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片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藏在廣西梧州附近遭冷落

地處西江上游的廣西平南縣, 與梧州市的藤縣相鄰, 該縣的鎮隆鎮中團村是個有著近500年歷史的古村落, 至今還保存著數十座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堪稱“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可惜沒有得到好好的修繕維護, 正日漸破落。

中團村距平南縣城30公里,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西元1523---1566年), 是一些謝氏族人當年從廣東南雄縣西遷至此所建, 曾興盛一時, 村中考取秀才、貢舉等功名的多達數十人。

有一首民謠這樣描述中田村:“瓦翹屋脊石門蹲, 石板鋪路到大門;屋系青磚白瓦蓋, 鼎鼎有名中團村。 ”是的, 走進中田村, 便可見一座座古屋大宅坐落此間, 青磚灰瓦, 屋脊翹起, 石條門端, 雕樑畫棟。

那些被稱為“鑊耳屋”建築群是最能體現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鑊, 是古代的一種大鐵鍋。 “鑊耳屋”因其山牆都是凸起, 像鍋頭的耳朵, 所以被形象的稱為“鑊耳屋”, 它是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

據說這裡的古建民居最多時有70多座, 由於年久失修, 不少屋宅已危危欲墜, 有的則半新半舊, 保存較好的就只剩都閫府和大夫第了。

都閫府位於中團村的西邊, 占地3畝, 建于清道光年間。 主人謝雄因平亂有功, 由武生軍功保加都司禦拔, 被朝廷授予軍功獎, 特受匾“都閫府”(意為有功受獎的現役軍官夫人留守的第宅)。

都閫府分前後兩座, 東西有橫廊建築, 中間有天井, 共18間房子。 從正門走進去, 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樸實、莊重的清式古宅, 門頭是樟木做成的橫匾“都閫府”。

牆頭簷下,一幅幅精美的磚築泥塑浮雕以及工筆彩繪圖畫,有湖光山色美景,有花草蟲魚圖案,多姿多彩,手工精細,為院落增添了別樣的情趣。

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洗禮,牆面上的浮雕銅線已經裸露在外,但依稀可見色彩豔麗,仔細辨認還能看出動物花朵等圖案。

“大夫第”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當時翰林院士大夫謝熙的府邸。“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職官員的私宅,是士大夫的門第,如同“太史第”、“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

中團村的謝氏祠堂,裡面存著一塊刻著“奉天誥命”字樣的石碑,碑文刻著一道清朝皇帝嘉獎中團謝氏先祖赫赫戰功的獎勵聖旨。此碑幾年前曾被盜走,後經村中鄉親們出錢出力幾經輾轉,才從蒼梧縣找回。

中團村古建築集中的地方,由長度各異、寬度相差無幾的紅砂岩石塊縱橫交錯鋪成一條條巷子,巷子統一寬約為2米(六尺),村民稱為“六尺巷”。這是謝氏先祖受到當朝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六尺巷”故事的影響,效仿建設,意為警示後人謙虛禮讓。

牆頭簷下,一幅幅精美的磚築泥塑浮雕以及工筆彩繪圖畫,有湖光山色美景,有花草蟲魚圖案,多姿多彩,手工精細,為院落增添了別樣的情趣。

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洗禮,牆面上的浮雕銅線已經裸露在外,但依稀可見色彩豔麗,仔細辨認還能看出動物花朵等圖案。

“大夫第”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當時翰林院士大夫謝熙的府邸。“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職官員的私宅,是士大夫的門第,如同“太史第”、“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

中團村的謝氏祠堂,裡面存著一塊刻著“奉天誥命”字樣的石碑,碑文刻著一道清朝皇帝嘉獎中團謝氏先祖赫赫戰功的獎勵聖旨。此碑幾年前曾被盜走,後經村中鄉親們出錢出力幾經輾轉,才從蒼梧縣找回。

中團村古建築集中的地方,由長度各異、寬度相差無幾的紅砂岩石塊縱橫交錯鋪成一條條巷子,巷子統一寬約為2米(六尺),村民稱為“六尺巷”。這是謝氏先祖受到當朝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六尺巷”故事的影響,效仿建設,意為警示後人謙虛禮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