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富有四海仍然心存敬畏:這才是中國人的民族性

——王三月, 日有食之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按照中國封建時代的價值觀來看, 全天下最尊貴的就是天子了。 換句話說:天子就是真正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已經貴為天子了, 還有什麼是需要敬畏的麼?

雖為天子, 必有尊也

莊公十八年的春天發生了一次日食。

我們現代人都知道, 日食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但是因這次日食記述下來的天子日常行為才值得野樹關注。

日食

這次日食發生在夜裡, 發生在夜裡的日食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天子朝日時見日虧缺, 故知夜裡發生日蝕。 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天子有朝日之禮。

《谷梁傳》這樣評價天子的朝日之禮:故雖為天子, 必有尊也。 貴為諸侯, 必有長也。 故天子朝日, 諸侯朝朔。

原來在古代, 即便是據有四海的天子, 仍然有一顆敬畏天地之心!

敬畏心

現代人的病:“敬畏心”的缺失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敬畏心”。 我們現代人在精神層面的迷失, 如果我們深挖病灶, 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就在於當代的中國人失去了敬畏心。

敬畏心不是迷信, 它是人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可, 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內心相和諧應的一種坦然。

這種心理具有警戒與自省的作用。 因為我們只有認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才能去理智地面對一切未知;也只有我們用這顆坦然之心去面對未知, 我們的內心才不至於惶恐。

貴為天子亦有敬畏

我們的星辰大海

德國哲學家康得有言:有兩種東西,

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 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星空”是說:作為一個自然的人, “我”應該如何去活著;

“道德法則”是說:作為一個社會的人, “我”應該如何去活著。

康得描述的豈不就是東方文明裡一直強調的敬畏心嗎?

現代人居住在鋼筋水泥裡, 自己決裂於大自然, 失去了自然人的本能;過分的個性解放又在不斷摧毀著社會契約。 我們在自然層面和社會層面通通失守!

康得

擁有“敬畏心”並不會使“人類”的體面打折, 敬畏心也絕不等於懦弱和膽怯。 我們要有敢於直面一切的大無畏, 但更要把一點“敬畏心”存在心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