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把三弦書唱到中央電視臺——記三弦書宛東流派著名傳人王萬玲

01

王萬玲是社旗縣文化館退休職工, 出生于1942年, 終生從事曲藝事業, 是三弦書宛東流派藝術的著名傳人。

他演唱的三弦書《搶辣椒》受到時任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的高度肯定,

並被推薦到中央電視臺“曲苑雜談”欄目, 向全國播出。

據我省著名曲藝研究專家稱, 三弦書是河南及其周邊地區重要地方曲藝品種之一, 流傳遍佈河南及周邊數省, 但各地的叫法不同, 演唱風格也各有地方特色。

河南主要流傳區域為豫南與豫東, 因伴奏樂器是三弦而得名。 社旗縣則是三弦書重要流派----宛東流派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承地。

02

三弦書最初叫腿板書。 藝人在演唱時, 腿上綁一串寬約寸許、長約五寸、厚約一分的紫檀木或竹子做的小板, 伴奏時由腳後跟上下抖動, 帶動板子發出“刷刷”的響聲, 由此而名為腿板書。

伴奏樂器除三弦外, 還有“上天梯兒”(一種四個弦子軸都在一邊的樂器)、摸笛(又叫悶子, 形狀同現在吹鼓斑裡用的大笛, 因其聲音低沉故名)。

但具備這種全套樂器的班子一般不常見, 通常都是一個人腿縛碎子板懷抱三弦自彈自唱, 後來又發展為面前桌上放一個銅鈸(又叫鉸子)和一個八角鼓, 這兩種樂器多是道白時敲幾下, 作烘托氣氛用。

1910年前後, 河南墜子興起, 腿板書面對墜子的挑戰, 為了爭奪觀眾, 腿板書藝人始將腿板解下, 換上腳梆, 把伴奏和演唱分開。 演唱人員就把鉸子和八角鼓掂了起來, 進而創作出了鉸子腔和鼓子腔, 遂將腿板書更名為三弦書。

03

三弦書的板式豐富多彩。 唱腔富於變化, 旋律動聽, 書目眾多, 為此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一度曾風靡城鄉。 社旗縣是三弦書東路流派的發源地, 更是三弦書的發祥地之一。

在腿板書向三弦書演變時期, 當時在豫南與豫東非常出名的三弦書藝人王國棟、劉永科、趙四差腳、張如西、李廣珍、張啟源、劉金桂、宋大眼等均出於社旗。 他們在三弦書的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先後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據很多老藝人回憶, 當時社旗的三弦書藝人不下300人, 能回憶起來有名有姓的就達130餘人。

在豫南三大流派中,社旗占了兩派:一是以饒良鎮為中心,南至唐河,北至方城,東至泌陽、桐柏,形成了低弦高唱的東路唱法;二是以橋頭鎮為中心,東至賒店,西至南陽,南至唐河,北至方城,形成了平弦平唱或平弦高唱的中路唱法,西路則在與社旗毗鄰之方城博望一帶形成。

可以說,社旗是當時民間三弦書藝人集結的中心地帶,而張啟源則是當時眾多民間三弦書藝人中的姣姣者。

04

張啟源,綽號“黑張先兒”,1889年出生於社旗縣饒良鎮樓房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是三弦書藝人集中之地,人們稱之謂“三弦窩”。張啟源父親早喪,母親領著他們姐弟倆艱苦度日。

張啟源天資聰敏,性格活潑,生活雖然困苦,但一有空閒,他就模仿周圍莊上的那些三弦書藝人的唱腔唱起來,學誰象誰,聽過他唱曲的人沒有不為他的嗓音叫好。

1904年的一天,著名三弦書藝人李廣珍從樓房莊路過,恰好張啟源正在模仿他的唱腔。李廣珍為其嗓音所傾倒,當即來到張啟源家,讓張啟源跟自己學藝。張啟源從此開始了浪跡江湖的藝術生涯。

在李廣珍的精心指導傳授下,張啟源良好的天賦條件得到充分發揮,很快就名噪四鄉。在饒良周圍至今還流傳著兩句俗語:“聽了黑張先兒的戲,一輩子不生氣。”“摸摸黑張先兒的衣裳,一輩子不打饑荒。”

張啟源不僅在藝術上刻苦鑽研,在待人處事上也很寬厚。1945年,為了使三弦書藝人相互交流經驗,共同提高演出水準,他與安玉松、劉永科、張秀山、張如西等著名三弦書藝人組織發起了唐河大河屯三皇書會。

他的大徒弟苻志亭奪得書會第一名。他的二徒弟俞傳榮在湖北襄樊、老河口一帶稱譽曲壇。而王萬玲則是他收的四徒弟。

05

王萬玲家與張啟源家住鄰村,兩家又系姻親,按輩分王萬玲尊稱張啟源為表爺。王萬玲自小愛聽表爺唱的曲兒,因嗓音好,完小畢業後被吸收到饒良區曲劇團,後來又被選入泌陽縣曲劇團,但他不習慣劇團生活,1960年回到家鄉,正式拜表爺張啟源為師,學唱三弦書。

張啟源對這個小表孫、小徒弟非常器重,悉心傳授技藝。王萬玲又非常聰慧吃心,很快就嶄露頭角。祖孫、師徒二人常常結伴外出演出。當年趕馬街書會,年年不亮戲早就有人訂下場子,從正月裡一直演到收麥時才能回鄉。

1965年社旗建縣後成立曲藝隊,張啟源親自把王萬玲送到曲藝隊。“文革”開始後曲藝隊解散,王萬玲又回到師傅身邊,不顧外界政治影響,潛心學藝,把師傅所唱的書目全部學到手;

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借鑒同鄉其它藝人的演出風格,給予創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文革後縣文化館成立曲藝隊,張啟源又親自把王萬玲送到文化館曲藝隊,自已也隨隊演出。

後來,王萬玲恢復工作,安排到縣文化館任曲藝專幹。他與館內大調曲著名傳人宋萬榮一道,在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為培養青年曲藝演員,創辦曲藝培訓班,悉心傳授技藝,又親自帶著培訓班學員組成的曲藝隊常年巡迴全縣各鄉鎮村組演出,通過演出實踐,從而帶出了劉書全、侯紅蓮、李書欣、姬玉香、高玉玲、王元貞、袁海峰、李納等一批青年三弦書演員。

這些演員現在大多在南陽市曲藝隊工作,成為目前南陽曲壇的中堅力量。當時王萬玲帶領的社旗縣文化館曲藝隊多次榮獲省、地、縣表彰獎勵,王萬玲亦因此於1990年榮獲河南省文化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06

王萬玲在三弦書宛東流派藝術的傳承中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對老一輩的演唱藝術融會貫通,而且根據時代的發展、現代人的欣賞需求進行大膽創新,並把其技藝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演員。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嗓音變得有些沙啞。但他寶刀不老,適時根據自己的嗓音變化,在持續保持吐字清晰的基礎上,增加沙啞的演唱風韻,雖無高亢清亮之清亮之聲,倒也別有風味。

人們聽了他的演唱,總有一種接地氣、過癮的感覺。同時,由於他常期生活在基層鄉村,對各種觀眾的需求瞭若指掌,他還常常把聽到的軼聞趣事創作成生活段子進行演唱,特別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由他自己創作的生活段子改講的故事《稱媽》榮獲南陽地區故事說講大賽表演一等獎,並被改編成小品由河南省曲藝團演出榮獲全國小品大賽一等獎。

2005年南陽市在鄧州市舉辦第五屆曲藝大賽,王萬玲老當益壯,代表社旗縣演出的三弦書《搶辣椒》(陳玉林創作),受到當時蒞會的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的高度肯定,親自推薦到中央電視臺“曲苑雜談”欄目向全國播出,成為南陽市曲藝演唱進入中央電視臺“曲苑雜談”欄目的第一人。

統籌:申鴻皓 | 責編:張陽蕊

社旗消息報編輯部

位址:社旗縣紅旗路西段綜合辦公樓1號樓五樓

郵編:473300 電話:(0377)67888811

郵箱:sqxw110@163.com

社旗頭條微信公眾號

傳播社旗好聲音 | 傳遞社旗正能量

您的關注,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長按,識別二維碼,就可加關注喲

覺得不錯,請點贊↓↓

在豫南三大流派中,社旗占了兩派:一是以饒良鎮為中心,南至唐河,北至方城,東至泌陽、桐柏,形成了低弦高唱的東路唱法;二是以橋頭鎮為中心,東至賒店,西至南陽,南至唐河,北至方城,形成了平弦平唱或平弦高唱的中路唱法,西路則在與社旗毗鄰之方城博望一帶形成。

可以說,社旗是當時民間三弦書藝人集結的中心地帶,而張啟源則是當時眾多民間三弦書藝人中的姣姣者。

04

張啟源,綽號“黑張先兒”,1889年出生於社旗縣饒良鎮樓房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是三弦書藝人集中之地,人們稱之謂“三弦窩”。張啟源父親早喪,母親領著他們姐弟倆艱苦度日。

張啟源天資聰敏,性格活潑,生活雖然困苦,但一有空閒,他就模仿周圍莊上的那些三弦書藝人的唱腔唱起來,學誰象誰,聽過他唱曲的人沒有不為他的嗓音叫好。

1904年的一天,著名三弦書藝人李廣珍從樓房莊路過,恰好張啟源正在模仿他的唱腔。李廣珍為其嗓音所傾倒,當即來到張啟源家,讓張啟源跟自己學藝。張啟源從此開始了浪跡江湖的藝術生涯。

在李廣珍的精心指導傳授下,張啟源良好的天賦條件得到充分發揮,很快就名噪四鄉。在饒良周圍至今還流傳著兩句俗語:“聽了黑張先兒的戲,一輩子不生氣。”“摸摸黑張先兒的衣裳,一輩子不打饑荒。”

張啟源不僅在藝術上刻苦鑽研,在待人處事上也很寬厚。1945年,為了使三弦書藝人相互交流經驗,共同提高演出水準,他與安玉松、劉永科、張秀山、張如西等著名三弦書藝人組織發起了唐河大河屯三皇書會。

他的大徒弟苻志亭奪得書會第一名。他的二徒弟俞傳榮在湖北襄樊、老河口一帶稱譽曲壇。而王萬玲則是他收的四徒弟。

05

王萬玲家與張啟源家住鄰村,兩家又系姻親,按輩分王萬玲尊稱張啟源為表爺。王萬玲自小愛聽表爺唱的曲兒,因嗓音好,完小畢業後被吸收到饒良區曲劇團,後來又被選入泌陽縣曲劇團,但他不習慣劇團生活,1960年回到家鄉,正式拜表爺張啟源為師,學唱三弦書。

張啟源對這個小表孫、小徒弟非常器重,悉心傳授技藝。王萬玲又非常聰慧吃心,很快就嶄露頭角。祖孫、師徒二人常常結伴外出演出。當年趕馬街書會,年年不亮戲早就有人訂下場子,從正月裡一直演到收麥時才能回鄉。

1965年社旗建縣後成立曲藝隊,張啟源親自把王萬玲送到曲藝隊。“文革”開始後曲藝隊解散,王萬玲又回到師傅身邊,不顧外界政治影響,潛心學藝,把師傅所唱的書目全部學到手;

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借鑒同鄉其它藝人的演出風格,給予創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文革後縣文化館成立曲藝隊,張啟源又親自把王萬玲送到文化館曲藝隊,自已也隨隊演出。

後來,王萬玲恢復工作,安排到縣文化館任曲藝專幹。他與館內大調曲著名傳人宋萬榮一道,在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為培養青年曲藝演員,創辦曲藝培訓班,悉心傳授技藝,又親自帶著培訓班學員組成的曲藝隊常年巡迴全縣各鄉鎮村組演出,通過演出實踐,從而帶出了劉書全、侯紅蓮、李書欣、姬玉香、高玉玲、王元貞、袁海峰、李納等一批青年三弦書演員。

這些演員現在大多在南陽市曲藝隊工作,成為目前南陽曲壇的中堅力量。當時王萬玲帶領的社旗縣文化館曲藝隊多次榮獲省、地、縣表彰獎勵,王萬玲亦因此於1990年榮獲河南省文化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06

王萬玲在三弦書宛東流派藝術的傳承中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對老一輩的演唱藝術融會貫通,而且根據時代的發展、現代人的欣賞需求進行大膽創新,並把其技藝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演員。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嗓音變得有些沙啞。但他寶刀不老,適時根據自己的嗓音變化,在持續保持吐字清晰的基礎上,增加沙啞的演唱風韻,雖無高亢清亮之清亮之聲,倒也別有風味。

人們聽了他的演唱,總有一種接地氣、過癮的感覺。同時,由於他常期生活在基層鄉村,對各種觀眾的需求瞭若指掌,他還常常把聽到的軼聞趣事創作成生活段子進行演唱,特別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由他自己創作的生活段子改講的故事《稱媽》榮獲南陽地區故事說講大賽表演一等獎,並被改編成小品由河南省曲藝團演出榮獲全國小品大賽一等獎。

2005年南陽市在鄧州市舉辦第五屆曲藝大賽,王萬玲老當益壯,代表社旗縣演出的三弦書《搶辣椒》(陳玉林創作),受到當時蒞會的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的高度肯定,親自推薦到中央電視臺“曲苑雜談”欄目向全國播出,成為南陽市曲藝演唱進入中央電視臺“曲苑雜談”欄目的第一人。

統籌:申鴻皓 | 責編:張陽蕊

社旗消息報編輯部

位址:社旗縣紅旗路西段綜合辦公樓1號樓五樓

郵編:473300 電話:(0377)67888811

郵箱:sqxw110@163.com

社旗頭條微信公眾號

傳播社旗好聲音 | 傳遞社旗正能量

您的關注,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長按,識別二維碼,就可加關注喲

覺得不錯,請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