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愷蒂︱倫敦原創版畫展之紫竹齋主

(一)

說起版畫, 許多人可能很不以為然, 因為版畫的重複性, 大家會覺得它們不是“獨一無二”的, 因此比不上國畫、油畫或書法。

但版畫在西方卻是很受尊重的藝術形式, 因為它們價格適中, 版畫也是最大眾的畫種。 在英國, 上至英國女王, 下到平民百姓, 大都有收藏版畫的習慣。 家中的牆壁上, 與其掛一幅中不溜秋的油畫, 還不如掛一幅上乘的版畫。 英國每年在皇家美術館(Royal Academy of Arts)舉行的“夏季大展”(Summer Exhibition), 賣得最好的是版畫。 而且, 製作版畫的, 也並不僅僅是專業版畫家, 西方自拉斐爾以來的絕大多數的藝術大師都曾創作過版畫。

原創展上唯一經營中國版畫的畫廊是來自英國劍橋的Art China, 這是他們第三次參展。 之前兩屆, 木版教育信託曾為他們提供過第一屆“木版獎”的部分作品, 以及信託的《六十家版畫原作集》等。 今年, 我們再次合作, 共同挑選了五位第三屆“木版獎”獲獎及提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 他們是何三青、劉京、黃金一、龐辛森和王恩超。

何三青《非山非水2》

劉京 《大師》

Art China 今年主題是“傳統與現代”, 主要集中展出浮水印木刻版畫作品。 浮水印木刻, 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版畫形式。 我們木版獎的五位年輕人只是襯托,

這次與他們合作的還有北京的虛苑, 展覽的知名藝術家包括楊起、阿鴿、陳琦、於承佑等, 另外, 還將推出虛苑出品的《方召麐箋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王超的一套六張“餖版唐紙版畫”。

(二)

1999年, 木版教育信託的前身木版基金會剛剛成立時, 收藏家馮德保先生(Christer von der Burg)每年幾次去中國鍛煉臂力, 拎回大桶小桶的版畫。 有一次從中國回來, 興奮地如同發現新大陸, 說在杭州碰到了一位名叫王超的年輕人, 用最傳統的餖版浮水印的手法來製作最精細的版畫, 刻工印工都了不得, 畫面的創意更是充滿現代感。 在馮先生眼中, 這位新秀簡直就是徐冰第二(當時徐冰已經不再製作版畫)。 那一年, 王超二十五歲, 剛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

留校執教。

此後, 王超的作品就一件件進了木版教育信託以及英美歐各大博物館的收藏。 他1998年製作的浮水印冊頁《天候圖纂》, 1999年的浮水印線裝書《洋相圖》, 都可以說是“藝術家手制書”的典範, 直到今天,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們到木版教育信託參觀, 王超的這兩本書和徐冰的《天書》一起, 仍然是大家最想看的。 《天候圖纂》的臉盆架上的那盆水反映出“晴”、“陰”、“雨”、“霧”等數種天象, 配以諧趣的文字;《洋相圖》裡是細緻精美的木刻小品, 用餖版及拱花的技巧, 以箋譜的形式印出, 展現出幾十種如洋槍、洋火、洋車、洋刀、洋酒、洋服等這些在“喜氣洋洋二十世紀”被引進中國的物什。 2003年, 王超又做了一本藝術家手制書, 《九鬲房案頭釋威》,

記得當時聽他說, 做此書是因為伊拉克戰爭, 如果快速翻閱, 書頁上的士兵和武器如同動畫。

王超的版畫作品並不多, 但張張都是精品。 他的《走進某日》(1999)、《褪色的痕跡》(2000)、《草堂春夢覓前身》(2002)、《九鬲房案頭清供》(2003)、《清園幻景》(2005)等等, 充滿了復古情結和人文情懷, 畫面上的明代傢俱、陶瓷假山、文房擺設、雕蟲古物, 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他的深思熟慮, 然後又以最精湛的木刻、餖版、浮水印的技巧, 付諸紙面。

《草堂春夢覓前身》

王超畫好,人更有趣。他看上去像個山東大漢,說他是打鐵的,可能更讓人相信 。每次去杭州,我都要去找他,跟他去逛古玩市場,去紫竹齋坐坐,聽他機關槍似地快速地說話,看他擺弄那些用梨木刻出的小木塊,或者去欣賞他多年來收集的那些古董。紫竹齋是中國美術大學的傳統浮水印版畫工作室,王超負責,可以算是齋主。若有朋友去杭州,除了那些名勝古跡之外,凡是對藝術有點興趣的,我都會推薦他們去紫竹齋,然後就擺出姐姐的身份,叫王超好好照顧朋友。他刻印的箋譜、小幅的蟋蟀、螞蚱、知了,也常常隨手送人做禮物。

2003年,我們在大英圖書館舉辦了《中國當代版畫》大展後,企鵝出版社的經典系列正要再版錢鐘書的《圍城》英文版, 編輯看過我們的畫展後就愛上了王超,特地邀請他為英文版製作封面。至今在英國各大書店及網上看到的Fortress Besieged,仍是王超那張方鴻漸蘇文紈站在船頭的湖光山色的浮水印版畫,但是王超從來不提及這幅“作品”,他可能壓根就不認為這是他的作品,因為這是別人的“約稿”,由我押解完成,並不是他一貫的風格。

(三)

也許因為王超作品擁有的這種完美的浮水印版畫的傳統技法和現代感的意象的結合,西方的各大博物館都喜歡收藏他的作品,常常也能在展覽中出其不意地見到他的版畫,那就像他鄉遇故知,讓人覺得親切。

去年夏天在美國與家人團聚,去波士頓美術館參觀,撞上東方部的一個有趣的展覽,題為《抱殘守缺》。展覽不大,只有四十餘件展品,有掛軸、冊頁、瓷器、鼻煙壺等。展品中的大多數來美術館館藏,其他借自美國及亞洲的博物館與私人收藏。最讓我們興奮的,是在展覽上看到王超的《錦灰堆之八破圖》(2006)。趕緊拍照發微信給他,他對此展卻全然不知。細看展覽上這幅版畫的標注,上寫此圖由美國某私人收藏家借展。

《錦灰堆之八破圖》

這個展覽的策展人是白鈴安(Nancy Berliner),曾在哈佛學習藝術及建築史,上大學時偶然在臺灣舊貨市場發現八破圖,覺得有趣,就去問了很多人這是什麼東西,但幾乎沒人知道,也找不到有關八破圖的文獻。後來在北京找到一些老專家,他們告訴她這是八破圖。從那時起,她就陸續展開研究,並為博物館進行收藏,三十年後終成正果。她認為“八破圖”與西方波普藝術中的拼貼畫(collage)非常相似,有同樣的幽默感和創造性。

後來我也與王超討論過這個話題,他說他那張《八破圖》中的圖像,那些文字和殘破的東西,都是他身邊的實物,有舊書裡掉下來的散頁,紫竹齋工作室翻刻的箋譜,還有他自己刻的簽條等。這些東西也曾有過光鮮亮麗的一面,所以,他就做了這樣一幅靜物畫,用的是傳統浮水印的方法。

王超又說,八破圖比較盛行的時代是民國時期,它們和宋明時代就流行的博古圖非常像,肯定是受到青銅器全形拓的影響。關於八破圖與波普藝術中的拼貼畫的相似性,他也同意白玲安。和王超從“博古”談到“波普”再到“八破”,我倆都驚詫,這三個詞經他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出來,竟然那麼相像!

(四)

再回來說今年的倫敦原創版畫展,王超的這套唐紙餖版系列共有六張,創作於2014年,按順序分別為《別多歡少奈何天》《月移花影上欄杆》《楊柳長堤影徘徊》《佳期如夢》《月滿西樓》和《天上人間》。

《月移花影上欄杆》

《月滿西樓》

記得2015年,我重回木版教育信託工作時,我們的高級研究員龍安妮博士(Dr Anne Farrer)就對我說:“我在北京虛苑見到了王超新創作的一套唐紙版畫,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收藏一套。”龍博士原是大英博物館書畫部的掌門人,現在蘇富比藝術學院任教,大英博物館的版畫收藏就是她開始的。

這套版畫,依然是王超作品中一貫的古代文人題材,加入了情色因素:庭院、園林、撫琴思念、月下相逢、長堤徘徊、佳期約會、暗春湧動,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我們之所以把這套版畫稱為“唐紙”版畫,因為它們是印在米黃色的用楮樹皮製成的仿唐紙上的。王超說他試圖將這套畫做得像絹上的古畫,擁有南宋或明朝的風格,那種濃郁的懷舊感和古人的氣息。

這套畫仍為餖版浮水印,每張畫他大約刻有二十到四十塊板,大多數是梨木硬板,輔以椴木合成版。 畫面的背景是最後一塊版, 為了能夠印出古絹的布紋感,王超想了很多辦法,最後用宣紙的竹簾製成版,竹簾紋路極細,每絲大約一毫米不到。刷墨時,簾子上積的墨總也不能完全刷盡,所以,印在紙上就有了一些不均勻的小墨點。王超發現這些原本是瑕疵的小墨點別有風味,有一種江南梅雨季節的味道,就保留下來,成為這套畫的特點之一。而且因為這些墨點的不可控制,每次在畫面上出現的地方都不同,所以,反而讓每張畫都有了一種獨特性。

(五)

走筆至此,還想再說說浮水印木刻版畫。版畫有許多門類,銅板、石板、絲網等,大都緣起於西方,油印版畫的壓力印刷機也是西方的技術,只有浮水印木刻版畫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藝術樣式,在西方許多有關版畫的書籍中,“浮水印”的英文用的都是拼音。近幾年來,西方觀眾們對浮水印木刻版畫的興趣也越來越大,兩年前,木版教育信託在佳士得拍賣行的倫敦總部舉辦展覽,信託的理事、著名藝術家何為民博士在展廳主持了浮水印木刻工作坊,倫敦那些穿著Jimmy Choo拎著Gucci包的時尚淑女,走出工作坊時,個個都小心呵護著手裡那頁印著雙色小花的宣紙,賽過任何名貴物品。那個活動,至今還被傳為佳話。去年,木版教育信託與虛苑在伊頓公學舉行了浮水印版畫展,虛苑派來的年輕藝術家們在伊頓藝術系與學生們互動,讓他們大開眼界。這個學校曾培養過二十多位英國首相,想像著二三十年後這些小哥可能也會成為英國政壇的重要人物,說不定還會想起曾經摸過馬蓮和棕刷呢。

還有去年大英博物館舉辦的《北齋:巨浪之上》(Hokusai: Beyond the Great Wave)大展,更是把人們對浮水印版畫的興趣推上高潮,展覽集中在葛飾北齋六十歲之後的創作,也就是他生命最後的三十年,包括《富岳三十六景》。這個展覽天天爆滿,《神奈川衝浪裡》永遠是擠滿了人,感覺如同在盧浮宮看《蒙娜麗莎》。展覽在大英博物館中庭大展廳內,但進了大門之後右手的一個小展廳裡,還有一個免費的輔助展,以多媒體的形式,介紹浮水印木刻版畫從描樣到刻板到印刷的全過程。

難怪,王超的英國親友團們常常抱怨他現在雜事太多、創作太少。王超卻自豪地告訴我們,他現在一直在做的一件偉大的事情,就是推廣浮水印教學,他說,在全國的美術院校中,只有紫竹齋是集教學、科研、傳承為一體的傳統浮水印版畫工作室,2013年,紫竹齋開始招收傳統版畫研究生,他也在幫助其他美術院校培訓教師,開設傳統版畫的課程。此外,紫竹齋和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版畫系也有很多交流合作,他們的版畫系主任、日本版畫家三井田盛一郎派來學生,為的是能在紫竹齋尋根,而王超派去學生,則是希望能讓他們打開視野,學習現代化的藝術語言。

如何將傳統技藝當代化,這仍是王超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他覺得現在中國的木版浮水印的創作手法及視覺效果仍然太單一,僅僅掌握了傳統木版浮水印技法,功夫再好,也只是一個工匠。我們的《十竹齋書畫譜》雖然了不起,但那還只是停留在“畫譜”的地位,榮寶齋、朵雲軒等的浮水印技術也非常精湛,能把八大山人的畫用浮水印的方法還原得可以亂真,那充其量也只是一種“工藝品”。如何能最終用傳統的手法摸索出一種新的版畫樣式,王超在做各種實踐,也在教學中摸索。他說他並沒有停下創作,他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找到那種傳統技藝的當代性轉換。

王超的新作是否會遠離他那早已被各大博物館所鍾愛的文人畫的復古情懷?一位藝術家要拋開已經被證明成功的藝術風格,那是一個勇敢但艱難的決定,也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決定。王超的探索究竟會有怎樣的結果?

我們期待著。

《草堂春夢覓前身》

王超畫好,人更有趣。他看上去像個山東大漢,說他是打鐵的,可能更讓人相信 。每次去杭州,我都要去找他,跟他去逛古玩市場,去紫竹齋坐坐,聽他機關槍似地快速地說話,看他擺弄那些用梨木刻出的小木塊,或者去欣賞他多年來收集的那些古董。紫竹齋是中國美術大學的傳統浮水印版畫工作室,王超負責,可以算是齋主。若有朋友去杭州,除了那些名勝古跡之外,凡是對藝術有點興趣的,我都會推薦他們去紫竹齋,然後就擺出姐姐的身份,叫王超好好照顧朋友。他刻印的箋譜、小幅的蟋蟀、螞蚱、知了,也常常隨手送人做禮物。

2003年,我們在大英圖書館舉辦了《中國當代版畫》大展後,企鵝出版社的經典系列正要再版錢鐘書的《圍城》英文版, 編輯看過我們的畫展後就愛上了王超,特地邀請他為英文版製作封面。至今在英國各大書店及網上看到的Fortress Besieged,仍是王超那張方鴻漸蘇文紈站在船頭的湖光山色的浮水印版畫,但是王超從來不提及這幅“作品”,他可能壓根就不認為這是他的作品,因為這是別人的“約稿”,由我押解完成,並不是他一貫的風格。

(三)

也許因為王超作品擁有的這種完美的浮水印版畫的傳統技法和現代感的意象的結合,西方的各大博物館都喜歡收藏他的作品,常常也能在展覽中出其不意地見到他的版畫,那就像他鄉遇故知,讓人覺得親切。

去年夏天在美國與家人團聚,去波士頓美術館參觀,撞上東方部的一個有趣的展覽,題為《抱殘守缺》。展覽不大,只有四十餘件展品,有掛軸、冊頁、瓷器、鼻煙壺等。展品中的大多數來美術館館藏,其他借自美國及亞洲的博物館與私人收藏。最讓我們興奮的,是在展覽上看到王超的《錦灰堆之八破圖》(2006)。趕緊拍照發微信給他,他對此展卻全然不知。細看展覽上這幅版畫的標注,上寫此圖由美國某私人收藏家借展。

《錦灰堆之八破圖》

這個展覽的策展人是白鈴安(Nancy Berliner),曾在哈佛學習藝術及建築史,上大學時偶然在臺灣舊貨市場發現八破圖,覺得有趣,就去問了很多人這是什麼東西,但幾乎沒人知道,也找不到有關八破圖的文獻。後來在北京找到一些老專家,他們告訴她這是八破圖。從那時起,她就陸續展開研究,並為博物館進行收藏,三十年後終成正果。她認為“八破圖”與西方波普藝術中的拼貼畫(collage)非常相似,有同樣的幽默感和創造性。

後來我也與王超討論過這個話題,他說他那張《八破圖》中的圖像,那些文字和殘破的東西,都是他身邊的實物,有舊書裡掉下來的散頁,紫竹齋工作室翻刻的箋譜,還有他自己刻的簽條等。這些東西也曾有過光鮮亮麗的一面,所以,他就做了這樣一幅靜物畫,用的是傳統浮水印的方法。

王超又說,八破圖比較盛行的時代是民國時期,它們和宋明時代就流行的博古圖非常像,肯定是受到青銅器全形拓的影響。關於八破圖與波普藝術中的拼貼畫的相似性,他也同意白玲安。和王超從“博古”談到“波普”再到“八破”,我倆都驚詫,這三個詞經他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出來,竟然那麼相像!

(四)

再回來說今年的倫敦原創版畫展,王超的這套唐紙餖版系列共有六張,創作於2014年,按順序分別為《別多歡少奈何天》《月移花影上欄杆》《楊柳長堤影徘徊》《佳期如夢》《月滿西樓》和《天上人間》。

《月移花影上欄杆》

《月滿西樓》

記得2015年,我重回木版教育信託工作時,我們的高級研究員龍安妮博士(Dr Anne Farrer)就對我說:“我在北京虛苑見到了王超新創作的一套唐紙版畫,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收藏一套。”龍博士原是大英博物館書畫部的掌門人,現在蘇富比藝術學院任教,大英博物館的版畫收藏就是她開始的。

這套版畫,依然是王超作品中一貫的古代文人題材,加入了情色因素:庭院、園林、撫琴思念、月下相逢、長堤徘徊、佳期約會、暗春湧動,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我們之所以把這套版畫稱為“唐紙”版畫,因為它們是印在米黃色的用楮樹皮製成的仿唐紙上的。王超說他試圖將這套畫做得像絹上的古畫,擁有南宋或明朝的風格,那種濃郁的懷舊感和古人的氣息。

這套畫仍為餖版浮水印,每張畫他大約刻有二十到四十塊板,大多數是梨木硬板,輔以椴木合成版。 畫面的背景是最後一塊版, 為了能夠印出古絹的布紋感,王超想了很多辦法,最後用宣紙的竹簾製成版,竹簾紋路極細,每絲大約一毫米不到。刷墨時,簾子上積的墨總也不能完全刷盡,所以,印在紙上就有了一些不均勻的小墨點。王超發現這些原本是瑕疵的小墨點別有風味,有一種江南梅雨季節的味道,就保留下來,成為這套畫的特點之一。而且因為這些墨點的不可控制,每次在畫面上出現的地方都不同,所以,反而讓每張畫都有了一種獨特性。

(五)

走筆至此,還想再說說浮水印木刻版畫。版畫有許多門類,銅板、石板、絲網等,大都緣起於西方,油印版畫的壓力印刷機也是西方的技術,只有浮水印木刻版畫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藝術樣式,在西方許多有關版畫的書籍中,“浮水印”的英文用的都是拼音。近幾年來,西方觀眾們對浮水印木刻版畫的興趣也越來越大,兩年前,木版教育信託在佳士得拍賣行的倫敦總部舉辦展覽,信託的理事、著名藝術家何為民博士在展廳主持了浮水印木刻工作坊,倫敦那些穿著Jimmy Choo拎著Gucci包的時尚淑女,走出工作坊時,個個都小心呵護著手裡那頁印著雙色小花的宣紙,賽過任何名貴物品。那個活動,至今還被傳為佳話。去年,木版教育信託與虛苑在伊頓公學舉行了浮水印版畫展,虛苑派來的年輕藝術家們在伊頓藝術系與學生們互動,讓他們大開眼界。這個學校曾培養過二十多位英國首相,想像著二三十年後這些小哥可能也會成為英國政壇的重要人物,說不定還會想起曾經摸過馬蓮和棕刷呢。

還有去年大英博物館舉辦的《北齋:巨浪之上》(Hokusai: Beyond the Great Wave)大展,更是把人們對浮水印版畫的興趣推上高潮,展覽集中在葛飾北齋六十歲之後的創作,也就是他生命最後的三十年,包括《富岳三十六景》。這個展覽天天爆滿,《神奈川衝浪裡》永遠是擠滿了人,感覺如同在盧浮宮看《蒙娜麗莎》。展覽在大英博物館中庭大展廳內,但進了大門之後右手的一個小展廳裡,還有一個免費的輔助展,以多媒體的形式,介紹浮水印木刻版畫從描樣到刻板到印刷的全過程。

難怪,王超的英國親友團們常常抱怨他現在雜事太多、創作太少。王超卻自豪地告訴我們,他現在一直在做的一件偉大的事情,就是推廣浮水印教學,他說,在全國的美術院校中,只有紫竹齋是集教學、科研、傳承為一體的傳統浮水印版畫工作室,2013年,紫竹齋開始招收傳統版畫研究生,他也在幫助其他美術院校培訓教師,開設傳統版畫的課程。此外,紫竹齋和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版畫系也有很多交流合作,他們的版畫系主任、日本版畫家三井田盛一郎派來學生,為的是能在紫竹齋尋根,而王超派去學生,則是希望能讓他們打開視野,學習現代化的藝術語言。

如何將傳統技藝當代化,這仍是王超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他覺得現在中國的木版浮水印的創作手法及視覺效果仍然太單一,僅僅掌握了傳統木版浮水印技法,功夫再好,也只是一個工匠。我們的《十竹齋書畫譜》雖然了不起,但那還只是停留在“畫譜”的地位,榮寶齋、朵雲軒等的浮水印技術也非常精湛,能把八大山人的畫用浮水印的方法還原得可以亂真,那充其量也只是一種“工藝品”。如何能最終用傳統的手法摸索出一種新的版畫樣式,王超在做各種實踐,也在教學中摸索。他說他並沒有停下創作,他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找到那種傳統技藝的當代性轉換。

王超的新作是否會遠離他那早已被各大博物館所鍾愛的文人畫的復古情懷?一位藝術家要拋開已經被證明成功的藝術風格,那是一個勇敢但艱難的決定,也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決定。王超的探索究竟會有怎樣的結果?

我們期待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