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二郎神和孫悟空相遇,豈不知是金丹道理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悟元子曰:上回言自《乾》而《姤》, 自《姤》而《遁》, 借後天全先天, 已為天地神明不可得而窺測矣。 但金丹之道, 陰陽造化之道, 必須洞曉陰陽, 察明消息, 知始始之, 知終終之, 方能一力成功。 若不知陰陽變幻, 消息相因, 縱金丹到手, 必至陽極而陰, 《乾》而《姤》, 《姤》而《遁》, 《遁》而《否》, 《否》而《觀》, 《觀》而《剝》, 《剝》而《坤》, 金丹得而復失, 何能完全大道乎?故此回叫人究明陰陽消息, 隨時而運用之, 如提綱“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是欲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也。 “觀”者, 靜觀密察之謂;“音”者, 陰陽消息之機。

能觀其機, 而或順或逆, 抑陰扶陽, 無不如意。 此“觀音”二字, 不特為此回之眼目, 而且為全部之線索。 故西天取經, 以觀音起, 以觀音結, 則知作佛成仙, 惟在能觀其天道耳。

“觀音自王母娘娘請赴蟠桃大會, 與惠岸同登寶閣瑤池。 ”王母為老陰, 屬《坤》;惠岸為木, 屬《巽》,

上《巽》下《坤》, 卦爻圖略為風地《觀》。 “見席面殘亂, 雖有幾位天仙, 俱不就席, 都在那裡紛紛講論”, 即天地不交, 《否》之象也。 “菩薩與眾仙相見畢, 眾仙備言前事”, 即言《姤》、《遁》之前事也;“菩薩與眾仙至通明殿”, 《乾》卦之象;“早有四大天師、赤腳大仙迎著”, 仍榷遁》、《姤》之象。 “時有太上老君在上”, 《乾》陽在上也;“王母娘娘在後”, 《坤》陰在下也。 《乾》上《坤》下, 卦爻圖略為天地《否》。 “菩薩引眾同入, 與玉帝禮畢, 又與老君王母相見, 各坐下。 ”此仙翁明明提出《乾》、《娠》、《遁》、《否》、《觀》諸卦之象, 叫人於此處觀察體認耳。

“菩薩問出亂蟠桃原由, 即命惠岸速下天宮打探軍情, 可就相助一功, 務必的實回話。 ”此中妙義, 非人所識, 惠岸為《巽》木, 以《巽》木而下《乾》天, 則為《姤》。 陽極而陰, 陰與陽爭, 猶如軍情。 打探軍情,

不親見的陽極而陰之處, 不謂觀察的實。 木叉為李天王二太子, 為南海觀音大徒弟, 《巽》木下於天為《姤》, 上於地為《觀》, 惠岸即上地之義。 由《姤》而《觀》, 以《觀》探《姤》, 所謂《乾》遇《巽》時觀月窟”也。 “木叉要看他怎麼個大聖”, 以陰而遇陽也;“木叉高叫:‘那個是齊天大聖?’大聖應聲道:‘老孫便是!”’, 陰陽相見一叫一應, 陽往陰來, 兩不相離也;“見你這般猖獗, 特來擒你”, 是陽極而陰必生也;“木叉與大聖戰經五六十合, 敗陣而走。 對天王說道:‘大聖著實神通廣大。 ”’敗陣回來之由, 天王心驚。 此親歷身經, 已打探到陰陽消息之的實處, 已知先天之氣神通廣大, 非可強制, 而不得不驚。 即《悟真篇》所謂“恍惚之中尋有象, 青冥之內覓真精。 有無從此自相入, 未見如何想得成”也。

“惠岸見了菩薩, 說了不能取勝消息, 菩薩低頭思忖”, 神觀之謂也;“玉帝拆開表章, 見有求助之言, 笑道:‘叵耐這個猴精能有多大手段, 就敢敵過十萬天兵”’, 大觀之謂也;“觀音合掌啟奏陛下寬心, 貧僧舉一神, 可擒這猴”, 神觀大觀, 兩而合一, 得于心而應於手, 可不難伏矣。 何則?先天之氣, 陽極而陰, 陰極而陽, 《泰》極而《否》, 《否》極而《泰》, 乃天道自然之常, 亦人之無可如何者。 然能靜觀密察, 而得其消息, 借陰濟陽, 則陰或有時而退, 陽或有時而純, 盡人爭以待天命, 庶乎食其時, 百骸理, 動其機, 萬化安, 故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顯聖二郎為玉帝外甥, 有梅山六弟兄、一千二百草頭神, 聽調不聽宣”者, 何哉?“二郎”者, 陰偶之數, 從《坤》而出, 故為《乾》天之外甥;當陽極之會,

陰氣當顯, 故曰顯聖二郎。 “梅山六弟兄”者, 《坤》之初六也;一千二百草頭神者, 二六一十二, 《坤》之六二、六三也。 “草頭神”者, 蒙昧之象也。 “聽調不聽宣”者, 陰乃陽之所變, 故曰調。 “差大力鬼王賫調”者, 大力《坤》陰之象。

“二郎迎接旨意, 大喜道:‘天使請回, 吾就去相助。”’上天下地為《否》,陰氣承天而動也。“二郎喚六弟兄,二將軍聚集,即點本部神兵,縱狂風,徑至花果山,見天羅地網密密層層,不能前進。”即《否》之初六:“拔茅茹,以其匯。”陰氣相連而進,其機未發,故不能前進也。真君笑道:“小聖來此,必須與他鬥個變化,列公將天羅地網不要幔了頂上。”即《否》之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外君子而內小人,陰氣暗藏,自下而上,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大往小來,為禍最烈也。“叫天王使照妖鏡,住立空中,休叫走了”者,自《否》而《剝》,剝極於上也。“真君領眾神出營,在水簾洞外挑戰,”即《否》之六三:包羞”。以陰居陽,不中不正,陰氣猶未侵陽之象。然陰侵陽必有從來,非《泰》極時而陰不能侵。

“群猴齊齊整整,排作個蟠龍陣勢。”即《泰》之初九:“拔茅茹,征吉”。三陽在下,連類而進之象,志在外也。“中軍裡立一竿旗,上書齊天大聖”,即《泰》之九二:“包荒.得尚於中行。”以陽剛而居柔中之位,泰中能以防否也。真君笑道:“這潑猴,怎麼稱得起齊天大聖之職”,即《泰》之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泰》極而《否》即來,陽盛而陰即生也。“大聖掣金箍棒騰出營門,笑道:“你是何方小將,乃敢大膽挑戰?’真君笑道:‘我乃顯聖二郎,今奉上命,特來擒你。’”即《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泰》之已過,《否》斯來之,必有陰氣承天而動,以傷其陽,如不戒而孚者。其曰:“你還不知死活”,是言不知戒懼,終必閉塞不通,轉《泰》為《否》矣。“

大聖道:‘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即《泰》之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柔順居尊,虛己下賢,以陰求陽,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開《泰》之吉道也。然陰陽有迴圈之機,而《否》、《泰》有輪轉之理,《泰》中藏《否》,陽內藏陰,二郎劈桃山,自《泰》而《否》,又勢所必有也。

“二郎變的身高萬丈,兩隻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兩手上下二卦,“三尖”上《乾》,“兩刃”下《坤》,仍榷否》象。“青臉獠牙,朱紅頭髮,惡狠狠望大聖著頭就砍”者,“否之匪人,不利君子”也。“大聖變的與二郎嘴臉一般,舉一條如意棒,抵住二郎。”陰陽混一,內外交通,仍榷泰》象。“兩個各施神通相鬥”,《否》、《泰》相交之時也。“

六弟兄撒放草頭神,一齊掩殺,眾猴驚散。”即《泰》之上六:“城複於隍,其命亂也。”《泰》極而《否》至,大往而小來矣。“大聖自覺心慌,收了法像,把棒變繡花針,藏於耳內,變化逃走。”即“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也。”然大聖變化上辟,而小聖變化上剝之;大聖變化下辟,而小聖變化下剝之。愈儉愈難,愈辟愈剝,總以上下不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故。

所可異者,大聖變花鴇,二郎不敢擾,現出本相以彈打之。夫陰之能剝陽者,以其陰陽之氣不交也,若陰陽氣交,陰安得而剝陽?花鴇不拘駕鳳鷹鴉,都與交群,是陰陽不拘,隨高就低,退則可以自保,進則可以有為,二郎焉敢而攏之?不攏而現本相以彈打,是陰之剝陽於上也。然《剝》極於上,即反於《坤》。“大聖趁著機會,滾下山崖,變作土地廟”,《剝》變為《坤》矣。“尾巴變旗竿在廟後”,《剝》極歸《坤》,貞下起元,一陽來複,豈非尾巴在廟後乎?“二郎欲搗窗櫺踢門扇”,小人剝廬也。小人剝廬而欲盡剝其陽,是自失其所覆,適以自剝其廬。此大聖使隱身法,去灌江口,變二郎之象,入二郎之廟,點察二郎香火之由來也。

噫!二郎方欲剝孫之廟,大聖隨即占楊之廟,以是知孫廟即楊廟,剝孫廟,正以剝楊廟,故曰:“郎君不消嚷,廟宇已姓孫了。”天王照見,告知二郎,是明告學人,不使陽之剝盡,留其餘陽,順而止之,以為返還大丹之本耳。《剝》之《彖傳》曰:“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蓋觀天之道,還須執天之行,若空觀而不行,則《剝》而《複》,《複》而《姤》,《姤》而複《剝》;《泰》而《否》,《否》而《泰》,《泰》而又《否》,先天之氣何由收伏?何由而凝結?此老君不用觀音淨瓶助拿,而以金鋼琢收伏之。“淨瓶”者,清淨無為之道;“金鋼琢”者,中正有為之道。惟其中所以套諸物,惟其正可以早晚防身。蓋金丹之道,以清淨為體,以中正為用。“自天門上往下一摜,打中天靈,跌了一跤。

”執中精一,真空而含妙有,妙有而歸真空,先天靈氣,自不飛走。又“被二郎細犬照腿肚子上一口,扯了一跌”,陽極當以陰接之。“睡倒在地,爬不起來”,由《剝》而《複》,歸根覆命矣。“七聖一擁按住,即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變化。”仍榷剝》卦順而止之義。噫!始而假陰剝真陽,既而借陰以伏陽,不得其假,則真者不見;不得其真,則假者不去。二郎變化,以假欺真,氣之順也;大聖變化,藏真順假,法之逆也。不能神觀大觀者,則真為假所制,而真遂成假;能神觀大觀者,則假為真所化,而假亦化真。是二郎雖罪之魁,亦功之首。故天神都道,“此小聖之功也。”二郎道:“我何功之有?”則知提綱“小聖施威”者,小聖順時而施也;大至被降者,大聖順時而止也。施者自施,止者自止,一順時,而收伏金丹妙用盡矣。非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者,而能若是乎?

篇中千餘言,歷歷說來,總歸到“順而止之”一句。這一句妙用,以之用於還丹,而還丹結;以之用於大丹,而大丹凝。還丹大丹皆藉此而成就矣。觀察觀到此處,則頓悟圓通,一靈妙有,先天之氣自虛無凝結矣。此回仙翁一意雙關,順逆並寫,非僅言其順行之道,學者能于此回悟得透徹,則內外二事,可得其大半矣。

詩曰:

大觀若也更神現,否泰盈虛怎得瞞。

用九隨時兼用六,執中精一結靈丹。

吾就去相助。”’上天下地為《否》,陰氣承天而動也。“二郎喚六弟兄,二將軍聚集,即點本部神兵,縱狂風,徑至花果山,見天羅地網密密層層,不能前進。”即《否》之初六:“拔茅茹,以其匯。”陰氣相連而進,其機未發,故不能前進也。真君笑道:“小聖來此,必須與他鬥個變化,列公將天羅地網不要幔了頂上。”即《否》之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外君子而內小人,陰氣暗藏,自下而上,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大往小來,為禍最烈也。“叫天王使照妖鏡,住立空中,休叫走了”者,自《否》而《剝》,剝極於上也。“真君領眾神出營,在水簾洞外挑戰,”即《否》之六三:包羞”。以陰居陽,不中不正,陰氣猶未侵陽之象。然陰侵陽必有從來,非《泰》極時而陰不能侵。

“群猴齊齊整整,排作個蟠龍陣勢。”即《泰》之初九:“拔茅茹,征吉”。三陽在下,連類而進之象,志在外也。“中軍裡立一竿旗,上書齊天大聖”,即《泰》之九二:“包荒.得尚於中行。”以陽剛而居柔中之位,泰中能以防否也。真君笑道:“這潑猴,怎麼稱得起齊天大聖之職”,即《泰》之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泰》極而《否》即來,陽盛而陰即生也。“大聖掣金箍棒騰出營門,笑道:“你是何方小將,乃敢大膽挑戰?’真君笑道:‘我乃顯聖二郎,今奉上命,特來擒你。’”即《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泰》之已過,《否》斯來之,必有陰氣承天而動,以傷其陽,如不戒而孚者。其曰:“你還不知死活”,是言不知戒懼,終必閉塞不通,轉《泰》為《否》矣。“

大聖道:‘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即《泰》之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柔順居尊,虛己下賢,以陰求陽,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開《泰》之吉道也。然陰陽有迴圈之機,而《否》、《泰》有輪轉之理,《泰》中藏《否》,陽內藏陰,二郎劈桃山,自《泰》而《否》,又勢所必有也。

“二郎變的身高萬丈,兩隻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兩手上下二卦,“三尖”上《乾》,“兩刃”下《坤》,仍榷否》象。“青臉獠牙,朱紅頭髮,惡狠狠望大聖著頭就砍”者,“否之匪人,不利君子”也。“大聖變的與二郎嘴臉一般,舉一條如意棒,抵住二郎。”陰陽混一,內外交通,仍榷泰》象。“兩個各施神通相鬥”,《否》、《泰》相交之時也。“

六弟兄撒放草頭神,一齊掩殺,眾猴驚散。”即《泰》之上六:“城複於隍,其命亂也。”《泰》極而《否》至,大往而小來矣。“大聖自覺心慌,收了法像,把棒變繡花針,藏於耳內,變化逃走。”即“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也。”然大聖變化上辟,而小聖變化上剝之;大聖變化下辟,而小聖變化下剝之。愈儉愈難,愈辟愈剝,總以上下不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故。

所可異者,大聖變花鴇,二郎不敢擾,現出本相以彈打之。夫陰之能剝陽者,以其陰陽之氣不交也,若陰陽氣交,陰安得而剝陽?花鴇不拘駕鳳鷹鴉,都與交群,是陰陽不拘,隨高就低,退則可以自保,進則可以有為,二郎焉敢而攏之?不攏而現本相以彈打,是陰之剝陽於上也。然《剝》極於上,即反於《坤》。“大聖趁著機會,滾下山崖,變作土地廟”,《剝》變為《坤》矣。“尾巴變旗竿在廟後”,《剝》極歸《坤》,貞下起元,一陽來複,豈非尾巴在廟後乎?“二郎欲搗窗櫺踢門扇”,小人剝廬也。小人剝廬而欲盡剝其陽,是自失其所覆,適以自剝其廬。此大聖使隱身法,去灌江口,變二郎之象,入二郎之廟,點察二郎香火之由來也。

噫!二郎方欲剝孫之廟,大聖隨即占楊之廟,以是知孫廟即楊廟,剝孫廟,正以剝楊廟,故曰:“郎君不消嚷,廟宇已姓孫了。”天王照見,告知二郎,是明告學人,不使陽之剝盡,留其餘陽,順而止之,以為返還大丹之本耳。《剝》之《彖傳》曰:“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蓋觀天之道,還須執天之行,若空觀而不行,則《剝》而《複》,《複》而《姤》,《姤》而複《剝》;《泰》而《否》,《否》而《泰》,《泰》而又《否》,先天之氣何由收伏?何由而凝結?此老君不用觀音淨瓶助拿,而以金鋼琢收伏之。“淨瓶”者,清淨無為之道;“金鋼琢”者,中正有為之道。惟其中所以套諸物,惟其正可以早晚防身。蓋金丹之道,以清淨為體,以中正為用。“自天門上往下一摜,打中天靈,跌了一跤。

”執中精一,真空而含妙有,妙有而歸真空,先天靈氣,自不飛走。又“被二郎細犬照腿肚子上一口,扯了一跌”,陽極當以陰接之。“睡倒在地,爬不起來”,由《剝》而《複》,歸根覆命矣。“七聖一擁按住,即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變化。”仍榷剝》卦順而止之義。噫!始而假陰剝真陽,既而借陰以伏陽,不得其假,則真者不見;不得其真,則假者不去。二郎變化,以假欺真,氣之順也;大聖變化,藏真順假,法之逆也。不能神觀大觀者,則真為假所制,而真遂成假;能神觀大觀者,則假為真所化,而假亦化真。是二郎雖罪之魁,亦功之首。故天神都道,“此小聖之功也。”二郎道:“我何功之有?”則知提綱“小聖施威”者,小聖順時而施也;大至被降者,大聖順時而止也。施者自施,止者自止,一順時,而收伏金丹妙用盡矣。非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者,而能若是乎?

篇中千餘言,歷歷說來,總歸到“順而止之”一句。這一句妙用,以之用於還丹,而還丹結;以之用於大丹,而大丹凝。還丹大丹皆藉此而成就矣。觀察觀到此處,則頓悟圓通,一靈妙有,先天之氣自虛無凝結矣。此回仙翁一意雙關,順逆並寫,非僅言其順行之道,學者能于此回悟得透徹,則內外二事,可得其大半矣。

詩曰:

大觀若也更神現,否泰盈虛怎得瞞。

用九隨時兼用六,執中精一結靈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