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行話連篇」範皓:傳統核心銀行的困境與出路

核心銀行轉型不是一個新話題, 然而在當前金融科技的衝擊下, 卻具有十分緊迫而現實的意義。 未來的銀行是否還需要核心系統?核心銀行轉型的出路何在?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

本文首先從傳統核心銀行面臨的困境入手, 分析了制約核心銀行發展的兩組矛盾:一是核心銀行架構本身的相對穩定和銀行業務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 二是建設企業級的應用系統與來自不同業務部門的專業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隨後, 本文在更大的時間(核心銀行的發展歷程)和空間(企業架構)背景下, 重新定義了核心銀行的內涵與外延, 並勾勒出第四代核心銀行的基本特徵:一個穩定的應用架構, 加一套靈活的公共基礎服務。 在此基礎上, 提出了核心銀行轉型的三種模式:一是構建一個企業級核心銀行系統的單核模式, 二是保留傳統業務核心並建立一個獨立的新業務核心的雙核模式,
三是構建各司其職地位平等的多個後臺產品服務元件的無核模式。 進而比較了三種模式的優缺點, 並討論了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權衡中選擇適合銀行自身的轉型道路。

傳統核心銀行之痛

核心銀行系統, 自誕生之日起, 就成為商業銀行最重要的IT系統之一。 在其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 始終緊緊伴隨著銀行業務和技術的變化而不斷演進。 然而, 在當前金融科技(Fintech)引領的新一輪變革中, 傳統核心銀行與這些新業務和新技術似乎漸行漸遠。 例如:當金融科技在強調移動化的線上管道、注重各管道之間的無縫銜接和一體化的客戶體驗時, 傳統核心銀行中卻難以感知位置資訊;當金融科技在關注資料分析、推理和學習時,

傳統核心銀行卻由於與管理分析系統雙向交互的時效性差而難以迅速運用分析的結果;當金融科技在強調資料驅動的結構化產品設計以實現快速創新時, 傳統核心銀行卻仍然是面向交易的流程設計, 把產品看成是業務參數的組合, 一旦參數結構發生改變, 往往需要重新開發;當金融科技在強調敏捷開發、分散式架構、持續交付時, 傳統核心銀行卻仍然停留在模組間緊密耦合、集中部署, 從而導致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 凸顯出制約核心銀行發展的兩組矛盾:一是核心銀行架構的相對穩定和銀行業務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 一般認為, 核心銀行從上世紀80年代誕生起,

大約經歷了三代。 根據這個說法, 每一代核心銀行的生命力大約在10年左右, 在此期間, 核心銀行的架構保持基本穩定。 然而, 當前銀行業務和技術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 無論是業務種類、技術手段、資料規模、效率要求, 都遠遠超越了過去的發展速度。 在這種加速度下, 是否還能建立一個穩定的核心銀行架構來支撐未來若干年的業務和技術發展呢?二是建設企業級的應用系統與來自不同業務部門的專業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核心銀行的定位是一個企業級的應用系統, 所服務的物件包括各個不同的業務部門, 從個人到公司、從前臺都後臺、從產品服務到管理分析, 都對核心銀行系統有業務需求。
然而, 隨著業務的發展, 不同業務需求的專業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難以共存在一個單一系統中。 但是, 如果簡單的將核心銀行系統分拆, 某些企業級的業務功能, 如客戶統一視圖、產品、定價、結算、核算等, 又會支離破碎。

正是在這樣的兩難困境中, 一方面不少銀行都在進行核心轉型, 另一方面核心銀行卻越來越成為業務發展的制約。 銀行業務和技術部門對核心銀行的態度多少有些無奈:一是丟不掉, 作為一個傳統的銀行賬務處理系統, 核心銀行的功能短時間內很難被替代;二是改不動, 一旦有新業務需求, 儘量通過其他系統改造來實現, 萬不得已才讓核心去改;三是撐幾年, 只要核心還能用, 就儘量縫縫補補, 實在撐不住了,就推到重建一次;四是碰不得,核心銀行建設常常是吃力不討好,實施週期長、風險高,而且剛剛建好感覺又落後了。

現在,到了該認真思考一下的時候了,未來的銀行還真的需要核心系統嗎?核心銀行的轉型之路又在何方?

重新定義核心銀行

在回答核心銀行的存在價值和轉型出路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一個問題:什麼是核心銀行?但不幸的是,這個問題在業界從來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答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需要在更長的時間(核心銀行的發展歷程)和更大的空間(企業架構)背景下,重新定義核心銀行。

回顧核心銀行的發展歷程(圖1),從第一代的會計電算化,到第二代的綜合業務系統,再到第三代的“瘦核心”,核心銀行的內涵和外延總是不斷變化的。在這些變化中,可以發現兩條基本規律:一是在業務上,核心銀行越來越專注於企業級的公共基礎服務,特別是圍繞存貸款帳戶的產品、合約、定價、結算、核算等的基礎功能;二是在技術上,核心銀行始終是一個面向交易的連線系統,並特別專注於大容量、高併發場景下的穩定性和高可用性。

圖1 核心銀行的發展歷程

我們再把核心銀行放到銀行IT建設的大背景下來看。總體而言,銀行IT建設的根本驅動力來自業務和技術的發展:業務提供了變化的動力,一個業務發展了,就會對IT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技術提供了變化的可行性,決定了業務提出的能力要求能否實現。業務和技術的共同作用,構成了對IT建設的各種能力要求。為了實現這些能力,首先要從企業架構的高度,對這些能力要求進行分解,然後由不同的元件(系統)去承接不同的能力。在這種架構下,一個業務活動需要由多個具有不同能力的元件來共同完成。同時,不同元件(系統)的軟硬體平臺、開發方法和技術規範,應當和元件自身能力要求相適應。

按照這個思路,結合核心銀行發展的兩條規律以及當前業務和技術的發展趨勢,未來核心銀行的能力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面向企業級的應用能力。現代銀行以客戶為中心(統一視圖、個性化定制等)的經營理念和大事業部制的組織方式,都需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級的應用能力,核心銀行正是這種企業級應用能力的重要載體;

二是圍繞存貸款產品、合約和帳戶的快速靈活處理能力。核心銀行的業務基礎是存貸款,而存貸款業務的發展趨勢是更多樣的產品和合約結構、更個性化的利息費用的計收方式、以及更靈活的核算模式,這就要求核心銀行不能再像原來那樣被動的根據業務需求進行改造開發,而是要主動快速的回應市場變化;

三是組件化分散式的架構能力。分散式資料存儲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使核心銀行具備了從集中走向分佈的可行性,元件化設計也可以使核心銀行達到更高水準的高內聚和松耦合架構;

四是一致性保障能力,特別是在大容量、高併發場景下的賬務一致性保證。核心銀行作為一個以處理賬務為主的連線交易系統,對於一致性的保障要求是一貫的。在元件化和分散式架構下,這個要求更為突出。需要從業務、應用、技術等多個層面相互合作,以確保最終的業務一致性。

在明確了核心銀行的能力要求之後,我們就要在企業架構中重新定位核心銀行系統。當前的銀行企業架構正從傳統的管道-流程-產品服務-管理分析的單向一維架構,轉變為交互參與+業務處理+分析洞察的雙向多維架構。在這樣的企業架構下,核心銀行系統有三個方面的定位:

核心銀行是業務處理類系統的一部分,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業務邏輯處理和記錄,包括業務事件、業務流程、業務規則等;核心銀行可以由多個不同的應用和元件組成,實現即時線上的銀行產品和服務處理;核心銀行專注于客戶資訊、產品、定價、核算等企業級公共基礎功能

核心銀行為交互參與類系統提供基於管道、客戶、產品的差異化服務,交互參與類系統通過對核心核心提供的服務進行包裝和集成,提供給協力廠商,使之實現對於不同業務的快速開發;

核心銀行是分析洞察類系統的主要交易資料來源,同時分析洞察類系統提供即時或准即時的資料分析應用,並以資料服務的方式回饋給核心銀行。

在新的能力要求和新的企業架構下,傳統的核心銀行系統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架構定位上都已經不能適應業務和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前三代的基礎上,重新定義第四代核心銀行系統。除了具備上述的能力和定位之外,第四代核心銀行還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徵:一個穩定的應用架構,加一套靈活的公共基礎服務。

應用架構的主要特徵有:元件化、分散式、面向服務(未來甚至是微服務)、支援事件驅動、同構平臺等。其中,組件化和分散式,是針對架構的劃分;面向服務、事件驅動和同構平臺,則是針對架構的關係和互聯互通。核心銀行架構只有具備了這些特徵,才能破解“業務變化與架構不變”的矛盾;

公共基礎服務的特徵包括:結構化產品、靈活定價與客戶結算、統一客戶視圖、合約帳戶介質解耦、獨立的核算引擎、多實體支援、多管道協同等。核心銀行只有專注於這些企業級的公共基礎服務,而把那些具體的業務功能交給相應的專業化業務組件去實現,才能破解“企業級和專業化”的矛盾。

核心銀行轉型模式

明確了第四代核心銀行的能力、定位和特徵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核心銀行的轉型道路。這裡並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轉型模式。從核心銀行系統部署實例個數的角度看,存在兩種理想化的模式:一是單核,即在整個銀行範圍內構建一個符合第四代標準的企業級核心銀行系統;二是無核,即構建多個各司其職地位平等的後臺產品服務元件,實現核心銀行的功能。在N=1和N=∞兩種理想模式之間,理論上還存在N=2,3,…等多種其他選擇。

選擇轉型道路需要綜合考量的因素包括業務迫切度、技術成熟度、實施難度、運維複雜度等。業務迫切度與每個銀行自身的戰略有關,取決於其在核心業務領域多大程度上要快速擁抱新業務,例如移動、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成熟度是指銀行在多大程度上在核心銀行系統中採用新技術,例如分散式架構、微服務等;實施難度和運維複雜度與銀行自身的科技力量有關,從一到多,無論是實施還是運維的複雜度都成倍增加,銀行要量力而行。

歸納起來,核心銀行轉型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

單核:構建一個符合第四代標準的企業級核心銀行系統。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減少重複建設,產品、客戶、核算和組織機構等基礎功能集中在一個系統中,對整個企業架構影響小,形成單一的客戶視圖相對簡單;缺點是對目標系統的要求很高,需要在一個系統內兼顧穩定與靈活、審慎與試錯等不同的特性,不僅要滿足第四代核心銀行的標準,還要相容現有核心銀行系統的功能。

無核:構建各司其職地位平等的後臺產品服務元件,實現核心銀行的功能。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後臺產品服務元件各司其職,地位平等,按照高內聚松耦合的元件化思路對後臺產品和服務進行徹底重構,實現核心業務的解耦,由不同的組件承載不同的能力,整個架構更加靈活、可擴展,可以很好的支援未來業務的發展;缺點是實施難度大,運維複雜度高,並且跨元件的業務一致性保證也比較複雜。

雙核:保留傳統業務核心並建立一個獨立的新業務核心。這是一種介於單核與無核之間的比較務實的選擇。優點是對現有的核心銀行系統影響小,同時可以快速支援新業務,無需在一個系統中兼顧穩定與靈活、審慎與試錯等不同的能力要求,實施和運維難度也相對可控;缺點在於在雙核模式下的企業級基礎功能需要整合,並需要建立跨新老核心的服務組合和資料整合。

結論

核心銀行轉型道路的選擇,需要依次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為什麼”,認清業務和技術發展的趨勢對核心銀行的能力要求,明確核心銀行轉型的目的;其次是“做什麼”,確定核心銀行在企業架構中的定位和基本特徵;最後是“怎麼做”,結合銀行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理想並兼顧現實的進行選擇轉型道路。當然,核心銀行轉型沒有一勞永逸的選擇,也不存在一帆風順的道路,找到一條出路只是轉型的起點,只有持之以恆並不斷修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版權所有歸本文作者)

實在撐不住了,就推到重建一次;四是碰不得,核心銀行建設常常是吃力不討好,實施週期長、風險高,而且剛剛建好感覺又落後了。

現在,到了該認真思考一下的時候了,未來的銀行還真的需要核心系統嗎?核心銀行的轉型之路又在何方?

重新定義核心銀行

在回答核心銀行的存在價值和轉型出路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一個問題:什麼是核心銀行?但不幸的是,這個問題在業界從來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答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需要在更長的時間(核心銀行的發展歷程)和更大的空間(企業架構)背景下,重新定義核心銀行。

回顧核心銀行的發展歷程(圖1),從第一代的會計電算化,到第二代的綜合業務系統,再到第三代的“瘦核心”,核心銀行的內涵和外延總是不斷變化的。在這些變化中,可以發現兩條基本規律:一是在業務上,核心銀行越來越專注於企業級的公共基礎服務,特別是圍繞存貸款帳戶的產品、合約、定價、結算、核算等的基礎功能;二是在技術上,核心銀行始終是一個面向交易的連線系統,並特別專注於大容量、高併發場景下的穩定性和高可用性。

圖1 核心銀行的發展歷程

我們再把核心銀行放到銀行IT建設的大背景下來看。總體而言,銀行IT建設的根本驅動力來自業務和技術的發展:業務提供了變化的動力,一個業務發展了,就會對IT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技術提供了變化的可行性,決定了業務提出的能力要求能否實現。業務和技術的共同作用,構成了對IT建設的各種能力要求。為了實現這些能力,首先要從企業架構的高度,對這些能力要求進行分解,然後由不同的元件(系統)去承接不同的能力。在這種架構下,一個業務活動需要由多個具有不同能力的元件來共同完成。同時,不同元件(系統)的軟硬體平臺、開發方法和技術規範,應當和元件自身能力要求相適應。

按照這個思路,結合核心銀行發展的兩條規律以及當前業務和技術的發展趨勢,未來核心銀行的能力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面向企業級的應用能力。現代銀行以客戶為中心(統一視圖、個性化定制等)的經營理念和大事業部制的組織方式,都需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級的應用能力,核心銀行正是這種企業級應用能力的重要載體;

二是圍繞存貸款產品、合約和帳戶的快速靈活處理能力。核心銀行的業務基礎是存貸款,而存貸款業務的發展趨勢是更多樣的產品和合約結構、更個性化的利息費用的計收方式、以及更靈活的核算模式,這就要求核心銀行不能再像原來那樣被動的根據業務需求進行改造開發,而是要主動快速的回應市場變化;

三是組件化分散式的架構能力。分散式資料存儲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使核心銀行具備了從集中走向分佈的可行性,元件化設計也可以使核心銀行達到更高水準的高內聚和松耦合架構;

四是一致性保障能力,特別是在大容量、高併發場景下的賬務一致性保證。核心銀行作為一個以處理賬務為主的連線交易系統,對於一致性的保障要求是一貫的。在元件化和分散式架構下,這個要求更為突出。需要從業務、應用、技術等多個層面相互合作,以確保最終的業務一致性。

在明確了核心銀行的能力要求之後,我們就要在企業架構中重新定位核心銀行系統。當前的銀行企業架構正從傳統的管道-流程-產品服務-管理分析的單向一維架構,轉變為交互參與+業務處理+分析洞察的雙向多維架構。在這樣的企業架構下,核心銀行系統有三個方面的定位:

核心銀行是業務處理類系統的一部分,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業務邏輯處理和記錄,包括業務事件、業務流程、業務規則等;核心銀行可以由多個不同的應用和元件組成,實現即時線上的銀行產品和服務處理;核心銀行專注于客戶資訊、產品、定價、核算等企業級公共基礎功能

核心銀行為交互參與類系統提供基於管道、客戶、產品的差異化服務,交互參與類系統通過對核心核心提供的服務進行包裝和集成,提供給協力廠商,使之實現對於不同業務的快速開發;

核心銀行是分析洞察類系統的主要交易資料來源,同時分析洞察類系統提供即時或准即時的資料分析應用,並以資料服務的方式回饋給核心銀行。

在新的能力要求和新的企業架構下,傳統的核心銀行系統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架構定位上都已經不能適應業務和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前三代的基礎上,重新定義第四代核心銀行系統。除了具備上述的能力和定位之外,第四代核心銀行還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徵:一個穩定的應用架構,加一套靈活的公共基礎服務。

應用架構的主要特徵有:元件化、分散式、面向服務(未來甚至是微服務)、支援事件驅動、同構平臺等。其中,組件化和分散式,是針對架構的劃分;面向服務、事件驅動和同構平臺,則是針對架構的關係和互聯互通。核心銀行架構只有具備了這些特徵,才能破解“業務變化與架構不變”的矛盾;

公共基礎服務的特徵包括:結構化產品、靈活定價與客戶結算、統一客戶視圖、合約帳戶介質解耦、獨立的核算引擎、多實體支援、多管道協同等。核心銀行只有專注於這些企業級的公共基礎服務,而把那些具體的業務功能交給相應的專業化業務組件去實現,才能破解“企業級和專業化”的矛盾。

核心銀行轉型模式

明確了第四代核心銀行的能力、定位和特徵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核心銀行的轉型道路。這裡並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轉型模式。從核心銀行系統部署實例個數的角度看,存在兩種理想化的模式:一是單核,即在整個銀行範圍內構建一個符合第四代標準的企業級核心銀行系統;二是無核,即構建多個各司其職地位平等的後臺產品服務元件,實現核心銀行的功能。在N=1和N=∞兩種理想模式之間,理論上還存在N=2,3,…等多種其他選擇。

選擇轉型道路需要綜合考量的因素包括業務迫切度、技術成熟度、實施難度、運維複雜度等。業務迫切度與每個銀行自身的戰略有關,取決於其在核心業務領域多大程度上要快速擁抱新業務,例如移動、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成熟度是指銀行在多大程度上在核心銀行系統中採用新技術,例如分散式架構、微服務等;實施難度和運維複雜度與銀行自身的科技力量有關,從一到多,無論是實施還是運維的複雜度都成倍增加,銀行要量力而行。

歸納起來,核心銀行轉型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

單核:構建一個符合第四代標準的企業級核心銀行系統。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減少重複建設,產品、客戶、核算和組織機構等基礎功能集中在一個系統中,對整個企業架構影響小,形成單一的客戶視圖相對簡單;缺點是對目標系統的要求很高,需要在一個系統內兼顧穩定與靈活、審慎與試錯等不同的特性,不僅要滿足第四代核心銀行的標準,還要相容現有核心銀行系統的功能。

無核:構建各司其職地位平等的後臺產品服務元件,實現核心銀行的功能。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後臺產品服務元件各司其職,地位平等,按照高內聚松耦合的元件化思路對後臺產品和服務進行徹底重構,實現核心業務的解耦,由不同的組件承載不同的能力,整個架構更加靈活、可擴展,可以很好的支援未來業務的發展;缺點是實施難度大,運維複雜度高,並且跨元件的業務一致性保證也比較複雜。

雙核:保留傳統業務核心並建立一個獨立的新業務核心。這是一種介於單核與無核之間的比較務實的選擇。優點是對現有的核心銀行系統影響小,同時可以快速支援新業務,無需在一個系統中兼顧穩定與靈活、審慎與試錯等不同的能力要求,實施和運維難度也相對可控;缺點在於在雙核模式下的企業級基礎功能需要整合,並需要建立跨新老核心的服務組合和資料整合。

結論

核心銀行轉型道路的選擇,需要依次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為什麼”,認清業務和技術發展的趨勢對核心銀行的能力要求,明確核心銀行轉型的目的;其次是“做什麼”,確定核心銀行在企業架構中的定位和基本特徵;最後是“怎麼做”,結合銀行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理想並兼顧現實的進行選擇轉型道路。當然,核心銀行轉型沒有一勞永逸的選擇,也不存在一帆風順的道路,找到一條出路只是轉型的起點,只有持之以恆並不斷修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版權所有歸本文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