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朱天文眼中的張愛玲和胡蘭成

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

朱天文

臺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 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 原載《文學世紀》二〇〇〇年十二月停刊號。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去世, 我與妹妹朱天心躲開了任何發言和邀稿, 不近人情到父親都表示異議,

我只好說:“缺席也是一種悼念吧。 ”

然而那以後很多很多, 持續不斷的各種張愛玲紀念文、書信披露, 回憶、軼聞, 就一再也寫到胡蘭成, 當然, 就寫到了胡蘭成跟三三。

三三, 具體是《三三集刊》, 在我大學三年級時候創辦的, 一九七七年四月。 兩年後我們成立三三書坊。 當時胡先生書《山河歲月》在臺北出版遭禁, 刪節 出版的《今生今世》也給勸告, 既然沒有出版社能出胡先生書, 我們就自己來, 用胡先生在《三三集刊》撰文的筆名李磐, 印行出版。 這樣一共出版了四本, 至 胡先生去世的一九八一年。

可以說, 三三是胡蘭成一手促成的。 打從結識胡先生, 其間有一年的時間胡先生住我們家隔壁, 著書講學, 然後返僑居地日本, 至去世, 總共七年。

當時十八歲到二十五歲的我, 在今天來表述, 想想只能說是, 前身。

格林(Graham Greene)曾說, 作家的前二十年涵蓋了他全部經驗, 其餘的歲月則是在觀察。 他說:“作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時觀察世界, 一輩子只有一次。 而他整個寫作生涯, 就是努力用大家共有的龐大公共世界, 來解說他的私人世界。 ”依據他這個說法, 那麼, 我後來的寫作生涯, 整個的其實都在咀嚼, 吞吐, 反覆塗寫和利用這個, 前身。

四年前王德威編當代小說家系列, 本來只是作者簡單寫一個自述的, 我倒一發不可收拾寫了五萬字, 題名《花憶前身》, 回頭看看自己的來歷。 完後, 每每覺得, 這個沒說, 那個沒說, 而且, 再也說不盡似的。 這會兒開研討會, 講是憶, 不如是解剖, 以今天的後見之明,

審察昨日的渾沌之我。

就挑兩件來解剖, 一件是張愛玲的個人主義, 一件是胡蘭成的歸不了檔。

我是十二三歲開始看張愛玲, 自自然然成為我父親與我六姑姑這個張迷家族的一員。 打小我喜歡在父親桌前摸索, 當時到後來始終也沒什麼書房, 不過榻榻 米大床,跟兩張並放的書桌,父母親一人據一張,父親寫小說,母親翻譯日文。 單是張愛玲和父親的通信,我翻來覆去看得差不多會背了。信中張愛玲提及她的先生賴雅亦寫小說,但她「不看他寫的東西,因為Joyce等我也不看」。當時我不知道誰是喬伊絲,可從語氣也感覺得出來,這位喬伊絲肯定是個大人物,而張愛玲好大膽子說不看。

我聽父親不止一次轉述張愛玲在柏克萊,獨來獨往,卻會為一個修電線工足下來,仰頭呆看半晌,而人不知她是看到了什麼。她在花蓮王禎和家短短一住時,也常叫路上不起眼的東西吸引了去,看上半天。她總是見人所不見,那樣忘記所以的處於自我之中。

若我最早有意識的模仿張愛玲,以上便是。

我國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升二三年級後一直是班導師,我崇拜他到戀愛的程度,暗地背誦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詩詞,就等什麼時刻老師講到問到了,唯我一人搭得上腔。我也把父親追求母親時候的兩個人都是好熱血文藝青年的信,一封一封經過變造成為我的周記內容,譬如對於包法利夫人的看法,很辛辣,頗使老師也憂了,回復來同等篇幅的眉批,太令我得意,就變本加厲更狂了。

這些狂言狂語甚至演成狂行,大概屬於我同校的妹妹朱天心頂知道,而都獲得老師的庇護沒被學校處罰記過,縱容得不像話。敢於這樣,沒別的,我在學張愛玲,學我以為的特立獨行,不受規範。

還有是,漫長青春期的尷尬,彆扭,拿自己不知怎麼好的,似乎都有了張愛玲形象做靠山(很早就讀到古物出土的《天才夢》),故此一味怪去,有正當理直氣壯得很。

那更別說胡蘭成寫的《民國女子》,我讀到是收在父親手上一本破舊不堪、排版印行的《今生今世》上冊裡,隨便一摘,都是。看吧,“我且又被名詞術語制住,有錢有勢我不怕,但對公定的學術界權威我膽怯。一次竟敢說出《紅樓夢》《西遊記》勝過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或歌德的《浮士德》,愛玲卻平然答道,當然是《紅樓夢》《西遊記》好。”

再看,“我自己以為能平視王侯,但仍有太多的感激,愛玲則一次亦沒有這樣。即使對方是日神,她亦能在小地方把他看得清清楚楚。常人之情,連我在內,往往姑息君子,不姑息小人,對東西亦如此。可是從來的悲劇都由好人作成,而許多好東西亦見其紛紛的毀滅,因為那樣的好原來有限,是帶疾的,其實不可原諒的還是不應當原諒。愛玲對好人好東西非常苛刻,而對小人與普通東西,亦不過是這點嚴格,她這真是平等。”

我高中畢業那個暑假,父親偶然獲悉胡蘭成在臺北,聯絡上,偕母親跟我三人去拜訪。那天的話題都繞著張愛玲說,胡先生取出日本排版的《今生今世》上下兩冊贈父親,書中有藍字紅字校訂,可能是自存的善本。我因為愛屋及烏,見不到張愛玲,見見胡蘭成也好。真見到了,一片茫然,想產生點嗟悵之感也沒有,至今竟無記憶似的。對胡先生書《今生今世》,不但之前除了《民國女子》一章,餘皆不讀,奇怪的是,之後仍不讀。一年後,暑假期間我也不過順手抄來一看,也怪了,這一看就覺石破天驚,雲垂海立,非常非常之悲哀。 於是我寫信給胡先生,不指望胡先生還在臺北,可比是瓶中書那樣投入大海罷了。想必,這是我從此完全被襲卷了去的「胡腔胡說」的第一篇。我認為胡先生比張愛玲超厲害多了,很懊悔一年前為什麼只看見張愛玲,沒看見胡蘭成,只好恨自己是,有眼無珠。

不料我立刻得到了回音,胡先生想把此信當做正要付印的臺灣版《今生今世》的序。這哪行,父親急書一封阻止此事,胡先生回信說:“天文忽然寫信來我都吃了一驚……若做代序,當然是先要問過你的,請放心。”

這段我與胡先生結識的經過,我是幼稚跟魯莽,根本不值一提的。但一九七六年,符兆祥先生編了本書叫《一九八○》,小題目:《現代最傑出青年作家小說選》,上下冊,各選十人,並每個人找一位評論家評介,頗像股票分析師推薦可以長抱的績優股。我和天心給選在下冊,就請當時住我們家隔壁的胡先生寫評介。胡先生很高興的寫了,卻不能用,換言之,給退稿了。這兩篇的題目一篇叫《來寫朱天文》,一篇叫《朱天心呢?》,寫我的部分,胡先生便提到此段結識,請容我摘錄如下:

前年朱天文初次跟她父親朱先生來看我。朱先生是柔和正直禮義之人,他是來為搜訪張愛玲的資料。朱天文則只聽我說話,她自己不說。我與朱先生尚未相熟,對方又有禮,我就說話會浮起來,對人不夠誠懇,對己亦不夠真實。朱先生送我一瓶竹葉青,我回一枚日本包袱。我因說同樣的包袱帶來二枚,一枚送給一位顯官什麼人了,這一枚送給天文小姐。客人辭去後我只覺這一天不對勁兒。果然數日後朱天文寫信給林君,說她見到了我很失望。她在信裡寫道:那顯官又於我什麼相干!她說我臉上亦沒有張愛玲說的特徵。我讀信當即很愧歉,覺得自己真是不好,而對寫信的人起了很大的敬畏。

她信裡又說,這天她穿的衣裝我全不注意,帶來的便當有一樣壽司是她做的,我吃了也自己不知吃了沒有。這我也覺得是我的不對。但饒是挨了打擊,我卻喜愛那信寫得清潔無禁忌,只顧對林君稱讚。

胡先生把我一年後的信記憶成數日後,也把我信的內容在傳達時昇華了,成為他的創作和審美。他且把這次見面比做譬如梁武帝與達摩的見面問:“對朕者何人?”曰:“不識。”不但武帝不識,達摩自己亦不識。胡先生就是這樣,總能把芝麻爛事弄成個好像公案絕唱。

阿城寫過,一九八四年底,他在《收穫》雜誌見到《傾城之戀》,讀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看來關於張愛玲,大陸是比臺灣晚了至少三十年。在臺灣可以說,我們是讀張愛玲長大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飲,每人都從張愛玲那裡取得了他的一瓢。這樣的文化構成,跟大陸,的確不同。一言以蔽之,個人的自為空間。

大半世紀前,胡張初見時,兩人講了五個鐘點話,無非是胡在滔滔發表對張作品的見解。再遇見張,胡說:“你也不過是個人主義者罷了。”

此處我錄一段胡的《論張愛玲》,載於一九四四年六月上海《天地》月刊:

講到出走,她的一張照片,刊在(雜誌》上的,是坐在池塘邊,眼睛裡有一種驚惶,看著前面,又怕後頭有什麼東西追來似的。她笑說:“我看看都可憐相,好像是挨了一棒。”她有個朋友說:“像是個奴隸,世代為奴隸。”

我說:“題名就叫逃走的女奴,倒是好。”過後想想,果然是她的很好說明。逃走的女奴,是生命的開始,世界於她是新鮮的,她自個兒有一種叛逆的喜悅。

出走,抑或逃亡,從哪裡出走的?逃亡的什麼?比較張愛玲當時包圍著她的生活樣式和狀態是怎樣的,即大約可判斷他們作品所踩到的高度、遠度、深度是怎樣的。用阿城的講法是,“我的許多朋友常說,以中國大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酷烈,大作家大作品當會出現在上山下鄉這一代。我想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本質是狹窄與無知,反對它的人很容易被它的本質限制,而在意識上變得與它一樣高矮肥瘦……又不妨說,近年評家說先鋒小說顛覆了大陸的權威話語,可是顛覆那麼枯瘦的話語的結果,搞不好也是枯瘦,就好比顛覆中學生範文會怎麼樣呢?”

四○年代初胡先生《論張愛玲》已寫道:“正如魯迅說的,正義都在他們那一邊。他們的正義和我們有什麼相干?而這麼說說,也有人會怒目而視,因為群眾是他們的,同志也是他們的,我又有什麼‘們’?好,就說是和我不相干吧。 於是我成了個人主義者。”

胡先生道:“這樣的個人主義是一種冷淡的怠工,但也有更叛逆的。它可以走向新生,或者破滅,卻是不會走向腐敗。”

我回想胡先生平日聊起,總說,張愛玲是叛逆的。還有是說,張愛玲倔強,性子硬。但又說張愛玲謙遜,柔和。

讀張愛玲長大的我們,結果,她可能成了我們頭上的烏雲,遮得地上只長弱草。什麼時候,她已成為我想要叛逃的對象。

首次我感覺到壓力,是七○年代下半鄉土文學論戰。當時我們在唸大學,那個年紀能寫什麼,無非青春無謂的煩惱,白日夢,愛情,以及自己以為的人情世故,小奸小壞。這些,雖不至到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亦相去不遠矣。學校裡建築系那些男生,背著相機上山下鄉拍回來的強悍黑白照,配上文字報導,帥啊,太時髦了。

這壓力的具體化身,最高標的一位就是陳映真。一度,他甚至是我們的道德壓力。

後來辦三三,我們都說要做“士”,要研究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學問,切莫以文人終身,遑論小說家不過一藝而已。

今年五月,我先後收到兩件文獻影本,系一九九一年我們整理出版胡蘭成全集時遍尋不著的,如獲至寶。一件是胡先生的社論結集,《戰難和亦不易》,寫於一九三九年一月至十二月,共一百零五篇,前半在香港南華日報,後半在上海中華日報,一九四○年一月中華日報出版。另一件是《苦竹》雜誌,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一月,一九四五年三月,總共三期,刊有張愛玲的《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炎櫻的《死歌》、《生命的顏色》、《火》以及無數篇胡先生的化名撰述,典型一本同仁雜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三三集刊》乃《苦竹》還魂也,胡先生七十歲了,他真是“烈土暮年,壯心不已”。

胡先生的難以分類,到現在還是身份未明,找不到他該放的位置。文學評論勉強把他歸入周作人、廢名、沈從文的抒情一脈。我跟天心私下是說,胡先生晚年在做的大架構,大論述,明明是李維史陀( Claude Le Vi-Strauss)結構人類學的中文版。而胡先生的亡命生涯,其自覺自省處又像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知識份子部分則似薩依德(Edward W.Said)。這番姐妹間的悄悄話,公開一說,各位看,豈不正好坐實了胡先生的大而無當。

橫豎大而無當歸不了檔,把我們養野了,如《心經》裡寫的青籐,滿心只想越過籬笆去,誰想越過去了不是尋常院落,是在八層樓陽臺上懸空目眩。我們亦小說寫寫中,就忍不住越過小說的圍牆朝外跳。專事文學,倒像嵇康《琴賦》雲:“手揮五弦,目送飛鴻”,老望著文學以外遠遠的事。

這個,胡先生去世二十年了,也許是他留下給我們的最大資產,無或稍減,與日俱增。

張愛玲呢?叛逃張愛玲。

就像掛出來的牌子告示人,“施工中”,“營業中”,“清潔中”,我想目前我是,叛逃中。

文章轉自公眾號:一起悅讀

雪 小 禪 全 新 原 創 隨 筆 集

《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頭》

所有美的事物,

都值得慢慢思量,一生珍賞。

我們來這世間相逢,只為向美好低頭。

-

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

就像你等到我,而我等到你。

-

謹以此書向生活致敬,

重新定義中國式的理想生活。

用充滿人性溫暖的耕作,抵禦世俗的粗糙。

文:朱天文 圖:網路

總編:邱木

文編:半夏

圖編:宴之

排版:飛沙

不過榻榻 米大床,跟兩張並放的書桌,父母親一人據一張,父親寫小說,母親翻譯日文。 單是張愛玲和父親的通信,我翻來覆去看得差不多會背了。信中張愛玲提及她的先生賴雅亦寫小說,但她「不看他寫的東西,因為Joyce等我也不看」。當時我不知道誰是喬伊絲,可從語氣也感覺得出來,這位喬伊絲肯定是個大人物,而張愛玲好大膽子說不看。

我聽父親不止一次轉述張愛玲在柏克萊,獨來獨往,卻會為一個修電線工足下來,仰頭呆看半晌,而人不知她是看到了什麼。她在花蓮王禎和家短短一住時,也常叫路上不起眼的東西吸引了去,看上半天。她總是見人所不見,那樣忘記所以的處於自我之中。

若我最早有意識的模仿張愛玲,以上便是。

我國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升二三年級後一直是班導師,我崇拜他到戀愛的程度,暗地背誦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詩詞,就等什麼時刻老師講到問到了,唯我一人搭得上腔。我也把父親追求母親時候的兩個人都是好熱血文藝青年的信,一封一封經過變造成為我的周記內容,譬如對於包法利夫人的看法,很辛辣,頗使老師也憂了,回復來同等篇幅的眉批,太令我得意,就變本加厲更狂了。

這些狂言狂語甚至演成狂行,大概屬於我同校的妹妹朱天心頂知道,而都獲得老師的庇護沒被學校處罰記過,縱容得不像話。敢於這樣,沒別的,我在學張愛玲,學我以為的特立獨行,不受規範。

還有是,漫長青春期的尷尬,彆扭,拿自己不知怎麼好的,似乎都有了張愛玲形象做靠山(很早就讀到古物出土的《天才夢》),故此一味怪去,有正當理直氣壯得很。

那更別說胡蘭成寫的《民國女子》,我讀到是收在父親手上一本破舊不堪、排版印行的《今生今世》上冊裡,隨便一摘,都是。看吧,“我且又被名詞術語制住,有錢有勢我不怕,但對公定的學術界權威我膽怯。一次竟敢說出《紅樓夢》《西遊記》勝過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或歌德的《浮士德》,愛玲卻平然答道,當然是《紅樓夢》《西遊記》好。”

再看,“我自己以為能平視王侯,但仍有太多的感激,愛玲則一次亦沒有這樣。即使對方是日神,她亦能在小地方把他看得清清楚楚。常人之情,連我在內,往往姑息君子,不姑息小人,對東西亦如此。可是從來的悲劇都由好人作成,而許多好東西亦見其紛紛的毀滅,因為那樣的好原來有限,是帶疾的,其實不可原諒的還是不應當原諒。愛玲對好人好東西非常苛刻,而對小人與普通東西,亦不過是這點嚴格,她這真是平等。”

我高中畢業那個暑假,父親偶然獲悉胡蘭成在臺北,聯絡上,偕母親跟我三人去拜訪。那天的話題都繞著張愛玲說,胡先生取出日本排版的《今生今世》上下兩冊贈父親,書中有藍字紅字校訂,可能是自存的善本。我因為愛屋及烏,見不到張愛玲,見見胡蘭成也好。真見到了,一片茫然,想產生點嗟悵之感也沒有,至今竟無記憶似的。對胡先生書《今生今世》,不但之前除了《民國女子》一章,餘皆不讀,奇怪的是,之後仍不讀。一年後,暑假期間我也不過順手抄來一看,也怪了,這一看就覺石破天驚,雲垂海立,非常非常之悲哀。 於是我寫信給胡先生,不指望胡先生還在臺北,可比是瓶中書那樣投入大海罷了。想必,這是我從此完全被襲卷了去的「胡腔胡說」的第一篇。我認為胡先生比張愛玲超厲害多了,很懊悔一年前為什麼只看見張愛玲,沒看見胡蘭成,只好恨自己是,有眼無珠。

不料我立刻得到了回音,胡先生想把此信當做正要付印的臺灣版《今生今世》的序。這哪行,父親急書一封阻止此事,胡先生回信說:“天文忽然寫信來我都吃了一驚……若做代序,當然是先要問過你的,請放心。”

這段我與胡先生結識的經過,我是幼稚跟魯莽,根本不值一提的。但一九七六年,符兆祥先生編了本書叫《一九八○》,小題目:《現代最傑出青年作家小說選》,上下冊,各選十人,並每個人找一位評論家評介,頗像股票分析師推薦可以長抱的績優股。我和天心給選在下冊,就請當時住我們家隔壁的胡先生寫評介。胡先生很高興的寫了,卻不能用,換言之,給退稿了。這兩篇的題目一篇叫《來寫朱天文》,一篇叫《朱天心呢?》,寫我的部分,胡先生便提到此段結識,請容我摘錄如下:

前年朱天文初次跟她父親朱先生來看我。朱先生是柔和正直禮義之人,他是來為搜訪張愛玲的資料。朱天文則只聽我說話,她自己不說。我與朱先生尚未相熟,對方又有禮,我就說話會浮起來,對人不夠誠懇,對己亦不夠真實。朱先生送我一瓶竹葉青,我回一枚日本包袱。我因說同樣的包袱帶來二枚,一枚送給一位顯官什麼人了,這一枚送給天文小姐。客人辭去後我只覺這一天不對勁兒。果然數日後朱天文寫信給林君,說她見到了我很失望。她在信裡寫道:那顯官又於我什麼相干!她說我臉上亦沒有張愛玲說的特徵。我讀信當即很愧歉,覺得自己真是不好,而對寫信的人起了很大的敬畏。

她信裡又說,這天她穿的衣裝我全不注意,帶來的便當有一樣壽司是她做的,我吃了也自己不知吃了沒有。這我也覺得是我的不對。但饒是挨了打擊,我卻喜愛那信寫得清潔無禁忌,只顧對林君稱讚。

胡先生把我一年後的信記憶成數日後,也把我信的內容在傳達時昇華了,成為他的創作和審美。他且把這次見面比做譬如梁武帝與達摩的見面問:“對朕者何人?”曰:“不識。”不但武帝不識,達摩自己亦不識。胡先生就是這樣,總能把芝麻爛事弄成個好像公案絕唱。

阿城寫過,一九八四年底,他在《收穫》雜誌見到《傾城之戀》,讀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看來關於張愛玲,大陸是比臺灣晚了至少三十年。在臺灣可以說,我們是讀張愛玲長大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飲,每人都從張愛玲那裡取得了他的一瓢。這樣的文化構成,跟大陸,的確不同。一言以蔽之,個人的自為空間。

大半世紀前,胡張初見時,兩人講了五個鐘點話,無非是胡在滔滔發表對張作品的見解。再遇見張,胡說:“你也不過是個人主義者罷了。”

此處我錄一段胡的《論張愛玲》,載於一九四四年六月上海《天地》月刊:

講到出走,她的一張照片,刊在(雜誌》上的,是坐在池塘邊,眼睛裡有一種驚惶,看著前面,又怕後頭有什麼東西追來似的。她笑說:“我看看都可憐相,好像是挨了一棒。”她有個朋友說:“像是個奴隸,世代為奴隸。”

我說:“題名就叫逃走的女奴,倒是好。”過後想想,果然是她的很好說明。逃走的女奴,是生命的開始,世界於她是新鮮的,她自個兒有一種叛逆的喜悅。

出走,抑或逃亡,從哪裡出走的?逃亡的什麼?比較張愛玲當時包圍著她的生活樣式和狀態是怎樣的,即大約可判斷他們作品所踩到的高度、遠度、深度是怎樣的。用阿城的講法是,“我的許多朋友常說,以中國大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酷烈,大作家大作品當會出現在上山下鄉這一代。我想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本質是狹窄與無知,反對它的人很容易被它的本質限制,而在意識上變得與它一樣高矮肥瘦……又不妨說,近年評家說先鋒小說顛覆了大陸的權威話語,可是顛覆那麼枯瘦的話語的結果,搞不好也是枯瘦,就好比顛覆中學生範文會怎麼樣呢?”

四○年代初胡先生《論張愛玲》已寫道:“正如魯迅說的,正義都在他們那一邊。他們的正義和我們有什麼相干?而這麼說說,也有人會怒目而視,因為群眾是他們的,同志也是他們的,我又有什麼‘們’?好,就說是和我不相干吧。 於是我成了個人主義者。”

胡先生道:“這樣的個人主義是一種冷淡的怠工,但也有更叛逆的。它可以走向新生,或者破滅,卻是不會走向腐敗。”

我回想胡先生平日聊起,總說,張愛玲是叛逆的。還有是說,張愛玲倔強,性子硬。但又說張愛玲謙遜,柔和。

讀張愛玲長大的我們,結果,她可能成了我們頭上的烏雲,遮得地上只長弱草。什麼時候,她已成為我想要叛逃的對象。

首次我感覺到壓力,是七○年代下半鄉土文學論戰。當時我們在唸大學,那個年紀能寫什麼,無非青春無謂的煩惱,白日夢,愛情,以及自己以為的人情世故,小奸小壞。這些,雖不至到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亦相去不遠矣。學校裡建築系那些男生,背著相機上山下鄉拍回來的強悍黑白照,配上文字報導,帥啊,太時髦了。

這壓力的具體化身,最高標的一位就是陳映真。一度,他甚至是我們的道德壓力。

後來辦三三,我們都說要做“士”,要研究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學問,切莫以文人終身,遑論小說家不過一藝而已。

今年五月,我先後收到兩件文獻影本,系一九九一年我們整理出版胡蘭成全集時遍尋不著的,如獲至寶。一件是胡先生的社論結集,《戰難和亦不易》,寫於一九三九年一月至十二月,共一百零五篇,前半在香港南華日報,後半在上海中華日報,一九四○年一月中華日報出版。另一件是《苦竹》雜誌,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一月,一九四五年三月,總共三期,刊有張愛玲的《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炎櫻的《死歌》、《生命的顏色》、《火》以及無數篇胡先生的化名撰述,典型一本同仁雜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三三集刊》乃《苦竹》還魂也,胡先生七十歲了,他真是“烈土暮年,壯心不已”。

胡先生的難以分類,到現在還是身份未明,找不到他該放的位置。文學評論勉強把他歸入周作人、廢名、沈從文的抒情一脈。我跟天心私下是說,胡先生晚年在做的大架構,大論述,明明是李維史陀( Claude Le Vi-Strauss)結構人類學的中文版。而胡先生的亡命生涯,其自覺自省處又像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知識份子部分則似薩依德(Edward W.Said)。這番姐妹間的悄悄話,公開一說,各位看,豈不正好坐實了胡先生的大而無當。

橫豎大而無當歸不了檔,把我們養野了,如《心經》裡寫的青籐,滿心只想越過籬笆去,誰想越過去了不是尋常院落,是在八層樓陽臺上懸空目眩。我們亦小說寫寫中,就忍不住越過小說的圍牆朝外跳。專事文學,倒像嵇康《琴賦》雲:“手揮五弦,目送飛鴻”,老望著文學以外遠遠的事。

這個,胡先生去世二十年了,也許是他留下給我們的最大資產,無或稍減,與日俱增。

張愛玲呢?叛逃張愛玲。

就像掛出來的牌子告示人,“施工中”,“營業中”,“清潔中”,我想目前我是,叛逃中。

文章轉自公眾號:一起悅讀

雪 小 禪 全 新 原 創 隨 筆 集

《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頭》

所有美的事物,

都值得慢慢思量,一生珍賞。

我們來這世間相逢,只為向美好低頭。

-

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

就像你等到我,而我等到你。

-

謹以此書向生活致敬,

重新定義中國式的理想生活。

用充滿人性溫暖的耕作,抵禦世俗的粗糙。

文:朱天文 圖:網路

總編:邱木

文編:半夏

圖編:宴之

排版:飛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