傳到現在還有七八千種, 其中娃娃類占楊柳青年畫的四成, 其他六成年畫包括戲曲和民間故事等等。

現在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特色與中國民俗的符號相吻合, 每一幅年畫都有一個故事, 就拿楊柳青年畫的代表作“連年有餘”來說, 現在已將畫面故事演繹了。 過去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沒有小姑娘, 全是小男孩。 市民買回去往家裡一貼,

是個大胖小子。 現在的“連年有餘”年畫, 看畫面上娃娃頭的左上面戴著花, 是一個小女孩;看頭的右上面紮著小辮, 是個男孩。 觀眾看它像男孩就是男孩, 看它像女孩就是小女孩。 代表著生男生女都一樣, 象徵著吉祥、和美。 胖娃娃的胳膊腿像藕節一樣, 佛臉童身很生動。 畫面上娃娃抱著的魚, 核桃魚頭、鯉魚身子、金魚尾巴, 正因為它彙聚了吉祥與喜慶, 所以, 它成了中國民間的一個符號。 央視春晚大螢幕的背景圖就是用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連年有餘”, 去年天津全運會上也是用的這張圖案。 楊柳青的畫訣是, “短胳膊短腿, 大腦殼, 沒有脖, 鼻子眼睛一塊湊, 千萬別把骨頭露”。

同樣是木版年畫, 東昌木版年畫第五代傳承人79歲的欒喜魁的刻版以其原滋原味、古樸、典雅等特點備受青睞;而徐秀貞展臺前的東昌木版年畫以其種類齊全、題材豐富而讓人紛至遝來。

在民博會主會場入口處, 東昌木版年畫第七代傳承人郭賓正在印製木版年畫《大鬧天宮》、《悟空出世》等等。 郭賓說,

他的木版年畫技藝來自父親郭春奎, 屬於父子傳承。 與原來的年畫側重神類相比, 他認為在“古”味基礎上, 年畫更應加以創新, 增加和諧、吉祥、平安、福壽等類的木版年畫占比, 這樣木版年畫不再局限在過年貼, 而是一年四季都可貼, 讓東昌木版畫走出時間的限制, 新刻版的《大鬧天宮》、《喜生狀元郎, 鳳落金寶地》、《遊湖借傘》等等就屬創新類, 在郭賓的展臺前, 引得遊客們紛紛駐足觀看。

鼻煙壺內畫堪稱鬼斧神工, 十幾道工藝做出苗藝蠟染

移步來到天津民間藝術家王新年展臺前, 讓聊城晚報記者感到新奇的是, 一個小小的鼻煙壺, 壺口只有豆粒那麼大, 壺的內壁還是磨砂的, 而年愈知命之年的王新年能將筆伸到壺裡面, 在壺內壁上畫出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蟲草、書法等等惟妙惟肖生動傳神。

“以前畫內畫用竹簽,現在我用的這種帶鉤帶尖的小毛筆,是自己做的,沒有賣的。這樣蘸一下墨就能伸到壺口內進行作畫。”王新年說,內畫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以前用竹簽筆劃得比較粗糙,筆劃這麼細根本畫不了。畫畫用的所謂的“墨”是礦物質顏料和膠,這樣畫上去永遠不會脫落。有人說他的內畫堪稱“鬼斧神工”,那只是別人的溢美之詞。

王新年坦言,因為當年受各種限制,爺爺看到老先生畫內畫,然後自己回家研究,從而“偷”藝學成內畫技藝。從小酷愛美術的王新年小時候隨父親王衛生學習繪畫,高中畢業後就跟父親學會了內畫技藝。

高超的鼻煙壺內畫製作技藝區別於外畫。王新年表示,內畫首先是筆劃順序相反,把帶鉤的小毛筆從從小壺口伸進內壁反著作畫,這樣從外壁看才是正順序。最重要的是,小小的壺口限制畫畫的動作,多年來他在繼承發揚先輩藝術的基礎上,又將其加以改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王新年鼻煙壺內畫的藝術特點以其“精皴細染,造型準確,風格典雅”而著稱。代表作《四美圖》去年獲金獎,《竹林七賢》多次獲全國大獎。在王新年看來,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蟲魚,大千世界皆可入畫。

在苗藝蠟染展臺前,牆壁上掛滿了包括民族風情、花鳥魚獸、孔孟之道、農耕文化等主題的五顏六色的蠟染布。牆壁上的簡介格外引人注目:中國文聯山花獎、中國民間藝術金獎、聯合國教科文金獎、中國工藝美術一等獎、中國少數民族百花獎。這一連串符號讓記者不得不駐足採訪。“我從事蠟染20多年,獲獎的代表作品20餘種。”來自貴州的苗藝蠟染傳承人青林海說,代表作品有民族性的、民俗性的、民間性的、有歷史性的、有宗教性的。

青林海表示,蠟染是一種古老的仿染工藝,它是用蠟刀蘸熔蠟在布上繪畫後以藍靛浸染、去蠟,布面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等多種圖案。傳統蠟染要經過布料製作、蠟液製作、藍靛製作、畫蠟、浸染、脫蠟、縫合等十幾道工藝。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用鼻子仔細一聞,淡淡的草香味撲面而來。青林海告訴記者,蠟染的原料取自板藍根發酵而成的藍靛。板藍根有清熱解毒功效,還可以驅蚊防蟲,蠟染布同樣可起到這種效果。

剪紙面塑陶藝木雕葫蘆畫,“指尖絕活”競獻真經典

在剪紙櫃檯前,冠縣教師、聊城市民間文藝傑出傳承人劉俊華的剪紙作品《八駿全圖》等作品栩栩如生,讓人流連忘返。還有鮑鳳華的剪紙作品《輪回》將人從出生、幼兒、少年、青年,到壯年、老年的整個過程採用剪影的方式呈現在牆上,讓人感慨萬端。

在25號展臺前,小刀、錐子、鉗子一大堆放在旁邊,來自山東濟寧汶上的郭忠磊正在用一大塊香樟木刻制《松下達摩》。郭忠磊說,作品描繪的是修道悟禪的場景,刻制這樣的作品從構思、雕刻、打磨需要20餘天。在132號展臺前,“要麼編麼”,來自聊城的魏福慶顯得底氣十足,他正用一根根鋁絲編制成搖錢樹、龍、鳳、水壺、手槍、馬車以及各類人物,每一樣作品讓人紛紛點贊。還有5號展臺前,來自濟南齊照山的陶藝美術品,各類表情的人物讓人愛不釋手。

85號展臺,臨清張翠英的《面塑人生》讓人耳目一新。張翠英告訴記者,與其他人的面塑不一樣的是,她做的面塑都是帶場景的,這些作品來自她生活中,比較隨意。比如《門口的守望》描繪的是大家閨秀在門口的一個等待。還有作品《家裡來客人了》,用面塑將家裡人熱情招待客人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讓張翠英最拿手的是,將面塑人物場景《惜春作畫》、《紅樓夢下棋》分別放到核桃殼和小葫蘆裡,不能不說是一種創新,令人歎為觀止。

在41號展位上,民間藝術大師李玉成向記者繪聲繪色的介紹《蘇三起解》東昌葫蘆雕刻畫;45號展位上,年愈八旬的張信嶺向遊客介紹東昌毛筆的製作技藝。148號展臺前,省級非遺傳承人梁平的織布機上,“唧唧複唧唧”的織布聲和清脆的穿梭聲讓市民大開眼界,讓人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本屆民博會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聊城市委宣傳部主辦,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聊城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

記者 陳金路

在壺內壁上畫出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蟲草、書法等等惟妙惟肖生動傳神。

“以前畫內畫用竹簽,現在我用的這種帶鉤帶尖的小毛筆,是自己做的,沒有賣的。這樣蘸一下墨就能伸到壺口內進行作畫。”王新年說,內畫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以前用竹簽筆劃得比較粗糙,筆劃這麼細根本畫不了。畫畫用的所謂的“墨”是礦物質顏料和膠,這樣畫上去永遠不會脫落。有人說他的內畫堪稱“鬼斧神工”,那只是別人的溢美之詞。

王新年坦言,因為當年受各種限制,爺爺看到老先生畫內畫,然後自己回家研究,從而“偷”藝學成內畫技藝。從小酷愛美術的王新年小時候隨父親王衛生學習繪畫,高中畢業後就跟父親學會了內畫技藝。

高超的鼻煙壺內畫製作技藝區別於外畫。王新年表示,內畫首先是筆劃順序相反,把帶鉤的小毛筆從從小壺口伸進內壁反著作畫,這樣從外壁看才是正順序。最重要的是,小小的壺口限制畫畫的動作,多年來他在繼承發揚先輩藝術的基礎上,又將其加以改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王新年鼻煙壺內畫的藝術特點以其“精皴細染,造型準確,風格典雅”而著稱。代表作《四美圖》去年獲金獎,《竹林七賢》多次獲全國大獎。在王新年看來,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蟲魚,大千世界皆可入畫。

在苗藝蠟染展臺前,牆壁上掛滿了包括民族風情、花鳥魚獸、孔孟之道、農耕文化等主題的五顏六色的蠟染布。牆壁上的簡介格外引人注目:中國文聯山花獎、中國民間藝術金獎、聯合國教科文金獎、中國工藝美術一等獎、中國少數民族百花獎。這一連串符號讓記者不得不駐足採訪。“我從事蠟染20多年,獲獎的代表作品20餘種。”來自貴州的苗藝蠟染傳承人青林海說,代表作品有民族性的、民俗性的、民間性的、有歷史性的、有宗教性的。

青林海表示,蠟染是一種古老的仿染工藝,它是用蠟刀蘸熔蠟在布上繪畫後以藍靛浸染、去蠟,布面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等多種圖案。傳統蠟染要經過布料製作、蠟液製作、藍靛製作、畫蠟、浸染、脫蠟、縫合等十幾道工藝。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用鼻子仔細一聞,淡淡的草香味撲面而來。青林海告訴記者,蠟染的原料取自板藍根發酵而成的藍靛。板藍根有清熱解毒功效,還可以驅蚊防蟲,蠟染布同樣可起到這種效果。

剪紙面塑陶藝木雕葫蘆畫,“指尖絕活”競獻真經典

在剪紙櫃檯前,冠縣教師、聊城市民間文藝傑出傳承人劉俊華的剪紙作品《八駿全圖》等作品栩栩如生,讓人流連忘返。還有鮑鳳華的剪紙作品《輪回》將人從出生、幼兒、少年、青年,到壯年、老年的整個過程採用剪影的方式呈現在牆上,讓人感慨萬端。

在25號展臺前,小刀、錐子、鉗子一大堆放在旁邊,來自山東濟寧汶上的郭忠磊正在用一大塊香樟木刻制《松下達摩》。郭忠磊說,作品描繪的是修道悟禪的場景,刻制這樣的作品從構思、雕刻、打磨需要20餘天。在132號展臺前,“要麼編麼”,來自聊城的魏福慶顯得底氣十足,他正用一根根鋁絲編制成搖錢樹、龍、鳳、水壺、手槍、馬車以及各類人物,每一樣作品讓人紛紛點贊。還有5號展臺前,來自濟南齊照山的陶藝美術品,各類表情的人物讓人愛不釋手。

85號展臺,臨清張翠英的《面塑人生》讓人耳目一新。張翠英告訴記者,與其他人的面塑不一樣的是,她做的面塑都是帶場景的,這些作品來自她生活中,比較隨意。比如《門口的守望》描繪的是大家閨秀在門口的一個等待。還有作品《家裡來客人了》,用面塑將家裡人熱情招待客人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讓張翠英最拿手的是,將面塑人物場景《惜春作畫》、《紅樓夢下棋》分別放到核桃殼和小葫蘆裡,不能不說是一種創新,令人歎為觀止。

在41號展位上,民間藝術大師李玉成向記者繪聲繪色的介紹《蘇三起解》東昌葫蘆雕刻畫;45號展位上,年愈八旬的張信嶺向遊客介紹東昌毛筆的製作技藝。148號展臺前,省級非遺傳承人梁平的織布機上,“唧唧複唧唧”的織布聲和清脆的穿梭聲讓市民大開眼界,讓人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本屆民博會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聊城市委宣傳部主辦,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聊城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

記者 陳金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