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影視藝術研究專輯丨中國電影“走出去”, 軟實力如何變“硬”?

孫佳山

軟實力如何變“硬”。 需要強調的是, 今天的合拍片現狀早已不是上世紀90年代、新世紀初外方投資份額占多數的那個階段,

中外的投資比例已然發生了翻轉。 除了與好萊塢六大製片公司合作的少數大片之外, 在大多數情況下, 中方的投資份額都佔據了主導地位, 從這個角度也特別能夠看到中國電影在今天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們就以《長城》為例。 《長城》是迄今為止, 合拍片領域第一部由中國導演拍攝的、在全球市場發行的英語電影, 按照中國電影產業“借船出海”的思路, 其一旦獲得成功, 在未來就還會有更多中國導演、編劇等參與到好萊塢電影的拍攝、製作環節中。

因此, 《長城》上映之後, 國內電影產業界多次強調, 《長城》作為一部高概念、高卡斯、大製作影片, 是國內電影在文化工業意義上與好萊塢接軌並展開深度合作的代表。 我們的確不能輕視這種技術標準意義上的文化工業體系,

例如我國的電影版《三體》, 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遲遲不能面世, 就是因為還沒有相應的文化工業能力來呈現預期的視覺特效, 所以上述理由確實也存在相當的合理性。

《長城》充分揭示了中國電影在資本擴張和內容生產領域的深度分裂。 儘管中國資本近年來高歌猛進, 在北美、西歐這些資本主義的中心區域大快朵頤;但到目前為止, 中國資本對於中國電影的內容生產, 還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原創性的貢獻。 中國電影合拍片並沒有因此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待遇。

《長城》還反映出一個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好萊塢的成熟的敘事套路、故事模式, 不僅早已經滲透到了中國商業片的拍攝、製作過程中,

也內在的塑造、定義了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審美範式。 畢竟中國電影曾經具備過自身的民族風格, 那也曾是中國電影立身於世界電影舞臺的最為鮮明的標識。 而在《長城》中, 除了美工環節, 中國電影曾經引以為傲的民族風格也基本消失殆盡。 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 雖然中國資本在未來, 可能還會有更大手筆的“攻城掠地”, 但我們可能還要清醒地認識到, 在歷史上, 法國、日本甚至印度資本, 也一樣曾大肆進軍好萊塢, 結局也都顯而易見, 它們本國的電影自身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實質性提升——一國資本的“走出去”, 並不意味著該國電影內容生產水準就一定會伴隨著“走出去”的步伐而大幅提高,
這中間並沒有等號。

其實, 無論是近期的《血戰鋼鋸嶺》還是早些時候的《太陽的後裔》等, 在這些得到廣泛好評的海外影視作品的背後, 中國資本都是其主要推動力量。 問題在於, 這些作品在説明中國資本賺得真金白銀之後, 也塑造了相關國家的正面國家形象和英雄形象, 這既不是簡單的文藝創作上的傾向性問題, 也不是文化資本的盈利問題, 而是直接關係到我國的文化安全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與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法國、英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電影合拍協定,這些國家與中國聯合制作的合拍片不僅可以不受分賬大片的配額限制和享受國產電影的分賬比例, 同時還有機會從雙方政府獲得包括稅收減免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扶持;而且與以往和香港地區、美國合拍的相對單一的模式不同,

我國的合拍片類型還將進一步多樣化, 一些不在傳統視野之中的更為複雜的文化問題也將持續浮現出表面。

發展文化產業, 提高文化軟實力, 這是當今世界各國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隨著中國資本進一步深度參與到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全球性文化商業協作體系, 能否在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之後, 也生產、創作出能夠正面講述中國故事, 正面提升我國國家形象的文藝作品, 將是在“走出去”的歷史進程中, 中國電影全行業面臨的殘酷洗禮。

轉自:媒介之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