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醫的困局與突圍——商業文明下中醫藥如何突破?

商業文明下的中醫藥

一直以來, 學術圈認為晚清開始的中國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奇局”, 事實上, 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不在於晚清,

而在於近代。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從一個工農兵社會轉變成現代的全民皆商的社會。

中國社會經過五六十年代的工業化, 八十年代的工業升級, 九十年代的工業轉型, 現在已經完全是一個工業化的商業社會, 社會基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 自然也會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 中醫藥面臨的形式也非昨日之舊。 對中醫而言, 這三四十年是式微的幾十年, 式微的程度甚至比晚清、民國時期更為嚴重。 在現代大環境下, 很多人認為中醫不是科學, 無法正面解釋醫療現象, 所以造成了中醫的衰弱。 但是, 如果仔細比較五四運動以來的科學對中醫的衝擊, 五四運動以來並沒有出現如此全面、前所未有的衰弱,

由此可見, 可見中醫面臨的困局不僅僅是一個認知的問題, 更多的是一個實踐問題。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指出“人的社會實踐, 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 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 階級鬥爭, 政治生活, 科學和藝術的活動, 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 人類的認知與實踐是兩碼事, 將實踐與認知等同就容易犯錯誤。 中醫的面臨的實踐問題就是一種綜合的實踐, 是社會的人參與的一種實踐, 不僅僅是一個科學認知問題, 如果沒有認識到這點, 就很難解開中醫所面臨的困局。

一是政治上面臨高成本的管理風險

中醫是中國古代小共同體(小農社會)社會產生的一門學科, 小共同體社會中, 因為相對熟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熟人圈子, 相對穩固, 資訊對稱, 病人對於自己疾病的瞭解主要來自醫生的判斷, 病人對醫生極度地信賴。 醫生與醫生之間因為社會實踐、個性、知識結構的不同, 對於疾病的解釋也會不同,

正是因為如此, 社會無法形成一個完美統一的認識, 所以中醫解釋疾病都是各種說法皆有理。 病人與其說相信的是對疾病的解釋, 不如說是相信醫生的醫療實踐, 因為醫生是根據實踐來解釋疾病的。 在這種情況下, 中醫對於疾病的認識就很難達成一致, 導致了管理困境。 儘管中醫藥法實施在即, 中醫的管理還是面臨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 我們面臨的問題仍然很多, 不會因為法律的制定而改變。

另一方面, 中醫的管理如果要按照現代的法治, 標準化管理, 管理成本非常高。 如果要降低管理成本, 必然會降低中醫的靈活度和實用度, 這也導致了中醫在現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 很難達到滿意的結果, 從而往往讓人對新制定的法律法規不滿意。

因為在實質上, 中醫這種產生于小共同體本位的醫療技術, 適合以“人治”為主, “法治”為輔。 以現代的藥典而論, 半夏的用量不得超過10克, 但是很多情況下, 半夏需要用到30克才有療效, 比如治療失眠、便秘等。 這樣, 情況複雜則難以管理, 到底是哪個量才是合法, 那個用量不合法, 無從定論。 管理艱難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二是難以規模化生產, 經濟效益不好, 很難商業化

現代社會是經濟社會, 是商業文明, 所以資本作為這個社會進步的一個主要因素, 必須不斷地增值, 只有通過增值, 資本才能成為資本。 在資本的作用下, 醫學的生產也變得非常純粹簡單, 只有符合工業化生產, 商業化運作的東西才能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

所以現代醫學追求快,追求價值轉換,研發藥物是出於某種目的,針對某正疾病的症狀,正是因為如此,現代醫學研究了上百萬種的化學藥,大多數上市沒幾年就淘汰了。淘汰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隨著生產的擴大,研發藥品的公司生產會出現利潤平均化的現象,市場上會不斷地出現模仿的藥物,從而佔領局部的市場。另外,則是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於疾病的認識也在改變,原來認為好的藥,會出現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碰見的,這樣就加速了西藥的淘汰。而這也成為西醫可以商業化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隨著醫療實踐的進展,很多患者與醫藥之間的資訊開始對稱,只要有一點壞處,商品的市場會慢慢變小,藥廠就不得不研發新的藥品。化學藥永遠是稀缺品,永遠擁有商品的屬性。

中醫,因為人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人參這種好藥,如果被庸醫使用,很可能治死人;黃泥,或者馬尿,這種根本就沒有稀缺性,沒有稀缺性就沒有商品屬性。所以,這些藥很有可能治好很頑固的疾病,但是在整個醫療實踐過程中,既找不到一個標準化的,可以規模化生產的路徑;也不能形成一個廣闊的市場,中醫藥自然而然就會遭到資本的唾棄。而中醫中藥一直以來,不管是在兩千年前的漢代,還是在當今社會,治療同樣的疾病都是用同樣的藥物,這種情況導致中醫藥的知識屬性降低,科技含量降低,一般勞動人民都知道一些預防疾病的方法,中醫的知識以及中藥不具備稀缺性,無法在商品社會商品化。

三是文化上中醫存在被誤解

科學的思維深入人心,大家的認知模式著重理性認識,對於事物的感性認識和實踐有一定的誤區,特別是對醫療實踐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一派,就是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這一派的錯誤在於顛倒了事實”,現代科學的實踐就有一點“唯理論”的特色,按理說得了“糖尿病”,只有找到了得糖尿病的原因,才能正確的治療糖尿病,所以在不清楚糖尿病產生機制、形成原因的時候,人們是無法治療糖尿病的。這個理論存在著獨斷論的危險,事實上,人們在幾千年的醫療實踐過程中已經總結了很多治療糖尿病的經驗,完全可以在沒有解剖檢測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整套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中醫學就是其中一種很好的方法。

正是因為西方的因果邏輯成為中國人思維根深蒂固的模式,很多中國人的寶貴經驗和精髓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變成了“巫術”,變成了“偽科學”。這是一個文化差異問題,一個人類審美過程差異化的問題,並不是對錯的問題。

四是發展模式嚴重扭曲,不能配置優質資源

中醫因為產生于小共同體本位的社會,有其特有的性質,如中醫學的全科性,每一個人都必須是全科醫生才是合格的中醫師。或者,一個大內科就可以解決大半的疾病問題,這是西醫學無法望其項背的。

現代醫學在工業化背景下,成為商業化運作的物件,所以需要分工,需要合作,也就形成了眾多的醫學分科,醫學分科必定需要形成一個綜合的醫院,所以現代的醫院其實是非常適合現代醫學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對於中醫來說,不但沒有促進作用,還成為了無法發揮中醫特色優勢的攔路虎。

通常我們說中醫的特色優勢指的是中醫在治療某種疾病時能夠發揮西醫無法發揮的作用,忽略了中醫在診斷、管理、運營等方面的特色優勢。在管理層面,中醫因為具有獨特的獨立性,不必要分科,所以很多時候不必要協作,規模化管理對中醫沒有好處,反而很多時候限制了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的發展可以利用中醫“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充分調動靈動性。與此同時,因為診斷特色,中醫不必要依靠現代科學儀器,這對於醫生來說就可以脫離醫院而存在,所以對於一個醫生來說,行醫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也就造成了醫療的價格非常低,“谷賤傷農”式的事情慢慢凸顯。很多中醫世家以經濟效益論成敗,就不主張自己的後代繼續學習中醫。

中醫在現代社會的不適應不一而足,前面只是從幾個大的方面舉例說明,基於這些情況,中醫的未來發展不可避免地要著重在以下幾點:

一是改變運營模式

中醫亟待改變的是大醫院式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適合工業化下的商業,適合西醫學的管理,但是對於中醫來說猶如滅頂之災。而突破這個的要點在於,找到中醫賴以生存的“小共同體”社會,也就是現在的自然村落,或者社區醫院,或者虛擬社群,實施小醫院,小診所式的管理,以人治結合法治,以德治引導法治,唯有如此,中醫才能發揮其特色優勢。

二是探索商業化運作模式

商業化運作必須有廣闊的市場,必須有足夠的產品,這些產品除了藥物,其實很重要的就是醫生本人。商業化運作,就必須將社區小診所或者小醫院聯合起來,形成一定的規模。或者將現在的中醫院以分院的模式拆分成連鎖模式,只有這樣將醫院依賴現代儀器檢測等弱勢降到最低,然後以大資料代替現代儀器規模,形成商業模式。

新型商業運作模式中,要充分體現人的主導作用,商業模式中人必須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只有這樣才不會將醫療實踐帶入歧路。

三是糾正實踐模式

現代醫學所面臨的是工業化,是商業化,而最基本的人性假設是“人性惡”,所以需要提防商業社會上的甲乙雙方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傷害另一方,所以必然要求現代醫學能夠將人體的疾病過程全都說清楚,必須視覺化,指標化。

但是,中醫作為小共同體條件下產生的醫療室實踐模式,追求的是對人的信任,最基本的人性假設是“人性善”,所以病人對於疾病的瞭解不必是視覺化的指標,而是醫生的醫療實踐和感性認識、中醫基本理論等,這也是中醫一直強調大醫精誠的根本原因,人性善的基本假設奠定了中醫重視醫德人性基礎。

如果中醫的醫療實踐放棄其原來的路,而走視覺化,指標化的道路,則中醫無法正真體現其實踐優勢。以視覺化、指標化為主導的醫療實踐,對於中醫來說也是刻不容緩必須改變的現狀。在中醫的發展中,中醫必須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沒有必要跟在現代醫學體系後面,自證清白。

四是發揮醫療技術的特色優勢

在醫療模式、認知模式、實踐模式方面,中醫亟待改變,與此同時中醫還必須發揮中醫在疾病預防、康復等領域的優勢作用,在內服藥、外用藥、理療、心裡治療、癌症治療、慢性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中醫的衰弱,與其說是醫療認識的落後,不如說是醫療實踐的倒退,是一個綜合的實踐問題,而不僅僅是所謂的認知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綜合的考慮,然後找到一個適合的出路,中醫方能真正走出陰霾,走向康莊大道!

⊙版權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文章來源於【中醫夢想匯】,作者:鄧楊春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懸壺醫案】徵文恢復啦,如果您覺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覺得您的方藥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個厚德濟生不吝醫術的好中醫,歡迎投稿到【懸壺醫案】欄目!

⊙本文編輯:清半夏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所以現代醫學追求快,追求價值轉換,研發藥物是出於某種目的,針對某正疾病的症狀,正是因為如此,現代醫學研究了上百萬種的化學藥,大多數上市沒幾年就淘汰了。淘汰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隨著生產的擴大,研發藥品的公司生產會出現利潤平均化的現象,市場上會不斷地出現模仿的藥物,從而佔領局部的市場。另外,則是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於疾病的認識也在改變,原來認為好的藥,會出現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碰見的,這樣就加速了西藥的淘汰。而這也成為西醫可以商業化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隨著醫療實踐的進展,很多患者與醫藥之間的資訊開始對稱,只要有一點壞處,商品的市場會慢慢變小,藥廠就不得不研發新的藥品。化學藥永遠是稀缺品,永遠擁有商品的屬性。

中醫,因為人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人參這種好藥,如果被庸醫使用,很可能治死人;黃泥,或者馬尿,這種根本就沒有稀缺性,沒有稀缺性就沒有商品屬性。所以,這些藥很有可能治好很頑固的疾病,但是在整個醫療實踐過程中,既找不到一個標準化的,可以規模化生產的路徑;也不能形成一個廣闊的市場,中醫藥自然而然就會遭到資本的唾棄。而中醫中藥一直以來,不管是在兩千年前的漢代,還是在當今社會,治療同樣的疾病都是用同樣的藥物,這種情況導致中醫藥的知識屬性降低,科技含量降低,一般勞動人民都知道一些預防疾病的方法,中醫的知識以及中藥不具備稀缺性,無法在商品社會商品化。

三是文化上中醫存在被誤解

科學的思維深入人心,大家的認知模式著重理性認識,對於事物的感性認識和實踐有一定的誤區,特別是對醫療實踐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一派,就是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這一派的錯誤在於顛倒了事實”,現代科學的實踐就有一點“唯理論”的特色,按理說得了“糖尿病”,只有找到了得糖尿病的原因,才能正確的治療糖尿病,所以在不清楚糖尿病產生機制、形成原因的時候,人們是無法治療糖尿病的。這個理論存在著獨斷論的危險,事實上,人們在幾千年的醫療實踐過程中已經總結了很多治療糖尿病的經驗,完全可以在沒有解剖檢測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整套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中醫學就是其中一種很好的方法。

正是因為西方的因果邏輯成為中國人思維根深蒂固的模式,很多中國人的寶貴經驗和精髓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變成了“巫術”,變成了“偽科學”。這是一個文化差異問題,一個人類審美過程差異化的問題,並不是對錯的問題。

四是發展模式嚴重扭曲,不能配置優質資源

中醫因為產生于小共同體本位的社會,有其特有的性質,如中醫學的全科性,每一個人都必須是全科醫生才是合格的中醫師。或者,一個大內科就可以解決大半的疾病問題,這是西醫學無法望其項背的。

現代醫學在工業化背景下,成為商業化運作的物件,所以需要分工,需要合作,也就形成了眾多的醫學分科,醫學分科必定需要形成一個綜合的醫院,所以現代的醫院其實是非常適合現代醫學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對於中醫來說,不但沒有促進作用,還成為了無法發揮中醫特色優勢的攔路虎。

通常我們說中醫的特色優勢指的是中醫在治療某種疾病時能夠發揮西醫無法發揮的作用,忽略了中醫在診斷、管理、運營等方面的特色優勢。在管理層面,中醫因為具有獨特的獨立性,不必要分科,所以很多時候不必要協作,規模化管理對中醫沒有好處,反而很多時候限制了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的發展可以利用中醫“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充分調動靈動性。與此同時,因為診斷特色,中醫不必要依靠現代科學儀器,這對於醫生來說就可以脫離醫院而存在,所以對於一個醫生來說,行醫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也就造成了醫療的價格非常低,“谷賤傷農”式的事情慢慢凸顯。很多中醫世家以經濟效益論成敗,就不主張自己的後代繼續學習中醫。

中醫在現代社會的不適應不一而足,前面只是從幾個大的方面舉例說明,基於這些情況,中醫的未來發展不可避免地要著重在以下幾點:

一是改變運營模式

中醫亟待改變的是大醫院式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適合工業化下的商業,適合西醫學的管理,但是對於中醫來說猶如滅頂之災。而突破這個的要點在於,找到中醫賴以生存的“小共同體”社會,也就是現在的自然村落,或者社區醫院,或者虛擬社群,實施小醫院,小診所式的管理,以人治結合法治,以德治引導法治,唯有如此,中醫才能發揮其特色優勢。

二是探索商業化運作模式

商業化運作必須有廣闊的市場,必須有足夠的產品,這些產品除了藥物,其實很重要的就是醫生本人。商業化運作,就必須將社區小診所或者小醫院聯合起來,形成一定的規模。或者將現在的中醫院以分院的模式拆分成連鎖模式,只有這樣將醫院依賴現代儀器檢測等弱勢降到最低,然後以大資料代替現代儀器規模,形成商業模式。

新型商業運作模式中,要充分體現人的主導作用,商業模式中人必須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只有這樣才不會將醫療實踐帶入歧路。

三是糾正實踐模式

現代醫學所面臨的是工業化,是商業化,而最基本的人性假設是“人性惡”,所以需要提防商業社會上的甲乙雙方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傷害另一方,所以必然要求現代醫學能夠將人體的疾病過程全都說清楚,必須視覺化,指標化。

但是,中醫作為小共同體條件下產生的醫療室實踐模式,追求的是對人的信任,最基本的人性假設是“人性善”,所以病人對於疾病的瞭解不必是視覺化的指標,而是醫生的醫療實踐和感性認識、中醫基本理論等,這也是中醫一直強調大醫精誠的根本原因,人性善的基本假設奠定了中醫重視醫德人性基礎。

如果中醫的醫療實踐放棄其原來的路,而走視覺化,指標化的道路,則中醫無法正真體現其實踐優勢。以視覺化、指標化為主導的醫療實踐,對於中醫來說也是刻不容緩必須改變的現狀。在中醫的發展中,中醫必須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沒有必要跟在現代醫學體系後面,自證清白。

四是發揮醫療技術的特色優勢

在醫療模式、認知模式、實踐模式方面,中醫亟待改變,與此同時中醫還必須發揮中醫在疾病預防、康復等領域的優勢作用,在內服藥、外用藥、理療、心裡治療、癌症治療、慢性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中醫的衰弱,與其說是醫療認識的落後,不如說是醫療實踐的倒退,是一個綜合的實踐問題,而不僅僅是所謂的認知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綜合的考慮,然後找到一個適合的出路,中醫方能真正走出陰霾,走向康莊大道!

⊙版權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文章來源於【中醫夢想匯】,作者:鄧楊春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懸壺醫案】徵文恢復啦,如果您覺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覺得您的方藥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個厚德濟生不吝醫術的好中醫,歡迎投稿到【懸壺醫案】欄目!

⊙本文編輯:清半夏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