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潘敦︱尊號迷人

溫莎公爵究竟沒能從他親愛的侄女伊莉莎白女王二世那裡為辛普森夫人討來尊貴的王室封號, 私底下拜託首相邱吉爾遊說也沒有用:“畢竟她是一位英國前國王的合法妻子啊!”公爵的語氣近乎哀求, “可是她在您之前還有兩位丈夫, 都尚在人間!”邱吉爾回答得不留情面, “我為您辯護過太多次了, 每一次都代價沉重, 還徒勞無功!”(I have defended you so many times, each time to my cost and in vain!)瑪格麗特公主和空軍上校彼得.湯森的那段纏綿戀情也無疾而終, 上校離過婚, 前妻健在, 那年月英國教會還死板得很:離婚人士在前夫或前妻在世時不能再婚, 即便法律允許教會也不承認,

教堂更不會為他們舉行婚禮, 公主若想和上校廝守, 除非放棄尊位, 離開英國。

美國電視劇《王冠》2016年播出第一季, 說的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前後的故事, 五十年代初, 二戰剛結束, 舊秩序撐著幾道殘破的門牆竭力守住最後一點稀薄的尊嚴, 君主立憲制下的王權依舊神聖, 女王儼然女神, 教會的規矩不可逾越, 公主的幸福只能犧牲。 幾十年後新一代歐洲王室成員的婚姻自由多了, 離婚再婚也沒太多約束, 1995年香港女子文雅麗嫁給丹麥王子約阿希姆, 晉身王妃, 頭銜是“王室殿下”(Royal Highness), 十年後兩人離婚, “丹麥王妃”稱號保留, 頭銜隱去“王室”, 只稱“殿下”(Highness), 一年後丹麥女王又冊封文雅麗為腓特烈堡女伯爵,

以保證她即便再婚也不會失去貴族身份, 2007年文雅麗果然再嫁, 她與前夫生的孩子依然是王子, 她則不再是王妃, 自此改稱“閣下”(Excellency)。

《王冠》中, Claire Foy飾演的伊莉莎白二世

“陛下”和“殿下”是君主制的專利, “閣下”這個稱謂倒不為貴族獨擅, “總統閣下”、“總理閣下”、“部長閣下”、“大使閣下”,

共和體制下的高官顯宦們一樣可用。 據說“陛下”、“殿下”、“閣下”本不是直指對方本人的稱謂, “陛”是帝王宮殿的臺階, “陛”之下, 是侍衛帝王的近臣, 群臣與天子言, 不敢直陳, 所以叫一聲“陛下”, 其實是叫天子的近臣, 向其進言, 再由他轉告天子, 因卑而尊。 可以想像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溝通方式十分低效且不利於保密, 自然見棄, “陛下”的稱謂倒是保留了下來, 更進階成為君主的尊稱。 由“陛下”的成因不難揣測“殿下”和“閣下”的由來, 有“殿”者為“殿下”, 有“閣”者為“閣下”, 這也是為什麼普通官員不能稱之為“閣下”的原因, 不過唐人趙璘在他的《因話錄》裡說:“古者三公開閣, 郡守比古之侯伯, 亦有閣。 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 今又布衣相呼,
盡曰閣下。 ”可見在唐代, “閣下”的使用已經很不嚴格, 有平民化的趨勢。 這種尊稱平民化的初始也許是出於對下野公卿或在野名士的尊重, 久而久之, 漸行漸遠, 便不再拘泥于對方的身份了。

尊稱于現代社會亦時有氾濫的情勢, 最常見者莫如稱某人為“某總”。 “總”這個字何時正式進入稱謂系統我懶於考證, 明代的封疆大吏有“總督”, 武官中有“總兵”、“千總”、“把總”, 然其稱謂並沒有省略成“總”的用法, 清代亦如是。 民初各部首腦不稱“部長”, 而稱“總長”, 亦無簡稱。 印象中最早被省略成“總”的職銜是“總司令”, 反映抗日戰爭的電視劇裡常有“朱老總”、“陳老總”的叫法, 一位是八路軍總司令, 一位是新四軍總司令。 今人稱“總”, 最初應是“總經理”的縮略, 也算敬稱,

然而總經理畢竟不是總司令, 軍隊有其編制, 公司永無限額, 於是林林“總”“總”, 真假莫辨, 張三李四, “總”不會錯。 而據我觀察, 喜歡稱呼對方為“某總”者往往不習慣稱對方為“某先生”, 一則可能是以為“先生”一詞無官無階, 不夠尊崇, 二則“先生”一詞似乎天生存在距離感, 不如“總”來得熟絡, 尤其推杯換盞之際, “先生”豪情總不如“總”。

當年魯迅身邊的那些進步青年都稱他“先生”, 陳丹青談魯迅的那本文集叫《笑談大先生》, 那是尊者, 也是老師, “老師”在宋元時代特指地方小學教師, 民國以後才漸漸成為教師的尊稱。 近來“老師”一詞也有濫用的趨勢, 其一是自稱“老師”, 這類自稱“老師”者往往並沒有教師的資格, 多見於商學院、補習班或幼教班的招生人員, 來電必自稱某老師,再向你推銷一些課程,那是“好為人師”;另一種濫用出現在娛樂界,譬如影視圈裡出沒的各色人物,無論導演、編劇、攝影、演員、化妝、還是道具,一概以“老師”相稱,那是孔子精神的升級:“三人行,人人為我師。”無區別的尊稱難免會有反作用,至少是副作用。有一回電視上我看見記者採訪當紅花旦江疏影,稱她“江老師”,那麼彆扭,那麼不憐香惜玉,真是唐突佳人。

用法上比“老師”更沒分寸的是“大師”,《資持記》上說:“大師者,所謂天人之師,即十號之一。”《瑜伽論》更說:“為摧滅邪穢外道,世出世間,故名大師。”這個充滿神聖宗教色彩的稱號如今卻成了工藝美術界的春藥,雕木竹、做茶壺、畫陶瓷,“市大師”、“省大師”、“國大師”,一層自有一層的行情,是名號,更是飯票,自然要抓緊。另有一種“大師”則需會點功夫,硬功輕功皆可,氣功最佳,能憑空變物則可招致信徒無數。我辦公室樓下有一間按摩院,裡面有一位李師傅專替人拉筋正骨,放血疏淤,有些江湖手段,我每次去找他推拿都聽見有人叫他“李大師”,我猜他受用極了。

來電必自稱某老師,再向你推銷一些課程,那是“好為人師”;另一種濫用出現在娛樂界,譬如影視圈裡出沒的各色人物,無論導演、編劇、攝影、演員、化妝、還是道具,一概以“老師”相稱,那是孔子精神的升級:“三人行,人人為我師。”無區別的尊稱難免會有反作用,至少是副作用。有一回電視上我看見記者採訪當紅花旦江疏影,稱她“江老師”,那麼彆扭,那麼不憐香惜玉,真是唐突佳人。

用法上比“老師”更沒分寸的是“大師”,《資持記》上說:“大師者,所謂天人之師,即十號之一。”《瑜伽論》更說:“為摧滅邪穢外道,世出世間,故名大師。”這個充滿神聖宗教色彩的稱號如今卻成了工藝美術界的春藥,雕木竹、做茶壺、畫陶瓷,“市大師”、“省大師”、“國大師”,一層自有一層的行情,是名號,更是飯票,自然要抓緊。另有一種“大師”則需會點功夫,硬功輕功皆可,氣功最佳,能憑空變物則可招致信徒無數。我辦公室樓下有一間按摩院,裡面有一位李師傅專替人拉筋正骨,放血疏淤,有些江湖手段,我每次去找他推拿都聽見有人叫他“李大師”,我猜他受用極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