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春祭:貴陽市洛灣片區的清明節習俗

推薦:三國:小霸王孫策豪氣干雲

文/萬麗萍

(清明節人們祭祖後團聚會餐)

【作者簡介】閑雲, 本名萬麗萍, 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貴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現供職于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新聞傳媒中心。 閒暇時喜歡寫一些小散文, 曾在《貴陽日報》《中國散文網》《晚晴》等報刊及網路發表過散文作品。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每當清明節時, 人們攜帶著老人、小孩一起到野外, 給老祖宗上墳, 同時春遊)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是古人對清明節的感受。 在今天的洛灣地區, 清明節習俗有了很大改變。 每到清明節期間, 野外、山上到處都是人, 他們去給每個祖先和去世親人的墳頭掛青、祭祖, 同時, 也是春遊。 同時, 演變成不僅僅是祭祀祖先和已逝親人的日子, 也是家族團聚的時節。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對清明節很重視, 特別是在南方、在貴州, 清明節給祖先上墳, 重視的程度甚至超過過春節, 因為過春節時, 全家所有成員回家可以不齊, 但是清明節, 所有的家庭成員、家庭成員, 都會不約而同、齊刷刷地回老家掛清、上墳、祭祀祖先和已逝親人, 以表達對祖先的感恩之情, 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俗, 一種清明節文化,

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烏當區東風鎮洛灣片區, 這種清明節傳統文化可見一斑。

(清明時節, 人們帶上香蠟紙燭走向墳山, 去給老祖宗掛清)

在洛灣片區, 掃墓(俗稱“掛青”)一般都在郊外。 一大家子人帶上酒菜、水果、糕點等食物來到墳前, 首先把墳上和墳周圍的雜草清理一下,

然後在每一座墳墓前點上香和燭, 在墳墓頂上掛上一串串墳飄紙(用白紙剪成的, 上面剪著許多鏤空的銅錢範本的白紙帶), 用以招魂。 倒上酒、擺上酒菜、水果、糕點, 供老祖宗們“享用”, 同時, 人們一邊燒錢紙送錢, 一邊跟老祖宗說話, 諸如:“老祖宗, 我們來看望您了”、“老祖宗, 我們給您送錢了, 你來拿去用吧”、還有請老祖宗保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把自己現在的生活情況告訴老祖宗, 讓老祖宗在“那邊”放心等等之類的話。 供完祖先後, 凡是到墳山上的人, 都按從輩份長幼、年齡長幼的順序, 給老祖宗磕頭。 之後, 大家一起把供(祭祀)的東西吃掉, 說是吃了“供果”大人順利、娃娃乖。 這一切程式做完後, 人們臨走時, 放一串鞭炮,
以表示這座墳墓已經掛完清了。

(祭祖的人們在墳前給老祖宗燒香燒紙)

掛完了“青”, 有的人家就在墳山上年輕人擺上帶去的食品, 一大家人圍成一“桌”(一圈)或幾“桌”吃飯, 當野炊。 家族大的人家, 還把豬拖到墳山上去現殺, 買許多酒、菜、水果, 大家一起做飯, 一起吃飯,在山上像辦酒席一樣。有的人多的大家族,要擺上幾十桌甚至上百桌,幾百、上千人圍在一起吃飯,那真是一道壯觀的風景。在開飯前,家庭中的最長的長輩,或是最有威信的人,要帶領族人們給祖先燒香、燒紙、磕頭;要代表族人講話,感謝祖先的養育之恩,感謝上天的恩澤讓家族人丁興旺,讓後代人牢記祖先的功德,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的人家掛完清後,回到家裡再吃飯。從墳山上回來後,做上豐盛的飯菜,點上香蠟火燭供(祭祀)老祖宗,供完老祖宗後,燒錢紙送錢,把老祖宗送走,大家圍坐在一起,饒有風味地吃團圓飯、聊天。因此,清明節也是家人或族人團聚的一個機會。

(在祖墳前舉行祭祖儀式)

在很久以前,洛灣片區過清明節很隆重。清明節時,人們用大馬籮(一種很大的籮筐)挑上米和蔬菜,抬著豬、羊,到自家的墳山上,大辦三天。這三天的經費由大家出,族人中,有錢的人家出多點,沒錢的人家出少點,經濟特別困難的人家就不用出,但一定要參加一起祭祖、一起吃飯。如果是有有祠堂的大家族,人們在野外掛完清回到家後,所有的族人聚集在祠堂裡,由族長主持舉行隆重的祭祀老祖宗儀式,祭祀完後,族長宣佈族規(相當於村規民約),最後鳴放鞭炮,族長宣佈“開飯”,大家舉杯動筷開始吃飯,那觥籌交錯的場面非常熱鬧。

(清明節掛清,先把老祖宗墳頭上和周圍的雜草清除乾淨)

在洛灣片區,人們流傳著一句俗語:“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生青”,意思是說,有沒有後代,從墳墓上就能看出來,有後代的人家,每年到清明節時就有人掛清、拴紙,沒有後代的人家,就沒有人掛清。

“掛青”這個傳統習俗給後人提出了一個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親人的墳墓旁邊看看。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墳墓很容易損毀。清明節去到墳山,看看有沒有動物在墳墓上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同時,給墳墓添土除草,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者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同時,也是教育後代子孫懂得對祖先感恩的最好方式,更是我們國家“孝”文化的具體體現。

(清明節人們祭祖後團聚會餐)

推薦:

探秘三國特種部隊之無當飛軍(2):再戰五子良將張郃
《三國演義》裡誰最好色?解析羅貫中筆下最無度的四大色男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一起吃飯,在山上像辦酒席一樣。有的人多的大家族,要擺上幾十桌甚至上百桌,幾百、上千人圍在一起吃飯,那真是一道壯觀的風景。在開飯前,家庭中的最長的長輩,或是最有威信的人,要帶領族人們給祖先燒香、燒紙、磕頭;要代表族人講話,感謝祖先的養育之恩,感謝上天的恩澤讓家族人丁興旺,讓後代人牢記祖先的功德,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的人家掛完清後,回到家裡再吃飯。從墳山上回來後,做上豐盛的飯菜,點上香蠟火燭供(祭祀)老祖宗,供完老祖宗後,燒錢紙送錢,把老祖宗送走,大家圍坐在一起,饒有風味地吃團圓飯、聊天。因此,清明節也是家人或族人團聚的一個機會。

(在祖墳前舉行祭祖儀式)

在很久以前,洛灣片區過清明節很隆重。清明節時,人們用大馬籮(一種很大的籮筐)挑上米和蔬菜,抬著豬、羊,到自家的墳山上,大辦三天。這三天的經費由大家出,族人中,有錢的人家出多點,沒錢的人家出少點,經濟特別困難的人家就不用出,但一定要參加一起祭祖、一起吃飯。如果是有有祠堂的大家族,人們在野外掛完清回到家後,所有的族人聚集在祠堂裡,由族長主持舉行隆重的祭祀老祖宗儀式,祭祀完後,族長宣佈族規(相當於村規民約),最後鳴放鞭炮,族長宣佈“開飯”,大家舉杯動筷開始吃飯,那觥籌交錯的場面非常熱鬧。

(清明節掛清,先把老祖宗墳頭上和周圍的雜草清除乾淨)

在洛灣片區,人們流傳著一句俗語:“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生青”,意思是說,有沒有後代,從墳墓上就能看出來,有後代的人家,每年到清明節時就有人掛清、拴紙,沒有後代的人家,就沒有人掛清。

“掛青”這個傳統習俗給後人提出了一個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親人的墳墓旁邊看看。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墳墓很容易損毀。清明節去到墳山,看看有沒有動物在墳墓上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同時,給墳墓添土除草,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者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同時,也是教育後代子孫懂得對祖先感恩的最好方式,更是我們國家“孝”文化的具體體現。

(清明節人們祭祖後團聚會餐)

推薦:

探秘三國特種部隊之無當飛軍(2):再戰五子良將張郃
《三國演義》裡誰最好色?解析羅貫中筆下最無度的四大色男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